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877|回复: 2

太极拳的故事与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17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门先站三年桩

仲春的华北平原,天空瓦兰,田野碧绿,使人心旷神怡。清晨,蒲阳拳社的一群年轻人正在练功。宽阔的场院上个个生龙活虎一般,真是枪走如游龙,剑奔似飞霞,拳若流星闪电,腿似扑地旋风。唯独场院边上的枣树林中,齐公博一人在站着三体式。

只见他,心静气沉,双眸炯炯放光,凝神平视,对身边龙腾虎跃的火热场面竟象是无知无觉,似乎整个田野间只有他一个人。汗珠儿从他的脸颊上“扑哒,扑哒”滴落在胸前,衣衬衣衫湿透了,脚下的土地被打湿了一片。孙禄堂先生走到他身旁,给他摆了摆姿势。齐公博顿觉胸中舒畅,呼吸更加和顺,自然下沉丹田。过了一会儿,孙禄堂先生说:“两个时辰了,歇歇吧。”齐公博收了式子,站起身。

孙禄堂先生看着浑身热汗津津的齐公博,颇有感触地说:“公博,你可知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又为何成道者却少如麟角?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是什么,却只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这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一切拳法虽变化万端,却都起于三体式。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勿求速效,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

齐公博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点点头,却不由自主地向场院上那些正在演练刀枪拳棒的师兄弟们望去。孙禄堂先生明白齐公博的心意,莞尔一笑说:“又心急了吧。”齐公博忙转过头说:“不,师父,我.....我这三体式站了快两年了,拳趟却......”

原来,这齐公博天性憨直,悟性不佳,别的师兄弟一天就能学会的拳趟,他学三天也记不住,只是,他求艺心切,决心比谁都大,劲头比谁都足。孙禄堂先生很是喜爱他,为了让他学好形意拳,只准他每日站三体式。开始,他站不到半个时辰就腿软盘麻,股部疼如刀割。齐公博是个咬钉嚼铁,意志坚强的硬汉子,一连两年的时间,都专心致志,若练不辍。可是,这三体式还要再站多久?自己一趟拳都没学,还要落在师兄弟们的后面多远呢?难怪这位憨直的年轻人有些心急了。

孙禄堂先生拍拍齐公博的肩头,语重心长的说:“你觉得落了后,为师却不这样看,俗语说功到自然成,你切不可心急。”说罢孙禄堂先生扬长而去。齐公博望着师父的背影,紧咬嘴唇,抹一把头上的热汗,又全神贯注地站起了三体式。

一年过去了,大雪纷纷扬扬,辽阔的华北平原银装素裹,显得十分壮丽、妖娆。场院上,空无一个。齐公博独自在枣树林中站着三体式,只见他,两腿前虚后实,似金鸡猖站之势;身体三折,如龙之盘叠曲折;顶直肩圆如熊之威严辞;两手相抱,有虎欲离穴之势.....真个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他双眸炯炯有神,头上热汗腾腾,浑身上下早已落满雪花儿,俨然一个雪人一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孙禄堂先生踏着半尺多厚的积雪,走到齐公博的身后。他默默地观察了好一阵,突然猛地向前,一把捋住齐公博向前推出的手掌,用力向前一拉,同时飞起一脚朝齐公博的前腿踢去.....这一拉,一踢,至少有几百斤的力量,只听“扑”!地一声,毫元准备的齐公博整个身子竟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前翻,又稳稳落在雪地上,仍是一个三体式的姿式站在那里,即使在腾空前翻的一瞬间,那三体式的姿势也没有一点变样,整个身子如同铁打铜铸的一般。孙禄堂先生看罢,高兴得击掌大笑,连连说:“你的功夫练成了。”齐公博站起身来,憨笑说:师父,我整整三个年头,只会站个三体式,哪练了什么功夫?”孙禄堂双眸中闪着极兴奋的光芒,说:“功到自然成,你为练形意拳打下了最难得的基础,现在你可以练拳趟了,只要你专心研练,半年后,我保你的功夫能超过所有的师兄弟。”

转眼,半年过去了。盛夏的傍晚太阳刚刚落山,红霞满天。场院上,蒲阳拳社的学子们都在用惊愕的目光望着齐公博演练形意拳。只见他神采飞扬 ,双眸似电。他行如龙,纵如虎,避如猿,掌如熊,气如神,快如风,纵横往来,追形随影...众人都看呆了。

