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042|回复: 8

太极宗师杨振基先生去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1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327日,河北省邯郸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太极拳宗师杨振基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6岁。

杨振基先生1921620日生,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他是我国著名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1931年杨澄甫亲定传人表中最后去世的一位弟子。

杨振基自1926年起即跟随父亲杨澄甫学习正宗嫡传杨家太极拳,一直到1936年杨澄甫去世的十多年间从未中断。在父亲和叔父杨兆鹏(杨班侯之子)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

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携振基、振铎、振国三兄弟回老家永年县南关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修炼家门太极功夫。此后不久,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振铭(守中)共同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授传播杨式太极拳,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

上世纪50年代,经太极拳宗师傅钟文先生举荐,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等高层领导邀请杨振基前往教授太极拳,直至文革前的近十年间,先后跟随领导同志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南京、秦皇岛等地教拳。跟随他学习太极拳的既有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高级干部,也有华北局、河北省及各地各级干部和群众。文革中他因为传播太极拳和哥哥杨守中“海外”关系受到批斗和审查,曾一度被停止工作。生性倔强和为人谨慎的他心灵遭受巨大创伤,从此不在任何场合谈及自己家庭背景和太极拳功夫。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他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多次劝导下,才有限度地开始教拳。主要是在家与夫人裴秀荣二人切磋技艺,并且在小范围中教授学生。90年代年初,太极拳在邯郸引起各级领导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且成为广泛的群众性健身运动,他思想上的禁锢有所松动,开始从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中正式吸受徒弟。第一批吸收的弟子中主要有主要有酆秀钦、王凤英、常关城、张宝嶙、严翰秀、王跃辉、王芳、郑豪等。其后的十余年中,又陆续吸收入门弟子90余人,范围涉及邯郸、石家庄、邢台、济南、合肥、青岛、蚌埠、南宁、大连、天津、长治等地。杨振基除收徒教拳外,更主要的是多年来热情义务向所有求学者传授太极拳技艺。他经常会同夫人裴秀荣及主要弟子在邯郸、济南、石家庄等地办班传拳,而且从不收费,这基本成为杨振基师门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至今不能有人违反。多年来他们办班近300期,从学者两万余人。

    从他自幼随父辈兄长学习太极拳起,经过八十余年学拳、练拳、传拳生涯的精修苦练,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积淀了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

他把继承和传播杨家正宗传统太极拳技艺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并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建国后,鉴于其父杨澄甫早年去世,大哥杨守中因移居香港与大陆隔绝,在祖国内地继承和传播杨家拳艺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他和两位弟弟(铎锋、振国)肩上。杨振基膝下无子女,为使杨门真传得以发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将所掌握的拳技悉数传授给夫人裴秀荣。夫妇二人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各地。他们还不顾年事已高,远赴香港和美国传拳,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健康作出贡献。

    为维护传统杨式太极拳技术的准确性、纯洁性和正统性,他将杨家祖传秘籍和历史资料公诸于世,整理出版了《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书中将其父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及诸先师的太极精论附后,将自己的太极拳照及动作解释与前辈宗师的拳照练法一一结合对应,相互比较印证,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正确练法提供了有力佐证。此书一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被视为习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随该书一同录制的《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也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邯郸杨澄甫式太极拳学会会同他的故乡永年县,于200742日在永年广府杨露禅故居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以纪念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7 9:42:3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1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杨振基先生表示沉痛哀悼!
发表于 2007-4-1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悼!

发表于 2007-4-1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

哀悼!

发表于 2007-4-2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哀悼!

