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331|回复: 3

薛乃印二进永年的故事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1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踪溯源到广府

位于邯郸市东北22公里的永年广府镇,又称广平府城,始建于春秋中叶,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古城四周环水,高大的城墙至今犹保存完好。小城始称“曲梁”,后改名为“平干”,隋时称为“名州”,到明朝才改叫“广平府”,是历代郡、府、州、县所在地。

永年广府老城有四万六千多亩洼淀,“九里十三步”的永年古城就坐落在洼淀的中央。水圆城方、万亩苇塘,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
然而永年古城闻名于世,绝不仅仅因为它稻引千畦、荷香十里,也不仅仅因为它的九里十三步,四门四城楼,更多的是因为它和太极拳的渊源。在这里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派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历史久远、根深蒂固。

先说杨式太极拳,它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永年广府镇南关城外人杨禄禅先生所创,,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杨禄禅自幼酷爱武术,曾先后三次到河南温县陈家沟向陈长兴拳师学习太极拳,学成后对其加以改进与发展,自成一派。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杨式太极拳。

再说武式太极拳,也是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为清代秀才武禹襄所创。武禹襄,永年广府镇东街人,家中颇为富有,在城内东、西两街各开茶庄一处,后两茶庄合并,腾出西街市房租给河南陈家沟陈德湖经营药材,店名“太和堂”。开始同陈德湖学得陈式太极拳,又与同乡好友杨露禅切磋杨家太极拳拳艺,了解了太极拳概要,后赴河南温县赵堡镇向拳师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潜心钻研拳理拳法,悉得其髓,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武式太极拳。

薛乃印把《武林杂志》上这些介绍永年广府镇的资料细心的剪下来保存。他学习武式太极拳十几年,又云游全国,寻高人,访武友,可却从未去过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不得不说是心中的一大憾事。乃印常常在脑海里勾画永年城的图像,那古城墙上是旌旗招展,城中男女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英雄好汉,小孩都能挑起百来斤的担子健步如飞。永连城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乃印。

那天晌午,乃印趴在桌上看书,迷迷糊糊中仿佛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高大坚固的城墙,旌旗飘飘,城门紧闭。乃印上前敲门,里面问道:“来者何人?”薛乃印忙报姓名。

城内一人笑道:“素闻薛乃印爱武成痴,今日果然寻来了。”

另一人说:“别人只说他厉害,我却不信,如果他能爬上这城墙,我就与他结拜兄弟。”

薛乃印抬头一看这城墙足足有六层楼那么高,而且没有可供攀岩的地方。他一横心,今天我非进这个城不可。他掏掏口袋竟有两把匕首,天助我也,他一手一把,硬生生插进土墙里,爬上一步把匕首拔出再插到上一点的地方,就这样一点点往上爬。眼看已经攀到城墙顶端了,一人探头喝道:“学武之人不能投机取巧,下去吧。”

说着一掌劈出,乃印只觉掌风凌厉劈头盖脸,支撑不住一头栽了下去。乃印大叫一声,书本掉在地上,原来是南柯一梦。

虽说在梦中吃了闭门羹,但乃印对神秘的永年城更神往了。

说来也巧,这一年春季全国稀有金属交易会在邯郸举办,公司派他去参加,这正中他的下怀,因为永年所在县就是在邯郸管辖区内,如此天赐良机,莫不是冥冥之中注定了我和永年的缘分。

邯郸是一座兼具古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与晋、鲁、豫三省交界。邯郸市现辖19个县、市、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永年县是其中之一。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邯郸名人辈出,英才荟萃,千古一帝秦始皇出生在邯郸,9岁时离赵归秦;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曹操雄居邯郸境内的邺城并葬于邺城。三千年的兴废起落,极其鲜明地反映了邯郸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国的文化遗址,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设在邯郸,八代郡主,历时158春秋。邯郸是杨、武式太极拳的故乡,两种拳式均为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被称为“活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首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这里刚刚开过,成为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重大交流活动。

会场设在邯郸第二招待所,刚刚召开的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也在这里举办。薛乃印和姚处长在报到处签过到,到房间放下背包,薛乃印告诉姚处长他要去永年,就出门找到郊区车站询问到广府镇的客运汽车。

广府镇当地人称它为老城,薛乃印匆匆忙忙来到客运车站到售票处,问道:“请问去广府镇的车是几点钟的?”