随即,几个师兄上前与齐公博比手较技。齐公博三年三体式的桩功,早已内劲充勇,在拳术上能集中全身的力量,随时可以发出强烈的爆发力,这力在形意拳散手中表现了“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快速、勇猛、无坚不摧的强大功力。与齐公博比武的师兄都被他一一击倒在地,众人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天性憨直,悟性不佳的齐公博。

孙禄堂先生,笑着对众弟子说:“这就是入门先站三年桩的道理。公博不畏雨雪风霜,吃了三年桩功之苦,才得今日之技能,这一点是你们众人所不及的。”三年后,齐公博形意拳的功夫大进,成为北国有名的形意拳师。

一九二八年,孙禄堂先生第一次下江南任江苏省国术馆馆长时,身边弟子虽多,却单单把齐公博带去赴任,命他在国术馆内专门教授形意拳。从此齐公博蜚声武坛,成为国内外一位著名的形意大师。

http://www.tai-ji.com/tai/20a.htm#入门先站三年桩

 楼主| 发表于 2003-2-17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技击大师张志俊与陈式太极拳

  1970年时的张志俊,患心脏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后经人介绍,开始练太极拳。两年下来,不仅身体状况大为改善,而且自认为拳脚功夫也好生了得,时不时寻人过上几招。

  1972年,第二届河南省武术比赛中,张志俊遭遇陈家沟代表队之太极名师陈兆丕,甫一交手,输得一塌糊涂,方知自己皮毛未得。这才有了1973年张志俊六上陈家沟学艺,5月,结识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兆奎,方知太极拳博大精深,开始正规习练陈式太极拳。

  1974年2月,张志俊正式拜陈兆奎为师,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张志俊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白眼,以不为人理解的痴迷,独僻蹊径觅真经,甘愿自已清贫度日,却将陈兆奎老师接到家里来。因此,这个普通工人的家成了那个时代少有的世外桃源。陈兆奎老师在这里躲过了频繁的批斗和再教育,过上了较为宁静和安定的生活,他的家也成了陈兆奎老师在文革中的教拳基地。除了张志俊自己受益匪浅之外,当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如陈小旺、马虹等人也是从他的家里走出来的。应该说在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张志俊这个普通家庭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那几年里,陈兆奎老师曾数度在张志俊家里开班授拳;张志俊也曾多次北上到了北京找陈兆奎老师改拳,他练拳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夏三伏挥汗如雨,冬三九踏雪驱寒,夜半披星戴月,黎明闻鸡起舞,每日里老架、新架要练数十遍。刻苦的训练、名师的指教,奇佳的悟性,加上与人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得张志俊很快脱颖而出,到1976年,他不仅拳路精熟,推手老练,在拳理上也有自已独特的理解和创新。陈兆奎老师曾经对张志俊说:“志俊你聪明绝顶,理应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老师对张志俊的褒奖以及期望值之高。

  老师不幸仙逝后,1990年,陈家沟建太极名人陵园,为三位太极名人陈发科、陈兆须、陈兆奎立碑。张志俊亲率60多名弟子,以太极陵园立碑仪式副主席的名义积极参与,足见张志俊对自己恩师的不舍之情。

  1980年,应郑州市体委和武协的邀请,张志俊出山开始教拳。太极拳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拳理深奥,阐释玄妙,几百年间,虽有历代明师言传身教,依然“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加上一些不高明的拳师又多以玄解玄,常使学者不得其门而入。而张志俊教拳,却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他善于曲径通幽,引入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太极拳看似玄妙的拳理。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四两拨千斤,张志俊则巧妙利用杠杆、螺旋、切线的原理,来阐释其奥妙,既形象又易懂。还有诸如向心力、离心力、平面、直线、切线、凸凹、断劲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名词,都被他恰当地引入教学当中。

  80年代在郑州市教拳,别人的拳场报名者三三两两,而他开班授拳总是报名者纷至,还要限制每班不超过40人。1980年至1984年,先后有3000多人向张志俊学艺,不少人很快取得了成绩,他的弟子在全国乃至世界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见不鲜。 1981年,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在山东潍坊举行。刚跟他学拳一年多的河南驻马店地区运动员张春,便夺第得三名。同年,在温县举行的河南省推手比赛中,张春夺得75公斤级冠军。 1982年,他的澳门弟子,澳门武术总会秘书长李文钦,在第一届世界武术绵标赛中获得亚军。 1983年,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上,他的儿子张鹏摘取了太极拳金牌。 然而,1984年,张志俊突然宣布,以后不再率队参加各类比赛了。

