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松柔的本质 松柔的本质 --不知道出处--- 练太极拳者皆讲松柔。但是何谓松柔? 怎样才能入于松柔? 是习拳者需认真探究的问题 。当今练太极拳者虽有千万之众, 但真能由松柔而至劲者却是凤毛麟角。故一搭手, 软硬僵者 比比皆是, 有的虽然也能赢人, 但用的功夫与太极功夫并不相干。 于是有人又是"沉思", 又是"悲哀"。之所以如此, 其实正是人们过分注重了太极拳松柔 的表象, 反倒忽略了松柔的真意。 何谓松? 松是指修为的方法, 是谓身心于规矩之中自然放松。何谓柔? 柔是指修为的结 果, 是谓整劲能在周身隐而不发,自然转换。故不只规矩,不合规矩, 松无异于软。这种松, 于 健身也许无害, 但于技击则不会松出什么究竟。何为规矩?形整也。如何求形整? "九要"也。 即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只有在"九要"的基础上, 通过自然放松 的心理暗示, 求以中和(使九要协调)方为至道。须知放松有窍∶外松肩胯, 内松胸腹。松肩胯 以调形整, 松胸腹以生真气。松肩胯要与竖顶相合, 通过拳式渐使身体内各骨节间之窍节能自 然松开。从而为习者能自然地运调形整打下基础。松胸腹乃任脉之理, 通过外形运作的动中求 静以调息, 从而为习者产内动和胎息创造条件, 此为松之要义。而柔的本质是拳学进阶之暗劲 , 其是整劲(刚劲)在体内的转换机制。整劲未声, 求柔则是奢求。倘若一个人尚不知整劲为何 物, 谈何转换? 又能转换出些什么呢? 柔是将整劲(刚劲)寓于体内隐而不发循环转换于周身。 故求柔需先知刚整, 而欲知刚整, 需先明形松意静之法。 由上知, 形松有两个要则, 其一是九要这个规矩, 其二是按照这个规矩通过松转开合身 体的主要窍节使机体达到形整的目的。意静也有两个要则, 其一是心理上的恬淡宁静, 其二是 胸腹要自然松开如涵一虚圆。太极拳所以始终要手如抱球,即此虚圆随拳式变化之形容也, 此 亦为练精化气之道。当外俱形整内生真气, 两者相合时, 则内外如一, 刚整之劲自生, 明劲得 矣。随着内气通过拳式逐渐打通奇经八脉, 而将此劲贯通周身。到此境地, 则周身一家、神气 浑一, 寓刚整之劲于自然转换之中, 可谓练气化神, 暗柔之劲得矣。再向上用功夫, 通过拳式 , 缓之悠之,形随意动, 则随着内气完全打通奇经八脉, 发动冲脉功能,则由柔而入虚, 即由暗 劲而阶及化劲。 总之,通过九要, 求以中和, 由松静至刚整, 再通过神气和化, 由 刚整至暗柔, 最终达至空化。此为孙禄堂老先生早已揭示出的拳学进阶的不二法门。 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进阶, 皆不离此, 只因能历此经验者代不数人, 故今人多疑之 , 良可慨也。 明劲、暗劲、化劲都是内劲, 三者表征着内劲由微渐著的不同发展阶段, 亦可谓是内外 合一程度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作为内外合一这一能力的内在基础, 就是由拳式而产生的练精化 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无此, 虽徒有形意、八卦、太极之表, 亦难入其里。故脱 此进阶之梯, 去求松也罢、求柔也罢、求棉里裹铁也罢、求周身无处不太极也罢, 皆是水中捞 月, 可望而不可及, 终归白费功夫。 那么, 什么是形整, 什么叫周身一家? 形整的里机制是"拱效应"。所谓"拱效应" 是指, 无论肌体何处受力, 总可以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进行调节, 使此力对身体内各个骨节 只产生(或基本只产生)均匀的正向力(压或拉力), 而不产生或基本不产生剪、扭、弯等力效应 。因此要做到形整, 就必须通过周身窍节的放松调节才能做到, 所谓手足相通的机制也正是周 身骨节能节节正向相摧, 所以周身一家的初步标准就是形整。过去有的拳师被人打一重拳后身 上无损且两脚能入土三分,便是由形整而产生"拱效应"的一个力学范例。形整是拳学入门的敲 门砖, 其是通过拳架和打手来完成的。有人讲究找劲, 所找之劲就是由调节周身而产生的"拱 效应"。这是真气尚未形成,内劲尚未产生前, 拳学修为初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人问∶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 既然四两就能拨千斤, 那么不产生刚整之劲不也能克 敌制胜吗? 在这里需弄清四两拨千斤的真实含义。四两拨千斤并不像斗牛场, 斗牛士对冲过来 的蛮牛轻轻一引那么简单。也不像与一个笨汉推手时, 他往前一扑, 你则向旁边一引那么容易 。拳手内气未通, 要想在实践中能用上四两拨千斤,若非偶然碰巧, 便是极难成功的。当今奢 谈四两拨千斤的人大多没有经过真正的搏斗。凡有过实战经验的人是不轻言四两拨千斤的。因 为在实战中能预知道对方的发力已属不易, 而发的过程就是一瞬, 能在这一瞬间内产生四两拨 千斤之效的时机,力已属不易, 而发的过程就是一瞬, 能在这一瞬间内产生四两拨千斤之效的 时机,就是前力发过后力未接之瞬。因为只有在对手之劲将发未发、其式将变未变之瞬恰好接 定彼劲, 完成顺化拿发, 才可能做到在这一瞬间的一瞬间内完成这四两的一拨。所以, 若达不 到周身内外高度的协调统一、灵敏协同, 想在实战中产生四两拨千斤之效是根本不可能的。故 拳手的功夫若进入不到暗劲阶段, 则在实战中难有四两拨千斤之能。 然而拳手的功夫要想进入暗劲又谈何容易, 太极拳自古就有十年不出门之说,此并非师傅 保守, 而是太极拳的应用方法是建立在暗劲的基础上, 这一修为特点就决定其不可能速成。其 实岂止太极, 就是形意、八卦、要想进至暗劲, 若无十年纯功, 一般说来也是枉然。形意拳家 耿诚信先生回忆说∶"自练明劲功夫, 四五年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 ......自此以后, 习练暗劲, 又五六年, 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 又不同矣。" 以耿 先生那样的天份和条件, 前后十年以上的功夫才练至暗劲, 对于今天, 尤其是那些一天练不上 个把时辰的业余爱好者, 有什么理由因一时功夫上不了身而去怨天尤人, 骂拳不好, 怨师不灵 呢?笔者师兄白普山先生曾习尹式八卦十年, 又习杨式太极二十年, 近年兼习孙氏太极 拳, 遂之始明用劲之理。知拳架不过是将整劲隐于内, 转运于周身。其用不过是化中进 , 进中化, 进化之机只在一瞬之放松感应(对彼劲)与协同动作(对己身)的统一。于是先前所习 各派之用法, 亦因能得此一瞬之机会而皆活, 所谓法无定法, 非法即法。总之, 太极拳无论体 、用, 都是研究开合之道。开就是要松、合就是要整。开合交变自如就是柔, 至此刚柔互济、 阴阳相合。其要窍就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而已。当然就白先生现时的功夫, 以笔者判之尚未 敢言已阶及暗劲, 但确已阶及拳之梯了。 习者一旦能阶及悟拳之梯, 则下一天功夫就长一分功夫, 习而有所得, 自可陶陶然, 而 无需面对太极拳去"沉思"抑或"悲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