 

发表于 2007-4-2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哀悼!
发表于 2007-4-4 0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式太极传人杨振基的传奇生涯(严翰秀)
杨振基老师是杨式太极一代宗师杨澄甫的二儿子。阳春三月,我采访了他。他体格魁梧、谈吐机敏、果断,富于哲理性,常常从正反方面说明太极拳理,妙语连珠,让人铭记于心。虽然他不象他祖上那样以教拳为生,但他生仍离不开学拳教拳。他颠沛流离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至今世人对他了解不多。

少年学拳,稍有不对就被打,练拳累得他爬着上楼梯。

杨振基生长在世武术家庭,曾祖父杨露禅、二祖父杨班候、祖父杨建候、伯父杨少候、父亲杨澄甫都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他五岁起就跟着大人比划学拳。

三十年末,他父亲杨澄甫常受弟子陈微明之请,到上海授拳,全家人随父亲到上海。父亲见他长得机灵、结实,开始注意教他架式。那时,杨班候的儿子杨兆鹏从河北永年老家到上海跟杨澄甫叫他管教和领振基、振铎几兄弟练拳。

但杨兆鹏性情爆躁,象他父亲,对振基兄弟练拳要求十分严格。那时振基才十一、二岁,有些动作要领一时领会不了上步、退步、转身时有不正确的地方,杨兆鹏说了两次他还做不对就打,腿不对位置打腿、胳膊不对打胳膊,且出手很重,他咬紧牙关、含着泪吃住打。数趟拳练完,全身酸痛,上楼抬不起腿,只好爬着上。即使是这样,一天到晚还要不断地练。

父亲常常看他们练拳,给他纠动作,但从未打他,杨振基后来说:“老子(父亲)手重,不好打,叫兆鹏叔叔管我们。”
杨澄甫南下广州教拳时,一家人住在现在的东山区一幢小阁楼里,楼下有一宽大客厅,有一个后院,客厅是杨澄甫和杨守中教拳的地方,杨守中爱人与杨振基兄弟几人在后院练拳。

在广州,杨振基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住地离学校远,大清早就要步行上学,一放学就回家。全家人都不看电影、不看戏,一有空就练拳。父亲规定振基兄弟每晚练拳三遍以上。不愿练也得练,练不得了也要练,练不好继续练,不练够遍数不能睡觉,不能上学。练拳是主要的,上学是次要的,不上学可以,不练拳不行,生活就是练拳。

杨澄甫教他们时,一招一式非常严格,有点不对都不放过。常 常 一面看一面说:“手往这搁,往那搁,脚往这挪一点。”位置放对了就不说了。就这样,杨振基从小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杨澄甫十分喜欢他,常亲昵地叫他“老二”,外出带着他。晚上他同父亲睡在一处。
1936年,杨澄甫去世,不久抗战爆发。迫于生计,母亲决定把杨守中留在广州教拳,她带着杨振基兄弟三个和杨守中的一个女儿回老家永年县。母亲对他们说:“你们要坚持练拳,杨家祖业不能丢,将来形势好了再出去教拳。”他们兄弟三人除上学外就闭门在家练拳,从不间断。

河北已被日本占领,当地一些青年人常常被拉丁,一夜之间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杨振基已长大成人。一天,母亲对他说:“你在家呆着不是办法,你有师哥在北京、天津,你到那边去,找点事做做。”后经人介绍他到了天津,先后在万华银号和大华公司当职员。在天津期间也常与友练拳、磋艺。
在广州教拳的杨守中一直惦着他。1948年,杨守中向在上海的傅钟文打听二弟的下落,得知他在天津战乱,他已无工作,身无半攵,无法起程。杨守中经他寄来路费。他先从天津坐船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坐飞机到广州。他哥哥到飞机场接他,患难动乱之际,见到了哥哥,他激动得的哭了。他们兄弟俩一回到住处。杨守中就说:“你来了,咱俩人练练拳。”

杨澄甫生前教授学生,一般先由杨守中作示范,后由他纠正动作,杨守中长期随父教拳,已得父亲真传,成了杨家太极的代表人物。在广州,他与哥哥统一拳架动作,由于杨振基文化基础较好,一直不停地练拳,又得到哥哥的传授,他很快地掌握了家传太极的精髓。

