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露禅轶事之一 杨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世居县之南关,以务农为生,空闲时为城内西大街杂粮摊帮工。有一日,一恶霸至街邻泰和堂药铺寻衅生事,丈势欺负掌柜是外地人,强予以低价买珍贵药材,以致发生争执动武,恶霸来势凶狠,只见掌柜略一句手,其人已跌至对街。露禅目睹此景,甚为惊奇,心知掌柜必精武功,心中十分羡慕。他日,趁闲谈中探问掌柜所练是何种拳法,并表示愿意拜师求学,因露禅年少时曾习少林拳,自认为不能达到掌柜的武艺境界。掌柜开始推托,对自己所习拳法讳莫如深,不愿讲。后来感于露禅求学的诚意,告诉他自己所习为绵拳,又称太极拳。并对露禅说:“我的工夫不足为你老师,我的家乡河南陈家沟,习太极拳者甚众,而陈长兴的太极拳,是海内泰斗。陈平时立身中正,不倚不靠,气势伟岸,时人称为牌位先生。我可介绍前往,倘许名列门墙,成为他的徒弟,将来必有成就。”露禅大喜,遂至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 当时,从陈长兴习拳者,皆陈氏族人,异姓者只有露禅和其同乡李伯魁二人而已。所以,陈姓族人都歧视他们。当时露禅年方壮年,朝夕苦练,寒暑无间,六年后回到永年县,以为有所成就了。 永年县本来也是武术之乡,习武者颇多。乡中精拳技者开玩笑说:“老露今天从远方办得好货(意谓从陈家沟学太极拳)回来了,我们要见识见识。”比武中,露禅输了,乃发愤再至陈家沟。 一天晚上,露禅从睡梦中醒来,听见隔院有哼哈之声,遂起来越墙过去,见有几间很宽敞的房子,哼哈之声是从屋里发出的。于是就在破墙缝中偷视。见其师陈长兴正在教众徒弟太极拳的发放之术,口讲指授都是拳中的精义,大为惊奇。从此每夜都去偷看,然后与李伯魁互相结纳,悉心研究,功夫大 进。 六年后,露禅又回到永年县。时值新年,乡中人又想试其功夫,趁贺年相互作揖行礼的时候,突然攻击露禅。但刚刚才一接触,其人已经仰面后跌,起来大笑说:“老露今天果然办了好货回来了。 永年县有一个有名望的人家武氏,是有功名的人。因与陈家沟有亲戚关系,武艺造诣很深,听见露禅从陈家沟又回来了,而且武功大进,于是相约一试。比武中二人功力悉敌,露禅拿出全部本事,始终无法获胜。露禅因此悟出虽然从师十余年,力求上进,但未能深入堂奥,得到太极的精髓。虽再度发愤三到陈家沟。 旧时代的武师教徒,往往要保留一手,陈长兴也不例外。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长兴鉴于露禅执礼之恭顺,求进之诚恳,习拳之刻苦勤奋,当然也不能无动于衷。有一天,陈长兴命露禅与众师兄弟比手,杨露禅战胜了所有的人。陈长兴惊叹露禅为天才。于是集合陈氏的族人告诉他们:“露禅师我愈十年,去而复至者三次,其专心一志,勤学苦练之精神毅力,非你们所能及。我的功夫,本想传给你们而你们不能得,不给露禅而露禅已经得到了。遂尽其所有授其密术。但陈长兴犹恐露禅立志勿坚,常以倨傲无理的态度对待他、考验他。但是露禅越久越恭敬。正是这种尊师重道的品格,才能尽得其师秘传。 如此又过了两年多,陈长兴对露禅说:“你可以回去了,你现在的武艺,已经可以无敌于当世。”露禅拜别老师回来后,把太极拳传给家乡的人,从学者甚众。当时称杨拳为化拳,或称绵拳,以其动作绵软而又能化解对方来力。露禅后来到了北京,果然以“神拳杨无敌”之号,倾动一时,享誉武林。 杨班侯功夫轶事 杨班侯是杨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的次字,根据墓碑文内所记,杨班侯生于1837年,终于1892年年,享年56岁。 在杨露禅的严厉管教下,杨班侯苦练太极拳艺,功夫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被称为“杨无敌”而称誉于北京。 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 清光绪年间,杨班侯在端王府当太极拳教师。当时北京有一名叫“雄县刘”的武师,精于技击,体格魁梧,经常表演掌击大石,石随掌碎;用两个手指夹着数枚铜钱,奋力一捏,钱成碎粉。估计两臂力逾千斤。刘师傅亦在北京某王府中教拳,听到杨班侯被称为“杨无敌”,心存嫉妒,极不服气。 某日,杨班侯与朋友在街上饮酒,席间一朋友问杨班侯,如与雄县刘师傅比艺,那一个赢?杨班侯笑笑:刘师傅赢,我比不上他。刚好刘的一位徒弟在旁边听到竟向刘师傅诳称,杨班侯自夸功夫高明,如果比武,师傅一定败于手下。