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8929|回复: 59

[原创]太极拳发劲不是"寸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8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上的说法过于武断!你对太极的发劲究竟知道多少?太极究竟有多少种发劲方式?你讲的清吗?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太极爱好者,一个曾经见过太极高层次明师的拳友奉劝你,千万不要得知皮毛就以点盖面!难道历史上坐井观天的事还少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过“高层次明师”的TJABC同志,能否讲讲你对“明师”的感受啊?我刚入门,只有入门的感受。我粗浅的感受是:大道至简。太极发劲形式虽变化万端,而实质为一。拳谱所谓:“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而对”实质“的描述,犹如盲人摸象,只能述其一面,难以穷尽。贴身发劲,只是对其一个特征的描述啊。


————————————


练拳逾十载  入门才三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太极拳发劲不是"寸劲"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人认为太极拳发劲是极短距离内发出的所谓“寸劲”,包括一些“专家”,其实这是错误的,是太极拳还没入门的表现。西洋拳发劲需要距离,甚至还要助跑,中国功夫的一些拳种强调极短距离内爆发劲力,谓之“寸劲”,使敌猝不及防而受创。典型的如南少林诸拳种,李小龙的截拳道也是发的“寸劲”。但太极拳发劲不是“寸劲”,而是无距离的贴身发劲,即自己发劲的部位贴住对方的“合点”,猝然催发,这样的发劲不仅对手不能变化,还能劲力渗透,击坏内脏,是太极功夫的杀手。对贴身发劲的理解宜从“粘黏连随”四字诀上去参悟,更多机理只能是有心人试而后知了!我初发出这种贴身劲时,曾用拳贴住一块木板试验,劲力稍催出,木板已“啪”地一声裂开,可见威力。


——————————————


 练拳逾十载  入门才三日

发表于 2004-9-30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说法过于武断!你对太极的发劲究竟知道多少?太极究竟有多少种发劲方式?你讲的清吗?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太极爱好者,一个曾经见过太极高层次明师的拳友奉劝你,千万不要得知皮毛就以点盖面!难道历史上坐井观天的事还少吗?
发表于 2004-9-30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寸劲”的定义,大家定义不同。
发表于 2004-10-1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懂咏春吗?!在下见识过两种不同流派的咏春(论坛以前那个“小虫”就是咏春高手)。

知道或见识过咏春的人就知道寸劲在太极与咏春之间的区别(还有八极)

“入门三日”打木头的劲,他已经讲了是所谓的“贴身劲”,但在下没见识过,可以想象,但不敢做论,所以不晓得是什么劲,不敢妄加评论。

见“入门三日”引用到李小龙,则当知其所云之“寸劲”乃咏春之“寸劲”,非大家所想之“寸劲”。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一个网友的评论,当先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再跳出做分析,明白对方的意思和思想,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相互交流的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讲了,不妨多讲一点。


太极拳和其他拳种相较,如果有优势的话,这个优势就体现在“挨着何处何处打”。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不少拳种以己为主,莽冲硬打,实际是浪费力气,反易为人所乘,而太极劲不发则已,发则“当者披靡”。太极劲为何有如此效果,其理在于“听而后发”。太极拳的“听”靠得是肢体接触,当皮肤、毫发“听”知对手“虚实变化”,刻不容间“合即出”。所谓“贴身劲”即是指“挨着何处何处打”。外形上有距离的发劲,不管是一寸还是半寸,都是太极尚未入门的表现。太极作为内家拳法,发劲是不需要外形上的距离的。比如,陈式有不少发劲动作,大多数练习者发的是外家的劲,包括一些“大师”“名家”,也是一辈子在外面晃荡的“门外汉”。只能吓唬更外行的人。所以我从不盲从“大师”“名家”,不会拾他们的牙惠,只讲自己的感受、体会。例如,“掩手红捶”一式,看上去冲拳距离很长,发劲则必须是拳接触对方身体的一瞬,而且劲的方向是根据“听”的结果而定的,未接触对方身体就已发出的劲,是主观的,是不符合太极原则的。


自己“入门三日”的一点体会,不怕各位大虾奸笑


————————————


练拳逾十载  入门才三日

发表于 2004-10-8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行我所学的发劲还就一种  就是浑圆一体的发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吃到一点太极尾巴的都知道 瞬然迸发的能量是怎么出来的。难道还有从上向下的发劲原理?还是从左至右或者右至左呢 请知道多少种的 明释。。
发表于 2004-10-8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不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4-10-8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入门三日在2004-10-8 0:54:00的发言:

太极拳和其他拳种相较,如果有优势的话,这个优势就体现在“挨着何处何处打”。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不少拳种以己为主,莽冲硬打,实际是浪费力气,反易为人所乘,而太极劲不发则已,发则“当者披靡”。太极劲为何有如此效果,其理在于“听而后发”。太极拳的“听”靠得是肢体接触,当皮肤、毫发“听”知对手“虚实变化”,刻不容间“合即出”。所谓“贴身劲”即是指“挨着何处何处打”。外形上有距离的发劲,不管是一寸还是半寸,都是太极尚未入门的表现。太极作为内家拳法,发劲是不需要外形上的距离的。比如,陈式有不少发劲动作,大多数练习者发的是外家的劲,包括一些“大师”“名家”,也是一辈子在外面晃荡的“门外汉”。只能吓唬更外行的人。所以我从不盲从“大师”“名家”,不会拾他们的牙惠,只讲自己的感受、体会。例如,“掩手红捶”一式,看上去冲拳距离很长,发劲则必须是拳接触对方身体的一瞬,而且劲的方向是根据“听”的结果而定的,未接触对方身体就已发出的劲,是主观的,是不符合太极原则的。


太极拳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