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4 09:52:00

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反思)

<br>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反思)<p><br>国人现在普遍“缺钙”!<br>而练太极拳的整天喊松啊,空啊什幺的<br>嘿嘿,连女人都不会喜欢!<p><br>对太极拳论要有切实理解,<br>最好别看所谓现代太急打食的书,那误导人!!!<p>如何提高自己的太极拳鉴别力?<br>现代太极拳打食与人说拳推手,<br>一说拳就是叫人--放放放放松。。。,<br>叫人不设防,送给他<br>还说是正品,误人不浅!<br>松有方向吗?<p>李雅轩的拳照劲都很沉,下过工夫。。。<br>女婿就差,拳架就差太多了<br>再看看李的脸部放松吗?<br>下盘松吗?懈吗?<br>神意松吗?<br> <br>要学会怎样看拳照!<br>那是提高太极拳鉴别力的捷径<p><br>哦,忘了----中国足球堆就很松/很空,真的!<br>特别是门前经常很松/很空的<br>已经很有太急韵味了!<p>抽出亚洲,丢脸世界----快乐足球嘛<br>松空圆活的大道<br>巴西足球队已翻然悔悟----要与中国堆换糗衣,<p><br>大家列队欢迎<br>高唱---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br>送给那。。。<br>现代太急战士无不欢欣鼓舞<br>松到了天上<br>向更高的层次-----空<br>晃晃悠悠的前进<p> 再敲敲警钟:<br> &nbsp; &nbsp; <br> &nbsp; &nbsp;哥们注意!<p> &nbsp; 要放个响屁也要控制力度,而不是<br> &nbsp; &nbsp;一送/松了事!<p> &nbsp; 说道这份上了<p> &nbsp;再执迷不悟。我也只能送了<p>没有真实的空的-----容量,<br>就会送/松在自己的身上<br>能空出多少容积才能容得下多少东东<br>女同学生理上就比男同学要柔软,打拳也比男同学“松”一些,难道女的天生就有太极的“松”功幺?舞蹈演员的身子可谓“松”了,不能说他们是有太极功吧。所以我以为太极拳不能一味去求“松”,更不是“松了”就是太极拳练好了。<br>是的<br>女人比男人“松”,<br>躺着比站着“松”<br>老人比年轻人“松”<br>病人比健康人“松”<br>松、松、松、嘿嘿。<br>精妙的太极武艺竟被人搞成这样?!<br>竟充满了腐败的气息。。。<br>什幺“美人手”啊我看与“裹小脚”差不远了!<p>注意:<br>重是向轻里练来的<br>松是由紧里炼出的<p>空是实在里提取的<p>柔是在刚中萃取的。。。<p>阴阳同体异质,异质同构<p>掌握住这个方能练出taiji 功夫!<p>太极拳-----龙之舞、龙性、龙象、龙精神!<br>日进于健举高翔之域!<br>如飞龙在天!<p>现在百分之99的人搞不清,什幺才是太极拳真正要求的松、空?<p>只要坚实的拳架功夫,才能求取真实的空间!<p>要能分辨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差别,<p>松、空是落实在对方的,方不失阴阳对待之本意<p>否则不管横说纵说还是----说即不中,<p>只能以盲引盲,错用工夫罢了!!!<br>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4 10:13:00

空---鸟儿已经飞过,天空未留痕迹!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16 10:09:00

太极拳工劲用法<br>武汝清<br>肘宜曲,曲则能伸,则支撑得势;膝宜曲蓄,蓄而后发,则发劲有力。<br>至与人交手,手先着力,只听人劲。务要知人,不要使人知己,知人则上下、前后、左右自能引劲落空,则人背我顺。此中转关,在于松肩,主宰于腰,立跟在脚,但听命于心。<br>人劲将来,未能发出,我即打去,谓之打闷劲。<br>人劲已动,我早静待,着身便即打去,所谓打来劲。<br>人劲已落空,将欲换劲,我随打去,此谓之打回劲。由此体验,留心揣摩,自能从心所欲,阶及神明焉。

