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着的追求 无私的奉献 ——贺李师融《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在台北问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起,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武术的春天也随之到来,武术史上的许多问题都得到澄清,但在太极拳源与流的重大问题上,仍然流行着众多谎言。清雍正六年王柏青编著《太极秘术》和1935年杜元化《太极拳正宗》等史料的记载,都足以证明“武当山是太极拳的发祥圣地,河南温县赵堡镇是太极拳的根据地”的结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详见本人新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2003年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清雍正六年(1729年),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王柏青《太极秘术·序》开宗明义地告诫门人:“余从师于温州(今河南温县)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自于道门,精微深奥,有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者不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添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知珍贵,虽万金而不售……”这一“虽万金而不售”的《太极秘术》再现中国武坛,勿庸置疑的证明赵堡太极拳源自武当山道门,属于武当武术,是道家修炼太极炼丹之术。 然而,至今仍有一些“体院学者”,以反封建迷信为名,行否定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之实,不遗余力地吹捧唐豪是中国武术史的奠基人。以唐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考察的史料和方法为模式,以唐豪、顾留馨所作的武断结论为基本框架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几十年来,唐豪的欺世谎言,遭到多数海内外武术界有识之士的揭露和批判,被驳得体无完肤。但由于唐、顾及其传人解放后一直执掌着武术职能机构的大权,受他们影响而编纂的体育院校武术教科书,至今仍然肯定唐豪的武术史观,致使唐氏“阴魂”不散,出现了屡批不倒的奇怪现象。武术职能机构的官员们,数十年来始终未能走出唐豪武术史观的错误藩篱。近年来,他们沿着这条错误路线,愈走愈远,割断源远流长的太极拳流传史,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宣扬“陈王廷造拳说”,蛊惑中外,误导和欺骗世人,其流毒之深远,无以复加! 我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成都李雅轩的弟子。雅轩老师谢世后,在我叔父引荐下,又拜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宗师西安任志义为师,习练赵堡太极拳。在两位恩师多年教诲和熏陶下,我对太极拳渊源与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两派先师所传授的源流观是一致的,均尊武当山张三丰为祖师、王宗岳和蒋发为宗师。是蒋发在明万历年间将王宗岳传授的太极拳由山西带到河南温县,传给赵堡镇的邢喜怀,后于清康雍年间由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陈敬柏传入陈家沟,因此,陈氏太极拳仅为王宗岳和蒋发宗师嫡传赵堡太极拳的一个支流。从此方有今日绚丽多彩的各流派太极拳。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海内外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篇澄清太极拳源流史的文章,公开批判唐豪、顾留馨杜撰历史,无端塑造“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谎言,引起了一批热心于源流史研究同仁的关注,也结识了一些有识之士,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并同他们进行了合作,其中李师融先生就是我的一位莫逆之交。 师融先生1995年在《中国太极拳》(永年《太极》杂志之前身)杂志发表了《王宗岳、蒋发年代考》一文,以翔实的史料为太极宗师正名,捍卫了王宗岳和蒋发是明代宗师的历史地位。接着在《武林》杂志上又发表多篇有关源流史的论文,其中《‘陈长兴序’辩伪》(《武林》1996年第3期)一文,颇为世人瞩目。纠正了流传已久“蒋发传陈长兴”的误传,扫清了太极拳源流史上一大障碍。作为杨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先生勇于修正杨氏承传史中的个别误传,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难能可贵。 值得称道的是,师融先生在《‘陈长兴序’辩伪》一文中,首次石破惊天地揭露了唐豪造假内幕。先生揭露唐豪说:“这一谎言是唐豪于1935年写<王宗岳考>首先炮制的。他将从旧书店购得的清乾隆枪术家王学定著<阴符枪谱>,篡改该书佚名氏之序言,对著作者王学定的赞誉,改名为‘山右王先生’,冒充‘山右王宗岳’,并编造谎言,说王宗岳学拳于陈家沟。”就这样,唐豪将王宗岳宗师由明嘉靖年间拉到清乾隆末年,让时空倒转240余年。紧接着他的搭档顾留馨,又凭空将王宗岳宗师列入陈王廷的玄孙——乾隆年间陈甲第之门下(见顾留馨《太极拳术》375页),真是荒谬至极! 唐、顾二人同学于陈家沟人陈发科(见唐豪、顾留馨合著《太极拳研究》第138页),为报师恩,标新立异,杜撰太极拳史,凭空伪造“陈家沟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在中国武坛,其负面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流毒之深,史无前例。