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和
“大松大软”的非科学性
森林
古往今来,太极拳界对太极拳要“松”没有争议并且完全一致,但对于“如何‘松’,要不要用力”就众说纷纭。近代以来还逐渐出现了“不用力的松软派”,如“用意不用力”和“大松大软”等。本文就“用意不用力”和“大松大软”的非科学性试作论述。
首先,要搞清其来龙去脉。“用意不用力”是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创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最先提出来的,而非杨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杨澄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是杨澄甫在他的《杨氏太极拳术十要》中最先提出来的;“大松大软”是杨氏太极拳的传人李雅轩提出来的,并相继提出了“凌空劲”,其门人弟子及再传弟子大肆渲染,并提出“太极拳运动不需要‘肌肉’的参与,而只要“筋”,俨然有将太极拳弄成“玄学”之势。
其次,要准确理解《杨氏太极拳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这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一是要注意,该十要是陈微明而不是杨澄甫所作,是陈微明根据他的师傅杨澄甫平时教学的口述所做的“记录”,其中的一些内容并不准确,有的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二是作者在此使用的是“借用”修辞手法;三是该要第一句就开宗名义“太极拳不能用拙力”;四是杨澄甫的三子杨振铎大师以教学、演讲和著书等多种形式反复强调他父亲的“用意不用力”中的“力”是指“拙力”,而不是真正的“不用力”,(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还是要用力(劲)的,“意”是相对于“形”来说的,只有“意”没有“形”不会产生任何运动;“松”不是“软”、不是“散”。
再次,关于“用意不用力”,陈氏太极拳一大宗师陈照奎(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陈发科的幼子)是这样回答的:“世界上有不用力的武术吗?”;陈小旺(陈发科的嫡孙、陈照旭的二子)的回答是:用自行车(单车)做比喻,要“松”、“紧”有度,不要多用力,用少了力也不行;陈瑜(陈发科的嫡孙、陈照奎的独子)坚定地回答:“‘用意不用力’是胡说八道,既要用‘意’,也要用‘力’。”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祖传(家传)太极拳从来没有“用意不用力”、“松软”之说,“用意不用力”、“大松大软”等是一些没有得到“真传”的外姓弟子提出来再由其再传弟子大肆渲染形成的,此为第一;
第二,物理力学基本原理、机械力学、人体力学、运动学和医学等科学都早就揭示:人体运动都是“随意肌”(骨骼肌都是“随意肌”,胃肠、心肌等内脏肌是非随意肌)的运动,没有肌肉的参与不可能有人的任何运动,换句话说,没有在“意识”的支配下,骨骼肌的“用力”,就不会有人的运动,太极拳运动也不可能例外;“凌空劲”更是欺人之谈,没有接触是不可能“放人”的,人不可能产生“激光”,这超出了人的极限。“太极拳运动是韧带而不是肌肉的运动”是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现代半文盲甚至是文盲的荒缪论调。
由此可见,只有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才会认为“用意不用力”、“松”就是“软,要”“大松大软”:一个是没有得到过家传(祖传)太极拳传人的真传;一个是现代“文盲”或“半文盲”。“用意不用力”、“大松大软”等是近当代一些没有得到“真传”又不懂装懂、自作聪明的人的误悟,以及后人望文生义等的误读和以讹传讹。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太极拳变成公园里那些老头老太打发闲暇“练呆练傻”甚至是类似“小儿麻痹症”的代名词,把本来是融“搏杀与养生”、“力学美和形体美”以及“太极文化、哲学和艺术”于一体的神奇形象破坏得体无完肤。
“用意不用力”、“大松大软”等缺乏科学常识、违背拳理拳法的荒缪论调的本质不懂有关太极拳“松的内涵及其要领、练法”。关于“松的内涵、要领及其练法”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人体的任何运动,都是“随意肌”运动的结果,这是规律,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运动,重视“意”,是在“意”的引导下完成“形”的完整动作,术语叫“意在先”,“意”是“手段、方法”,“形”是“目的、落着点”,绝对不是“完全是意”。关于“意与形”的关系,核心是以“意”指导“形”,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等科学证明的中医学告诉我们,其作用过程依次是:意识—气(高级阶段才有或才明显)—血—肌肉—筋—骨—形。在初级阶段,意识活动直接支配血液的活动;在高级阶段,意识通过“气”的活动支配血液的活动(效率更高)。血液的活动会引起肌肉、筋和骨的相应变化。即血的活动引发肌肉的活动,肌肉的活动引发筋的活动,筋的活动引发骨的活动。整个过程的始端为意识,终端为骨、为运动的“形”。例如:意识导引内气由“丹田”至手脚,持续,则随着手脚部内气的积累,血液增加,肌肉膨胀,筋骨移位,趋利于气血的通入和聚集,骨密度增加,形成各种各样“形”的动作。
二、“松”是“松开”,是通过“伸筋拔骨”把“关节(间隙)”拉开,你不用力能把它拉开吗?答案是肯定的。太极拳的奥妙就在于你怎么用力?恰到好处地用多大的力,不多用力,用少了力也不行。此非“口传身授”不可为。
三、“松”时要保持“棚劲”不丢。“棚劲”不但本身是一种“劲别”,并且还是其它七种劲别的基础,用此七劲时必定同时有“棚劲”的存在,换句话说,打拳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须有“棚劲”的存在,两臂要撑圆,始终保持“涨力”。此也非“口传身授”不可为。
四、要真正“松”,只有做到以“根节摧劲梢节领劲”为核心的“缠丝劲”或“抽丝劲”。此亦非“口传身授”不可为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