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太极芥末在2007-1-4 21:17:00的发言:呵呵,谢谢大家的回复 1、LHHTJ:和式太极因为在上海这边比较少见,没有接触过,所以不了解;但阁下所说杨式源于张三丰的说法,那却是不对的,杨式从来没有否认自己的拳是杨露缠所创,从而就肯定了源于陈长兴而非张三丰(详见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除非有好事者篡改武学历史);至于武式本身源于杨式,也无从说起了; 2、玉面麒麟:我对洪老的拳是从他的视频还有网上他写的学拳日记了解的,至少外型还是继承了陈发科大师的拳架,至于理论上的区别,改天会去书城求证的; 说道这里,有一点很难理解,在现实中,历史越久越有人追捧,为什么在太极中大家都想自创门派呢?估计这也是我们中华武学衰退的愿意之一吧 任何一家太极拳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陈式拳发展过来的,这一点是历史,而历史是不可篡改的,但学术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一切艺术没有了创新便没有了生命力,但一切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在现实中,历史越久越有人追捧,为什么在太极中大家都想自创门派呢?芥末拳友如是说。历史悠久是值得骄傲的,但在悠久的历史上有进步和发展才是优秀的。那些为了抬高自己,不惜给自己找一个张三丰做祖宗的人是为了抹杀历史,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练习杨式的也不在少数,在杨澄甫的《体用全书》中的前言里就有,但我想那不是杨老先生的本意吧?因为他是个武人,他的书是有2个学生代笔的,估计这些文字是出自学生之手。还有安徽中医学院的李滨、海南的李师融等都是极力找一些不沾边际的所谓证据,来证明杨家的拳来源于武当山的张三丰(这些文章在《武当》杂志上多有发表),殊不知武当的道士所练太极拳而是来自杨家拳简化后的套路。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练习杨式太极拳而别有用心者所为,并不代表所有的练习杨式者,在这些所谓的渊源上下工夫,还不如在如何练上下功夫。呵呵~ 拳法完善都是有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每一个拳学流派的形成都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我们都热爱太极拳,都有责任为她付出和尽力。我觉得还是多抛开一些个人成见,多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柳随风先生在对《武林》杂志的停刊问题伤感之文中说出了一些原因,但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了它的停刊,因为在3年前就有了争论,当时在当地的报纸上就有了争论。 拳法也要讲科学的,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完善,只要通过实践验证是科学实用的,那就是创新进步的,如果还不如前人,那只是一种变化而已,是退步的。 有关洪先生拳法和陈式之异同你可以同上海的李明煜先生联系一下,以便证实,因为他过去就是练陈式的。他的手机:1333192635 QQ:694415227 他今年7月份来山东学过洪式拳。你有时间也可以给江苏常州的宫志伟先生联系,他的电话13270371494 听听练过的人的感受和认识,会帮助你增加了解的。也给你介绍两位朋友,以便今后在拳学的道路上共同进步,没有其它意思昂!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5 9:30:4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