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802|回复: 13

又一条佐证太极拳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9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南怀谨的文章《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里面有一句话“太极拳姿势就是道家气脉发动后所形成的”

呵呵,南先生不是武术家,专研佛道。据说他还评论过大陆的太极拳是“现代芭蕾”。不经意间,从他的高度给出太极拳和道家的联系。那些纠缠于陈王庭的家伙们估计又该找些证据指责南怀谨了。

发表于 2006-12-6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谨是谁?
发表于 2006-12-7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 南怀瑾先生于1987年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献力于国内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 几十年来,南怀瑾先生虽屡经人间磨难,然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南怀瑾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其中一些著作一版再版,长销不衰。1990年以来,台湾及大陆多家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金刚经说什么》、《佛说入胎经》、《如何修正佛法》等三十几部著作,颇受欢迎。 南怀瑾先生从国内文化教育事业入手,相继成立了光华教育基金会、国际文教基金会,自1989年以来,先后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希望工程并其他科研文教机构捐款二百余万元,设立多种奖学金和各类基金,鼎力推进国内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南怀瑾先生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创建了十几家合资企业,其中最为卓著者,当数投资浙江金温铁路一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7 21:19: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11 1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争了,老老实实地修练一下道家内丹功,功成之日,就是水落石出之时。
发表于 2006-12-12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要和畜生说话!
发表于 2006-12-12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taijikuaike在2006-12-12 11:25:00的发言:

周仓也给关公扛刀.倒不是比关公的功夫低.蒋发站在陈王廷的后面的画像.是否是真的,并无考证.只是陈家沟人一家之言.蒋发为何要站在陈王廷后面呢.师徒乎,兄弟乎.还是周仓乎.画像保存的挺好,但文字说明却没有.

[拳经总歌]挺好.为什么不写明是太极拳呢.

千叟宴上有陈家沟的人,而世人却不知陈家沟有太极拳习练者.只知炮棰---陈家.

什么保存的挺好?

从人物与背景风格看,根本是当代(连近、现代都不是)的绘画作品,是完全的凭空想象而已!

发表于 2006-12-12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硬归于一宗教,愚昧!!先进思想来源于实践和世间,不会来源于道观,偏执者不要误害太极人。
发表于 2006-12-15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taijikuaike在2006-12-13 10:50:00的发言:

道教文化不是中华文化///唉,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中文不及格却能毕业.学子不叫学子了.叫闹笑话了.

怪不的日本人说太极拳在日本.不在中国啊.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在此打尜呢.

尜----两头尖尖中间大.

没有人会那你的话当真的。

因为人家相信的是专家决定一切,尤其是既有官员身份,又有弟子身份,更因为上述两点而具备“专家”身份的人随意说出来的只言片语,所以,即使是罗列的事实与历史记载再多,人家也不会认可的啊。

原因吗,就是这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13:45: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15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bruceli666在2006-12-15 16:06:00的发言:

太极拳是历代名家积累沉淀的结果,不单是某一两个人的功劳,至十四世长兴公,和清萍公,有本公皆有创新,陈王廷是否是创始人,这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位宗师级人物。杨露蝉,武禹襄都是我辈所敬佩的杰出者。不管怎么说,陈式拳的确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大家不要感情用事。有人说陈拳是炮捶,试问杨式九诀的“力在惊弹走螺旋”,“六合劲:拧裹、钻翻、螺旋、崩砟、惊弹、抖搜。”是不是缠丝劲和陈式二路拳的影子。如果杨式和吴式的练习者不承认杨班候的话,那我实在无话可说了。。。

在下没研究过历史,不敢妄论之,只凭良心说话

“力在惊弹走螺旋”一句话出现在“八字法诀”里面,是讲用法的,而与处处断劲的陈家拳的练法是完全不同时、同地而言的。

你看一下原文,就应该知道的。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
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再者说了,这个说法如果是与陈家拳有联系的话,那为什么在陈家“缠丝劲和陈式二路拳的影子”看不见这样的东西流传呢?又怎么能够说这样的说法“是不是缠丝劲和陈式二路拳的影子”呢?完全不搭界吧!

至于,你说的什么“陈王廷是否是创始人,这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位宗师级人物”,究竟有什么根据,请说说啊?

觉得您自称“在下没研究过历史,不敢妄论之,只凭良心说话”的言语,觉得有些过于谦虚,实在是老江湖啊。

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16:24:3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2-13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所练的太极拳,无论是那一个流派,已然存在了,就让它存在,为何非要弄得脸红脖子粗呢?有其维护小我,不如来维护中华民族这个大我。说到太极,不要一提到太极就自然而然的就往太极拳上引伸.还有那些以太极命名的药膏,命相,八字,天文等等,虽然也冠以太极之名,却是与太极拳,风马牛不相及也.太极虽然源于上古,伏羲或文王相继在八卦中引用,包括其后的五行等,在中国古代各学科天文,地理,医、卜、星、相都以它的理论为基础,解释各种现象、自然规律。我们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判断它用了是先进的、科学的;它用了是愚昧的、迷信的。古代中国,各家以它来解释自己的东西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中国武术以它来解释拳理拳法,尤其是来源于民间的拳术引用它来说一些拳术运动规律,也无不可。从五四运动以来,从我们父辈开始,从西方逐渐引进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更从马列著作那里学来了辩证唯物论主义,开始会说这不对,那不科学,这落后,那封建。要知道,中华民族是从上古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来的。近百年由于封建制度,闭关自守,唯我独尊等等领袖上峰说了算的种种弊端才使中国的科学和文化落后自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学长足进步,有不少科技水平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我们不可以今日的前进,而忘记自己优于世间民族之林的文化、科学、艺术、技艺的遗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之瑰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