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zhen 发表于 2010-1-8 08:37:53

热烈庆祝董氏六合枪宗师李正府先生76岁生日! 颜紫元

<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热烈庆祝董氏六合枪宗师李正府先生</font><font face="SimSun">76岁生日! 颜紫元 <br /></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老道董秉乾先师所创“董氏六合枪”传王堡王仲锦、尊村姬龙峰,董秉乾先师的“软十三太极”、通背拳传陈家沟陈奏庭、唐村李仲、李信。姬氏在此基础上创心意六合拳。董秉乾先师的父辈董成创通背拳,其董氏后人在乾隆年间在董成“阴阳八步捶”等的基础上创“阴阳八卦(盘)掌”,家传三代至道光年间怀庆府董梦麟。董梦麟传河北董海川、李振清。董海川同治年间在京又创八卦掌。</font></font><font face="SimSun"><br /><font size="3">董秉乾先师之先祖来自山西运城,在春秋时代,其先祖董狐已被孔子赞为“世之良史”,应招杀生之祸而逃至怀庆府。东汉怀庆府有天仙配的董永,元末明初自称为天帝之仆人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夫妇欲将其主人董永之后代赶尽杀绝,三次血洗怀庆府小董,将董氏祖坟挖地九尺,董氏纷纷外逃、出家为道、为僧,或改名换姓。明中、末,董成、董秉乾,及清初董氏及董梦麟传创了中华最优秀的拳种、枪术。<br />董氏六合枪宗师李正府先生生于1934年阴历25日,明天是恩师的生日。恰巧恩师、师母都在新西兰。李师董氏六合枪即王堡枪已家传三代,其父李维彬生于1885年,师24岁时父亡,然师之神枪早已练成,至今每日仍练两小时,是董氏六合枪即王堡枪目前唯一全盘继承人。恩师传法古味之道极浓,在李氏家族中辈份极高,为明初移民16世,而同期移民已有25、26世。元月11日,也是我有幸拜门一周年,也得好好庆祝一下。本人35年的学武求艺过程中,最终回归一切拳法的源头“枪术',而且是董氏六合枪,也算未白爱好武艺一场。<br /><br />姬祖心意六合拳无不能在“董氏六合枪”中找到根源。</font> <br /></font>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8 08:45:52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68.gif" emoticon="" />

weizhen 发表于 2010-1-11 05:24:39

心意六合拳中的十大形,在董秉乾先师的六合枪即王堡枪都有相关的名堂。

weizhen 发表于 2010-1-12 06:11:18

董秉乾先师的六合枪中,可见所有的心意步法:寸、垫、过、践、快步。还有戴氏心意拳中的串子步。都是用身法内劲练每一动。按李正府宗师的话“很费气的,不吃大苦,练不成”。昨晚练完已是深夜12点,恩师见我大汗淋漓状,问道“这么苦,你会放弃吗?”,我答:“的确,弟子本来可以有条件很好享受生活的,然而,既然弟子选择了内家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则如易所云:君子乾乾终日。即一个人追求一门学问,不达其终极境界,绝不回头。弟子早已将此生卖给了内家武术,再苦,也不放弃,何况您已让弟子接触到一切内家之源,且仍然是原汁原味的董氏六合枪呢?!弟子因遇您而探索之途已至尽头,世界上,已没有任何值得弟子再去研究的武艺了。终极境界已是一个跨步中的后半步,所谓弓在玄上,不得不发。已没有停止、收回的可能。”宗师微微点头,说“传你,乃是内传啊,好好用功吧”。<br />按李存湖宗师一支传人留谱中姬祖枪发名堂可知,姬祖所传为五路132式六合枪,李正府宗师说董秉乾先师传共12路,另有一路摘要,恐为董秉乾先师传入王堡后,为王堡先贤所编。另有一回王樵捆柴,有人也算为一路,故总合14路,另有神枪八法,实非具体枪法,乃为拳理,今人误之,以为一路枪法。14路枪法,每路回数不同,如一路有16回,每回动作有数个至十余个不同。按宗师李正府先生言,此枪极其保守,仅王仲锦得全传,姬氏恐只得传5路。也有可能董秉乾在山里创成此枪时,仅5路,传给了在山里向他学艺的姬龙峰。下山去千载寺后,又有新悟,遂再创余9路。传枪给王仲锦,传十三势太极、通背拳给陈奏庭、李仲、李信,及千载寺道人。李存湖一支及洛阳一支的心意六合枪基本失传,只有开头几势及一个收势动作尚存,这残存几势与李正府宗师传董秉乾六合枪完全一样。本人还学过周口河西六合枪及戴氏心意枪,当初还觉珍贵,现在看来是从外面引进心意门的,非姬氏原传枪法。故目前作为文化保存,录像后,已不再练