“你是去老城吗,今天没有车了。”售票员毫无表情的声音传了出来。

“我是去永年广府镇。”

“永年广府镇就是老城,没车了,明天早上来吧!”                      

旁边一位位妇女看薛乃印着急的样子,说道:“小兄弟,你要去老城呀?”

“是呀!你有什么办法吗?”

“你可以乘过路车到老城。”

“过路车在哪里上车。”

“从这条路向前走,然后右拐,不远就是过路车车站,上车之前一定说明白去老城。千万不要乘过站。”

“谢谢您大姐,你这真是个热心肠的人。再见!”

薛乃印一看手表已经过了中午,他顾不了吃午饭,一路小跑来到车站。果然不长时间来了一辆路过老城的客车。

客车很快拐向乡间土路,路边蓝色的指示牌上赫然写着“永年”。

经过四十分钟地行使客车来到了通往老城的路边,乘务员告诉乃印说:“下车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就到了。”

薛乃印说声:“谢谢!”下了车,按照乘务员的指示就顺着这条丁字路走了下去。走不多远,看见路上有个临时搭起的门楼,这肯定是开联谊会时的杰作,象征着前面就是永年老城了。果然走过门楼一拐弯,古老而厚重的古黄土城墙展现在眼前。

薛乃印兴奋的又一路小跑起来,由来已久来永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永年广府城就在眼前,之已所追寻的武式太极拳地发祥地就在这里,创造武式太极拳的祖师也在这里。自己所练得武式太极拳就是从这里传出,乃印的心情能不激动吗。在乃印心里。武术就是他的生命,只要提起武术,他就会立刻神采飞扬、笑容满面,今天来到了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来追根溯源,来认祖归宗,这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时刻。

薛乃印一路小跑来到了城南门外,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就住在这里,现在已经修建成了“杨禄禅故居”。南门城外有个小酒馆,通往老城的客车终点站就在小酒馆对面的广场上。

这时已经是下午二点一刻了,乃印得肚子在向他提意见。来到小酒馆,店伙计迎了上来,口中说道:“请坐!请坐!这是菜谱。”

“要一个嘡皇菜,一个炒木耳,一瓶啤酒,二两饭。”

不一会酒菜上来了,薛乃印边喝酒吃菜边想下一步怎么办。这是左边桌上的谈话传了过来。

“有传说,当年杨班侯在城门关闭后自由进出,不知是真是假。”

“我也听说过,据说当时也有人不信,就悄悄跟在杨班侯的后面。只见杨班侯端着他那支水烟壶,一边咕噜噜地吸着水烟,一边迈着四方步,慢慢悠悠地朝南门踱去。到城根了,他一不敲门,二不声张,蹭蹭疾走几步,忽地蹿上了城墙,从城墙垛口上稳稳地跨了过去,如履平地,而他手中的水烟始终亮着。”

“这么神,他的功夫不低于他的父亲杨禄禅。”

“那是,杨班侯是武禹襄的弟子,没两下子还行。”

“可惜这都是过去的辉煌,辉煌的过去掩饰不了如今的落寞呀。”

“可不是吗,说是太极拳发祥地,你看现在有几个人会太极拳。”

薛乃印酒足饭饱站起身来,来到二人的桌前,说道:“请问武禹襄的故居在什么地方?”

其中一个矮个子说道 :“在东街,进了城门一直走,到十字路口。右拐走五十米左右,你在打听一下。”

“谢谢二位了。”

薛乃印谢过之后出来小酒馆,走向城门。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小城的确是座古老的小城,分南北东西四个城门,由于年久失修,城门早已破损,大门上很多都是人为的损坏,走进古老的小城,人越来越多了起来,不宽的马路两旁做生意的也多了起来,好一派繁华的景象。今天是个晴朗的天气,虽然是刚刚开春,可阳光的照射实空气有些夏日的感觉,穿多衣服的人不得不脱下外套拿在手上。房屋、树木、人们都展开了温暖而明润的轮廓。嘈杂的街市上拥挤不堪,叫卖声、嘈杂声、孩子的哭声在温暖的阳光下经久不息。街道两边墙上的标语让我们重新回到去年的10月25日。