  原来,他认为,太极拳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胜负,而是向更广范围的推广,在发扬和光大太极拳事业上,他又要独僻蹊径了。 他第一步选择了大西南的重庆市。 西南名城重庆,历来是武林藏龙卧虎之地。忽一日,传言纷起:河南来个太极高手,能丈外打人。在储奇门设点教拳,从学者甚众。一时间,重庆三大武馆、八大高手纷纷寻上门来要与之较技。这个太极高手就是张志俊。 面对各路英杰,张志俊坦然相迎。但有话在前:“我来此地设点教拳,不为争一拳一派之高下,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让更多的人享受他的益处。传言未必当真,说张志俊能丈外打人是夸张,不符合现代科学原理;但陈式太极拳以技击见长,打人丈外并不稀罕。如果我等交手,我失手,抬腿走人便可;汝等落败,以后在此地营生就有不便。”闻此善言,各路豪杰在心中叹服不已。他和当地的武林中人多采取私下里交手的办法,切磋技艺,并和多人合影留念,其武技武德为同仁所赞赏。

  到1990年,重庆的太极拳社学生已有千余人,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张志俊有一个信念:国家有界,拳艺无境,太极拳是武术,更是民族瑰宝。它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更应属于全人类。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地推广太极拳。 1990年起,他开始在香港、澳门等地招收弟子,创办了香港太极拳社,澳门太极拳健身会,他的学生冯宇亮到尼日利亚设墵教拳,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舆论称赞陈式太极拳为“中国武术中的宝中之宝”。 近年来,张志俊先生的学生遍布五大洲,直接间接教过的有上万人。1998年年初,他发起的98国际太极推广工程鸡公山研讨会在河南信阳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韩国、捷克、意大利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名代表汇聚一堂,其中仅代表正规组织就有十几个。两个月后,又在驻马店举行了98国际太极拳精英交流推广赛,更对太极拳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83年5月,张志俊率河南代表队到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他的儿子,也是弟子张鹏,在这次比赛中夺得太极拳冠军。比赛刚结束,就接到了河南省郑州市体委的加急电报:“有一个外事活动需接待,速回。”张志俊不敢怠慢,于次日凌晨赶回郑州。原来是全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练心馆代表团来访。这个练心馆是日本武术界第二大组织,有弟子5万余人。这次,由馆长宗家保勇亲率一个25人代表团访问河南,声言要与太极高手切磋,而且不是表演,要“交手”。 以往,中国在国际武术交流中,以表演居多,这些表演大都为日本人看不上眼,认为是花拳绣腿,对中国功夫颇为看轻。但这一次就不同了,第一个上来的是年轻气盛的日方三段。(三段在日本是最高水平)张志俊劈打推压,诸靠缠绕,截前压后,声东击西,几个回合下来,已把对方放翻在地。再以后,日方代表轮番上阵,都被干净利索地击败。宗家保勇连称:张先生,很好!很好!回国后,连向张志俊发出四次邀请,请其到日本传艺。 其实,这样的交手对于张志俊来说,只是家常便饭。 强身健体,可能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都能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然而技击却是太极拳的更高境界,是太极拳的灵魂。陈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更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技击艺术。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无不希望自己能够早一天遨游在太极拳技击技艺的王国里。

  张志俊常讲:“跟我练拳学会摔到人不难,更要学会潇潇洒洒地摔倒人。”二十多年的潜心磨练,加上他对太极拳艺的广研博修,张志俊堪称世界级的技击大师,(澳门武术联合会秘书长李文钦语)他在讲拳时,每个动作的用法不仅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随手拈来,潇洒自如,学员如同在欣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的表演,其招势劲路的变化多端令人叹服不已。凡与之交手者,更能切身感受到他那人体平衡魔术师般的精妙技艺。他有两句名言:“拳到精时真亦假”,“高明的拳师可以以真乱假”。他亦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两句名言的注脚:“以往我看老师(陈兆奎)与别人推手时,总觉得是假的。一个近200斤的大个子怎么会那样轻松地被他发出去呢?可是每当我与老师推手时,尤其切切实实地知道这是真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用“力”与之抗衡。老师的推手技艺实在太精妙了。已经达到了以真乱假的地步。”

