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式太极拳名家、洪式太极拳流派创始人洪均生老师逝世十年了,明年是他百年诞辰纪念,许多往事闪现在眼前,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由于失去恩师的悲痛交织着学无成就的愧疚,始终未能写出纪念老师的文字。今临老师百年诞辰,情不自已,将我少年时代随师学拳的缘由及情景写出来,以示怀念之情,也可以了解洪师是一位知识渊博、武学深厚、心地仁爱、循循善诱的明师。 我初识洪师是建国以前,当时我家住济南大明湖畔阁子前街,洪师住阁子后街,他傍晚常到我家与我父亲及我的家庭教师清末举人张慕尧先生谈古论今,有文字交情。解放伊始,我父亲介绍他一起从事生产救灾工作,来往密切,感情深笃。我年少酷爱读书,然罹战争灾荒,曾患有痨疾,体质甚弱。洪师每见我,深表爱怜,于是劝我跟他学练太极拳。我认为太极拳乃老人所练,少年如何练得?他看出我的心思,多次向我介绍练太极拳的益处,讲有关太极拳的故事。他说他幼时多病,患有痨疾,体质还不如我,药当饭吃,饭当药吃。后跟一位家庭教师练八段锦,早晨随师散步、跑步,身体有所好转,仍离不开药。二十岁时,学练太极拳,翌年得遇陈发科老师学陈式太极,沉疾全愈,体魄逐渐强壮。我听后很受启发。他手抄一些太极拳歌诀给我,并与我父亲、张先生互赠诗词。洪师那隽秀的小楷和清新的诗词令我倾倒,他儒雅的风度和待人的热诚也紧紧吸引着我少年的心灵。我父亲与张先生知洪师是太级一人陈发科宗师的高足,文武兼修,造诣很深,就促我拜洪师学练太极拳,于是正式拜师,时在一九五零年初春节之后。我算是他最早的一名正式弟子。 他从此常在晚饭后到我家在客厅给我讲述太极拳的知识,如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关系、各流派名家事迹;最多的是他跟陈师祖学拳的情景以及师祖在北京武林中的交往和对北京武林的震动,娓娓动听,把我引入向往太极拳的痴迷意境中。洪师博览强记、循循善诱,往往把太极拳理法运用人们熟知的生产、生活现象及动作讲解出来,使我易于领悟掌握。他教我先明白太极拳的基本原理,说:“太极拳的根据是阴阳互变的《易》理,取象于朱熹修改的太极图。黑白色的阴阳鱼表示任何东西都包含着一阴一阳,二者互抱,不能相离。”他看到我弟弟玩的玻璃弹,就拿过来说:“你看,这弹里有一个“ ”①形的带状物把玻璃弹从中间分开,可以看作一半是阴, 一半是阳。如果沿着这条带状物把它从中间切开,便是一幅太极图,只是少了两只鱼眼。”他解释说:“太极拳取象于一个球体,太极图是它中间的切面,以便说明太极内部的构成。阴鱼的眼是白色,表明阴中有阳;阳鱼的眼是黑色,表明阳中有阴。两鱼首尾相抱,说明互存互依不能分离,共同存在于太极球里。二者随时通过消长互变,阴可生成或转化为阳,阳可生成或转化为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然后解释太极拳说:“太极拳的原理就是根据太极阴阳消长互变理论,把练习者比作一个太极球,因人体复杂,从不同角度都可分为阴阳两面;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整个人体是个大太极球,它包含着四肢百骸无数小太极球,每个小太极球都有自己的阴阳,它们节节贯串,但都由人体这个大太极球所统领。大太极球一旋转,就带动四肢百骸这些小球按着一定轨道旋转,一动无有不动。”又说:“人体运动好比是个地球,它旋转有个主轴,并有个轴心,轴心位置在腰胯中间,主轴是百会穴到会阴穴的连线,这条线看不见,但从外形能体现出来。人是站立行走的动物,所以太极拳以直立运动为标准,要求立身中正,即人体主轴垂直地面,不准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要使人体主轴垂直地面,尾骨必须微微后翻,既不突臀,也不能收臀,如坐在板凳上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