这天上午9点,这座古老的小城沸腾了起来,来自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和全国各地的二百余名内宾在主席台就座。小学校操场上人山人海,首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正式开始。白鸽、锣鼓、气球、鞭炮……人们的心和永年小城一起被深深地震动了。

自清朝以来,许多享有盛誉的太极拳高手、名家传人大部分出自永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杨健侯、郝为贞、杨澄普……都是永年人。

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以“永年”为名吸引全世界热爱太极拳的人,想到了“武术搭台,经济唱戏”。通过遍访名师,武术挖掘整理以及和国外友人的通信,克服了资金和经验严重缺乏的重重困难,在当时国家武术协会副主席刘哲、河北省政协主席李文珊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终于隆重举行。从此这座古老的小城开始活跃繁荣起来。

薛乃印在多方的询问之下来到了武禹襄的故居,前院门楼上黑底黄字享有“武禹襄故居”五个大字显得庄重神秘。大门似乎只开着一扇,走进去,顿觉换了一个天地。杂草丛生的院落,历经沧桑的房屋,只有院内的那株石榴树显现出唯一的生机。让人有一种斯人已逝的感慨,时过境迁的悲凉,使乃印的心情变得沉重了。

据说这里以前还有住户,为了这次联谊会才把住户迁走,可是却没有资金来维修,薛乃印一连穿过三个四合大院,来到武禹襄的卧室,在这里再也没有当年的气派,魁岸到岁月在墙上剥落出不可磨灭。武禹襄的半身雕槊立在大堂之上。

薛乃印走上前去,整理一下衣服和蓬乱的头发,双膝跪在地上说道:“弟子薛乃印,自幼和武式太极拳有缘,经郝为贞仙师的弟子阎志膏的学生赵太极教诲修炼武式太极拳,今天从为追踪溯源,认祖归宗从东北而来,希望能遇高人,继续深造武式太极拳,如了此心愿,弟子愿意出资修建祖师故居。”

说完薛乃印恭恭敬敬的叩了三个头,站起身来说道:“弟子薛乃印演练一遍武式太极拳请祖师爷过目。”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仿佛听到遥远而清冽的琵琶声,薛乃印走出大厅面对武禹襄雕像,气舒神畅,把双手一垂,深吸一口气,然后两腿屈膝,两眼平视前方,演练起赵太极传授的八十一式武式太极拳。口微闭,齿微叩,舌尖舐上颚,气纳丹田,神凝太虚,掌心贴两髀,指尖向下,十指微分,精气神调摄归一,这才把身形一移,右脚往前45度前伸,左手立掌,指尖上斜,右掌置于右胸前侧,摆出“左懒扎衣”式。身躯微动,重心左移右脚往前45度前伸,“右懒扎衣”的造型已经完成。接着单鞭一式八面之撑,气势蓬勃。太极拳“起手四式”,凡是初学入门的学生,无不练得滚瓜乱熟,下一步才会提高。“提手上势”,“白鹤展翅”,“搂膝拗步”乃印是一步快似一步,显露出他的功夫深厚。演练至第十二招“如封似闭”,一个旋身跨步,“抱虎归山”,回“单鞭”动作利落,身形不变,沉肩坠肘,畅胸拔背,一丝不苟。

最后展示下盘功夫“进步栽锤”,“退步跨虎”,“转脚摆莲”一气呵成,接着招式跟着“弯弓射虎”,“双撞捶”收势还原。

旁边响起单调的掌声,薛乃印回头看见一位老人站在三道门口观看。掌声是从这里传出。薛乃印说道:“老人家,晚辈献丑了。”

“不错,不错,练得不错。我看这老城向你这个年龄,没有人会比的上你。”老人夸奖道。

“老人家,过奖了,这太极拳的发祥地高手如云,我这真是班门弄斧呀!”

“小伙子,你练得是武式太极拳吧?”