  张志俊教拳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搞玄学,每一招,每一式,每一个用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是杠杆?是切线?还是螺旋?每个学员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学得会,做得到。他定义的太极拳内功与别人不同,他说:“弹性、韧性加协调就叫内功。”有一年他在澳门与李文钦谈拳,用了一招“饿虎扑食”将一大块头学生摔倒,李文钦没有搞清楚,要求再来一次。因为对方有了防备,张志俊还是用原来的招,但是加上了变速,这次这个学生被摔得更脆,他从地上爬起来双眼上翻盯着张志俊问:“老师,这是不是内功?”张志俊回答:“这不是内功,这是技巧。任何人经过苦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后,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在对太极拳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张志俊深深地感受到:民族的必将是世界的。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将太极拳向全世界传播,使之造福于全人类;同时发展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它力求在继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的基础上,将现代武术理论和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融入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之中,将传统的太极拳理论去粗取精,去繁规约,首次提出了“以手领劲,两头卷曲”等太极拳新理念。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强身健体的效果之外,还大大缩短了“功夫”获得的周期。 张志俊时时以太极拳的发展与创新为己任。他常讲:太极拳在理论上沿袭了《易经》的阴阳学说,使人们可以在从容不迫中,用自已的肢体语言来演译亘古不变的人类社会乃至大千宇宙的变化规律;在医理上则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对祛病强体,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作为一种拳术,太极拳之攻防技巧实用易行,真正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是一种高级的防身术。如此三位一体完美结合的拳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珍宝。在我国,太极拳这种民族艺术适逢盛世,不久必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顶峰。能够率先走上峰顶的,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我张志俊。这是我们每一个太极传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这种责任感,严格的讲就不配做一个太极传人,自已也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在这方面我愿做一个探路者或铺路石,有生之年要为陈式太极拳的创新发展作出自己贡献来。 1985年,张志俊先生因为婉言谢绝调入省体委而自称“太极闲人”。实则表达了他专著太极事业的心声。这是他一生淡薄名利,远离权位,潇洒处世,真诚待人性格的写照。凡是和他交往过的人都会发现,谈起太极拳来他话如潮水,涛涛不绝,四、五个小时转眼而过,珠玑妙语间流淌的是平等、真诚和真知灼见。在中华民族的武学园地里,他实践着“太极一生成一事,独辟蹊径景自幽”的个人信念;面对红尘纷争和人世百态,他崇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淡泊意境。今年54岁的张志俊先生,已经着手将他研练陈式太极拳30多年的心得体会整理成系列图文资料,留给后人。它的表现方式依然是独辟蹊径,与人不同。他说能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有他人去评说,但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他死不冥目。

http://www.tai-ji.com/tai/20a.htm#技击大师张志俊与陈式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03-2-19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露禅轶事之一

