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使用道具 举报
太极拳的出现,必定是许多代人积累的结果,说某一个人创出来的本身就不妥
陈王廷是集大成者
太极拳歌诀总歌出自《洪洞通背拳图谱》
yW~c 金仁霖McQ 早在1997年第一期《上海武术》上,刊载了笔者撰写的《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续),在18页的第五题中就曾提出:“1936年,山西洪洞县荣仪堂石印樊一魁编著的《忠义拳图稿本》,从卷一逐势绘图的《通背拳图谱》来看,它的歌词名称,和徐哲东1934年9月在南京从陈子明处借来抄录下来的两仪堂本《拳械丛集》中的《拳势总歌》文修堂本《拳械谱》中的《拳势总歌一百单八势》、唐豪1931年在陈家沟从陈省三(1880-1942)处抄录来的三省堂本《拳械谱》中的《长拳歌》,以及1925年1月油印,陈子明集编的《陈氏世传拳械汇编》中的《长拳歌》,除了个别词句和文字稍有出入外,其余部分完全相同。d6Ui 樊一魁在《通背拳图谱》自序中说的“此拳乃河南郭永福所传、郭在少林曾受艺、郭于乾隆年间保镖来洪,在洪羁留多年,传艺于贺家庄贺怀璧,后贺留传南北,皆是口传心授,按照前规。”。“樊一魁童年时习拳于万安镇杨如梅及乔伯佥,系艺中名手,实为郭师永福之嫡派。”等云云。这些,显然是编著者在简朴的介绍他所知道的这套通背拳的历史渊源和传授情况,并没有绘声绘色地来形容这套“通背拳”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也没有假借什么有名拳种或新兴拳种的时髦名称,因此,“随便捏造”和“改名”的罪名,应该是加不到编著者樊一魁身上去的。6oL;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11月处版和1962年9月第二版顾留馨编著的《简化太极拳》这两本书,在第一部分一、太极拳的来龙去脉第三页下的附注(1)中,以及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3月初版,顾留馨编著的《太极拳研究》第一章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一,太极拳的起源节后16叶注三中,也都有“长拳一百零八势于乾隆年间由河南镖师郭永福传入山西洪洞县贺家庄,1936年樊一魁著《忠义拳图稿本》(洪洞县荣仪堂石印八册)将此拳逐势绘图,势名和歌词与《陈氏拳械谱》所载相同,惟别字太多,虽已改名为通背拳,实为陈王庭所创在陈家沟失传之长拳一百零八势。据说洪洞县高公材迄今仍有人会练。”k 所以我在《科学探讨》(续)的第五题中,对此也曾有“无论这套在陈沟无传而不是失传的一百零八式”的拳,叫“长拳”也好,“通背拳”也好,甚至还可以有更多的名称,非常明显,它和两仪堂中的“小四套亦名红拳”(三省堂本作“四套此名红拳”)一样,是陈沟(在装订成谱前)什么时候从外面什么地方传抄近来的拳谱,而绝不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所写“太极拳一名长拳”的“长拳谱”。并且保留了此“通背拳”在山西迄今还有保留的这一看法。Q K 1978年在广西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表演大会”上,山西省洪洞县通背拳家徐凤山,表演了“洪洞通背拳”一百零八式母拳,荣获一等奖。je 2001年10月,在山西省武术院召开的山西省部分老拳师座谈会上,薛盛才以“洪洞通背”老拳家的身份,演示了“洪洞通背拳”。)T*ahx 值得提出的是,2002年第九期(总第252期)《武林》杂志上发表,薛盛才写的《洪洞通背拳的源流特点》一文,在源流一节中的四写道:“又据通背传人徐克明先生家传手(抄)本所云:余自束发受书,即从吉贤学习拳业。先生临汾苗屯人也,讳书升,号少令,字俊先。其为人平和端方,善于诱(导)人,文章而外,又精通通背拳一百单八势。常于授课之暇,领吾等三四人学拳棒。越十余载,远近驰名,天下号为神拳,得之异人传授者。有河南郭永福,也亲得其传,后郭设教于洪邑堡村,从其学者有大弟子贺家庄贺怀壁、二弟子韩家庄张修德。。。。。。”