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步法要求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沾地就是实,一松就是虚。虚实变化,越缓慢越 松沉越好。例如,前进步法必须先提前进的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足尖斜下垂,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后退步法则是先提欲后退的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脚尖斜下垂,缓缓后伸,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脚落实。左右横行,均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脚落实。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8-18 19:23 编辑
行拳灵活与呆滞,全在步法上调整。迈步时必须先将一侧胯根微向内收,该侧腹部充实,坐稳一腿,固定重心后,另一腿缓慢地弧形迈出,膝关节微曲,保持灵活。落脚时注意方向角度,转换时膝尖外撇、内扣,脚跟左旋右转,不可稍有紊乱。步法是行拳之根,“定步”须沉气稳实而不飘浮,“动步”须轻灵活泼而不重滞,步步有根。杨式太极拳有十八种步法,每一种步法都是划圆走弧形,绝无直来直往的走直线步。“迈步要 轻灵,落步要稳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近年来,有一些练家对“差之毫厘”之说,仍是懵懵懂懂,不明就里。须知,这个“差”就“差”在脚下。授拳习拳一定要纠正脚法。人们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在习拳之始就须认真严谨,力求步法的方位、方向、角度和幅度准确无差错。
太极拳演练要以提精贯神,神志集中贯始终。眼、手、身、法、步,一招一势,全神贯注,不可有一丝懈怠。神散则架势松垮,根本无益于精气。例如在懒扎衣动作中,目光随遇而动,不可东张西望。不仅眼到,手、身、法、步,人身处处皆是精神,要让精神、内力与外形动作结合起来,靠神之能动作用,练好太极拳。
气的阴阳划分为:呼气为阳,吸气为阴;
上升之气为阳,下沉之气为阴;
阳气上升仍为阳,阳气下行即为阴;
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
太极拳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在走拳架中,下半身力量沉到脚跟,上半身以脊椎为支撑力量上领,上下形成对拉劲,全身肌肉自然下沉,整个拳架要舒展、大方、圆活,不僵滞,肢体不卷曲。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才是至关重要的。拳架动作千变万化,内劲方法始终如一。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张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又如腹腔盛着水,左右鼓荡下沉。松后,体内各处留出空隙,要让内气充盈贯满并向四周膨胀,觉得力大无穷,想打出暴发力。在外形上,“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要松松的向上升。同时要做到下盘石(象石头一样稳)、中盘活、上盘空。
行拳时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
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
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行拳时如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