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理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6-2-11 15:06 编辑太极之东西谁弄明白了就是谁的 ;你要是弄不明白 我硬往你身上塞 你都拿不走。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4-2-14 14:02 编辑
何为太极十三势?即五步八法者:分五步,八法共计十三式。五步者:前进火;后退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取于五行;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央戊己土之易理。五行易理之金水木火土的生克变化之象;就是五步变化之理。
八法者:按一,靠二;挤三,挒四;中五,采六;捋七,肘八;掤九。取于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之易数之理。八卦易理又以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释卦。所以掤南,按北;挤东,捋西。肘东北,挒东南;靠西南,采西北释拳理相呼应。南与北;东与西;东南与西北;东北与西南皆是自然易之阴阳。故拳法中掤与按,挤与捋;采与挒,肘与靠皆八法阴阳。所以八卦运动规律也就是八法运动之拳理。太极五步与八法合称十三势;乃太极阴阳变化之规律也! 非十三个招式。拳者不可不知;而以此悟拳理也!
“劲松”是在“体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内劲在体内不断地牵拉、充盈,丹田之气越来越足,真气遍布周身,周身处处是丹田,这时要发劲于物,要进行抖大杆子训练。目的就是把体内的内劲尽量的松开拔出,称之为“拔劲”。体内的劲拔出后,其内劲渐空,然后再进行开合训练,进一步的牵拉、充盈,当体内劲又感到胀满时,这时就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拔劲训练,经过多次循环往复地训练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内劲在体内可以随意地转换,丹田之气能够充分地发放,此时会有一种气场效应。推手时使自己与对方成为一个整体,劲力可以通透到对方的身上,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状态,此时对手会有一种进退两难的感觉,一动一静皆被控制。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2-10 21:30 编辑
358022621 发表于 2013-11-5 09:24
传统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内三合外三合、缠丝劲、抽丝劲等等。讲究抬腿不过膝,不像现代太极拳抬腿那么高 ...
拳架中若有变化转折不顺畅之处,其病必在腰腿,非在手脚,要由腰腿改之,不要一味在手脚上探求。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练习螺旋劲,要以身体中心为轴,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
衡量一个拳手发劲的质量,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叫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 不要被拳的外表所迷惑,水,避高乞低,因地而流,细着成为溪,洪者成为江,但究其根源也不过归之为水。技击之道,不以一套一路为拳,而以心意为拳 周身各处为器械为拳,甚至神意所致世间万物俱可为拳。 归根结底,拳是一种思想,所谓的天人合一境界。{:soso_e183:}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9-27 09:20
练出内劲必须要动作缓慢均匀。练拳的速度越慢,运动量越大,动作越慢,意念活动的作用越大,越能细微的品出 ...
{:soso_e179:}{:soso_e183:}{:soso_e181:}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2-10 21:32 编辑
太极拳的腿落拳到 , 动侧身变 , 三尖如一;
敌若乱打;击脐即解;敌若转身;击臀即破。
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长大了,成熟了,这个社会就看透了。 练出内劲必须要动作缓慢均匀。练拳的速度越慢,运动量越大,动作越慢,意念活动的作用越大,越能细微的品出劲来。动作缓慢均匀是达到“运劲如抽丝”的先决条件。{:soso_e183:} {:soso_e179:}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9-8 20:29
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长大了,成熟了,这个社会就看透了。
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走八字,勿忘勿助任自然。{:soso_e128:}
高手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之顷,疾如掣电。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劲至,则应以警劲,敛气竦神,紧以当之,震以杀之,行所无事矣。发劲时外示柔软,内涵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用劲最难,虽劲大于敌,用而不当为敌用,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敌未着,过迟则敌已入而肘不得伸,劲因不得达,皆授人以隙。敌无论以何手来,吾均宜及身而紧,一紧即发,必使敌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压敌境。倘沉之过下,或起之过昂,敌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劲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劲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劲收回,吞吐劲不相等,病在迟缓,故敌人得接其手而还击之。快由于有劲,无劲必不能快,吞吐之劲相等,则无留顿不收之弊,敌非但不能接,且受伤尚不知手之来路,故临敌万不可接人手。 - 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戴氏拳以“蹲候桩”作为入门,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7-1 16:36 编辑
盘练拳架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
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
这个是起落:
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
而拳起身起;
表面上看;
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
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
然后蓄力;
再发力的过程;
而拳起身落:
拳落身起的起落;
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
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
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
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
出处轻灵,出击精准;
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
长劲猛但卤钝;
要打一个面可以;
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
而寸劲讲究一个松字;
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
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
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
我的拳架就是:
落点螺旋把劲添;
这里就是命门一
如同扳机一扣就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