  杨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世居县之南关,以务农为生,空闲时为城内西大街杂粮摊帮工。有一日,一恶霸至街邻泰和堂药铺寻衅生事,丈势欺负掌柜是外地人,强予以低价买珍贵药材,以致发生争执动武,恶霸来势凶狠,只见掌柜略一句手,其人已跌至对街。露禅目睹此景,甚为惊奇,心知掌柜必精武功,心中十分羡慕。他日,趁闲谈中探问掌柜所练是何种拳法,并表示愿意拜师求学,因露禅年少时曾习少林拳,自认为不能达到掌柜的武艺境界。掌柜开始推托,对自己所习拳法讳莫如深,不愿讲。后来感于露禅求学的诚意,告诉他自己所习为绵拳,又称太极拳。并对露禅说:“我的工夫不足为你老师,我的家乡河南陈家沟,习太极拳者甚众,而陈长兴的太极拳,是海内泰斗。陈平时立身中正,不倚不靠,气势伟岸,时人称为牌位先生。我可介绍前往,倘许名列门墙,成为他的徒弟,将来必有成就。”露禅大喜,遂至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
  当时,从陈长兴习拳者,皆陈氏族人,异姓者只有露禅和其同乡李伯魁二人而已。所以,陈姓族人都歧视他们。当时露禅年方壮年,朝夕苦练,寒暑无间,六年后回到永年县,以为有所成就了。
  永年县本来也是武术之乡,习武者颇多。乡中精拳技者开玩笑说:“老露今天从远方办得好货(意谓从陈家沟学太极拳)回来了,我们要见识见识。”比武中,露禅输了,乃发愤再至陈家沟。
  一天晚上,露禅从睡梦中醒来,听见隔院有哼哈之声,遂起来越墙过去,见有几间很宽敞的房子,哼哈之声是从屋里发出的。于是就在破墙缝中偷视。见其师陈长兴正在教众徒弟太极拳的发放之术,口讲指授都是拳中的精义,大为惊奇。从此每夜都去偷看,然后与李伯魁互相结纳,悉心研究,功夫大
进。
  六年后,露禅又回到永年县。时值新年,乡中人又想试其功夫,趁贺年相互作揖行礼的时候,突然攻击露禅。但刚刚才一接触,其人已经仰面后跌,起来大笑说:“老露今天果然办了好货回来了。
  永年县有一个有名望的人家武氏,是有功名的人。因与陈家沟有亲戚关系,武艺造诣很深,听见露禅从陈家沟又回来了,而且武功大进,于是相约一试。比武中二人功力悉敌,露禅拿出全部本事,始终无法获胜。露禅因此悟出虽然从师十余年,力求上进,但未能深入堂奥,得到太极的精髓。虽再度发愤三到陈家沟。
  旧时代的武师教徒,往往要保留一手,陈长兴也不例外。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长兴鉴于露禅执礼之恭顺,求进之诚恳,习拳之刻苦勤奋,当然也不能无动于衷。有一天,陈长兴命露禅与众师兄弟比手,杨露禅战胜了所有的人。陈长兴惊叹露禅为天才。于是集合陈氏的族人告诉他们:“露禅师我愈十年,去而复至者三次,其专心一志,勤学苦练之精神毅力,非你们所能及。我的功夫,本想传给你们而你们不能得,不给露禅而露禅已经得到了。遂尽其所有授其密术。但陈长兴犹恐露禅立志勿坚,常以倨傲无理的态度对待他、考验他。但是露禅越久越恭敬。正是这种尊师重道的品格,才能尽得其师秘传。
  如此又过了两年多,陈长兴对露禅说:“你可以回去了,你现在的武艺,已经可以无敌于当世。”露禅拜别老师回来后,把太极拳传给家乡的人,从学者甚众。当时称杨拳为化拳,或称绵拳,以其动作绵软而又能化解对方来力。露禅后来到了北京,果然以“神拳杨无敌”之号,倾动一时,享誉武林。

杨班侯功夫轶事

杨班侯是杨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的次字,根据墓碑文内所记,杨班侯生于1837年,终于1892年年,享年56岁。

在杨露禅的严厉管教下,杨班侯苦练太极拳艺,功夫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被称为“杨无敌”而称誉于北京。

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

清光绪年间,杨班侯在端王府当太极拳教师。当时北京有一名叫“雄县刘”的武师,精于技击,体格魁梧,经常表演掌击大石,石随掌碎;用两个手指夹着数枚铜钱,奋力一捏,钱成碎粉。估计两臂力逾千斤。刘师傅亦在北京某王府中教拳,听到杨班侯被称为“杨无敌”,心存嫉妒,极不服气。

某日,杨班侯与朋友在街上饮酒,席间一朋友问杨班侯,如与雄县刘师傅比艺,那一个赢?杨班侯笑笑:刘师傅赢,我比不上他。刚好刘的一位徒弟在旁边听到竟向刘师傅诳称,杨班侯自夸功夫高明,如果比武,师傅一定败于手下。刘师傅不知有诈,怒气冲冲闯到杨家,适值杨班侯外出,及至杨班侯回家后,家人将刘师傅上门之事相告。于是,杨班侯登门向刘师傅拜访。二人相间,话不投机,迫于无奈,     伸出一手臂放在桌上说:尊驾有千斤力,如拿住小弟的手臂不能动弹,当即认输。刘师傅用力握住     腕部,拟施杀手,谁料杨班侯得力借力,手臂轻举,即将刘师傅两脚提离地面尺余,全身力气均用不上了。再度交锋,杨班侯以“白鹤亮翅”招式将刘师傅打出一丈外倒地。刘师傅两番受挫,仍不心服,要求到院中比试。二人走下台阶时,刘突然向杨班侯额头击下,杨班侯反应奇快,按住刘手,以“扇通臂”招法将对方掷到阶下三四丈远,刘师傅从地上爬起来,面有愧色,还是不服,坚约杨班侯改天在某戏院再比杆术。

