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4706|回复: 63

[原创]多事的2006太极论坛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1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太极论坛而言,多事的2006年马上要结束了,现将2006年不寻常的事情列出,欢迎大家补充:

1、案例:陈式的裸照和非礼事件

     结论:一个小耗子坏了一大锅汤

     这件本不是什么事情的事情,被其他对陈式有意见的人肆意利用,很明显炒作过头比超女们更加恶心,练陈式的全国何止千万,有几个不好的人很正常,同理适用于各大流派;

2、案例:某些杨式传人攻击陈式先祖

     结论:灭族行为

     现在的太极人能练出多强的功夫,大家都心知肚明,片面抬高自己只会让人感到恶心;我不指望陈式能练出多好的功夫,起码在寒风中练拳不感到冷,这点总要强点吧;

3、案例:赵堡的张三丰创拳论

     结论:往自己脸上贴金

     现在人想出风头很容易啊,武术届有河南卫视武林风,还有舞林大赛、我型我秀,再不行的话,阉了去参加超女比赛也可以,但那种打着一个莫须有的小说中的名人,来抬高自己偏低别人的行为,似乎更加恶心;

4、案例:洪传陈式太极变为洪式太极

     结论:想出风头但适得其反

     对比洪老前辈和田秀臣老前辈的视频,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有一丁点差别,只能说是个人风格问题,但山东洪传的人,特别夸大了这点细微的差别而欲自创门派,让人感到不解,就如同古人死后加封一般;从品牌效应来说,这种做法的结果会适得其反的。

     以上说法,绝无挑衅的意味,只是希望来年少一些内耗,多放点心思在练拳上,来把太极发扬广大。

发表于 2006-12-31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此之外,建议总结点好的。毕竟岁末大家都喜欢桌上摆上好的菜肴,不好的早倒掉好。
发表于 2006-12-31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就加上发生在俺身边的事吧。

2006和式太极拳交流大会于11月25日至26日在温县召开,这是和式太极拳的首次较大规模的联谊、交流活动,得到了当地县市两级政府、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以及众多和式太极拳爱好者的支持,尽管准备仓促,力量有限,但大会是比较圆满的,可以说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发展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通过这次大会,众多和式太极拳爱好者达成了一致的共识,树立“求大同存小异”的观念,以开放的胸怀、发展的眼光迎接和式太极拳的腾飞!

发表于 2007-1-2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多事的2006太极论坛回顾"的一些探讨

太极芥末是个有心人,对一些事件进行回顾的确很必要,然第3个回顾案例“赵堡的张三丰创拳论”之评价似有失偏颇。据我所知,张三丰创拳论在赵堡流传已久,是好几代太极人代代相传下来,决非今时今日而为。况且杨式、武式等其他太极流派里也都有这种说法,且不论其对错,为尊师重贤而习惯地往下传,难道都是为了往脸上贴金?是否你的想法太偏激了?

发表于 2007-1-2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怀鬼胎的人才捏造说太极拳源于武当,太极拳最早的源头就在明末抗倭英雄戚继光是木头人都知道的事实(戚继光的拳经32式就有29式被按顺序吸入太极拳中)。至于某邻居要编排历史说太极拳源于武当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立新派,与陈、杨、吴、武、孙平起平坐,进一步纂夺名誉和经济利益。但国家和群众眼睛都是雪亮的,邻居的拳架和结构无不显示就是陈式的分支,这是不争的事实,平起平坐是不可能的,目前国家体委仍然只承认五大门派,欺师害祖的龌龊行为也必被国人唾弃。
发表于 2007-1-3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案例:洪传陈式太极变为洪式太极

     结论:想出风头但适得其反

     对比洪老前辈和田秀臣老前辈的视频,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有一丁点差别,只能说是个人风格问题,但山东洪传的人,特别夸大了这点细微的差别而欲自创门派,让人感到不解,就如同古人死后加封一般;从品牌效应来说,这种做法的结果会适得其反的。

     以上说法,绝无挑衅的意味,只是希望来年少一些内耗,多放点心思在练拳上,来把太极发扬广大。

     洪老前辈和田秀臣老前辈的拳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太极芥末之说只能说你并不了解洪先生的拳法。拳论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们二人之间不仅仅是风格的问题,而是基本理论的差异了。如果你想考证,欢迎你来山东,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对比,说话才有力度啊!不要光凭自己的一点点太极拳知识就妄下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大家的回复

1、LHHTJ:和式太极因为在上海这边比较少见,没有接触过,所以不了解;但阁下所说杨式源于张三丰的说法,那却是不对的,杨式从来没有否认自己的拳是杨露缠所创,从而就肯定了源于陈长兴而非张三丰(详见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除非有好事者篡改武学历史);至于武式本身源于杨式,也无从说起了;

2、玉面麒麟:我对洪老的拳是从他的视频还有网上他写的学拳日记了解的,至少外型还是继承了陈发科大师的拳架,至于理论上的区别,改天会去书城求证的;

说道这里,有一点很难理解,在现实中,历史越久越有人追捧,为什么在太极中大家都想自创门派呢?估计这也是我们中华武学衰退的愿意之一吧

发表于 2007-1-4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林》杂志出完2006年的最后一期要停刊了,这可能也是2006年武林中的一件大事。《武林》杂志1981年创刊,在九十年代前后走上顶峰,随后便像众多的武术类专业杂志一样,日益步履维艰。对于武林中容易怀旧的人来说,特别是年长一些的武术爱好者,她的停刊,带来的将是永远的伤痛。《武林》,曾经风光无限、豪华气派,《武林》逝去了,相继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术杂志的命运也大都奄奄一息,由盛而衰。