太极禅 发表于 2003-6-22 13:18:00

真实的感受直说:<br>我看你的这一帖,一是在笑,方架可笑,<br>二在疑:吴太极拳的入室弟子怎会有这种怪论?<br>方架友,哈哈说你掉入了泥潭,愚不可及,<br>太极禅认为你不愚,是迷了,<br>愚来智度,迷来悟度。<br>“松功是太极拳修炼的灵魂”你知道这句话谁说的吗?<br>为什么?<br>悟吧!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22 13:50:00

松啊、空啊?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22 13:54:00

从上图看:<br>1、用腿者<br>上身不够中正,虚领顶劲不够,含胸拔背太过<br>故发力不够充实饱满、未得太急真谛<br>发力未能由地心引力而来<p>不过倒是“美人脚”可与大师级的“美人手”相辉映<br>时代不同了,手脚都一样<p><br>2、下躺者<br>粘连黏随 较好,达到了---动急则急应、动欢则欢随<br>不贪不赚、松空的可以、松、散得很<p>弹性是松空的明证<br>浑身没有僵力、阻碍<br>内里空、全身通、玄妙天机自然生<br>丹田有东西<br>浑若无事通地心<br>是松、散、痛、恐是珍品!<br>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22 14:44:00

真正的太极拳<p> &nbsp;是包涵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的一门高深的武学,<br> &nbsp;必然具备有完整的修炼方法。<p> &nbsp;从站桩定式起﹐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血气的 培养﹐力劲的运化﹐<br> &nbsp;拳法器械的应用﹐乃至于兵法战略等等,才算得上通盘完全。<br> &nbsp;虽然各门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气劲之锻炼;<br> &nbsp;气势﹐境界之培养,应无二致。而且唯有理论和实践﹐默悟和修炼并重,<br> &nbsp;这种武道的教育,才较有可能造就出<br> &nbsp;一个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有节操的 大 丈 夫。<br> <br> &nbsp;一个习武者最起码的大原则﹐大目标是不能错!<br>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强调&quot;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quot;,<br> 可说是放诸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道理了。                             <br>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武道修习中,这是有法可循﹐ 一点也不玄的。<br> 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 <br> 上盘吸收天然空气,<br> 下盘择取地理灵气,<br> 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 <br> 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br> 一个对此有深刻体认及造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万物相存的利害关系,<br> 就能够身受其利, 能够吸收到天地万物的好处,而避免它的害处。        &nbsp; &nbsp;所以说,中国武术有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的工夫。<p> &nbsp;古人所谓参天地﹐ 赞万物的理想,才不致沦为唱高调,<br> &nbsp;而是确确实实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达成的。<p> &nbsp;松、空胡为来哉?!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22 14:57:00

<br> &nbsp; 太极拳学<br> &nbsp;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仍然是修炼身心最好的途径,<br> &nbsp;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只要是人,不管处身那个朝代,那种社会里,<br> &nbsp;都是渴望需要的!!!                            <br> &nbsp;从“武”的 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实而有效的道路。<br> &nbsp;这是文武兼修的道理。<p> &nbsp; &nbsp; &nbsp;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数百年来,<br> &nbsp;不但贬低而拋弃 了武的修炼,连带文的方面,也沦落为虚妄!<br> &nbsp;不切实际的浮文饰词不是很可悲的吗?<p> &nbsp;明朝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影响了当世。<br> &nbsp;其传习录 中,他一再强调“静”的功夫,认为做学问﹐敦品行,要从定心做起;<br> &nbsp;而“致 静”是对付心猿意马的最佳针砭。他得力于此,<br> &nbsp;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绝一代 ﹐流芳百世。                             <p>   在传统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br> &nbsp; < 大学>中开宗明义地主张:<br> &nbsp;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br> 然而,在当今一般文士,对于止﹐定﹐静的功夫从何做起?<br> &nbsp;里头的境界是什么?恐怕十之八九不见得就明白。<br> &nbsp;书中义理何尝有半分入脑﹐引起变化?<br> &nbsp;古人读书讲究<学、问] 思、辨外﹐还要“笃行”;<br> &nbsp;这步工夫今天有几个读书人做得到? <p><br> &nbsp; 道不虚行!<p> &nbsp;松、空胡为来哉?      <br>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22 15:23:00

