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空间位置上讲:肘与身是相对定位,身手在空间都在动,但肘在身边的位置始终保持着相对定位(肘劲是向下,向两边,向前而定位的)。比如地球绕太阳转,其实太阳与地球都在动,但地球与太阳保持相对的半径。从内劲运动上讲:胸腰运动是通过稍节之启动引起的,不是二者的分开运动。此时肘部虽然空间保持相对定位,但定位膨胀的反撑劲如碗中滚珠在作不同的变化以平衡不同圆运动,不同半径的对拉平衡。如把肘抵住墙壁作8字手,就会感觉到肘部碗中滚珠的不同变化。这是个训练的诀窍。 2、手脚劲在这里指上下的稍节领劲引起缠丝劲的内抽(缠丝劲收敛入骨就是抽丝劲),筋骨外拉而劲内抽,就是顺中用逆的奥妙,乃拳学的根本技术之一。练好就掌握了“内开外合”,阴面抽贴向阳面,内劲转换就不靠浊力而本能自然。 3、乍肘虽然已把肘肩外拉,但稍节领劲引起的肩胯抽缩于丹田的内劲是由上下两头卷曲而得(两头卷曲细致化就是肩胯抽缩于丹田的要领)。虽然手的沉转已因定肘而只能以肘为圆心划弧,但内劲便不是在肘部断开,而是节节分家开筋骨,节节贯串与丹田连上。否则就失去了缠丝劲连通全身的陈式太极的创拳初衷了。以肘为圆心划弧,内劲连上后为什么就不能加上以丹田为圆心划浑圆。丹田劲深入还要一分为二进行双腰抽换,就是活步太极的要领了。 ----------------------------------- 真走手: 1、真走手,一是递个缠丝与乍肘滚珠劲之间的配合,比如对方双手加劲压在你的双肩上,你稍节递个前后立圆时同时要配合双肘内合的左右滚珠。否则很难把对方手臂压下来。一试便知。而在旋腕转臂时,手与肘之间有一个桡、尺骨的交叉点,这里也要相对定位,才能得力。 2、真走手,是稍节带动划出的圆弧线要具有前后、左右、上下的饱满的没有凹凸的膨胀的弧线。 3、真走手,在顺缠与逆缠的转关时,一定不要有断劲换劲的停顿,方法诀窍就是顺逆缠转关时要有个稍节意劲的延伸。稍节意劲的延伸应该是真走手的核心。 4、真走手,不能着意在接触点,但又要利用接触点上对方的反作用力。指导手靠那么一点点摩擦滚动力(方法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外先内)引动对方,而引动对方的方向是五个手指根据不同情况而作不同方向的引动的调整,如食指引向左前,无名指却引向左后。指导手与打击手又有一个先合后开的配合,比如抱物而向不同方向扔出去。指导手的轻的方向是为了让对方身体力量有出泄的空间,打击手朝出泄的空间定位、螺旋、膨胀,就产生了对方跌出的效果。当然,这里还有个指导手方扣膝定位作支撑轴的配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8 22:10: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