代兄授拳,被聘为国术导师,开始了第一次教拳生涯

杨振基在广州呆了几个月,哥哥白天外出教拳,他自己在家练拳。晚上,兄弟二人在家共练。哥哥见他学拳悟性很高,拳艺已具水平。这时,中山县有人要请杨守中去教拳,杨守中在广州教拳多处,分不开身,对振基说:“你代我去教吧,每月我去看你一、二次。杨守中给他讲了一些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及教拳的注意事项。杨振基就单身到了中山县石歧镇,中山县第一中学给他发了聘书,有一个学期的聘书他现在还存着。聘书上写:”敦聘杨先生为本校国术专任导师。时间:民国卅八年八月一日至卅九年一月卅一日止。校长,林伟廷,民国卅八年八月一日发,联字第五十六号。“后来又兼教世光小学国术,课余教当地求学的人,每天下午他先在中山第一中学教一个多小时,后到世光小学教一个多小时。教时,他在前面边说边做,下面师生跟着练,工薪以稻谷折钱计。

他住石歧镇图书馆,上午、晚上教私人。这里的人见多识广,不少人奔走于香港、九龙、奥门之间的生意。一些人知道太极拳的好处,来跟他学。其中不少是地方名绅。当地一些拳师和流氓地痞见他个子魁伟、行拳轻灵沉着,推手圆转自如。受地方名人尊敬,不敢贸然与他试手比武。

开始他哥哥常来看他,后来见他应付自如,能独当一面就不来了。他就这样一边教,一边自练,有时与哥哥谈拳推手,一年多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

广州解放前夕,杨守中举家迁住香港,他继续留在中山县教拳,广州解放后,铁路通车了,他回了永年老家。

在广州和中山县的一年多,是他学拳教拳的转折点。他后来说,父亲在世时,我年纪还小,太极拳的很多东西是从哥那里学来的。

12年后,他传奇般开始了第二次授拳生涯
1950年9月,杨振基参加工作,在中国花纱布邯鄣分公司当保管员。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不敢公开练拳。当年他父亲在杭州教拳时,国术馆长张静江送给他四把龙泉宝剑。四个儿子每人一把。日本占领永年后,他外祖母怕出事,把剑当作凶器投入水井,此时他手中已无器械。每天一清早,他在家里偷偷练拳,用杆面杖代刀、剑练。。时难免给邻居见到。他们迷惑不解,“这老杨是否有神经病?”他们哪知道一代拳师的拳拳之心。他要遵照父母和哥哥的训言,一天也不停止练艺,他一天能重操旧业,传播他家传的太极拳。那时,他单位的人也不知道他会拳。

机会终于以奇特的方式来了。五十年代末,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向上海傅钟文先生学拳,傅钟文年轻时得杨澄甫的教授和杨夫人的照顾,对杨家后人念念不忘。一次傅钟文教拳之佘,对李书记说:“太极拳是杨家先人杨露禅打出来的。三代中已无人,第四代有杨澄甫先生的四个儿子,大儿子在香港教拳,二、四儿子在邯郸,三儿子在山西,他们都得真传,但都不从事教拳,能不能调换一下他们的工作,让他们继承和发展祖业,为太极拳传播和推广作出贡献。”

李雪峰同志原先身体状况不太好,学拳后受益很大,深知太极拳是国宝,一听杨家还有后人,沉吟一下说:“这事好办。”不久李雪峰同志到河北邯郸视察工作,叫地委书记把杨振基请到宾馆。李雪峰同志问:“你现在干什么?”杨振基说:“在供销社管棉花。”“你愿意出来教拳吗?”杨振基一听是教太极拳,万分高兴,脱口而出说:“当然愿意!”李雪峰同志说:“你等候通知吧。”

二个月后,杨振基调到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命为太极拳教练,实际上不在体工大队教拳,专门到河北省委、华北局教一些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

他报到后接到通知,到上海与傅钟文见面并教李雪峰同志太极拳。

从1962年到1966年,他一直在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等地授拳。有时领导同志外出视察,他也要跟随一起。有空教他们练拳。