weizhen 发表于 2010-1-13 12:06:09

就战场排阵士兵而言,版主所言极是,然游场则不然。姬祖的所开列的枪法也132势,不是几下。明末一些著书的枪家皆言数百式。而董秉乾先师的枪法自然是中华枪法中最高的,有别于其他一切枪法。宗师李正府先生言:此枪讲内劲的各种运用,虽然内劲运用没有多少下,然结合身法、步法、手法(自然还有观法等)则可千变万化。董氏六合枪,招式多达二百余回,数百动作,看上去大多为重复手,然只有高手才能区别其分毫之区别及意图,是为灵化的高手所设,普通人只能如刘德长教石敬岩似的,一戳一圈即可。惜刘、石、戚、程等未得见董秉乾先师之六合枪,否则其岂敢妄论枪法!!

weizhen 发表于 2010-1-14 06:44:28

汉赵云13枪(勇战13枪)------宋末元初李全创梨花枪即36枪、合枪42枪、后续24枪、勇战13枪(世误称杨妙真杨家枪)传子李襢,李襢传子李易简,李易简隐于河北承德毡帽山世代传习,明初其后世子孙“长枪李”李二(生于1400年前后)出山护赵简王入居河南,长枪李的后世子孙分内传、外传两支,外传一支传河南李克复,李传戚继光、程冲斗等,目前六合枪大多来自外传一支。内传为长枪李嫡系子孙,以长枪李为第一世,其四世子孙与河南怀庆府通背拳祖董成交流并传董秉乾、博公等,明末清初顾殿一道长得传六合通背,也从其通背拳老师处得传长枪李内传一支枪法。博公在此基础上改创十三势太极枪,传李春茂、陈奏庭、李仲、李信,传王仲锦十三势;董秉乾先师改创董氏六合枪,传姬龙峰、王仲锦,董秉乾十三势则传陈奏庭、李仲、李信;然博公之十三势枪与董秉乾六合枪存有高低之别,以至陈家沟陈奏庭后世子孙数度赴王堡改学董秉乾六合枪。本人得访长枪李家乡,有长枪李碑尚存,(稍后会传碑之照片),并得张师传长枪李内传梨花枪即36枪、合枪42枪、后续24枪、勇战13枪,顾殿一传人谱与张师传余谱同。中华枪法之谜可解矣!而内家拳无不源之此,乾隆年间董氏后人又发明双头蛇及阴阳八盘掌,故内家拳起源也可明矣