形成今天的局面值得杂志老编们反思。

对武术杂志冲击最严重的恐怕是网络了吧?纸质平面媒体从各个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网络,特别是武术这种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物化遗产,纸质媒体只能是静态的、单向的向人们传输,今天的网络已逐渐解决带宽瓶颈,网络视频、在线交流,纸质媒体不能做到的网络几乎都实现了,并且很多方面是纸质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比如它的海量信息、低成本传播以及时效性等方面,网上视频教拳也已岌岌在望,而传统媒体还在固守原来的路子,凭借几千册的发行量在苦撑,没有了人气的媒体还能担当传播的重担吗?网络带给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致命的,但并非无药可救。订杂志的是不上网的,上网的是不订杂志的,所以,如何能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两条腿走路,积极应对汹涌澎湃的网络大潮,很多平面媒体都在积极寻找出路,包括和网络联姻。但大多报纸杂志自己办网站大都因为摆脱不了原来的老思路,网站也仅仅是报纸杂志的电子版,缺乏活力。

发表于 2007-1-5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太极芥末在2007-1-4 21:17:00的发言:

呵呵,谢谢大家的回复

1、LHHTJ:和式太极因为在上海这边比较少见,没有接触过,所以不了解;但阁下所说杨式源于张三丰的说法,那却是不对的,杨式从来没有否认自己的拳是杨露缠所创,从而就肯定了源于陈长兴而非张三丰(详见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除非有好事者篡改武学历史);至于武式本身源于杨式,也无从说起了;

2、玉面麒麟:我对洪老的拳是从他的视频还有网上他写的学拳日记了解的,至少外型还是继承了陈发科大师的拳架,至于理论上的区别,改天会去书城求证的;

说道这里,有一点很难理解,在现实中,历史越久越有人追捧,为什么在太极中大家都想自创门派呢?估计这也是我们中华武学衰退的愿意之一吧

杨澄浦的书、董英杰的书,不仅没有否认是杨禄禅所创,也肯定地说是从源于陈长兴,更明确地说出自张三丰。

好多民国的太极武术书都比较明确地说太极祖师为张三丰,如果发扬民主,以少数服从多数,嘻嘻,张三丰就是啦,哈哈。

如果坚持“真理掌握少数人手里”,嘿嘿,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哈哈。

本枪认为,太极拳是长期发展演变出来的,张三丰也好,陈长兴也罢,不过其中比较出名或是被写入书本里的两员大将而已,说是他俩“创”,虽然不切实际,非要指出个人来,我说,操,是“劳动人民”。

发表于 2007-1-5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太极芥末在2007-1-4 21:17:00的发言:

呵呵,谢谢大家的回复

1、LHHTJ:和式太极因为在上海这边比较少见,没有接触过,所以不了解;但阁下所说杨式源于张三丰的说法,那却是不对的,杨式从来没有否认自己的拳是杨露缠所创,从而就肯定了源于陈长兴而非张三丰(详见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除非有好事者篡改武学历史);至于武式本身源于杨式,也无从说起了;

2、玉面麒麟:我对洪老的拳是从他的视频还有网上他写的学拳日记了解的,至少外型还是继承了陈发科大师的拳架,至于理论上的区别,改天会去书城求证的;

说道这里,有一点很难理解,在现实中,历史越久越有人追捧,为什么在太极中大家都想自创门派呢?估计这也是我们中华武学衰退的愿意之一吧

    任何一家太极拳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陈式拳发展过来的,这一点是历史,而历史是不可篡改的,但学术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一切艺术没有了创新便没有了生命力,但一切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在现实中,历史越久越有人追捧,为什么在太极中大家都想自创门派呢?芥末拳友如是说。历史悠久是值得骄傲的,但在悠久的历史上有进步和发展才是优秀的。那些为了抬高自己,不惜给自己找一个张三丰做祖宗的人是为了抹杀历史,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练习杨式的也不在少数,在杨澄甫的《体用全书》中的前言里就有,但我想那不是杨老先生的本意吧?因为他是个武人,他的书是有2个学生代笔的,估计这些文字是出自学生之手。还有安徽中医学院的李滨、海南的李师融等都是极力找一些不沾边际的所谓证据,来证明杨家的拳来源于武当山的张三丰(这些文章在《武当》杂志上多有发表),殊不知武当的道士所练太极拳而是来自杨家拳简化后的套路。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练习杨式太极拳而别有用心者所为,并不代表所有的练习杨式者,在这些所谓的渊源上下工夫,还不如在如何练上下功夫。呵呵~

    拳法完善都是有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每一个拳学流派的形成都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我们都热爱太极拳,都有责任为她付出和尽力。我觉得还是多抛开一些个人成见,多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柳随风先生在对《武林》杂志的停刊问题伤感之文中说出了一些原因,但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了它的停刊,因为在3年前就有了争论,当时在当地的报纸上就有了争论。

    拳法也要讲科学的,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完善,只要通过实践验证是科学实用的,那就是创新进步的,如果还不如前人,那只是一种变化而已,是退步的。

    有关洪先生拳法和陈式之异同你可以同上海的李明煜先生联系一下,以便证实,因为他过去就是练陈式的。他的手机:1333192635 QQ:694415227  他今年7月份来山东学过洪式拳。你有时间也可以给江苏常州的宫志伟先生联系,他的电话13270371494   听听练过的人的感受和认识,会帮助你增加了解的。也给你介绍两位朋友,以便今后在拳学的道路上共同进步,没有其它意思昂!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5 9:30:4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