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3861|回复: 16

这才是太极真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4 0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的击技思想是从太极图中悟出的,简单说就是“借力打力”或“先合后分”。



在太极图中,黑白双方表示矛盾的双方或敌我两方。这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换。在击技上,转换的目的是让我方取得主动,战胜敌方。但转换必须以“依赖和接触”为前提。这就是太极拳击技中最重要的一步“粘连”。只有通过粘连,才有可能感知对方的力度和走向(听力),最后实现顺势发力击倒 对方。



这样看,太极拳的击技过程分为3步:粘连,听力和顺势发力。由此实现“借力打力”或“先和后分”的效果。这正是太极拳击技中最精华的地方,也是太极拳的真谛所在。



在这3步中,通过太极推手,可以使“听力和顺势发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对“粘连“却收效不多,尽管粘连是推手的主要目的之一。因为推手的速度和真正击技时的速度是没法相比的,即使你能推手时能粘的上,决不意味你能在真正击技时能粘上。所以我认为,成为太极拳高手的致命难点就是“粘连“,”听力“次之。



“太极10年不出门”是有道理的。真正击技中,每一拳的时间都可能远远小于0.1秒,在这麽短的时间要完成“粘连,听力和顺势发力“3个过程,对每个练太极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限挑战。我敢说能有万分之一的太极人“出门”就是太极的万幸。但我相信他们一旦出门,便会是难遇敌手的高手。



练太极的兄弟姐妹们,我们练的只是一个强身健体拳架而已,与真正太极拳还有万里之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4 3:48:4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力“的最高阶段是甚麽呢,前一段时间大家讨论的“雀落掌中而不能飞”就是一例。


另外在大刀王五的传奇故事中,曾经提到王五和太极陈(不知道是哪个陈)。在太极陈向王五介绍太极时,顺手折下一段柳枝,让王五执一端,而太极陈执另一端,让王五随意牵拉,并说如果王五能将柳枝扯断就算他(太极陈)输。结果王五竟不能将柳枝扯断!这正是太极陈的高超的听力功夫所至。太极陈能感知柳枝进退而进退,所以柳枝不能断。


其实,如果随便扔给你一个皮球,你如果能轻易接住而球不发声,你的听力也就入门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太极拳的设计着眼点太高,绝大多数人连不成真正的太极虽然有些沮丧,但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太极拳也可以作为外家拳用,而且太极拳的拳式也是很高级的外家拳。所以有些太极者用外家手法制敌,也不过是他本身的内家手法不足的补偿而已,毫不足为奇。只是太极功夫越高,用外家手法越少而已。


太极拳师使用“内外”手法,也正是太极哲理中的一部分,即内中有外,外中有内。


发表于 2005-10-26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发表于 2005-10-27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arpstone在2005-10-24 3:23:00的发言:

太极拳的击技思想是从太极图中悟出的,简单说就是“借力打力”或“先合后分”。



    多谢sharpstone抬举,“茶”就按你的意思胡说两句吧!


    要搞清楚太极拳的技击思想是否是从太极拳图中悟出来的,还要先搞清楚太极拳的起源与产生,以及形成。


    太极图也是一个形式,如果只是很虔诚去顿悟太极图那个形式,那也只是空想。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很博大,它随着人的修为不同,上升的高度不同。


    有了人类就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认识,有了认识就有发现,有了发现就有结果。太极图是人们对世间事物总结的结果,它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


    太极图就像一个果,如果只尝到果,而不知果的来历,那岂不很遗憾。


    放开心扉,感受自然,遵古论今,方为正道。过于执著的去悟太极图,恐会碰壁。


    至于太极的技击思想是否“借力打力”,还需三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7 13:29: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27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arpstone在2005-10-24 3:23:00的发言:


在太极图中,黑白双方表示矛盾的双方或敌我两方。这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换。在击技上,转换的目的是让我方取得主动,战胜敌方。但转换必须以“依赖和接触”为前提。这就是太极拳击技中最重要的一步“粘连”。只有通过粘连,才有可能感知对方的力度和走向(听力),最后实现顺势发力击倒 对方。



