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7 17: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四:通背拳祖董成的生活年代与籍贯
颜紫元 2007年10月15日
通背拳创始人董成的年代,在董成的三支传人中可得出结论。
第一支传人为董成早期弟子周藩荆山王、张大斌,传到第五代周全作谱。之所以说此支为董成早期所传,因该支拳谱的器械项目中尚未出现“春秋刀决”,也无“六合枪”,但有源自红拳门的小金枪。
第二支传人为董成中晚年传本族的董秉乾(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墓冢,今墓尚存……)。因此在董成中晚年时,少年的董秉乾受艺。
在唐村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中说,李氏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家沟的陈奏庭,在千载寺太极宫拜师结义,向董秉乾老道学通背拳、十三势软手、春秋刀等。而王堡枪的第一代王仲锦则向董秉乾老道学六合枪棍,向博公道长学十三势软手。同时千载寺里已有石碑,刻下“春秋刀诀”,说明董成传董秉乾老道时已创有“春秋刀”。 董秉乾不仅仅向董成学了通背拳械及春秋刀,还向其他高人分别学了原传六合枪棍(董秉乾后创“董氏六合枪”)、十三势软手等。 另外,从千载寺传出的“武经玄机秘录”的内容来看,董秉乾还得到董成晚年传授的五步七捶、内功,及与心意六合拳理论相近的理论。
董秉乾的通背拳、春秋刀及原传六合枪等,约传了五、六代,传到了乾隆年间离千载寺七、八里地的七方村的郭永福处(之所以说传了五、六代,因王堡枪传人王安民乾隆年间作序时,称从第一世王仲锦,到他自己己历五代,而王仲锦是向董秉乾老人学艺的,郭永福与王安民同为乾隆年间人,故从董秉乾到郭永福应为五、六代,郭永福又将通背传到了山西洪洞,由于陈奏庭的通背与郭永福的通背皆源自董秉乾老道,故洪洞包括108式通背长拳、春秋刀在内的不少通背拳谱名堂与陈家沟的通背拳谱几乎完全一样。)
为何说郭永福是董秉乾一支所传,而不是周藩荆山王、张大斌一支所传,因为对照郭永福在山西洪洞传人的留谱,与周全(字淮颖)的留谱发现:
洪洞拳谱内容,有所增加与有所不同。洪洞拳谱中发现春秋刀、六合枪等为周全谱上所没有,而六合枪在后将论及到的第三支许氏所得授的通背拳械中亦无有,只有董秉乾这支才有,故郭永福为董秉乾的第六代通背拳传人,当无疑。
第三支为原山西晋东泽州府许圪套村山民许守禄。后许氏第六代传人许秀文、许秀武兄弟二人,携家小迁居河南焦作高爻河村,高爻河乃宋瓷发祥地之一,地杰人灵,“通背拳”便在此发扬广大生根繁衍,由许氏世袭相传。 从许秀文、许秀武为河南的第一代起,至今已传了十一代,目前第十代掌门人为吾友许伟战君。 清咸丰年间,许氏在河南的三世传人(从许守禄起第八代)许万怀,传外甥(焦作双庙村人)郭再汾, 郭武功超 群,进京殿试中“武举”,皇封“武德骑尉”官职。其有子三人:定山、定中、定宇,均系清末“武痒生”,有碑可考。此时期为许氏“通背拳”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许桂林、许桂芝、郭敬孝、马福元等。许桂林传子安吉,声名远播,地域广达两省五县,百余村庄,仅博爱县就达二八个村落之多,成名者达十一人,个个广设拳场传播“通背拳”,至今各有传人。安吉传子乐敏,乐敏师尽得家传,武德高尚,武技超群,传徒二零零人有余,桃李满天下,一九九一年寿终,享年九十岁,人称武寿星,为“通背拳” 在河南的第九世传人。另 有许传高,靳福泽,路灯朝,孔传新,等均为在河南的第九世传人的姣姣者,堪称一代名师,功德后世。
据许君讲,许守禄是其祖上,是明中叶最大一次从山西洪洞等地移民至泽州府等地的第三代人。某日在泽州府的山里,老年的董成被毒蛇咬伤,性命垂危,恰遇路过的许守禄,被许救回家中,以祖传药方将董成救活,董成感其恩,遂将其所创的通背拳械,传给了许家。 据许家口传,董成也做过道士。许氏的通背拳艺中,有春秋刀诀,无六合枪棍(有通背枪),亦无十三势软手。但拳艺中有柔(软)拳四十九势。吾观其柔拳动作名称,有半数与十三势软手的动作名称同,而许君又说其祖先口传:“遇上别的任何拳派,本门功夫都能应付有余,只有遇上‘软十三’时,要特别留意,可用某某招破之”。由此可知,董成晚年时必与十三势软手传人有交流,而此十三势传人与董成年龄应该相仿。此十三势传人是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的王宗岳(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又一个惊喜的发现》、《平遥古城惊现王宗岳家谱》数文)。可能正因为董成与王宗岳的交流,董成将本族子侄辈的董秉乾引荐给王宗岳,故尔王宗岳前去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传给了董秉乾道人、博公道长十三势(王宗岳经商路过赵堡镇时,又将蒋发带回山西传艺)。