“正是,我是从东北来认祖归宗的,练一套武式太极拳请武禹襄祖师看看。”

老人说道:“武禹襄叫武河清,字禹襄。生于1812年,逝于1880年。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自幼习文好武,自己又潜心研究。他以一个读书人特有的细心和感悟,每得到一处体会便写一字条贴于墙壁,再反复体验。这样,武禹襄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和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独创一派具有“内敛”风格的武式太极拳。”

走出武禹襄故居,薛乃印忍不住回头张望。此时这座古老小城烟雾迷离,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有谁知道,在这烟雾迷离之中,后来把武式太极拳推广到世界的薛乃印在这里寻师祭祖。从这天开始,薛乃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着太极殿堂的高峰。
二进永年寻真谛

薛乃印在古老的小城广府镇住了一夜,于次日早晨赶回邯郸会场,一连三天的会议于五日结束,他决定再返广府镇,二进这座古老的小城,寻求武式太极拳的真谛。

会议结束,薛乃印赶上最后一班去老城的客车,轻车熟路的来到南门城外,来到这家小酒馆。酒馆的老板看见乃印又转了回来,知道此人定是个太极拳的痴迷者,就和他搭话,说:“这位兄弟,前几天你不是已经来了一次吗,想必一定是位太极拳老师了?”

“老兄真是好眼力,老师不敢当,只是对武式太极拳满有兴趣。”

“今天吃点什么?”

“我刚在邯郸吃过饭,就是口渴,来壶茶水吧。”

“你在邯郸有亲属吗?”

“没有,我是来邯郸开全国稀有金属订货会的。”

“原来是这样,那你到这里做什么?”

“第一,追根溯源认祖归宗,第二,寻师访友探讨真谛,请问这里有太极拳高手吗?”

“对于武式太极拳我可不敢忘加评论,如果是杨式太极拳,我还略知一、二。”

“这么说,老板定是杨式太极拳的专家了?”

“专家实在是担当不起,只是健健身而已。”

“我这次来就是想寻访武式太极拳的继承人,看看他们有没有真功夫,你能帮我吗?”

“要说武式太极拳,现在在世的应该说是姚继祖了。”

“姚继祖,是不是武式太极拳的的四代传人?”

“对,就是这个人,姚继祖年轻时家境富裕,自八岁起即随祖父姚佩虞老先生习拳,后拜于李亦畲宗师之子李逊之先生门下,是逊之老先生的最小的徒弟。”

“还有呢?”乃印追问道。

“还有,具他的学生讲,姚继祖授拳不但口授身演,还用细绳挽成环状,一端套在颈上,另一端套在手上,颈项和手腕将绳环撑直,别人一推其手,在绳子丝毫不松动的情况将人发放出去。以此来演示太极拳用腰腿打人的道理。”

“这么厉害,谁不知道推手以腰腿发人,为什么要绳子捆住手来演示,我看这是故弄玄虚。”

“这我可不知道,这么高深的功夫,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我看你还是去找姚先生去吧。”

薛乃印告别了酒馆老板,第二次走进小城南门,一路按照老板的指示找到姚继祖的家。

薛乃印叩开姚继祖家的大门,里面小院子不大,种满了各种蔬菜。一位农家老太婆打开大门,“请问姚继祖老师在家吗?”乃印十分礼貌的问道。

“在,你是哪位?”老太婆问道。

“我叫薛乃印,是从东北来拜访姚老师的。”

“这么远来的,快请进!”老太婆客气的说道。

“谢谢!这是给姚老师的一点补品。”

薛乃印顺着中间小路走到正房门前,里面光线很暗。姚继祖坐在一张八仙桌的旁边,说道:“请进!从哪里来的。”

“我是从东北来的,久闻您老大名,特来拜见。”

“欢迎,欢迎!你先坐,我在招呼浙江的两位客人。”

薛乃印坐在一张椅子上,观察室内的摆设,看见八仙桌的上方写着一幅对联,上联是“立定脚跟竖起脊”,下联是“拓开眼界放平心”。在炕沿上坐着两位年青人,姚老师向薛乃印介绍说“这两位是从浙江来的,问我一些关于武式太极拳推手方面的问题。”

“在两人推手时,怎样才能不丢不顶。”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就拿手指在桌子上带动火柴盒移动来讲,用力大火柴盒被压在桌子上带不动,用力小了则手在火柴盒上滑动,也带不起来,只有用力不大不小恰到好处时方能带着火柴盒随意所动,推手时也是如此这就是不丢不顶。”

薛乃印看姚继祖老师有七十岁左右的年纪了,行动都有些不太方便,本来想跟他过手的念头从见到他那一刻就已经取消了。很多武术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功夫也在减退,特别是内功更是一年不如一年,内功最强应该是40岁到60岁。

薛乃印看两个浙江人,说:“你们两位都是来探讨太极拳推手的,不如我们实际应用一下,感受会更深。”

“不行,不行,我们推手连打轮还不会呢,对不起,这位老师。”

说完两个人起身告辞,姚老师送出门外。

薛乃印看姚继祖送人回来,说:“姚老师,你每天都这么忙吗?”