weizhen 发表于 2010-1-15 06:52:30

江先生,连不删本人学术贴的要求都不敢答应,那就让你更孤陋寡闻吧,你上述的文章显得你在拳史方面还没有起步。<br />本人去过小董考察,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却害惨了元末明初的小董董姓人,不过因此让逃生的董姓走上了习武之途。明嘉靖年间的董成老道创通背拳,并与王宗岳、长枪李四世孙广泛交流学习,也与张松溪交流并影响了张松溪拳艺及其张松溪内家拳的形成。董成三度改拳,其通背拳不同时期传人又形成通背拳不同流派,包括明末清初周怀颖记述的董成初创通背拳的内容,洪同通背及陈家沟通背的董成第二次重创的通背拳,以及老年第三次受王宗岳影响后改创的通背拳传了泽州府明万历年间的许守禄(许氏第五世后人许秀文、许秀武于乾隆年间迁居怀庆府),明末清初顾殿一道长所学的六合通背、济源神拳等无不源自董成老祖,后来清初的外家六合拳、弓力拳、苌家拳、乃至两仪拳等的形成也无不脱胎于董成的通背拳,董成创的理论后又被姬龙峰借用在心意六合拳中,董成创的阴阳步捶直接影响到董氏后人在乾隆年间创阴阳八卦(盘)掌;贾德旺于乾隆年间在少林寺学得的“心意拳”实为姬龙峰访少林寺时留下的通背拳(其时姬龙峰尚未创心意六合拳,姬龙峰同时留下枪谱,历来被少林寺尊为“姬老师枪谱”,姬氏也从少林寺学得易筋经外经、八段锦、延年益寿九转法,八段锦则为元末张三丰与少林寺交流易筋经内劲时所留,姬氏据易筋经外经而创大练气架、六步功等。在十二大势李存湖一支传人中,将大练气架、易筋经外经、六步功、八段锦等合称为“易筋经贯气诀”);明末清初的董秉乾老道从董成学通背拳、从王宗岳学十三势、从长枪李之第四氏孙学内传梨花六合枪,后以十三势身法等要求创中华最高枪术董氏六合枪,传姬龙峰、王仲锦、陈奏庭、李仲、李信及千载寺道人;姬龙峰变枪为捶,创心意六合拳也称内家六合拳,并借用董成、董秉乾理论作为拳理,陈奏庭、李仲、李信结合十三势、通背拳创太极养生功,后太极养生功传至济源称为神拳,陈奏庭后又遇王宗岳另一弟子蒋发并在李际玉事败后随蒋发深造十三势,其太极养生功遂被抛弃,陈氏14世陈有本、15世陈耕耘又结合通背拳于道家十三势中创陈氏太极拳,道家原传十三势则由陈氏14世宗师陈长兴传宗师杨禄禅,蒋发也传赵堡邢喜怀。)乾隆年间怀庆府董氏后人又创阴阳八卦掌、双头枪、双手刀、子母鸳鸯钺,家传三代到道咸年间的董梦麟时传河北董海川、李振清。董氏一族伟哉,功不可没!