    这第二段,兄谈的很有些高度,但不具体,是因为太极图给予人们的是事物辨证关系的思想,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太极图的出现往上就是无极,往下即是两仪、四象、八卦,就看人们怎么从中去悟了。


    若能明了世间事物的辨证关系,即可用立体的眼光去洞察世间的玄机。粘、连、拈、随的妙用,直接与这个人的武术修为有很大关系。能否取得主动权,也与认识有关系。兄所谈的此段也为太极推手训练阶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7 13:51:2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茶先生的指点和tjtjtj兄弟的鼓励。但愿有更多的兄弟介入讨论,探讨太极的真谛。
发表于 2005-10-28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arpstone在2005-10-24 3:23:00的发言:


这样看,太极拳的击技过程分为3步:粘连,听力和顺势发力。由此实现“借力打力”或“先和后分”的效果。这正是太极拳击技中最精华的地方,也是太极拳的真谛所在。



兄所谈的第三段很直接,但不失要点,可要中之要亦有要。


太极拳的技击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步:接手、造势和作用。


1、接手:接手的形式也可分为四种,即:顺接、逆接、空接、神接。


顺接中含有捧、引、化、粘、连、拈、随的成份来生成听的功能,达捋的目的。


逆式接手是让过对方的优势直接其劣势,或捧、或挤、或按等。


空接,是以太极拳这一特定的训练方式,将身体磨练到某种程度,节节贯穿,周身能够松活自然,鼓荡有法,吞吐自如。在实战应用中,引进落空,使敌如入深渊。


神接,神能交物,物能通神,神亦自然。此种接法在这里暂且不谈。它属于另一种境界,以后再谈。


总之,接手之妙,可听玄机。


2、造势:造势,是在接手的基础进行,因明其势,再因势而造势。兵法有云:水本无形,因地而置形,兵无常势,因势而造势。造势,这个势就是一个圈套。让对方入你的套,你便可随意挟持对方。            


3、作用:作用,这里的作用也叫处理、改变,也可谓安排,也就是说当你得势之后,如何安排瓮中之物。


以上所说即使都能做到,也未必是太极拳技击之精华。

发表于 2005-10-28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arpstone在2005-10-24 3:23:00的发言:



在这3步中,通过太极推手,可以使“听力和顺势发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对“粘连“却收效不多,尽管粘连是推手的主要目的之一。因为推手的速度和真正击技时的速度是没法相比的,即使你能推手时能粘的上,决不意味你能在真正击技时能粘上。所以我认为,成为太极拳高手的致命难点就是“粘连“,”听力“次之。



推手的训练只是将太极拳逐渐演变到太极散手的一个训练过程。它的训练直接让你知道什么叫节节贯穿,什么叫周身一家,什么叫开合自如。通过推手练习,可以检验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并且能够使身体的每个机能部位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它更为灵活。仅仅以捧、捋、挤、按、采、扌列  、肘、靠来做为该目标也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成为太极高手的致命难点是接手进身。也可为接手造势。有很多人可以接住对方的来势,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总之,势要造好,光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8 14:30:0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28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arpstone在2005-10-24 3:23:00的发言:


“太极10年不出门”是有道理的。真正击技中,每一拳的时间都可能远远小于0.1秒,在这麽短的时间要完成“粘连,听力和顺势发力“3个过程,对每个练太极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限挑战。我敢说能有万分之一的太极人“出门”就是太极的万幸。但我相信他们一旦出门,便会是难遇敌手的高手。




“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我不赞成,在我认为,三年五载也可大成。能否有成,关健在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方向不对路,即使练上一辈子,也只是活动活动筋骨。永远不能体会它的玄机。


太极拳的修炼是有捷径的,但也要因人而异。


在散打中,虽然每一拳的时间都可能远远小于0.1秒。但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同时完成接手中的捧、引、化、粘、连、拈、随和造势也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太极拳的散手搏击中“未动先知”的功夫对每个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才是一个极限的挑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