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为捋劲;
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为挤劲。
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为按劲。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3-10-10 14:00 编辑
太极拳讲究放松,为什么要拉紧筋肉去练拳“所谓放楹,实质是放长身体达到的松开,由松开的放长而使身体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即成为棚劲,这种弹簧力就是太极中的刚劲,刚柔相济的关键是肢体放长后,动作的落点用刚劲,其过程中则用柔劲,可见这种放松是在放长下的放松。如果关节肌肉绷紧,则无法放长,这就是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棉里藏针“。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3-10-10 14:04 编辑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进,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并依靠支柱加以放长。沉肩的作用是将臂部下塌,使臂生根,同时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缠丝运动也是以坠肘为中心的,同时坠肘和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和挫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其实质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使背部如同弓背,背部筋肉左右拉伸;坠肘,使手部肉与肩部筋肉因拉伸而连结成一体,太极中的背如弓亦在于此。这样背脊动,手就会被带动,所以说缠丝是脊带手而动的。练拳时,又肘应微用力下沉且有横撑之力,双肩下沉且相互内抱,这样才能与头尾相争构成十字劲,即上下左右的劲力相争,这才是太极拳因放长而产生的弹性棚劲。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3-10-10 14:08 编辑
虚领顶颈 ,气沉丹田。所谓顶虚领,是把头、颈向上虚虚领起。气沉丹田,则是意想气沉入丹田,即小腹放松成圆形。从人体解剖上讲,头上顶脊柱上拔,丹田下沉,尾骨下附,使脊柱产生上下的争力,从而带动脊部上下筋肉拉伸。长期锻炼,筋肉才会被拉长,增加肌肉力量,俗话说“筋长力大”,“力发于脊”亦在于此。在练拳时,不仅意识上有头尾朝相反方向拉开之意,实际上,头微微用力上顶,尾骨微用力下坠,也是肢体放长的要点之一。
太极拳的发劲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带动脊骨,进而带动四肢筋骨发劲,即所谓“节节贯通”是也!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叫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soso_e183:}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上四下六,对拉拔长.)
*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 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306344395 发表于 2013-10-22 10:05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 ...
{:soso_e183:}
高手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soso_e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