weizhen 发表于 2010-1-17 17:57:43

附文四:通背拳祖董成的生活年代与籍贯 &nbsp; <br /><br /> &nbsp; &nbsp;颜紫元 &nbsp;2007年10月15日<br /><br /><br />通背拳创始人董成的年代,在董成的三支传人中可得出结论。<br /><br />第一支传人为董成早期弟子周藩荆山王、张大斌,传到第五代周全作谱。之所以说此支为董成早期所传,因该支拳谱的器械项目中尚未出现“春秋刀决”,也无“六合枪”,但有源自红拳门的小金枪。<br /><br />第二支传人为董成中晚年传本族的董秉乾(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墓冢,今墓尚存……)。因此在董成中晚年时,少年的董秉乾受艺。<br /><br />在唐村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中说,李氏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家沟的陈奏庭,在千载寺太极宫拜师结义,向董秉乾老道学通背拳、十三势软手、春秋刀等。而王堡枪的第一代王仲锦则向董秉乾老道学六合枪棍,向博公道长学十三势软手。同时千载寺里已有石碑,刻下“春秋刀诀”,说明董成传董秉乾老道时已创有“春秋刀”。<br /> &nbsp;<br />董秉乾不仅仅向董成学了通背拳械及春秋刀,还向其他高人分别学了原传六合枪棍(董秉乾后创“董氏六合枪”)、十三势软手等。<br /> &nbsp;<br />另外,从千载寺传出的“武经玄机秘录”的内容来看,董秉乾还得到董成晚年传授的五步七捶、内功,及与心意六合拳理论相近的理论。<br /><br />董秉乾的通背拳、春秋刀及原传六合枪等,约传了五、六代,传到了乾隆年间离千载寺七、八里地的七方村的郭永福处(之所以说传了五、六代,因王堡枪传人王安民乾隆年间作序时,称从第一世王仲锦,到他自己己历五代,而王仲锦是向董秉乾老人学艺的,郭永福与王安民同为乾隆年间人,故从董秉乾到郭永福应为五、六代,郭永福又将通背传到了山西洪洞,由于陈奏庭的通背与郭永福的通背皆源自董秉乾老道,故洪洞包括108式通背长拳、春秋刀在内的不少通背拳谱名堂与陈家沟的通背拳谱几乎完全一样。)<br /><br />为何说郭永福是董秉乾一支所传,而不是周藩荆山王、张大斌一支所传,因为对照郭永福在山西洪洞传人的留谱,与周全(字淮颖)的留谱发现:<br /><br />洪洞拳谱内容,有所增加与有所不同。洪洞拳谱中发现春秋刀、六合枪等为周全谱上所没有,而六合枪在后将论及到的第三支许氏所得授的通背拳械中亦无有,只有董秉乾这支才有,故郭永福为董秉乾的第六代通背拳传人,当无疑。<br /><br />第三支为原山西晋东泽州府许圪套村山民许守禄。后许氏第六代传人许秀文、许秀武兄弟二人,携家小迁居河南焦作高爻河村,高爻河乃宋瓷发祥地之一,地杰人灵,“通背拳”便在此发扬广大生根繁衍,由许氏世袭相传。 &nbsp; 从许秀文、许秀武为河南的第一代起,至今已传了十一代,目前第十代掌门人为吾友许伟战君。<br /> <br />清咸丰年间,许氏在河南的三世传人(从许守禄起第八代)许万怀,传外甥(焦作双庙村人)郭再汾, 郭武功超 群,进京殿试中“武举”,皇封“武德骑尉”官职。其有子三人:定山、定中、定宇,均系清末“武痒生”,有碑可考。此时期为许氏“通背拳”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许桂林、许桂芝、郭敬孝、马福元等。许桂林传子安吉,声名远播,地域广达两省五县,百余村庄,仅博爱县就达二八个村落之多,成名者达十一人,个个广设拳场传播“通背拳”,至今各有传人。安吉传子乐敏,乐敏师尽得家传,武德高尚,武技超群,传徒二零零人有余,桃李满天下,一九九一年寿终,享年九十岁,人称武寿星,为“通背拳” 在河南的第九世传人。另 有许传高,靳福泽,路灯朝,孔传新,等均为在河南的第九世传人的姣姣者,堪称一代名师,功德后世。<br /><br />据许君讲,许守禄是其祖上,是明中叶最大一次从山西洪洞等地移民至泽州府等地的第三代人。某日在泽州府的山里,老年的董成被毒蛇咬伤,性命垂危,恰遇路过的许守禄,被许救回家中,以祖传药方将董成救活,董成感其恩,遂将其所创的通背拳械,传给了许家。<br /> &nbsp; <br />据许家口传,董成也做过道士。许氏的通背拳艺中,有春秋刀诀,无六合枪棍(有通背枪),亦无十三势软手。但拳艺中有柔(软)拳四十九势。吾观其柔拳动作名称,有半数与十三势软手的动作名称同,而许君又说其祖先口传:“遇上别的任何拳派,本门功夫都能应付有余,只有遇上‘软十三’时,要特别留意,可用某某招破之”。由此可知,董成晚年时必与十三势软手传人有交流,而此十三势传人与董成年龄应该相仿。此十三势传人是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的王宗岳(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又一个惊喜的发现》、《平遥古城惊现王宗岳家谱》数文)。可能正因为董成与王宗岳的交流,董成将本族子侄辈的董秉乾引荐给王宗岳,故尔王宗岳前去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传给了董秉乾道人、博公道长十三势(王宗岳经商路过赵堡镇时,又将蒋发带回山西传艺)。<br /><br />与董成交流的还有张松溪。张松溪的第五代传人黄百家(1634-?)