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233|回复: 3

不能遗忘的吴式太极拳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4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褚民谊(1884-1945年),原名明遗,字重行,浙扛吴兴人,同盟会早期会员。

   褚民谊出身于医生家庭,父亲褚吉田是当地名医,教子甚严。

       1920年,他与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任副校长,获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底,他回国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兼任广大医学院院长,后历任国民党第二全代会候补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军医处处长、上海中法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国民党政府卫生建设委员会常委主席、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师公会执行监查委员等职。1932年,蒋、汪“联袂人京”,褚民谊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

 
  1925年,褚民谊由广东赴北平(今北京)。

        当时正是太极拳鼎盛之时,褚民谊对太极拳产生浓厚兴趣,从学于满族人吴鉴泉门下。据说褚民谊起初师从杨澄甫学艺,这位“三先生”并来顾及褚民谊的“官面”,照样接手即发,使褚民谊在杨澄甫众弟子面前很难下台。随后褚民谊便拜在吴鉴泉门下,因吴氏为人随和,推手以柔化为主,很少发人,手上总给人留着面子。褚民谊回广东后,与同门师兄弟王志群(润生)、吴子镇朝夕演习,揣摩太极真意,嗜练成瘾,拳艺长进很快。后来褚民谊在上海任职时,又认识同门徐致一、吴图南等人。褚民谊在与徐致一的交往中受益匪浅,此后以较大的精力投人太极拳的研究之中,曾利用职务之便改组过中华国术协会,创办了《大众健康》杂志,极力主张国术大众化、科学化,认为只有太极拳“能身心兼修,学养并顾,而使老弱咸能练习,绝无流弊”,提出“提倡国术应自提倡太极拳始”。

      同时,他第一个在杨家太极拳的名称之外,公开主张还存在“吴鉴泉式的太极拳”的主张,成为太极拳分派的始作俑者,为后来太极拳界的百花齐放创造了先机。

       褚民谊提出“提倡国术之方针,在使国术科学化”、“科学化之国术在于合于力学与心理学,讲究生理与卫生”。他的见解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积极的,即使在今天也未显落后。

       在提倡国术科学化的同时,褚民谊还大力提倡发扬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的踢毽子和放风筝。他针对太极推手非两人不能练的问题,发明创造了太极推手器械——太极棍和太极球,在这两种器械上,可以自如练习太极拳掤、 lv、挤、按、采、捌、肘、靠八法。尽管这两种器械并未推广开来,但对于太极拳运动仍不失为一种创新。
  

       1929年初,褚民谊将业师吴鉴泉所传的太极拳整理成书,由上海九福公司出版发行,书中附图55幅,为吴鉴泉早期拳照。

       吴鉴泉的弟子徐致一著述《吴式太极拳》、长子吴公藻的《太极拳讲义》、女婿马岳梁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所采用的吴鉴泉拳照均为吴氏后期的拳照,而褚民谊书中所用拳照与前者不同,目前当属绝版,为珍贵历史史料。吴鉴泉在褚民谊书中的拳照与前述三者有许多不同点。

       其中最明显的不同是,徐致一在其1963年所著《吴式太极拳》一书中提到,在预备式中“用垂掌而不用俯掌,是吴先生晚年的姿势”,而褚民谊书中的吴鉴泉拳照是非常明显的俯掌。该书为后人研究吴氏太极拳的演变提供了形象的依据,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在太极拳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吴氏太极拳研究的历史中,除了吴鉴泉以外,最值得研究的褚民谊先生反而被人们忽视,实在是历史的误会所致。

       因为,无论是从推广,还是创新来看,褚民谊先生都应该是吴氏太极拳的一代大师。

       在此,仅为抛砖引玉,请大家议论。

发表于 2008-2-6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看人,不能因其过而抹其功。仅为太极拳出书,保留下来宗师拳照,让我们后辈能有幸观摩这一点,就值得怀念。
发表于 2008-5-23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因为政治走向与民族立场方面的完全错误,而否定某一方面的成就;例如褚民谊等。


 


也不能因为政治官职方面的完全成功,就完全肯定他所有方面的说法。例如顾留馨等。

发表于 2008-6-3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拳师也在不断进步,对拳理的认识逐步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