与董成交流的还有张松溪。张松溪的第五代传人黄百家(1634-?)所著的《内家拳法》(1676年著)中记载:拳法有“六路、十段锦”等,这“六路、十段锦”与周全(字淮颖)的谱中所载的“六路、十段锦”名称相同。而黄百家的“六路”中的头路第一句就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是继周全通臂拳谱、李氏家谱后出现的最早提到“通臂”的语句。黄百家在《学簯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又加说明“通臂,长拳也”。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君一支也有五字诀即:敬、静、近、急、切。而黄百家一支的五字诀是:敬、紧、经、劲、切 (吴氏太极的‘软十三’ 也有五字诀即:静、轻、灵、切、恒) 。可见是张松溪与董成交流的缘故,并被张松溪一支所推崇。(张松溪曾师数人,据传在少林寺也学过,后又弃少林拳,从师孙十三老,及从师道人西江熊氏。与张松溪同时代人还有陈州同、王宗岳,陈州同是陕西王宗的弟子,王氏七世祖王宗岳则是来自云南云游道人父女俩的弟子。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一文 )
许氏的通背长拳108势名称,与洪洞通背的108势、周全谱上的108势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加入了十三势的一些名称。据许君讲,曾与洪洞通背传人交流,发现练法也不一样,但说到用法却十分相似。
许君还说其四爷(许君得其四爷许乐敏传授),本来还要教他“阴阳八步捶”,但要求许君练“阴阳八步捶”时,必须在夜深人静,到充满灵气之处练,可惜当时许君觉得“夜深人静,充满灵气之处”太神秘,而未学,令人倍觉可惜。
为何本人倍觉可惜?因为千载寺太极宫的董秉乾老道所传的“武经玄机秘录”中,有“五步七捶”,并有特殊内功,而其内功的某些动作名称,已出现与心意六合拳完全相同的名称,如熊出洞、虎坐窝、单把、雷声等,虽然其动作与心意六合拳不同。而许君所未学的“阴阳八步捶”,必与“五步七捶”等的“武经玄机”内容有密切关联。
令人惊讶的是,许君的很多口诀竟与心意六合拳口诀几乎一致,而许君四爷要求在“夜深人静,充满灵气之处”,练“阴阳八步捶”,不是与练心意六合拳的要求完全一致吗? 因许君未学,故不知其四爷除“阴阳八步捶”外,还有哪些内容,但有一点可知,在董成时已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理论的雏形,及相关的动作名称,尽管练法与后来姬龙峰祖师所创的心意六合拳不同。
如:许氏通背真传说论中曰:“三节者,妙在通也!通者元也!求艺者须从「三元化一」始而习之,方得天真,九节贯通,可谓「三元」而成乎!书中曰:上元者,手元、肘元、肩元是也!三者同元,肩为元根,则上元通之!下元者,足元、膝元、胯元是也!三者同元胯为元根则下元通之!中元者,膀元腰元,腹元,是也!三者同元腰为元心膀腹为轮则中元通之!而后人一身以腰为元心,膀腹为中轮,手肘、足膝为之外轮,三元通之!周身一就,两手如扇,两腿如钻,拳打口出,步腿同一,踪影回环,则「外三元」成。又曰「心法为元」意气为轮,丹田(小腹)为场,妙存呼吸,真气鼓荡,即柔即刚,心意气一体,轻灵莫测幻,得法如诊脉,勾敌取真魂,则生即成,御人无形,动如惊雷,静如泰山,武之大成,玄妙精义,周而复始,万法归一,此浑元体成”。
又如:许氏通背真传论曰:“上节不通,气滞膀中,君臣难顾,天令难行:下节不通,气滞胯中,动则必慢,地利难占;中节不通,气滞腰中,千军万马,如行泥坑,首尾难顾,浑身皆空....... ”
无论从董秉乾所传出的“武经玄机秘录”,还是许君的家传口诀等,都强烈地佐证了本人二零零七年三月关于“姬龙峰创拳之思考”的文章(详见本人《姬龙峰创拳之思考》及《李自奇碑文是伪造的》二文)
许君所说的其“浑元桩”,竟与近代王芗斋的“浑元桩”同(许君所说的其“浑元桩”为低马步),但许君的祖传拳谱上就载有,可见王芗斋先生是在济源一带学去的。
同时许君所说的其另一桩功,也与阴阳八卦(盘)掌的夹马桩极为相似,而阴阳八盘掌的理论与心意六合拳,乃至董成晚年的拳理相似。阴阳八盘掌宗师任致诚,曾著书说其师爷叫做董梦麟,其师爷曾告诉其师李振清,“阴阳八盘掌在董家已传了三世”。由此可知董家约在乾隆年间首创此艺,至董梦麟时为第三代,传了董汉清(董海川)、李振清及一些反清秘密人士。(注:详见本人《阴阳八卦掌与八卦掌》一文)
姬祖根据经董成、董秉乾两代人对拳理的总结,及已出现的相关动作名称,在学习了通背、董氏六合枪,及武经玄机中的内功后,水到渠成、由博返约,化枪为捶,精炼成心意六合拳,而开创一派绝艺。
纵观李存湖心意六合十二大势、洛阳马兴支心意拳、河南买壮图支心意拳、及山西戴隆邦支心意拳,本人发现其中不少动作与十三势软手相似(详见本人《十三势软手与心意六合拳的关系》一文 )。而姬祖练过通背拳的证据,不但在姬祖的拳论中出现,而且姬祖传艺少林寺时,在留下“姬老师枪谱”同时,同本抄谱上,余下的都是通背拳内容(本人曾在开封少林还俗僧释永文处,见过此谱)。非但如此,姬祖的徒孙隐士河南府李及其徒马学礼,传艺给少林方丈“望眉斩”时,不仅留下了其所著的“心意六合十大要论”,还留下了用法“二十四字诀”,此“二十四字诀”是通背与心意的结合物,并以心意为主,其中还有“心意号腾挪、通背名闪战”之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