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要练出内劲必须拳架规范,每一招式运行的路线,定式,位置必须正确,位置对才能出劲。练拳时只有应用腰腿劲,才能使内劲节节注于指梢和劲点。在运劲和劲法转换时,手掌既要不停地划圆圈走弧形,又要不停地内旋和外旋。既有公转又有自转,以增加内劲和利于攻防。掌形要正确,如果五指不自然朝一个方向(拇指外翘或兰花指)内劲必须散乱。应遵循“用意不用拙力”的原则。太极拳的劲法,用意念指挥,才能提高对内劲的灵敏度,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太极拳行拳的速度越慢,运动量越大,动作越慢,意念活动的作用越大,越能细微的品出劲来。动作缓慢均匀是达到“运劲如抽丝”的先决条件。
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家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入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 ,那就练不好拳了。
太极拳行拳时三节中需要“梢节起、中节随、根结摧”。
人体四梢是: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甲为筋之稍。
陈氏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练习的首要性;要求动作须沿弧线运动。要想达到这一运动目的,必须通过身体的内外协调旋转才能实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身体的旋转才产生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整体的缠丝劲。
正常情况下,身体的立体旋转训练是练出缠丝劲的基本形式。有三层练习模式,每层又有定步、活步两种训练形式。活步练习则是把定步左右旋转变为进退步习练。
初级缠丝:抱球提塌动势: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双手左右抱圆,站成浑圆桩,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随腰胯左右旋转,相抱的双手也左右摆动,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整体旋转发力试劲。要领:眼神始终平静地看正前方。保持中正旋转状态,胯要松塌,不许浮起,肩肘松坠,不要随意变形。速度均匀,达到“上领下塌中间转”的状态。
中级缠丝:开合提塌动势:相当于陈式太极拳中的肘底捶。身法同初级缠丝,定步左有旋转,即左右手做前后开合运动,手部动作形式同倒卷肱动作。练习过程中,眼神始终注视前侧。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整体旋转发力试劲。要领:练习过程中,眼神始终平静注视正前方。保持坠肘状态,不要随便撑肘,掌指领劲,螺旋松柔地做开合运动。
高级缠丝:定步云手动势:以右向为例,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站成侧马步,左右手随腰胯左右交替划圆,动势有双正、双反和一顺一反三种,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练到功成时,可以两人挤按试劲,以不丢不顶为准。要领:眼神不要散乱、始终注视右前侧。保持中正旋转状态,注意松圆缓匀,膝部合而不僵,胯部塌而不死。
太极拳的缠丝劲法:
①出劲顺缠。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顺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顺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前裆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经内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顺缠。
②收劲顺缠。凡手足向里屈收,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顺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从桡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顺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后,经外踝,统腿斜缠而上,过胯,由后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顺缠。 ③出劲逆缠。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逆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绕臂斜缠而下,从桡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逆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后裆向外,过胯向前,绕腿斜缠而下,经外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逆缠。④收劲逆缠。凡手足向里屈收,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逆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经尺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逆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后,经内踝,绕腿纠缠而上,过胯,由前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逆缠。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融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融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