这点资料,正好把它拿来作为樊一魁在自序中所述历史渊源和授受情况的补充。% 《拳经总歌》刊载南京正宗书局1937年4月初版,徐哲东编著的《太极拳考信录》卷下文征编二二页,歌后,徐哲东加有按语云:“右(原书系直行排本故云)文据两仪堂本,文修堂本无之。”南京仁声书局1925年10月初版,陈绩甫(照奎 1893-1972)编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上册《太极拳学入门总歌》编弁言后第一页篇名作《陈长兴太极拳歌诀》。p 《拳经总歌》刊载于徐哲东《考信录》卷下文征编一七至二一页,篇名下徐哲东注有“此篇陈子明《拳械汇编》作《长拳歌诀》,文修堂、两仪堂二本皆有”,后一行“一百零八势”下注“两仪堂本无”此五字。J*Vf 中国武术学会1937年2月出版唐豪著的《行健斋随笔》六六页篇名是《陈沟长拳谱》而不是《陈氏太极拳谱》。陈绩甫在《陈氏太极拳汇宗》之《太极拳学八门总解编》作《陈长兴太极拳总歌》。et 这样就可以明确的得出,陈绩甫在《陈氏太极拳汇宗》中的《陈长兴太极拳歌诀》和《陈长兴太极拳总歌》,虽然都抄录于自族里的文修堂本、两仪堂本、三省堂本《拳械谱》或陈子明的《陈氏世传拳械汇编》,而实际上却原来都是间抄抄自迄今有传的“洪洞通背拳”拳谱里的东西。tYe 发表于2002年1月《上海武术》}
----看来楼主还需要多读读书。
-----起码在网站上的讨论文章也要看清楚,再来推销自己的书也不晚的。
songchen12:凡是练太极拳的,都知道各种太极拳由陈式演变而来。所谓张三丰什么什么的,前人多次证明是牵强附会无稽之谈,他太极拳壳都没留下来,怎么可能是什么什么创拳人?
百姓心头都有杆秤,清楚着呢!只见别人三番四次把呆在陈家的各种人拉成自己传人,没有见陈家来拉别家任何人,凭这点就让人佩服,人家心里没鬼啊!
而为了不可告人目不顾历史事实的争太极源者,其得到的结果不是荣誉,恰恰相反,让人厌恶和吐弃。
虚灵在松不在顶,免气上浮方为真;松静有情丹田气,莫把粪土当真金。阿Q精神最宜忌,不懂装懂也逞能?功夫深浅不在说,字里行间理分明。
--清玄散人
一、稀奇稀奇真稀奇,今日赢得棒椎使。
明日不知何相赠?顺手使来也得力。
二、棒槌自心问棒椎,“不伦不类”真棒椎;
东拉西扯棒椎刷,比喻小儿那一椎?
小儿天真乐自然,道机不在勉强成。
想来君是出名师,自知之明无累赘。
4楼的先生,劝人读书是好事,首先表示感谢。但在劝人读书时也应该自励才是,千万不可忽略了自己的行为举止。也许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才对。我之所以推荐我的书,正是为了别人能够很好的了解太极拳的历史,并非盲目推荐。我想你最好能在读完我所推荐的有个章节后,再说别人如何也许不为迟呢。 你所推荐的文章我并非没有仔细看,但这篇文章确实是缺乏对于通背缠拳内涵的实际了解。这我大概比你、或文章中所提到的任何人都要清楚。包括文中所说的徐凤山及他父亲徐克明,以及所谓徐克明家传的手抄本拳谱,无一不在我的知识之内。我之所以推荐我的《拳经洞微·明确十三式的创编澄清太极拳的历史》,因为其中就有有关的详细引文的资料,并非无依据的空说妄论之类。如果要是“起码在网站上的讨论文章也要看清楚的话”,你不妨也看一下我发的“析《太极拳论》”一文,从中你也就会知道所谓的徐克明家传的手抄本拳谱是甚么源头。给你实说,那个手抄本拳谱并不是徐克明家传的,而是向他的师弟许方庆先生那里抄来的。我有幸得到了先师惠赐的原谱本--也就是清朝咸丰癸丑年间的手抄本。我已于八十年代献给了国家武术研究院,并得到了国家给予的三等奖。而且此拳谱上所称的并不是甚么“通背拳”,而是“通背缠拳”,通背拳只是山西洪洞县当地的简称而已,对外则简称之为洪洞通背。 因此包括你所推荐的文章在内,都应是未能实质性的了解通背缠拳所造成的误解与推论。所以并没有实际性的价值意义,不过也是下过一方工夫地说道,只是不无遗憾而已。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
豫ICP备05002751号-1
豫公网安备 4108250241088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