所著的《内家拳法》(1676年著)中记载:拳法有“六路、十段锦”等,这“六路、十段锦”与周全(字淮颖)的谱中所载的“六路、十段锦”名称相同。而黄百家的“六路”中的头路第一句就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是继周全通臂拳谱、李氏家谱后出现的最早提到“通臂”的语句。黄百家在《学簯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又加说明“通臂,长拳也”。<br /><br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君一支也有五字诀即:敬、静、近、急、切。而黄百家一支的五字诀是:敬、紧、经、劲、切 (吴氏太极的‘软十三’ 也有五字诀即:静、轻、灵、切、恒) 。可见是张松溪与董成交流的缘故,并被张松溪一支所推崇。(张松溪曾师数人,据传在少林寺也学过,后又弃少林拳,从师孙十三老,及从师道人西江熊氏。与张松溪同时代人还有陈州同、王宗岳,陈州同是陕西王宗的弟子,王氏七世祖王宗岳则是来自云南云游道人父女俩的弟子。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一文 )<br /><br />许氏的通背长拳108势名称,与洪洞通背的108势、周全谱上的108势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加入了十三势的一些名称。据许君讲,曾与洪洞通背传人交流,发现练法也不一样,但说到用法却十分相似。<br /><br />许君还说其四爷(许君得其四爷许乐敏传授),本来还要教他“阴阳八步捶”,但要求许君练“阴阳八步捶”时,必须在夜深人静,到充满灵气之处练,可惜当时许君觉得“夜深人静,充满灵气之处”太神秘,而未学,令人倍觉可惜。<br /><br />为何本人倍觉可惜?因为千载寺太极宫的董秉乾老道所传的“武经玄机秘录”中,有“五步七捶”,并有特殊内功,而其内功的某些动作名称,已出现与心意六合拳完全相同的名称,如熊出洞、虎坐窝、单把、雷声等,虽然其动作与心意六合拳不同。而许君所未学的“阴阳八步捶”,必与“五步七捶”等的“武经玄机”内容有密切关联。<br /><br />令人惊讶的是,许君的很多口诀竟与心意六合拳口诀几乎一致,而许君四爷要求在“夜深人静,充满灵气之处”,练“阴阳八步捶”,不是与练心意六合拳的要求完全一致吗? 因许君未学,故不知其四爷除“阴阳八步捶”外,还有哪些内容,但有一点可知,在董成时已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理论的雏形,及相关的动作名称,尽管练法与后来姬龙峰祖师所创的心意六合拳不同。<br /><br />如:许氏通背真传说论中曰:“三节者,妙在通也!通者元也!求艺者须从「三元化一」始而习之,方得天真,九节贯通,可谓「三元」而成乎!书中曰:上元者,手元、肘元、肩元是也!三者同元,肩为元根,则上元通之!下元者,足元、膝元、胯元是也!三者同元胯为元根则下元通之!中元者,膀元腰元,腹元,是也!三者同元腰为元心膀腹为轮则中元通之!而后人一身以腰为元心,膀腹为中轮,手肘、足膝为之外轮,三元通之!周身一就,两手如扇,两腿如钻,拳打口出,步腿同一,踪影回环,则「外三元」成。又曰「心法为元」意气为轮,丹田(小腹)为场,妙存呼吸,真气鼓荡,即柔即刚,心意气一体,轻灵莫测幻,得法如诊脉,勾敌取真魂,则生即成,御人无形,动如惊雷,静如泰山,武之大成,玄妙精义,周而复始,万法归一,此浑元体成”。<br /><br />又如:许氏通背真传论曰:“上节不通,气滞膀中,君臣难顾,天令难行:下节不通,气滞胯中,动则必慢,地利难占;中节不通,气滞腰中,千军万马,如行泥坑,首尾难顾,浑身皆空....... ”<br /><br />无论从董秉乾所传出的“武经玄机秘录”,还是许君的家传口诀等,都强烈地佐证了本人二零零七年三月关于“姬龙峰创拳之思考”的文章(详见本人《姬龙峰创拳之思考》及《李自奇碑文是伪造的》二文)<br /><br />许君所说的其“浑元桩”,竟与近代王芗斋的“浑元桩”同(许君所说的其“浑元桩”为低马步),但许君的祖传拳谱上就载有,可见王芗斋先生是在济源一带学去的。<br /><br />同时许君所说的其另一桩功,也与阴阳八卦(盘)掌的夹马桩极为相似,而阴阳八盘掌的理论与心意六合拳,乃至董成晚年的拳理相似。阴阳八盘掌宗师任致诚,曾著书说其师爷叫做董梦麟,其师爷曾告诉其师李振清,“阴阳八盘掌在董家已传了三世”。由此可知董家约在乾隆年间首创此艺,至董梦麟时为第三代,传了董汉清(董海川)、李振清及一些反清秘密人士。(注:详见本人《阴阳八卦掌与八卦掌》一文)<br /><br />姬祖根据经董成、董秉乾两代人对拳理的总结,及已出现的相关动作名称,在学习了通背、董氏六合枪,及武经玄机中的内功后,水到渠成、由博返约,化枪为捶,精炼成心意六合拳,而开创一派绝艺。<br /><br />纵观李存湖心意六合十二大势、洛阳马兴支心意拳、河南买壮图支心意拳、及山西戴隆邦支心意拳,本人发现其中不少动作与十三势软手相似(详见本人《十三势软手与心意六合拳的关系》一文 )。而姬祖练过通背拳的证据,不但在姬祖的拳论中出现,而且姬祖传艺少林寺时,在留下“姬老师枪谱”同时,同本抄谱上,余下的都是通背拳内容(本人曾在开封少林还俗僧释永文处,见过此谱)。非但如此,姬祖的徒孙隐士河南府李及其徒马学礼,传艺给少林方丈“望眉斩”时,不仅留下了其所著的“心意六合十大要论”,还留下了用法“二十四字诀”,此“二十四字诀”是通背与心意的结合物,并以心意为主,其中还有“心意号腾挪、通背名闪战”之句。

