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课堂上,大家打完一遍拳后,老师提醒我们,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身便要向下沉;手向前伸,背便要向后靠;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下身向下沉,头就向上领。上下、左右、前后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被充气后,向四方八面膨胀。
对于太极拳上“对待”问题,我有这样的理解:首先从字义上,“对待”并不是我们惯上表示以特定方式或某种态度看待人或物意思,例如,某某对待他双亲很好;而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对立统一”是阴阳哲理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所谓“对立”,即一种事物中性质相反的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能相互抵消、抑制、中和。“统一”是一体或整体的意思。将两个意思结合起来,“对立统一”就是“一体中同时存在两个对立面”;或反过来说,“两个对立面组成不可缺一的整体”。
中国古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逆推宇宙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认为宇宙世界是“从无至有”。“无”是什么都无,连时间和空间都无,称为“无极”。“有”是静止不动的“气”。“气”静极而生动,动则分为“阴阳”二气,称为“太极”。因此,“太极”是由阴阳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整体。阴阳二气相交而化生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和运动都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必然含阴阳。阴阳之道便是自然之道。
在我们生活认知当中,对立统一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天地、日月、寒暑、阴晴、雌雄、动植物、生死、好坏、明暗、长短、内外,大小、悲喜、爱恨、美丑、男女、君臣、夫妇、主仆、精神与肉体、前线与后勤、硬件与软件等等。但不是所有统一的事物都是阴阳。
在上述的例子里,每一对的两面是必须要同时存在,当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存在。例如,当每一个人的身高都是两米,那么,就没有所谓“高、矮”之分。又如没有“生”,则没有“死”。
一般来说,一男一女是一阳一阴。但若两者互不相识,互不交往,各行各路,那不是阴阳。阴阳必须是处于动态并且时刻在相互作用而产生新事物。
阴阳的互相对立,并不表示阴阳之间无时无刻在鬬过你死我活,恰恰相反,阴阳是互相交合、包含,渗透,贯通,合作,支持。例如:一支军队,前线与后勤要互相配合,互相包容,战斗力才能强大,才能打败敌人。若各自为政,虽然各尽己力,该支军队必败无疑。又如一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必须配合恰当,才能发挥最大功能。阴阳之间的互相配合、支持,在太极哲理上称为“阴阳相济”。
“阴阳相济”还不足够令事物有最“适当”的发展,阴阳之间的变化还要“对称”、“均衡”,整体-太极才能达到“和谐”,才能最完满。当阳放大多少,阴便应同时放大多少。否则便会失衡,容易倾倒或出现乱子。以一个企业为例,当生产部门努力生产,但外勤却拉不到顾客,存货堆积,资金无法周转,企业很快便会倒闭。所以“阴阳相济”之外,还要“阴阳平衡”。
若果我们接受阴阳之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这样才符合自然之道。我们在练习和应用太极拳时,也必须符合阴阳之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我们要不出现双重,为人所制,不单须知阴阳,还须知如何应用阴阳。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强调“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我很同意这个看法,但我认为“松”只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不是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的灵魂是“阴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只有懂阴阳,才算是找到太极拳之门,。
应用到太极拳方面的阴阳,我理解主要有:道与器、意与体、上升与下沉、放大与缩小、开与合、内与外、前与后、进与退、左与右、松与紧、主动与被动等。
我平常练习时,都尽可能要将阴阳三个基本规律:对待(对立统一)、阴阳相济、阴阳平衡,再加上阴阳转换和阴带阳动的两个原则贯彻到每一个拳式动作上去。当然不是能同时把它们全都应用得上。练的时候,先练一个要求,待熟习后,在加上第二个要求。
我试举例来说明我的做法。如我的双手要向前、向上伸,首先松跨、松腰让下身和尾闾下沉,平衡手的向前和提供手上升的能量。由于下身沉,因此又以虚灵顶劲来平衡下身并使上、下身对拉放大。其次,意从手掌沿着手臂向后走至背向后放出,带动拔背,平衡手的向前伸,并且前后对拉放大。此外,意向左右两边放出,让意气带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放大变成一个球型。因为是阴带阳动,所以整个动作的意是放在下身和背后,而不在手上。
上述只是我自己对身体大阴阳的做法。老师说“处处有太极,处处有阴阳”,我还需要做到大阴阳中有小阴阳,不单是整体有阴阳外,局部地方也能分阴阳。
此外,要做好阴阳的要求,除了明白阴阳道理外,还需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和“节节贯串”的要求。
最后要强调,“凡此皆在意,不在外面”,”阴带阳动“,阴动是意的动,而非外型动。
这是我对“对待”的一些浅见,仅供各同学参考,请老师及各同学给予意见为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