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瑞
发表于 2005-11-7 13:16:00
杨氏与陈式
<P>1.有人说杨氏就是把陈式较难练习的部分去掉之后的太极操,这种说法非常荒唐。</P><br /><P>市面上是有一些太极操,如24、48、88等国编套路,没有什么内容,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杨氏。说它是把杨式较难练习的部分去掉之后的太极操到很正确。</P><br /><P>真正的杨氏并不十分普遍,但是套路很多,沈阳有杨少候时代传下炮锤18式,河北永年的老架子也很地道,某杨氏后人现在主要传的是杨承浦的大架子,其在60年代还曾经在小范围内表演过杨少候时代的杨氏拳,但是很少外传。</P><br /><P>2.杨氏的确是从陈式进化过来的,但是进入了更加高级的阶段。</P><br /><P>现在真正的杨氏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很少有人能把它同陈式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你看到沈阳现有的杨少候炮锤18式,就会发现实际上真正的杨氏和陈式区别很小,只是编排套路不同罢了,一样的刚柔相继,一样的讲究发劲,甚至许多姿势都相同。</P><br /><P>但是练法上有很大不同。陈式发劲发在明处,有点象形意拳,杨氏发劲发在暗处,即外表很难看出来,但是他的的确确在发劲,是一种有如大海波涛一样层层汹涌奔来无坚不摧的劲力,所以当师傅告诉我真正的杨氏很难练习时,我当时并不相信,因为在人们心中杨氏就是慢慢悠悠地划圈而已,看来江湖的确很大。</P><br /><P>3.杨氏似乎比陈式保守</P><br /><P>实际上陈式的最高境界也许比不上杨氏(这是我猜的,本人水平不高,眼界有限,如有得罪各方高人或有明显错误,万望谅解),但是陈式的师傅并不保守,因此陈式目前开展的红红火火人才辈出,相比杨氏则外表徒众甚多,实则处于令人忧虑的尴尬的境地。</P><br /><P>杨澄浦的功夫非凡,这在当时没人敢于否认(敢于否认的都应该去试试,打赢的早成名了,这在当时也相当于刘翔被一个无名队友甩在了后边的新闻,可是当时从没听说有这事),杨不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也没人敢于否认杨澄浦的功夫,因为还有杨的徒弟四川李雅轩、上海田照林,台湾郑,一鸣惊人的事情谁 都想试试,但是,得有那个本事。</P><br /><P>但是现在不仅杨不在了,他的出众的徒弟们也有许多不在人世了,于是,有人开始否认他的功夫了,甚至连杨氏内部也有人说他花架子,为什么?</P><br /><P>如果现在杨氏还有具备杨澄浦那样功夫的人物,还有人敢这么说吗?</P><br /><P>大杨树辈辈小,你传我少这里一点,我传他再少那里一点,现在,真正的杨氏的传播范围要比陈、吴、武、孙任何一派都小,我认识的一个老前辈告诉我,60年代是不准分门派的,那时也经常有武术交流,而且提倡互不保守,当时一位杨氏后裔曾一时兴起当场演示过一套据说从不外传的杨氏套路,架子非常复杂,且很低,但是事后此人居然矢口否认此事,他的许多徒弟,有的据说跟他30多年,金口不开。当然肯定也有徒弟得到真传,但是他无疑也会同他的师傅一样否认此事,传人少导致传人之间缺少印证实证的机会,即使得到真功,功力也会减小。</P><br /><P>总之,杨氏是有真功的,而且还是绝世之功(个人看法),但是传播范围愈来愈小,反而让人不知道罢了。</P>
杨如霆
发表于 2005-11-7 13:36:00
<P> 写得不错,阿瑞努力。</P><br /><P> 杨氏和陈氏都有一定的拳术规矩,没有高低之分。只不过杨氏已脱离了陈氏的规矩,外在表现不同了,但脱规矩却又合规矩,更隐秘而已。</P>
*清净*
发表于 2005-11-7 14:31:00
有一定道理!
问天
发表于 2005-11-7 15:03:00
<P>杨澄浦的功夫非凡,这在当时没人敢于否认(敢于否认的都应该去试试,打赢的早成名了,这在当时也相当于刘翔被一个无名队友甩在了后边的新闻,可是当时从没听说有这事)</P><br /><P>----------------------------------------</P><br /><P>谁说没有?不敢说否认杨澄甫的功夫高低,起码指出杨澄甫的功夫乃自研而得,非杨氏家传。</P><br /><P>陈炎林于四十年代出版的《太极拳剑刀散手合编》明确写出这一点。</P><br /><P>掩耳盗铃耳!</P>
阿瑞
发表于 2005-11-7 16:59: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r><br /><P>谁说没有?不敢说否认杨澄甫的功夫高低,起码指出杨澄甫的功夫乃自研而得,非杨氏家传。</P><br /><P>陈炎林于四十年代出版的《太极拳剑刀散手合编》明确写出这一点。</P><br /><P>掩耳盗铃耳!</P><br /><P></div></P><br /><P>------------</P><br /><P>以上是“问天”先生的话</P><br /><P>TO问天:</P><br /><P>我没有看过“陈炎林于四十年代出版的《太极拳剑刀散手合编》”的这本书,你看过吗?你所说的在第几页。</P><br><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7:03:02编辑过]</font></div>
内家拳法
发表于 2005-11-8 10:26:00
手头恰好有书,翻翻故纸堆吧,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第6页:兆清字澄甫,后人呼为三先生,生于光绪九年.性温和.幼时不甚喜拳击.年将弱冠,始从父学,父在亦未深研拳中奥妙.父逝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各种工夫却由自研而得,诚绝顶聪慧之天才.如能在幼时悉心从父学习,则其造就当不在乃祖之下……
问天
发表于 2005-11-8 12:11:00
<P>文字上来看,是在捧杨澄甫。</P><br /><P>但“自研而得”四个字,实实在在地抽了自认正宗的杨氏太极拳的嘴巴。</P><br /><P>关键是,不是说只有杨澄甫一枝,再看看描写杨少候的文字。我们就可以断定,两兄弟谁的拳更继承了祖上的功夫。</P>
zhendugu
发表于 2005-11-8 14:00:00
<P>问天这人真是唯恐天下不乱啊,到处乱窜胡说八道,为那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吴式某人放屁</P>
choudai
发表于 2005-11-8 14:20:00
<P>考证杨少侯、杨澄甫兄弟俩的功夫,只要从他俩学拳成名的时间,就不难看出来了。</P><br /><P>杨少侯从小在父亲杨健侯、伯父杨班侯(后来过继给班侯)俩位老先生的逼迫下发奋苦练20岁就已成名,到68岁去世,武林生涯48年。</P><br /><P>杨澄甫20岁开始学拳,一直不用功,到34岁父亲去世,没了生活来源,开始努力练功,40多岁成名,53岁去世,武林生涯10来年。</P><br /><P>从时间上推断,杨少侯的功夫好于杨澄甫是应该而且是必然的,没什么好争的。</P>
nanfanghao
发表于 2005-11-17 21:41:00
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