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xiaohu

北京陈氏太极拳老前辈-田秀臣老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5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我已经说过我不想讨论门派之争的事情,请楼上不要再引用后辈的人的话来推导出先辈们说的是假的,错的,不完整的等等,这种逻辑实在可笑。说什么人家掉了字了,给人家校正了,没什么意思。这方面大家都烦了。

关于赵堡的拳最近进几年出版的多了起来,其中说道自己的历史大都沿袭杜元化的说法,有的还添油加醋,故事多了。关于杜元化及其书已有人做了一些研究,我就不多说了。
另外如果有人看赵堡的书的话,他们大都花功夫讲传承,我只想说明的是其传承列表中有两位起核心作用的人:陈敬柏,和陈清萍,陈清萍跟陈有本也脱不开干系,而这几位都是陈家族人。别的我就不说了。

关于蒋发,大家讨论很多了,我只想问一个问题,蒋发是陈王廷以朋友身份养在家中的,可以说是后半生都要陈家照料,按照有些人的逻辑,蒋发是忘恩负义的人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和陈王廷交流过程中,不把其所学和陈家交流,反而传给了不想干的外人,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那他在陈家有什么脸面待下去?他真传的徒弟为何不跟他画个像,供奉呢,反而要陈家给他烧纸钱,这么说来,待他真心的朋友他把他看成外人,不相干的人他倒要死其白赖非要传给他,这人真是有毛病。

附会神仙也罢,说是道士也罢,我只想说明的是大家争来争去,争到最后都躲不过2个人:陈长兴和陈清萍,而他们都是陈氏族人。且都是自小同门练习家传拳术。

发表于 2003-8-15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将陈有本先生的简历贴上,这样大家在看元宝山的书的时候或许会有些启发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清朝中期温县赵堡镇陈家沟人,系陈氏第十四世孙,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新架(小架)太极拳创始人,太极拳一代宗师,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陈有本父亲陈公兆,武德高尚,持已端方。他一生习拳不辍,学术醇正,拳艺精湛,八十高龄犹能力斗疯牛救人于危难。他的养生歌诀:三十年不停拳(坚持锻炼),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三十年独自乐(精神愉快乐观),三十年独自眠(节欲),至今犹在拳乡流传。

陈有本与兄有恒自幼受业,得父言传身教,对祖传陈术深有领悟,技艺达炉火纯青之境,被当世人喻为太极拳界之瑜、亮。弟兄二人兄友弟恭,始终如一,为后世人称赞。清嘉庆、道光年间,弟兄二人分入武庠。二人虽拳出一门,但各有所长。兄有恒以攻为主,侧重窜奔蹦跳和发劲,弟有本却以守见长,善于引劲落空和柔化。虽偏重不同,但皆得陈式太极拳神髓。

陈有恒壮年溺于洞庭湖后,陈有本常思自己功夫不深,羞于哥哥。于是下定决心,闭门谢客,更加精研太极拳功法拳理,深晤真谛。十年功夫,不但对先辈的太极拳理论的内涵更加了解, 而且在技击上提高了自觉性和主动性。拳谱记他平生延揽授业, 生徒咸集,名士多出其门。子敬性、仲性、季性皆沐其教。门人 陈清萍、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等均为陈氏太极拳名家。“陈耕耘亦师事焉”。在习武过程中,陈有本不囿于祖传,勇于创新,在陈氏太极拳原有套路基础上,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 动作和发劲动作,创编出一套风格迥异的陈式太极拳套路。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 方,但变大圈为小圈,变发劲为蓄而后发,整套拳更强调由松入 柔,和柔成刚,刚复归柔,螺旋缠绕,内外兼修。这套自成一脉 的陈式太极拳同样分一、二路。一路七十二势,具特点是:小巧 玲珑,柔和自然,阴阳开合,动静相称,刚柔相济,蓄发兼并, 外观轻和,内持静重,儒雅潇洒,舒展大方。二路四十二式.其特点是:虚实发明,动静结合,缠绕从速,催逼敏捷,呼吸深沉,一气呵成,柔中有刚,刚柔并重。其拳术套路在陈式太极拳 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和陈长兴所创老架(大架)太极拳相对应, 后人称之为新架太极拳。后来,当陈氏十七世孙陈发科(另有传 说)所编太极拳套路(亦称新架)向世后,人们改称陈有本所创 太极拳为小架太极拳 。

陈有本族侄陈清萍(另有传记),受陈有本严教熏陶,青年即成名手。他不但尽得师承,并且勇于革新,将师学发扬光大 将陈有本所授新架(小架)太极拳再行修改,同为新架(小架) 但与师授已有所不同,后经其徒武禹襄、和兆元(另有传记) 李景炎(另有传记)再创造,逐渐衍变出武式、和式、孙式三个流派太极拳和太极忽雷架。虽流派纷呈,外形、风格与陈有本所传迥异,然万变不离其宗。溯其源,则其源一,皆源之“有本也;探其理,则共理同,均符太极拳阴阳变化之理也。因此说 陈有本及其师徒所创太极拳新架(小架)的发展、衍变,进一步开创了陈氏太极拳大普及、大发展的新局面。故此,陈有本也被人们尊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

发表于 2003-8-15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将陈长兴的简历贴上,再接合陈有本的,你或许会明白一些拳术发展的脉络。

陈长兴(1771—1853年),字云亭,清朝中期温县赵堡镇陈家沟人。系陈氏第十四世孙,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继承,发展了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在拳术和太极拳理论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且敢于打破门规,拳传外姓,开创了太极拳第一次大普及、大发展时期,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树起了一座巍峨丰碑。