weizhen 发表于 2010-1-17 17:57:53

再回到董成的生活年代题目上来。<br /><br />许氏谱中的白猿仙通背拳十问之法:<br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十问之法为董成号公德先生所著,河南洛阳人氏。<br /> &nbsp; &nbsp; &nbsp; 十问之法非等闲,意中要道得周全。<br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若还晓得其中意,替天行道白猿仙。<br /> &nbsp;第十问,问法:<br />功毕问曰:功行日列名之法如何?<br /> 曾有师传为证。老师姓张,张文魁。老师姓郭,名万清。二师设艺传授众徒,功行以毕请问曰:天下称全师者有几人?答曰:学而知之着有三焉,宋时赵太祖。幼年流走江湖,具施乾坤之略,比鸡斗作拳,遍排十杰士。周游传教,学艺习惯。治在太平,自古帝王之勇莫过之焉。居其下者,敢废、武备也。尔等今当年青力壮,及时勤学,艺可熟。<br /> 故夫官宦之家,姿意养名,无疾病焉。而服壮行功,籍以养身益气、益体,商人行旅,赖以御敌。农夫庶人,闲以看家保业。武之好处何可胜言。于己终身用之不尽。<br /> 诗曰:<br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学艺高强人胆大,艺精分外有精神。<br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怀抱本是亲父子,祸到眼下不求人。”<br /><br /><br /><br />许氏在明中叶的那次最大的移民,与明初的移民不同。据查,明孝宗(1488- 1522)至明世宗时期,山西洪洞等地,因收成不好,及失去土地,而当时明政府济灾不利,与灾民发生了一些冲突,出现了大批流民。明中期的流民达百万以上,由于平原地带已无法容纳更多的人,且与官府之间有冲突,故大批流民流向了无官府的山区,如山西的太行山区,河南的伏牛山区,及湖北襄樊武当山区等,由于这些山区流民的到来,因此明政府开始设“府、县”,许氏当时就属于太行山区的泽州府,许守禄是许氏迁到泽州府的第三代,故董成应属明嘉靖万历年间人。<br /><br />周淮颍作的《通臂拳谱》中有《通臂拳历代先师姓号目次》其原文如下:“祖师猿仙亲授与始师董讳成字子生(怀庆府籍)传与周藩荆山王(仝汴梁)、张大斌字明甫别号廋张(汴梁籍)传与徐行八字三那(陈州卫挥使)传与王氏飬津(徽州籍)传与李继字后泉(河南太康籍)传与周全字淮颖(河南大梁籍)传与男讳久明字惟谦、余加爵字建亭(江南寿春籍),庠友陈国祯字盛业买奇字君平校阅。”<br /><br />周谱的《通臂拳问法第十解明》中第一问“昔有一教师请问与,老师曰天下拳祖生而知之者有几人焉?师曰生而知之者有三:一曰宋太祖少游关西老游关东中年下南唐打世界,脚踢乾坤建都与汴梁,为中原生而知之者,第一祖师也。二曰少林寺内出一紧那罗王拳分三十六势足打七十二腿,扫荡叛徒逆诛寇有功,官至极品,为中原生而知之者,第二祖师也。三曰通臂猿仙出自明时,拳分三十六路内有一?二进三走四彀五开六*七要八揽九跴之法,在居山林为得道猿仙乃生而知之者,第三祖师也。”<br /><br />周淮颍作谱时(康熙二年1663年),已传了六代(董成为第一代),第六代为周久明、余加爵,若每代以25 年为计算,那董成应为明嘉靖年间人,为唐顺之(1507-1560)与戚继光(1528-1587)之间人,由于董成的年龄与唐顺之、戚继光相差不大,董成所创的通臂还未被唐、戚所闻,故唐的《武编》及戚的《纪校新书》中叙述当时的拳派时,均未提及“通背拳”!<br /><br />同时,周全的《通臂拳问法第十解明》中,提到天下拳祖生而知之者:一. 有宋太祖;二.有少林寺内的紧那罗王;三. 有“通臂猿仙出自明时”(是影射董成),并说:紧那罗王;拳分三十六势,足打七十二腿,扫荡叛徒逆诛寇有功,官至极品……,而通臂猿仙则:拳分三十六路,内有一?二进三走四彀五开六*七要八揽九蹗十问之法,在居山林为得道猿仙,乃生即知之者。