古今武林人士始终提倡:德艺双修,以德为先。德高者,望重;尊师重道者,受人尊敬;造假者,使人厌恶;易祖者,让人唾弃……手莫长,手长被人捉,唐、顾二人携手造假的行为,终被师融先生及杨氏传人西安路迪民教授的科学、细致考证所揭露,扫清了太极拳源流史上最大的一个障碍。 由此,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2001年我主动去函,立即得到他热情的回复。他在信中说,在《武当》1990年第6期看到我的《蒋发秘传太极拳经典》之后,受到了启发,坚定了长期从事源流史研究的决心和信心。他还谦逊地称我是源流史研究的先行者和道兄。从此,函电来往,资料共享,学术上各有侧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先生大我十岁,如今我们已是忘年之交和同道知音了。 我曾通读过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未发表的手稿)。其中2000年出版的《北派太极拳源流揭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这次在台北逸文公司行将出版的《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很有特色,以明代、清代和现代宗师经典拳论为依托,阐述太极拳渊源与脉系的理论专著。理论性和学术性极强,内容翔实,真实可信。在对源流史的论述方面,求证严谨,逻辑严密,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读后让人感触颇深。他那种为真理而奋斗,敢为人先的执着精神,真让我敬佩。 凡致力于研究、考察中国武术史的学者,如果稍有良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尊重史料,认真求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公正地梳理源远流长的中国太极拳源流史,就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一段时间,武坛怪事接连不断。在一些上层官员的精心策划下,中国武术界又再次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陈王廷创拳说”的逆流,这股逆流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在河南温县,把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捧为掌上明珠,大力宣扬;将赵堡村的赵堡太极拳视为眼中钉,长期打压。同处中原大地,均属赵堡镇管辖,官方的对待却有天壤之别,支一派,压一派,挑起两派长期不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俨然与党和国家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背道而驰! 由中国武协主办2005年第三届焦作国际太极拳大会,旗帜鲜明地欢迎五洲四海宾朋到焦作来参赛,但唯独不欢迎本属焦作地区管辖的赵堡太极拳总会派员参加。温县的一位体育局长竟然毫不隐晦地说:“赵堡太极拳总会是非法组织。”(见《中华武术》2004年第9期《温县体育局长给<中华武术>杂志的一封信》)不难看出,温县的官员们将赵堡太极拳总会置之死地而后快,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温县模式”吗?! 赵堡太极拳总会(以下简称总会)在赵堡村委会直接领导下,于1980年成立。会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吴金增担任,副会长有侯魏邦、王海洲、陈学忠、王庆升、郑钧、刘耀森,秘书长和学俭。总会成立以来,吸引了美国、日本、德国、葡萄牙、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拳和访问。赵堡太极拳被国内外武林界誉为太极拳六大门派之一。在赵堡村委会的支持和关怀下,《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于2004年6月建成。原中国武术研究院张耀庭院长为总会题词:“渊源有序,拳理明晰。”虽然如今张院长已退休,但他1996年的题词却客观地评价了赵堡太极拳的渊源和拳理,同时真实反映了总会的存在。 就是这样一个奉公守法,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温县民政局竟然二十五年不予注册。而且2004年7月该局写给《武当》杂志的一封信中公然说:“我县根本不存在‘赵堡太极拳总会’这个组织。”(详见《中华武术》2004年第9期《温县体育局长给<中华武术>杂志的一封信》)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就在于赵堡太极拳总会反对他们杜撰的太极拳源流史和“陈王廷创拳说”。如果,总会一百年都坚持不承认“陈王廷”是他们的祖师,那么,温县民政局想必一百年也不会给总会登记注册了。就是这样一件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丑事,竟然在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一级刊物——《中华武术》上,给那位体育局长提供推销温县“体育发展观和道德观”的“演讲平台”。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难道这就是当今中国武协树立并向全世界推荐宣扬的武术“样板”县吗?难道这就是“中国式”的体育发展观和道德观吗?难道当今中国武协也要将这种抬陈沟、压赵堡的人权观,一直带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奥林匹克精神到哪里去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精神到哪里去了?民间社团和公民参与、参加体育竞赛的权利又到哪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