在北京,他住在东方宾馆,一早,他带着剑,到一些领导家去教拳,后到白塔寺,工间进教机关干部。下午到西姬宾馆,工间时教机关干部。平时无事在家自练,待命。当时教这些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保密程度。他很少看电影、看戏和与朋友交往,每天都安排得很紧凑,少有闲暇时间。
后来杨振基回忆说,这些领导干部待人很和蔼,不以职业和职位高低看人,和他平等相待。他常常给领导同志讲拳理,解释 练拳要领,他们都很认真地听,对他很尊重。他自己感到,不是领导国志重视太极拳事业,重视杨家后裔,那有他的今天。所以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服从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努力教好拳。

“文革”期间,他把守机关大门,无人敢越雷池一步.好景不长。1966年,动乱开始,领导干部靠边站,机关闹“革命”,无人学拳,他无用武之地了。他又回到邯郸市,安排在体育场,属编外人员。

因他有大哥在香港这“海外关系”,他被审查交代与哥的关系。他理直气壮地对专案人员说:“我家祖辈都以教拳为业,哥也一样,不参加任何派别组织。我与哥的关系一参加工作就说清楚了,过去是这样说,现在也是这样说,没有什么好交代的。”专案人员见问不出什么东西,也不了了之。

邯郸市派性斗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很不平静。体育场地处市中心,派性活动频繁,为了保护机关的安全,当时领导安排安排他与一个炊事员守住机关大门。他不带任何武器,白天、晚上都站、坐在门口。不知从那里传出风声,说这门口那人是杨家太极后裔,武功厉害,一些派性严重的人,其中有练武、摔跤的,不敢靠近大门,即使是从门前过去也绕得远远的,由于他的把守,体育场里的机关不受到冲击。

日本人永年“寻根”,要与他推手,他说不会推,可一搭上手,日本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杨式太极拳在日本甚为流行。1981年1月,全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一行十多人到杨振基老家永年县“寻根”,团长是日本太极拳的一位知名人物,曾翻译出版过中国太极拳书。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杨振基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情况,讲解一些杨式太极的基本知识。

杨振基介绍完后,团长说:“杨先生,我们推推手。”杨振基说:“我不会推。我也没教过推手。”日本友人远道而来,要见识一下杨家功夫,非跟他推手不可。杨振基推辞不了,就与他在宾馆大厅里搭手推起定步四正推手。几个来回,杨振基双手敷在对方的腕和臂上,对方想用劲盖过去,不丢不顶,对方欲进不能,欲退不敢,动弹不得。推时以点到为止、双方明白为结束。日本代表团提出,原定在邯郸只安排半天学习杨式太极拳,其余二天半时间游览邯郸古城名胜古迹的,要求改变计划,三天时间全部用来向杨振基学拳。

在告别宴会上,日本代表团团长对杨振基说:“杨老师,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杨振基说:“不了解。”团长说:“我是搞柔道的,搞不过你。所以振基的情况和登刊他的照片,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

免费教授杨式太极拳,有时还登门传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极拳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杨振基在体委的安排下,在当地免费教拳。他先后主持办过邯郸地区二十多期骨干训练班,教学生数以万计,从不收费。他说:“我是体委干部,领国家工资的,教拳不收钱。”

他教拳因人而异,高、中、低架子都教。在邯郸市,他教拳不用贴广告,只要他一出一场,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自动到他传拳的地方,跟着练,不少人跟他练拳,治愈了病,强壮了身体。

1987年他退休了,时有人上门求杨振基纠正动作。因为学拳容易改拳难,今天给他改,明天又忘了。杨振基把他须改的动作全部口述录音,让他带回去慢慢改,他在河南有几个学生,因工作多,不能前来学,他与爱人裴秀荣专程前往学生处,教他们拳剑,他高尚的武德给他学拳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能准确地解释父亲杨澄甫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每一章节,同时通过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他要求学生习拳手的动作少些,腰的动作多些,腰带手,腰拉手,腰脚手。他行拳时,攻防意识强烈,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一虚招。”

他默默地在太极拳的天地里耕耘,他不愿出名。但事实上,自他大哥杨守中1985年在香港去世后,他已是杨式太极拳正宗传人之一。
发表于 2007-4-16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无形 厚德载物

发表于 2007-6-2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能否介绍一下怎样能买到杨振基老前辈练拳的影像资料?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