“唉,可不是,客人来了,我怎么能不接待呢。”

薛乃印自我介绍说:“我练得也是武式太极拳,不知道正确与否,想请姚老师帮助指正。”

“好哇,你先练一遍,我看看。”

薛乃印运气提神,就在大堂门前演练起赵太极所传授的八十一式太极拳。姚继祖聚精会神的观看,演练完毕他一抱拳说道:“请姚老师批评指正。”

“很好,有功夫,有实力,最少有十五年的功夫。”

“姚老师的眼力真准。”

“小薛呀!你这套太极拳师承何人。”

“我太极拳的老师叫赵清玉,是阎志膏的徒弟,阎老师学于郝为贞先师。”

“阎志膏,我没听说过,郝为贞有这么个徒弟。”

外面的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姚太太下了挂面,对薛乃印说道:“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碗长寿面吧!”

姚先生说:“走,进屋一起吃个便饭。”

“好,那我就不客气啦。”

三人走进大堂,饭菜姚太太都已装好。薛乃印也不客气,满满的一大碗面条吃了个精光。

饭后薛乃印说道:“姚老师,我想学一套永年的武式太极拳,您可否赐教。”

“好哇!你有这么好的基础,再学了永年拳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不过,我教不动了,让我的学生翟维传来教你,可以吗?”

薛乃印心里不高兴可嘴上却说道:“行,谁教都可以。”

心想才七十多岁,就教不动了。比起自己的形意拳师父,八十多岁了还每天教拳呢。

薛乃印和姚老师两人又喝了一会茶,姚先生把他领到翟维传的家中。

翟维传家离姚先生家很近,走小路也就五分钟的路程。敲开房门,翟维传刚刚下班,一位五十岁左右年纪的中年人,头发有些花白,看上去身体健壮,颇有一种武术家的气质。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是东北来的薛乃印,功夫不错,你把永年的拳架教给他。”姚先生对翟维传说道。

“行,姚老师你请坐。”

“不坐了,我先回去了。”

说完姚先生又跟薛乃印打了声招呼,然后独自走了。

翟维传回到屋里对薛乃印说:“薛老弟,不要客气,到这里就像在你自己家里一样,不要拘束。”

“翟老师,您多费心了。”

“没什么,都是太极拳爱好者吗。”

这时翟维传的太太准备好了酒菜,说:“薛兄弟,乡下没什么好菜,你们哥俩对付吃吧。”

“这是我们河北的名酒,我们兄弟喝几盅。”翟维传说道。

“翟老师,您太客气了。真不好意思,恭敬不如从命了。”

 两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越谈越投机,翟维传,1942年出生,早年从师于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魏佩林门下,后来又跟姚继祖学习武式太极拳。

“翟老师,你跟姚先生学拳,拜过师没有?”乃印问道。

“没有哇!怎么个拜师方法?”翟维传问道。

“要叩头拜师的,还要写好拜师帖交给师父才行。”

“那么你拜过师父啦?”

“我的形意拳师父和八卦掌师父都是递帖拜师的师父,太极拳没有。”

“是吗,还有这么回事,以前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师兄弟也要递贴拜师。”

“是呀,这件事得办,拜师就等于入了门,将来才会称得起传人。”

“谢谢老弟给我提这个醒,不然我还不知道呢。”

“不要客气,应该的。我明天还要跟你学拳呢。”

“你准备在我这里住多久。”

“我要利用三天的时间,把这套永年架太极拳学完。”

“时间是少了点,不过我会尽力的。”

两个人喝酒聊天过了半夜时分,定于次日五点起床开拳,薛乃印就在旁边的那间房间休息了。

第二天,薛乃印开始跟翟维传老师学习永年的108式太极拳。翟维传说:“我教你学拳是代姚老师传授与你,所以我们还是兄弟相称为好。”

“你教我拳,就是我的老师,我还是称你翟老师好。”