到了约定日期,杨班侯来到戏院,等候多时,仍不见刘来践约。后来听说,刘师傅已与徒弟在前一天悄悄离京城返回老家。自此,杨班侯的名声更响了。

从县志记载这则比武事件来看,杨班侯艺高胆大,是有争强好胜之心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吃武术这碗饭,实在不得已而为之。但一些人在文章中却将杨班侯写成动辄出手伤人,未免夸大其词。县志所记载的客观事实,道出了杨班侯的高尚武德及在比试交往中的处事原则。

县志记载了杨班侯教授徒弟张信义练拳的情况:张信义是杨班侯的同乡,聪明灵敏,十分崇拜杨班侯高超的太极拳艺,多次要求执弟子之礼。杨班侯见他能诚心求艺,答应收他为徒,张信义跟杨班侯学艺十年,拳、剑、刀、杆已得真传,只有“炮捶”尚未学到。

有一次,张信义悄悄来到杨班侯家门口,听到房里有雷鸣般的声音,引以为奇,推门进去,看见杨班侯   在练伏虎式,拳动声发,气凌山岳。张信义明白了雷鸣之声是老师出拳所发,马上跪地求教,杨班侯便先授以握拳法,再教他送拳法。张信义苦学半年,渐有所成。一天,杨班侯询问张信义练到什么程度,令他在距离土墙一丈左右“送拳”。张信义发拳向土墙冲去,墙泥随拳势纷然而落,杨班侯说了一声孺子可教,乃将拳中的奥妙尽予传授。

过了一年多,杨班侯检查张信义的拳艺,功力与前无异,未见有若何进展,拳声不象雷鸣。杨班侯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击向土墙,土墙应声震动,摇摇欲坠!

杨班侯向张信义指出:练拳下了功夫,但效果并不明显,可能是先天不足或溺于酒色之故。到底原因何在?必须反躬自问。张信义一时为之语塞,只好继续苦练,但仍是依然故我,迄无寸进。以后,张信义不再向人夸说和表演这方面的技艺。

从以上记载中,足证杨班候的功力实在不可思议。五丈以外将土墙击得摇摇欲坠,发出雷鸣之声。这就是武坛后人所说的凌空劲。以今人眼光看来,是否有夸张的成份,难作定论。不过,按县志文体的性质,应是真实的。因为记载中没有“传说”、“据说”的词句。

这种凌空劲功夫,杨班候因材而教,开始不教张,可能认为张无法练得到,后来教了,张信义果然练不出来。杨班候所判断张信义练不出来的两条原因,一是先天不足;二是酒色伤害了身体。实际情况虽不得而知,但杨班候提出练成绝世武功的两个条件,在武术界却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从中可以看出,杨班候这位武术大师的拳艺和品格,堪称为实至名归。

杨班侯二三事之二

   班侯善散手,出神入化,发无不中,当着披靡,所向无敌。
  时北京有一人,号称万斤力者,自言曾打七省擂台,未逢敌人,尤其擅长硬功,能够以双手搓石成粉。他在北京四门贴上贴子,扬言必败杨家父子,态度十分猖狂。班侯闻言甚怒,相约于某日在北京西四牌楼比武。
  至期观者数千人。班侯骑一白马,缓缓而来,万斤力者早在那里等候。只见其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一望而知力大无穷。班侯身材瘦削,长袍马褂,文质彬彬,貌不惊人。
  对方一立势,发声如雷,气势如虎,咄咄逼人。观者皆为班侯捏了一把汗。此处原有一块巨碑,高一丈六尺(约5.28米),宽四尺(约1.3米),厚二尺(约0.6米)许。班侯立身站于石碑前。万斤力先发招,一记“黑虎掏心”向班侯当胸一拳。班侯微微侧身一闪,万斤力力大势猛,一拳击中石碑,巨碑碎为数块。观者骇然心惊,以为班侯有性命之忧。万斤力一击不中,复向前进身,直取班侯面门。班侯一声大喝,举双手向上一分,万斤力仰面跌出数丈开外,摔得头破血流,半天爬不起来。班侯微微冷笑,在观众的一片喝彩声中策马而去。

http://www.tai-ji.com/tai/02a.htm#杨露禅轶事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