许氏传谱的“十问题”中,第十问说:“学而知之者,有三焉,宋时赵太祖,曾有师传为证,老师姓张,名文魁,老师姓郭,名万清,居其下者,敢废,武备也……”(注:问法中语词的变化,就同前述董成三支不同时期传人谱一样,是个不断认识,不断完善过程的表现,但意思则一)<br /><br />少林寺把紧那罗王作为伽篮神,最早出现在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的《示迹碑》上(1449年明英宗被掳后,明大臣于谦上书提倡武备,明英宗被释放后也进一步强调武备,明天启元年即1621年,茅元仪曾著《武备志》。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少林寺武术才于明弘正年间首次出现,不过,元代福裕禅师入住少林寺时,已将达摩的洗髓经、12式易筋经内经带入少林寺,道家的八段锦等,也于元代传入少林寺。详见笔者“少林寺武术史上的谬误”一文。另外关于“宋福居十八家拳祖之说”是伪造的,本人将专文论述)。明弘正年间,正是民间武术大师白玉峰及民间武术师李叟,应觉远之邀请在少林寺传五拳、红拳、棍术等武艺之时(详见笔者“白玉峰是明代人”一文),与觉远上人同时学艺的还有少林寺僧周友(三奇友公和尚)、李叟子边澄及俗家人士。而许氏传谱中董成的老师郭万清,必定是白玉峰的俗家弟子。董成的另一位老师张文魁,则应是托名为宋太祖所创的红拳(包括三十二势长拳)衣钵传人。<br /> <br />当董成创成拳时,应已在明嘉靖晚期,而明正德、嘉靖年间出现的少林武僧,曾经帮助朝廷镇压过刘六、刘七、王堂、师尚诏等农民起义,还镇守过边关,抗击过匪寇,受朝廷嘉奖,这与周淮颍谱上所说的:“紧那罗王,扫荡叛徒逆诛寇有功,官至极品……”,是一致的,并且十分强调“武备”。代表少林僧兵及少林武术的佛教神紧那罗王,到明嘉靖时,不仅是少林寺的伽篮神,且是少林寺“武备”的化身。因此到了董成晚年传授许氏时,不仅说出自己有张、郭二师,且用了“武备”来替代“紧那罗王”(实则一回事),具体的人主要指白玉峰,但为了提高格调,故用紧那罗王或武备来替代。而用“敢废”,来指宋太祖长拳的创始人,影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除前帝,夺取帝位”之事,其“三十二势长拳”,又影射宋太祖登基时定下的三十二条立国治邦规矩。(详见本人《少林五拳的创始人—白玉峰是明代人》一文。同时,唐顺之的《武编》,并未提及少林五拳,说明当时白氏所创“五拳”,尚不为所闻。)<br /><br />综上所述,董成生活于明嘉靖年间,卒于明万历年间,应是确认无疑的。<br /><br />董成的籍贯,周淮颍谱上说董成是怀庆府籍,许氏的口传是洛阳人氏,而其子侄辈的董秉乾,则有明确记载:“即武陟小董人”。本人以为,“怀庆府籍”与“洛阳人氏”并不矛盾。清时洛阳为河南府第所在地,怀庆府归属于河南府管辖,而且武陟县小董的董姓者,在明初遭常遇春等人率兵三次血洗,为了逃命,董姓星散各地,并且不少做了道士、和尚。董成做过道士,董秉乾一生为道士,若不是许氏口传的口误的话,董成出生在洛阳,祖籍在怀庆府武小陟董也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据许君说,其家中口传“董成是在泽州府与怀庆府之间、猕猴很多的凤台县陵川县的山里(临近净影寺),开悟而创的通臂拳”。(净影寺被焦作市列为通背拳的发源地,可据许君说,那是为了旅游的需要,并为了得到少林寺的支持而让其弟子在网上找出一个北宋的“亨和尚”加在净影寺上,而强说“亨和尚”是通臂拳创始人的,实际通臂拳创始人为董成。唉,造假就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产生的,幸而许君对笔者坦诚,不然又成为一段迷案)<br /><br />与河南许多来自山西的明朝移民不同,董氏一族远在春秋时就从山西运城迁至河南武陟小董,公元前634年即春秋晋灵公十四年,晋公史官董狐,如实记载了赵盾兄弟弑君(晋灵公),立晋成公一事(孔子曾赞董狐为“世之良史”),而遭追杀,董狐子孙董高即从山西运城迁至河南武陡小董,董高娶马氏、李氏,繁衍子孙,所在地即后世所称的“小董乡、小董村”。