就这样五月六日的早上五点钟,开始学永年的架子,从“起式”开始学习到“单鞭”,一招一式翟老师细心的传授,讲解每一式的实际应用,又以另一位从新疆来在他家里学拳的年轻人身上示范给薛乃印看,使薛乃印在两个小时内就掌握了这太极起式到单鞭四个动作。

这四个动作是练好这套太极拳的关键,因为它是这套太极拳的开头,无论什么事情开头如果不顺畅,后面就很难有个好的结果。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在起式时,甚至在起式之前,就要运气得当,身体关节放松,两眼目视前方,给人一个立身中正的感觉。

早餐是大米粥咸菜,这是东北人的习惯,翟老师想的真是周到,薛乃印心中也是十分的感激,这永年人真是憨厚实在,自己一定认真学拳,来报答翟老师的一片苦心。

用过早餐,休息一下,八点钟继续往下学习。这三天的上午,翟维传为了教好薛乃印,特意在公司请了假。他也看出了薛乃印是可造之才,也看出了他有深厚的内功,从心里也是想和薛乃印交个朋友。

薛乃印对武术天生就有天赋,简单的外家拳套路,他看你练习三遍,就基本上能够练下来。别说有这么好的老师传授,那就更记得仔细,学的刻苦。

午餐过后,翟维传上班去了,留下乃印一人在家中,可想而知翟维传对薛乃印的信任程度是多大。下午一点,乃印开始复习上午所学,从“起式”练到“按势”,每次十遍,约二十分钟,趟在床上闭目养神十分钟。然后起床再练十遍,这样一个小时练习二十遍,练到四点就是六十遍。四点钟,乃印出门到商店买些酒菜拿回来,继续练拳。

轻轻的敲门声。“请进!”乃印说道。

翟维传推门走进来,看见薛乃印还在练拳,从心里感到高兴,暗暗称赞自己的眼光没有看错。“怎么样,还好吗?从头练一遍让我看看。”翟维传说道。

薛乃印从头练到“按势”,说:“请翟老师指导。”

翟维传想了想说:“总的来说还不错,又这门两个地方需要改进一下。”

翟维传兴致勃勃,脱去外衣,结实的肌肉展示在外面,一边做示范一边说

“比如说这“云手”脚要和转身转掌协调配合,这右脚回收时脚跟向着地,然后内扣,同时身体向左转体,必须要同时完成,这样才能练出整劲来。”

薛乃印跟着翟老师的教诲慢慢的来做,果然比以前顺畅多了,内气在体内运转的也顺流了。连声说道:“谢谢翟老师的指点,这下顺畅多了。”

翟维传看乃印把这些招数都记得十分清楚,就又往下传授了十几招,乃印左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了起来。翟维传看到乃印的进步说道:“姚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练成太极拳有三个必要条件:明师,悟性,刻苦。我看你是三个条件都以具备,将来必成大器。”

薛乃印说:“承蒙翟老师的精心传授,乃印终生不忘。”

翟维传看到乃印买的酒菜后语重心长的对乃印说:“乃印你不要这么客气,武式太极拳有这么句话:千金不传浮浪子,十字街头赠故人。”

薛乃印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传授我太极拳,我在你家又吃又住,让我多么过意不去。买些吃得也是应该的吗。”

“好,这次就这样了,下不为例。”

晚上,翟太太备好饭菜,翟维传拿过酒来,两人推杯换盏喝了起来。
翟老师不但拳艺精湛,谦虚内敛,质朴平和,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但能将太极拳艺演的精妙绝伦,而且对拳理也有独到见解。翟维传边喝酒边给乃印讲武式太极拳理论和历代武式传人的轶事。

