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年的探究、修炼使自己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不断探究“知其所以然”的理,“安敢隐默,罄所得”,“与人乐乐”。 在法的层面上讲,特别注意:这里是指修炼过程中的法的层面!!!无论是道家、佛家还是拳家等范畴的修炼,都与医家的传统中医理论密不可分——道家、佛家和拳家等多偏重于“法”;传统的中医理论多偏重于“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与提高。 正如李时珍讲的:“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传统中医理论之医家的理: 多见于《黄帝内经》之《素问》、《灵枢》,如: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中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等理论,更给我们揭开了意静、调身等的“顺”,是怎么有利于经气的始生始发之地、经气归结之所及聚集之地的主持、运化、协调和平衡的。
道家、佛家和拳家等的法: 拳家典型的身法十三条的要求有: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肫,尾闾正中,腾挪,闪战,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 佛家练功不二法门:“头正、项直、鼻对脐”之秘诀; 道家无论是“凝神调息,调息凝神”的“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 <注意:《难经》认为“脐下,肾间动气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还是将人体比喻成鼎(下丹田等)、宫(如泥丸宫等)的九窍(如生死窍等等不一一列出了;《仙 佛 合 宗 语 录》、《金仙证论》及《性命法诀明指》等典籍中的附图可资参考); 可以简单说,都隐含于《黄帝内经》之“理”中——如“恬淡虚无(可以理解为意静、形正),真气从之(可以理解为气顺”;“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等等。 从而也就不难明白修炼小乘为什么能治病、健身和延年益寿了。 也顺便说一句,道家的比喻有时虽显繁杂,但都与俗语的“进度”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然又每个人未必相同、相似,个中奥妙非亲历无以言也。
浩瀚之自然,非敢以几句概括之,斗胆抛砖以期引方家之玉,共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