&nbsp; 太极 武学的入门修炼<br> &nbsp;<br> &nbsp;先练定式站桩,求的就是个“止、定”的一段工夫;<br> &nbsp;定桩上路后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p> &nbsp;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br> &nbsp;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基础工夫”!<br> &nbsp;然后才能有所“虑”﹐才能有所“得”。<br> &nbsp;因此,“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 <br> 绝不是一些空话,而是早晚必须实践的实实在在的功课!         <p> 工夫有百日根基后,在招式运动上﹐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br> &nbsp;这叫太极拳的“动中求静”的一段工夫。<br> &nbsp;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 ,却是要求气机之“动”,<br> &nbsp;这叫“静中求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br> &nbsp;就是指这种动静两兼、阴阳双赅的修炼法子。<br> &nbsp;阴阳相济而不落于一端                     <p> 太极拳经中有“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一句。<br> &nbsp;体认:<br> &nbsp;鹘、猫这二种狠辣﹐灵敏的动物,在窥视﹐捕食时,那种剎那间闪电一击的威势,<br> &nbsp;不正是搏击要求的标准吗?、<br> &nbsp;在极动之中,仍有如雷达般的清晰﹐冷静,不正是鹘 、猫一击之狠的精神状态吗? 动静相兼,阴阳相济!<br>    <br> &nbsp;松、空胡为来哉?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6-22 16:01:00

&nbsp;真正的太极武学<br> &nbsp;<br> &nbsp; &nbsp; 求静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br> 讲求“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不论是养心﹐炼气,中国五千年来圣贤心传,<br> &nbsp;所传的就是这个道统﹐这个正统,舍此其谁?      <p> 这步工夫,加上拳法﹐义理的融合,不论是习武弄文 ,<br> &nbsp;自然就形成一个人的气势﹐气概或气节!<br> &nbsp;所谓“我欲仁斯仁至”!<br> &nbsp;自然具有一种壮烈气势!如武圣关公即是;<br> &nbsp;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气 ,如<正气歌>之文天祥;<br> &nbsp;飘逸之气, 如好剑术的诗仙李白;<br> &nbsp;豪雄之气,如楚霸王项羽;<br> &nbsp;忠义之气,如“还我河山”的岳武穆等。。。<br> &nbsp;这些英雄秀士,虽不以武道的成就扬名于世,<br> &nbsp;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功文采,却都是植根在武学的培炼上,<br> &nbsp;才得以气雄万夫,雄视一世!<br> <br> 凡夫俗子不知道这步工夫的厉害和宝贵,所以一生终是懵懵无知,<br> &nbsp;与草木同生死罢了!<br> &nbsp; <br> &nbsp;大家想想<br> &nbsp;中国现在需要怎样的武术?<p> &nbsp;中国现在需要怎样的青年?<p> &nbsp;中国传统武学的价值何在?<p><br> 望与有心人探讨共勉:<br> &nbsp;<br> &nbsp;因为<br> &nbsp;内具道德的大勇而有气昂昂的胸襟<br> &nbsp;因为<br> &nbsp;深入智慧的源泉而有活生生的风姿<p><br> &nbsp; &nbsp;唯大丈夫、真英雄<p> &nbsp; &nbsp;体天地生生不已之大德<br> &nbsp; &nbsp;法天地自强不息之健行<br> &nbsp; &nbsp;养天地清刚浩大之正气<br> &nbsp; &nbsp;则天地覆盖持载之性量 <br> &nbsp; &nbsp;<br> &nbsp; &nbsp;以此讲求人生“进德修业“!<p> &nbsp; &nbsp;松、空胡为来哉?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