他说:“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号兼泉。武式太极拳始祖。 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长兄武澄清,字秋瀛,任官于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四川员外郎。兄弟三人从小喜文习武, 家中很富有,并在城内东、 西两街各开一处茶庄, 后来将两茶庄合并, 腾出西街茶庄租给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德瑚经售药材,店名“太和堂”。禹襄与其兄见陈德瑚与其店伙计多习太极拳,轻灵巧妙与自己所练迥然 不同。有一次,一恶人到“太和堂”寻衅闹事,发生争斗。恶人与掌柜 一交手,只见掌柜略一动身,恶人已跌出丈外。禹襄听说此事后,求教于陈德瑚。后杨禄禅自陈家沟学艺归来,禹襄又常与杨比较拳技, 其奥妙终难晓悟。后禹襄听朋友讲, 河南温县赵堡镇有一武师陈清萍,拳艺精湛。于是禹襄去看望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 瀛的途中,绕道去了赵堡镇拜师学艺。禹襄到了赵堡镇后,方知陈清萍正被一桩官司牵连在内,有入狱杀身之难,武禹襄为其奔走相救,在武秋瀛的帮助下,陈清萍才解脱了 这桩官司。陈师感谢禹襄救命之恩,邀请禹襄到家作客,方知禹裹为求艺而来,非常感 动,便倾心授艺相报。武禹襄聪明过人,加之原功底深厚,在赵堡镇从陈师学艺 40余 日, 得其精髓,理、法尽知。后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拜别了恩师返回广府。回到广府后,禹襄潜心研练,细心揣摩,常常与身体强壮、精于武技的壮士试招印证所习太极 拳功夫,两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他以陈清萍所授拳艺为基础,以王宗岳《太极 拳论》为指导,参与兵家奇正虚实之事,又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创编了一套小巧紧凑,神气鼓荡,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拳式。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后衍写出《拳解》四则、《十三势行功歌解》 《身法十条》《打手撒放》 《四字密诀》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知识,被称为一代理论家和技 击家。门徒中以其外甥李亦畲功夫最好。后来李亦畲又进一步完善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在拳艺和理论上都为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薛乃印听的入了神,问道:“那么,李亦畲怎样完善了武式太极拳呢?”

翟维传喝了口酒说:“李亦畲(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年广府城内西街人,清代举人,武 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22岁随母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后放弃 举业,用全部心血苦心钻研,百般揣摩演练武式太极拳。习练 中,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便将心得体会记写于纸上,贴在墙上,再比试揣摩,细心体会,发现不符合拳理的地方再撕 下,把新的体会贴上,直到感觉正确,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 为止。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撕贴,久之纸条贴满墙壁,后遂结集成书。他呕心沥血,苦心钻研,身体力行数十年,名 扬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李亦畲以行医为业, 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 著作有 《五字诀》《撒放密诀》《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等。他又将王宗岳 《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太极拳论益为己作,手抄三本,一本自存, 一本交弟启轩,一本交徒弟郝为真,在永年称之为“老三本”。其叙述简要、精炼,无 一浮词,代代相传至今。得其真传有两个儿子李石泉、李逊之和邻居郝为真,以及山东清河的葛福来。李亦畲不但继承了武式太极拳的衣钵,还所以说他进一步完善了武式太极拳。”

“啊!是这样,翟老师,我们也要为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出一份力。”

用过晚餐,薛乃印就回房间休息去了,由于身体有些疲劳,趟在床上就睡着了。朦胧中感觉院子有两个人在说话,好像是在切磋武功。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薛乃印的耳头朵里。“你的劲在偏左一点就更好了。”接着是一个陌生人的声音“兄长说的既是,不过你的下盘为什么有些不稳。”

薛乃印的困意立刻就不知道哪里去了,悄悄的下了床,来到窗前借着微弱的月光向外观看。看见翟维传和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正在推手,他们用的是武式太极拳推手,你来我往,我来你往的推来推去。看样子两人功夫不相上下,正在难解难分的时候,乃印看见翟维传脚下一划身体有些偏离,乃印看翟老师就要吃亏,把心提到了嗓子口,差一点喊出来,可是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翟老师划脚的腿顺势提起,向前跨一大步稳稳的扣在书生模样人的小腿上。身体一沉双肩猛地一抖,这位书生模样的人就被他腾空发放飞了出去。

翟维传马上走上前去扶起那人,两人又推了起来。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

“师兄,最近在山西太原有一个大型活动,你知道吗?”

