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第五,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太极拳作为一种老少皆宜,内涵丰富的养生健身之术,已从中国走向世界。但是,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对于太极拳的定义和内涵,大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本文从“什么是太极拳?”“为什么要练太极拳?”“怎样练好太极拳?”三个角度出发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探讨太极拳的真谛,寻求一条练好太极拳的捷径。 什么是太极拳? “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名词,它表示了人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拳”这种运动形式有其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健身,二是技击。古人把技击放在第一。中国的传统拳术种类繁多,大约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其名称有以动物形象命名如:黑虎拳、蛇拳、鸭拳等;有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太祖拳、燕青拳;有以演练特点命名如:戳拳、地趟拳、醉拳等。唯有“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道教的精义“太极”两字来命名。那么什么是“太极”呢?“太极是阴阳之母”。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并且阴、阳两个方面必须是协调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寻求协调、平衡的过程中求得前进和发展。以“太极”命名的“拳”就是贯穿这种寻求协调、平衡的原理,去练习拳术,研究拳理。通过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平衡达到健身长寿;通过打乱对方的协调、平衡达到制人取胜;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太极拳可以定义为“是一种按照中国传统道教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 为什么要练太极拳?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各种健身方法很多,光各种拳术就有几百种,我们为什么要提倡练习太极拳呢?上面谈到了"太极拳是一种按照中国传统道教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这个定义就把太极拳与其它形式的健身术、拳术区别开来了。尤其作为拳术,太极拳与其它拳术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其它拳术大都是为了训练技击的效能。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呢?每个人都长着相同的两只手、两只脚,一个人要想绝对有把握地打败另一个人,就必须进行超常的训练,承受常人所不愿承受的痛苦,因此也就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有的甚至留下难以治愈的隐患。造成了人体自身的不协调。要想获得超常的功能,还必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承受磨练,结果违反了人类顺应自然生存的常规,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当这些超常的训练到一定程度后会成为练习者的资本,去到处炫耀争斗,形成了个体与社会的不协调。但练习太极拳则不然,因为练太极拳是在不断追求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在这个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胸怀,平衡自己的心态,开发自己的智慧,提高自身的修养,强健自己的体魄。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拳术、健身术所不能比拟的。所以,练习太极拳是现代人应该掌握的一种最好的健身运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