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7982|回复: 48

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4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反思)


国人现在普遍“缺钙”!
而练太极拳的整天喊松啊,空啊什幺的
嘿嘿,连女人都不会喜欢!


对太极拳论要有切实理解,
最好别看所谓现代太急打食的书,那误导人!!!

如何提高自己的太极拳鉴别力?
现代太极拳打食与人说拳推手,
一说拳就是叫人--放放放放松。。。,
叫人不设防,送给他
还说是正品,误人不浅!
松有方向吗?

李雅轩的拳照劲都很沉,下过工夫。。。
女婿就差,拳架就差太多了
再看看李的脸部放松吗?
下盘松吗?懈吗?
神意松吗?

要学会怎样看拳照!
那是提高太极拳鉴别力的捷径


哦,忘了----中国足球堆就很松/很空,真的!
特别是门前经常很松/很空的
已经很有太急韵味了!

抽出亚洲,丢脸世界----快乐足球嘛
松空圆活的大道
巴西足球队已翻然悔悟----要与中国堆换糗衣,


大家列队欢迎
高唱---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
现代太急战士无不欢欣鼓舞
松到了天上
向更高的层次-----空
晃晃悠悠的前进

再敲敲警钟:
   
   哥们注意!

  要放个响屁也要控制力度,而不是
   一送/松了事!

  说道这份上了

 再执迷不悟。我也只能送了

没有真实的空的-----容量,
就会送/松在自己的身上
能空出多少容积才能容得下多少东东
女同学生理上就比男同学要柔软,打拳也比男同学“松”一些,难道女的天生就有太极的“松”功幺?舞蹈演员的身子可谓“松”了,不能说他们是有太极功吧。所以我以为太极拳不能一味去求“松”,更不是“松了”就是太极拳练好了。
是的
女人比男人“松”,
躺着比站着“松”
老人比年轻人“松”
病人比健康人“松”
松、松、松、嘿嘿。
精妙的太极武艺竟被人搞成这样?!
竟充满了腐败的气息。。。
什幺“美人手”啊我看与“裹小脚”差不远了!

注意:
重是向轻里练来的
松是由紧里炼出的

空是实在里提取的

柔是在刚中萃取的。。。

阴阳同体异质,异质同构

掌握住这个方能练出taiji 功夫!

太极拳-----龙之舞、龙性、龙象、龙精神!
日进于健举高翔之域!
如飞龙在天!

现在百分之99的人搞不清,什幺才是太极拳真正要求的松、空?

只要坚实的拳架功夫,才能求取真实的空间!

要能分辨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差别,

松、空是落实在对方的,方不失阴阳对待之本意

否则不管横说纵说还是----说即不中,

只能以盲引盲,错用工夫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6-4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鸟儿已经飞过,天空未留痕迹!
 楼主| 发表于 2003-6-16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工劲用法
武汝清
肘宜曲,曲则能伸,则支撑得势;膝宜曲蓄,蓄而后发,则发劲有力。
至与人交手,手先着力,只听人劲。务要知人,不要使人知己,知人则上下、前后、左右自能引劲落空,则人背我顺。此中转关,在于松肩,主宰于腰,立跟在脚,但听命于心。
人劲将来,未能发出,我即打去,谓之打闷劲。
人劲已动,我早静待,着身便即打去,所谓打来劲。
人劲已落空,将欲换劲,我随打去,此谓之打回劲。由此体验,留心揣摩,自能从心所欲,阶及神明焉。
发表于 2003-6-22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的感受直说:
我看你的这一帖,一是在笑,方架可笑,
二在疑:吴太极拳的入室弟子怎会有这种怪论?
方架友,哈哈说你掉入了泥潭,愚不可及,
太极禅认为你不愚,是迷了,
愚来智度,迷来悟度。
“松功是太极拳修炼的灵魂”你知道这句话谁说的吗?
为什么?
悟吧!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啊、空啊?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图看:
1、用腿者
上身不够中正,虚领顶劲不够,含胸拔背太过
故发力不够充实饱满、未得太急真谛
发力未能由地心引力而来

不过倒是“美人脚”可与大师级的“美人手”相辉映
时代不同了,手脚都一样


2、下躺者
粘连黏随 较好,达到了---动急则急应、动欢则欢随
不贪不赚、松空的可以、松、散得很

弹性是松空的明证
浑身没有僵力、阻碍
内里空、全身通、玄妙天机自然生
丹田有东西
浑若无事通地心
是松、散、痛、恐是珍品!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太极拳