“听说了,杨振铎举办的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

“这个活动请了不少名人,也请了姚老师。”

“问题就在这,姚老师由于身体不太好,他决定不去参加。”

“姚老师真是糊涂,他不能去,可以安排我们代表他去吗。”

“对呀,明天我就去跟姚老师说这件事。”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那人告别了翟维传就走了。

次日早上,乃印起床又跟翟老师学了十几式太极拳,上午学习了二十几式,又经过下午几个小时的反复练习,大半个套路乃印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记住了。

晚上,翟维传仍然是以酒招待乃印,乃印心中真是感激不尽。

“翟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去了。我想乘下午的车到邯郸。”

“急什么,多住几天吧。”

薛乃印说道:“这几天给老师一家添了不少麻烦,我想明天一早这套拳就能学完了,就不在这里给你们添麻烦了,以后有的是机会见面。”

翟维传看薛乃印执意要走,也就不挽留了,又讲了些练拳时的注意事项。然后,问薛乃印:“听姚老师讲,你对太极拳推手很有兴趣。”

“只是爱好,前几年为了增长推手功夫,走遍大江南北切磋武功。”

翟维传想了想对乃印说:“来,咱哥俩体会体会,切搓一下推手功夫。”

“来吧!既然翟老师有这个意思,乃印就陪老师玩几手看看。”

翟维传站起身来迈着方步来到客厅中间双手上移,两肩下垂,左掌不离右肘,两掌当胸而立,这是武式太极拳的手挥琵琶一式。乃印看的真切,昨天晚上又观看了翟维传与书生人的推手练习,对翟维传的招数有所了解。乃印走坎门走斜式,两掌左右开弓,一招麒麟看书尹派八卦掌招式一亮。

翟维传吓了一跳,没想到薛乃印对八卦掌这么精通,两个人棋逢对手,各自拆招,辗转相斗。瞬间,七八招已经拆过。乃印尽量不用太极拳的招数,使翟维传招招感到生疏,只得小心应付。

两个人交手,如果各自水平不相上下,交起手来倒不见惊险,像是事前安排好的对练套路。你来我往,点到为止。因为前一招发出,被对方识破,然后就得赶紧收势变招,这一招刚要转变,对手已经查出,自己这一招陡然不灵。从新疆来的小伙子看了,感到非常奇怪,平时看见翟老师同别人推手动作很大,前进后退都在三米左右的范围。今天看见翟老师和薛师兄交手却在原地不大的地方走来走去。
两个人耗来耗去,扔看不出谁占上风,在各人精熟的招术下,都非常的小心,轻易不敢求败中取胜的绝招。薛乃印头上渐渐冒出了汗珠,翟维传的脸上也放出了红光。

这时,翟太太从厨房走了过来说道:“别光比武了,坐下喝酒。”其实两人都知道对方的实力,再比下去也是徒劳无功。翟太太这么一说各自跳出圈外,坐回原处哈哈大笑。

开始翟维传根本没想到薛乃印有这么好的功夫,当姚老师跟他说时,翟维传就暗下决心,找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真功夫。看薛乃印身体结实,但和自己相比,还是小乌见大乌了,而且自己的体重要比乃印多出三十斤以上。只要薛乃印敢跟我比,我就是胜卷在握了。没想到薛乃印内功这么好,肯定受过高人的指点。这几十年的功夫,竟和自己的半个学生玩了个平手。心中对薛乃印更加佩服。

薛乃印呢,本来自己周游了半个中国,为的就是寻师访友切磋武功,验证自己的功夫到底怎么样,结果也没有遇上高手。这次来永年,本来不想交手比武,只是要学习永年的正宗武式太极拳的架子,昨晚看见翟维传推手练习,就知道此人的功夫可不是等闲之辈,本想出来和他比试一下。可是转念一想,自己在这里学拳,他就是自己的老师,跟老师主动比武交手会有不尊师重道之闲,所以就忍住了。

薛乃印已经知道翟维传的武功属于上层功夫,绝对称得上太极高手了。  
两人又重新坐定继续喝酒,薛乃印首先说道:“翟老师的功夫,乃印实在是佩服!”

翟维传说道:“惭愧,惭愧,我们还是兄弟相称吧。”

“不行,绝对不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今天教我拳,就是我老师。这一辈子你都是我老师,绝对不能更改。”

两人又聊了一会就各自回房间休息了。

武式太极拳剩下几式,次日早晨起床半个小时就学完了,薛乃印又抓紧时间复习了半个小时,然后全套演练了一遍。

薛乃印高兴的手舞足蹈,自己在武式太极拳发祥地学完了武式太极拳的套路。这值得纪念的时间是一九九二年五月八日凌晨六点整。

上午,翟维传陪薛乃印再一次参观了武禹襄的故居,在家里和古老的小城城墙上拍了很多的照片以作纪念。

 

发表于 2006-8-31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来,请多关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