陈长兴父辈弟兄三人,即秉旺、秉壬、秉奇,三人皆精祖传陈式太极拳,拳艺出神人化,人称“陈氏三杰”,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陈长兴自幼受业父亲秉旺,深得太极拳理法,为了练功,他常年躺在长板凳上睡觉,醒来即练习拳械。因其天分颖悟,练功刻苦,拳械艺精入神。成年后以保镖为业,经常来往于河南、山东两省,山东一带响马对他畏之如虎,闻名丧胆。 因为他练拳姿端势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周身协调,不偏不倚,双脚落地生根,下盘稳如泰山。平日无论看戏、赶会,立于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凡近身之人,均如水触石,不抗白颓。有—次,他在集上露天戏台下站着看戏,突然看戏的百姓一阵大乱,人们象潮水似地挤来挤去,有的掉鞋,有的丢帽。在众人惊呼声中,一抱小孩妇女被挤倒在地,眼看便要被踩死。陈长兴见状,便使出太极拳功夫,拨开骚乱人群,挤到妇女身边,伸开双臂,档住人流, 纷乱的人挤到他身上,象碰上了千年大树,那母子这才得救。众人见他如礁石立于波浪之中,虽波浪拍天而巍然屹立,皆感惊奇。由于如此,江湖同道貌岸然称其为”牌位先生“、”牌位大王“。1984年,《武林》第二期登载的《武术家的光荣称号》一文中, 还记述了这一类事,称陈长兴为太极拳名家,功底深厚,桃李众多,号称“牌位大王”。

晚年,陈长兴在村中设帐授徒,并精心研究太极拳理论。他在祖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武术实践,大胆地将陈王廷所创五路太极拳由博而约、精炼归纳、不足之处补之, 重复地方裁之,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这便是现在的陈式老架 (也称大架)太极拳。老架太极拳分两路。一路七十五势,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劲,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二路四十三势, 以刚为主,刚中有 柔。其刚劲来源于丹田,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窜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运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在继承、发展陈氏太极拳术的同时,陈长兴又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其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 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 《太极拳战斗 篇》等。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陈长兴从太极拳理、用气 (即呼吸、吐纳)、三节(即上、巾、下或根、中、梢)、四梢、 五脏、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此谓内三合,手 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谓外三合),六进(即头、手、 腰、步、左、右)、身法、刚柔诸方面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在 《太极拳用武要言》中,陈长兴对太极拳的实用和技击作了详尽的阐述。如“捶身心南,拳随意发,总要知已知彼,随机应变”, “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 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真理妙如神”,“人之来势,量 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腰乍,侧身进步,伏身进发”,“操演擂 时无人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寒暑 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胆战心寒者,心不能取量 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量 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雨量 已。一面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时进操霾 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多,终于此而已量 矣”等等。这些结合武术实践的理论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量 理论宝库,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藏。他的这些成就,可谓在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长兴的另一贡献,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姓家族的独得之秘陈式太极拳授于外姓,其突出例子便是收杨露禅为徒。

发表于 2003-8-15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宝山已经做古,关于他你就别跟我再争论了。既然你对顾老满意,那就好。
你对陈家的二路炮捶满意不满意,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你不满意,你又不学,也没有见过,不必为此挂怀,陈家拳和由其派生出来的拳能称为太极,是因为他的轨迹和太极图吻合,他的内在礼法合乎太极之理。而不是为了别的。一种事物的原理只有在此事物已经存在后才能总结出来,而不是先于此事物产生,拳术也一样,不能因为由于其徒弟改变了教学方法公开传的是侧重柔化的拳术,便可称为太极,而师父传的就是其他拳术了。这不通。假如徒弟把拳术的根本原理和行拳路线改了还说的过去,可是实事是徒弟传的不仅连名称和次序都大部分相同,而且行拳轨迹也是其师傅传的子集。

一路锻炼重点是柔中喻刚的柔劲,二路侧重的是柔中喻刚的刚劲,别的支派没有公开传授其刚的练法,你不知道也不为怪,见识不够,眼界有限,没办法。

柔慢是学拳的方法,不是目的。

发表于 2003-8-15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综观原宝山所作的批注,如果有点古文鉴赏力的话,便知其所谓的蒋发秘传《提要论》是《用武要言》的注解本,《用武要言》韵脚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言简义赅,整体行文如风行水上,大气磅礴。再看看《提要论》多出的部分更象是讲解完后的记录,用韵错乱,整体读起来一点气势也没有,不象要诀,倒象理解力不深的现代人写得,絮絮叨叨。
发表于 2003-8-15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派的拳谱要诀,用笔极为谨慎,且时有隐语,行文也极为讲究。看看陈流传的<十大要论>其文笔之精美,气势之连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读后虽没有练习拳术,也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再看王宗岳所作的太极拳论,再看看任何一派的拳谱,比如现在已出版的心意拳谱,少林各拳谱,行意拳经谱,大家就会明白。

凡是用词不讲究的一般称之为xx歌,凡是带"论""经""诀"的,无不用词考究。

发表于 2003-8-15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大家到下面网址看看大方之家所作的“论”和诀

http://www.taijimgx.com/mgxnews/tjqj/
http://tai-ji.com

发表于 2003-8-15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原老所述:
如《捷要论》原文:“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他抄文时各掉了个字。原文“把势走动如猫行”,陈文则以“察势如猫行”

我作一下对比:
   《用武要言》                      VS          《捷要论》
1 )"远便上手,近便用肘, "  VS      "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
2)"察势如猫行"                        VS     "把势走动如猫行"
第一句1)中陈的字句和上下文极为协调,若加了“了”字有点不伦不类
第二句2)中陈的“察势”2字用语传神,再看看"把势走动"四字与上下文合在一齐读,显得多么的突兀。

发表于 2003-8-18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吞吞吐吐不知意,吐吐吞吞是假意。
发表于 2003-8-18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一笑是真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