 是包涵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的一门高深的武学,
 必然具备有完整的修炼方法。

 从站桩定式起﹐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血气的 培养﹐力劲的运化﹐
 拳法器械的应用﹐乃至于兵法战略等等,才算得上通盘完全。
 虽然各门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气劲之锻炼;
 气势﹐境界之培养,应无二致。而且唯有理论和实践﹐默悟和修炼并重,
 这种武道的教育,才较有可能造就出
 一个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有节操的 大 丈 夫。

 一个习武者最起码的大原则﹐大目标是不能错!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可说是放诸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道理了。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武道修习中,这是有法可循﹐ 一点也不玄的。
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
上盘吸收天然空气,
下盘择取地理灵气,
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
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
一个对此有深刻体认及造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万物相存的利害关系,
就能够身受其利, 能够吸收到天地万物的好处,而避免它的害处。           所以说,中国武术有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的工夫。

 古人所谓参天地﹐ 赞万物的理想,才不致沦为唱高调,
 而是确确实实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达成的。

 松、空胡为来哉?!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学
 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仍然是修炼身心最好的途径,
 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只要是人,不管处身那个朝代,那种社会里,
 都是渴望需要的!!!                           
 从“武”的 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实而有效的道路。
 这是文武兼修的道理。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数百年来,
 不但贬低而拋弃 了武的修炼,连带文的方面,也沦落为虚妄!
 不切实际的浮文饰词不是很可悲的吗?

 明朝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影响了当世。
 其传习录 中,他一再强调“静”的功夫,认为做学问﹐敦品行,要从定心做起;
 而“致 静”是对付心猿意马的最佳针砭。他得力于此,
 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绝一代 ﹐流芳百世。                            

   在传统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
  < 大学>中开宗明义地主张: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
 然而,在当今一般文士,对于止﹐定﹐静的功夫从何做起?
 里头的境界是什么?恐怕十之八九不见得就明白。
 书中义理何尝有半分入脑﹐引起变化?
 古人读书讲究<学、问] 思、辨外﹐还要“笃行”;
 这步工夫今天有几个读书人做得到? 


  道不虚行!

 松、空胡为来哉?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 武学的入门修炼
 
 先练定式站桩,求的就是个“止、定”的一段工夫;
 定桩上路后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

 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
 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基础工夫”!
 然后才能有所“虑”﹐才能有所“得”。
 因此,“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
 绝不是一些空话,而是早晚必须实践的实实在在的功课!        

 工夫有百日根基后,在招式运动上﹐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
 这叫太极拳的“动中求静”的一段工夫。
 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 ,却是要求气机之“动”,
 这叫“静中求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就是指这种动静两兼、阴阳双赅的修炼法子。
 阴阳相济而不落于一端                    

 太极拳经中有“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一句。
 体认:
 鹘、猫这二种狠辣﹐灵敏的动物,在窥视﹐捕食时,那种剎那间闪电一击的威势,
 不正是搏击要求的标准吗?、
 在极动之中,仍有如雷达般的清晰﹐冷静,不正是鹘 、猫一击之狠的精神状态吗? 动静相兼,阴阳相济!
    
 松、空胡为来哉?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太极武学
 
    求静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
讲求“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不论是养心﹐炼气,中国五千年来圣贤心传,
 所传的就是这个道统﹐这个正统,舍此其谁?     

 这步工夫,加上拳法﹐义理的融合,不论是习武弄文 ,
 自然就形成一个人的气势﹐气概或气节!
 所谓“我欲仁斯仁至”!
 自然具有一种壮烈气势!如武圣关公即是;
 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气 ,如<正气歌>之文天祥;
 飘逸之气, 如好剑术的诗仙李白;
 豪雄之气,如楚霸王项羽;
 忠义之气,如“还我河山”的岳武穆等。。。
 这些英雄秀士,虽不以武道的成就扬名于世,
 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功文采,却都是植根在武学的培炼上,
 才得以气雄万夫,雄视一世!

 凡夫俗子不知道这步工夫的厉害和宝贵,所以一生终是懵懵无知,
 与草木同生死罢了!
 
 大家想想
 中国现在需要怎样的武术?

 中国现在需要怎样的青年?

 中国传统武学的价值何在?


 望与有心人探讨共勉:
 
 因为
 内具道德的大勇而有气昂昂的胸襟
 因为
 深入智慧的源泉而有活生生的风姿


   唯大丈夫、真英雄

   体天地生生不已之大德
   法天地自强不息之健行
   养天地清刚浩大之正气
   则天地覆盖持载之性量 
   
   以此讲求人生“进德修业“!

   松、空胡为来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