<br /><br />东汉末年,董高的后代董永后来成了“天仙配”的男主角,即“玉皇大帝将女儿许配给了董永 ”之传说,岂料这传说,到了明初却招来灭族之灾。缘起是曾在皇觉寺出家的小沙弥岁十六岁的朱元璋,到了二十五岁时,离开了寺庙,带起一支队伍打天下,其妻马秀英也是个大脚妇人,为掩盖这卑微的出生,朱元璋夫妇开始编造了一个谎言,即:“他们原来是玉皇大帝身后撑日月扇的金童玉女,受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来治理人间”。可当朱元璋的部队经过武陟小董时,听说有一个玉皇大帝的女婿,是这里人的祖先,心想:我是玉皇大帝的仆人,你的祖先却是玉皇大帝的驸马,那不就成了我的主人吗? 于是下令常遇春,带着其兄常遇夏、妹常遇秋,率兵三次血洗小董,要将董姓人赶尽杀绝,尤其是有所作为的董姓人,幸亏常遇秋是个女的,又颇觉董姓无辜,故事先走漏些风声,许多董姓人开始逃命,有的远逃山东、湖北、江苏等地,以及山西平阳府、晋城、泽州、翼城及河南的汝南(这些远逃各地的人,至今都说董永是其祖先),有的改成“孙”姓、“傅”姓,不少出家做道士、和尚(怀庆府地区的道院、寺院特多,小董有“长春观”)逃命,但仍大部分被杀。<br /><br />离小董村十里地的董氏祖坟迷魂阵,也遭“挖地九尺”之“恶”运,因此从明初开始,武陟小董人氏就有不少当和尚、道士的(但道士不禁婚,可以娶妻生子,不知董秉乾是否是董成的亲子)。<br /><br />从董成在怀庆府净影寺创通臂拳,晚年在太行山的另一侧泽州府传许来看,董成的祖籍应为武陟小董人。<br /><br />董成创的通臂拳(在学习宋太祖长拳、少林五拳的基础上开悟而创,本人得到的正宗少林五拳均是地趟动作,而洪洞通背传人程永泉,便以通背中的地趟拳著名,由此可见一证)对后世影响极大。<br /><br />前述的其三支传人,在近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与繁衍了各派武功,如心意六合拳、太极养生功(李仲、李信、陈奏庭所创,与张三丰十三势软手不同,陈氏太极中也因此含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的影子)、济源神拳四路、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阴阳八卦(盘)掌(阴阳八盘的缠丝,三个丹田的位置与许氏猿仙通背也相同,许氏小势步4/6重心与阴阳八盘鱼鳞步相同)、外家六合拳、许氏猿仙通背、洪洞通背、乃至流行于北京、上海一带的白猿通背、韩老道传的后称祁信祁氏通背、吕四爷传刘玉春的合一通背,而原在湖北为官的弓力拳创始人赵莲,也无不是受了通臂拳的影响,并以弓力拳中的“白猿桩”最为突出。另外被王芗斋认为最重要的浑元桩也是来自董成的通背拳,被少林俗家弟子贾某认为的心意拳实为通背拳(少林俗家弟子贾召宣的七世祖贾淑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少林寺学的“心意拳”,从动作名称及动作来看,其实是传到少林寺的董成所创的通背拳,可见当时“心意拳”与“通背拳”的密切关系),堪称“天下武艺之总源”。(详见本人《怀庆府通背—天下武艺之总源》一文)<br /><br /><br />在结束本文之前,谨向赠送本人明末清初通臂拳古谱的鲍玉龙先生、许氏白猿仙通臂的传人许伟战兄,以及赠给本人《六合神枪谱》的王君等表示深深的谢意,没有这些性情中人提供资料及支持,本人对拳史的研究将寸步难行。

chinatj 发表于 2010-1-17 22:02:39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243.gif" emoticon="" />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热烈庆祝董氏六合枪宗师李正府先生76岁生日! 颜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