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将陈长兴的简历贴上,再接合陈有本的,你或许会明白一些拳术发展的脉络。 陈长兴(1771—1853年),字云亭,清朝中期温县赵堡镇陈家沟人。系陈氏第十四世孙,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继承,发展了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在拳术和太极拳理论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且敢于打破门规,拳传外姓,开创了太极拳第一次大普及、大发展时期,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树起了一座巍峨丰碑。陈长兴父辈弟兄三人,即秉旺、秉壬、秉奇,三人皆精祖传陈式太极拳,拳艺出神人化,人称“陈氏三杰”,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陈长兴自幼受业父亲秉旺,深得太极拳理法,为了练功,他常年躺在长板凳上睡觉,醒来即练习拳械。因其天分颖悟,练功刻苦,拳械艺精入神。成年后以保镖为业,经常来往于河南、山东两省,山东一带响马对他畏之如虎,闻名丧胆。 因为他练拳姿端势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周身协调,不偏不倚,双脚落地生根,下盘稳如泰山。平日无论看戏、赶会,立于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凡近身之人,均如水触石,不抗白颓。有—次,他在集上露天戏台下站着看戏,突然看戏的百姓一阵大乱,人们象潮水似地挤来挤去,有的掉鞋,有的丢帽。在众人惊呼声中,一抱小孩妇女被挤倒在地,眼看便要被踩死。陈长兴见状,便使出太极拳功夫,拨开骚乱人群,挤到妇女身边,伸开双臂,档住人流, 纷乱的人挤到他身上,象碰上了千年大树,那母子这才得救。众人见他如礁石立于波浪之中,虽波浪拍天而巍然屹立,皆感惊奇。由于如此,江湖同道貌岸然称其为”牌位先生“、”牌位大王“。1984年,《武林》第二期登载的《武术家的光荣称号》一文中, 还记述了这一类事,称陈长兴为太极拳名家,功底深厚,桃李众多,号称“牌位大王”。 晚年,陈长兴在村中设帐授徒,并精心研究太极拳理论。他在祖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武术实践,大胆地将陈王廷所创五路太极拳由博而约、精炼归纳、不足之处补之, 重复地方裁之,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这便是现在的陈式老架 (也称大架)太极拳。老架太极拳分两路。一路七十五势,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劲,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二路四十三势, 以刚为主,刚中有 柔。其刚劲来源于丹田,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窜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运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在继承、发展陈氏太极拳术的同时,陈长兴又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其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 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 《太极拳战斗 篇》等。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陈长兴从太极拳理、用气 (即呼吸、吐纳)、三节(即上、巾、下或根、中、梢)、四梢、 五脏、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此谓内三合,手 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谓外三合),六进(即头、手、 腰、步、左、右)、身法、刚柔诸方面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在 《太极拳用武要言》中,陈长兴对太极拳的实用和技击作了详尽的阐述。如“捶身心南,拳随意发,总要知已知彼,随机应变”, “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 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真理妙如神”,“人之来势,量 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腰乍,侧身进步,伏身进发”,“操演擂 时无人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寒暑 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胆战心寒者,心不能取量 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量 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雨量 已。一面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时进操霾 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多,终于此而已量 矣”等等。这些结合武术实践的理论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量 理论宝库,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藏。他的这些成就,可谓在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长兴的另一贡献,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姓家族的独得之秘陈式太极拳授于外姓,其突出例子便是收杨露禅为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