刘师傅不知有诈,怒气冲冲闯到杨家,适值杨班侯外出,及至杨班侯回家后,家人将刘师傅上门之事相告。于是,杨班侯登门向刘师傅拜访。二人相间,话不投机,迫于无奈, 伸出一手臂放在桌上说:尊驾有千斤力,如拿住小弟的手臂不能动弹,当即认输。刘师傅用力握住 腕部,拟施杀手,谁料杨班侯得力借力,手臂轻举,即将刘师傅两脚提离地面尺余,全身力气均用不上了。再度交锋,杨班侯以“白鹤亮翅”招式将刘师傅打出一丈外倒地。刘师傅两番受挫,仍不心服,要求到院中比试。二人走下台阶时,刘突然向杨班侯额头击下,杨班侯反应奇快,按住刘手,以“扇通臂”招法将对方掷到阶下三四丈远,刘师傅从地上爬起来,面有愧色,还是不服,坚约杨班侯改天在某戏院再比杆术。 到了约定日期,杨班侯来到戏院,等候多时,仍不见刘来践约。后来听说,刘师傅已与徒弟在前一天悄悄离京城返回老家。自此,杨班侯的名声更响了。 从县志记载这则比武事件来看,杨班侯艺高胆大,是有争强好胜之心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吃武术这碗饭,实在不得已而为之。但一些人在文章中却将杨班侯写成动辄出手伤人,未免夸大其词。县志所记载的客观事实,道出了杨班侯的高尚武德及在比试交往中的处事原则。 县志记载了杨班侯教授徒弟张信义练拳的情况:张信义是杨班侯的同乡,聪明灵敏,十分崇拜杨班侯高超的太极拳艺,多次要求执弟子之礼。杨班侯见他能诚心求艺,答应收他为徒,张信义跟杨班侯学艺十年,拳、剑、刀、杆已得真传,只有“炮捶”尚未学到。 有一次,张信义悄悄来到杨班侯家门口,听到房里有雷鸣般的声音,引以为奇,推门进去,看见杨班侯 在练伏虎式,拳动声发,气凌山岳。张信义明白了雷鸣之声是老师出拳所发,马上跪地求教,杨班侯便先授以握拳法,再教他送拳法。张信义苦学半年,渐有所成。一天,杨班侯询问张信义练到什么程度,令他在距离土墙一丈左右“送拳”。张信义发拳向土墙冲去,墙泥随拳势纷然而落,杨班侯说了一声孺子可教,乃将拳中的奥妙尽予传授。 过了一年多,杨班侯检查张信义的拳艺,功力与前无异,未见有若何进展,拳声不象雷鸣。杨班侯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击向土墙,土墙应声震动,摇摇欲坠! 杨班侯向张信义指出:练拳下了功夫,但效果并不明显,可能是先天不足或溺于酒色之故。到底原因何在?必须反躬自问。张信义一时为之语塞,只好继续苦练,但仍是依然故我,迄无寸进。以后,张信义不再向人夸说和表演这方面的技艺。 从以上记载中,足证杨班候的功力实在不可思议。五丈以外将土墙击得摇摇欲坠,发出雷鸣之声。这就是武坛后人所说的凌空劲。以今人眼光看来,是否有夸张的成份,难作定论。不过,按县志文体的性质,应是真实的。因为记载中没有“传说”、“据说”的词句。 这种凌空劲功夫,杨班候因材而教,开始不教张,可能认为张无法练得到,后来教了,张信义果然练不出来。杨班候所判断张信义练不出来的两条原因,一是先天不足;二是酒色伤害了身体。实际情况虽不得而知,但杨班候提出练成绝世武功的两个条件,在武术界却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从中可以看出,杨班候这位武术大师的拳艺和品格,堪称为实至名归。 杨班侯二三事之二 班侯善散手,出神入化,发无不中,当着披靡,所向无敌。 时北京有一人,号称万斤力者,自言曾打七省擂台,未逢敌人,尤其擅长硬功,能够以双手搓石成粉。他在北京四门贴上贴子,扬言必败杨家父子,态度十分猖狂。班侯闻言甚怒,相约于某日在北京西四牌楼比武。 至期观者数千人。班侯骑一白马,缓缓而来,万斤力者早在那里等候。只见其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一望而知力大无穷。班侯身材瘦削,长袍马褂,文质彬彬,貌不惊人。 对方一立势,发声如雷,气势如虎,咄咄逼人。观者皆为班侯捏了一把汗。此处原有一块巨碑,高一丈六尺(约5.28米),宽四尺(约1.3米),厚二尺(约0.6米)许。班侯立身站于石碑前。万斤力先发招,一记“黑虎掏心”向班侯当胸一拳。班侯微微侧身一闪,万斤力力大势猛,一拳击中石碑,巨碑碎为数块。观者骇然心惊,以为班侯有性命之忧。万斤力一击不中,复向前进身,直取班侯面门。班侯一声大喝,举双手向上一分,万斤力仰面跌出数丈开外,摔得头破血流,半天爬不起来。班侯微微冷笑,在观众的一片喝彩声中策马而去。 http://www.tai-ji.com/tai/02a.htm#杨露禅轶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