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5429|回复: 11

太极拳与丹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8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州市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吉守祥  指导


苏州市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桂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它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之道,因此,太极拳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首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短短几句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太极拳论》之总纲。


道家学术最重长生,内家太极拳出于道家,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其实与道家性命双修是一致的。当年张三丰祖师流传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道家学术以清修为宗,虚无为体,中和为枢,柔顺为用,与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经》和《易经》,最终达到拳即是道,拳与道合的境界。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练太极拳必以松柔为基础,主张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应极其松柔,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刚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练太极拳在盘拳时松柔,圆缓,均匀的运行中,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稍产生麻胀感,会有内气充盈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更是内力增加的具体体现,持之以恒,最终练出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即圆满内劲。


    笔者老师反复强调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松柔才能出功夫,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练拳时必先使自己心平气和,身心大定方可开始走架。初上场时端然恭正,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犹如混沌无极景象,不动之时,内中寂然,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方可悟太极虚静虚无之奥。笔者的老师和几位太极拳前辈深悟太极松柔虚静之理,有的虽年已九十以上,身体轻灵,关节处处松开,走架时节节贯穿,每天仍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令我们晚辈敬佩不已。他们常谈到是太极拳才使他们这样健康长寿,学太极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笔者以为练太极拳必须深明太极之理,在松柔上狠下功夫,则延年益寿唾手可得。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所不动,对练习太极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对身形犹为讲究。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真正松开,并且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顶,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在练拳时,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注意命门穴则要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在“十三势歌诀”中写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命门)之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命门者生命之门户也,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有,为太极之枢纽。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浅则益寿延年,深则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太极拳应归到医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体脏腑经络学问,才能显现在人体气血之上;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最终皆归于大道。故有医道同源,拳道合一,医道与拳道互补,才是太极拳养生之宗。


练太极拳可分为高、中、低三架,习者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按不同需要来锻炼下肢筑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轻灵自然。最终达到全身空透,无形无象,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势,水火相济,到年老之时,则无头重脚轻、虚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之总结,按此理论方法来锻炼太极拳,若用功日久,气血调和,太极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强求,随着年龄增长,太极拳养生功效越显著,最终达到身无苦疾,健康长寿之目的。



咨询联系电话:0512—67171772  桂亮




附:一个拳友练拳经历的自白


一个拳友练拳经历的自白



记得几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第一次来到公园,看到晨练的人那么多,跳舞的、跳绳踢毽子的、唱歌的、做功的、吹号的、走八卦的.......而最吸引我的,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打杨式太极拳的队伍:一个宽阔的场地上,诺大的立体声音箱,放着舒缓、悠扬而动听的音乐,百十几号人们列队整齐地做着各种动作,先打一长一短两套拳,然后舞三套剑,再后还有一套刀。看上去动作是那么简单缓慢大方。在音乐的引导下,各个显得精神矍铄,虽大汗淋漓却乐此不疲。开始到结束,足足一个半小时。曲终人散,大家背着刀、剑、棍棒等十八般武器说笑着各自回家。好有意思!就从那天开始,在对太极拳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参与了太极拳的演练。我开始认为学太极拳很简单,不就是伸胳膊蹬腿嘛?我行,我从小就喜好运动,身体比一般人灵活,真没什么的。于是很快就融入到大队伍里边了,成为那里的一员。


几年过去了,对太极拳逐步由朦胧状到有了粗浅的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也稍端正了一些学习态度,开始喜欢上太极拳了.但是仍然是盲目的,不明智的。不知道找明师指点,总是喜欢在下面自己学习和琢磨有关的书本知识,包括看太极拳的光碟。当然,我能坚持锻炼数年不断,也算勤奋的人了;什么24\42\108式等等套路以及刀\剑都会了,哈哈,大家对我的评价还瞒好,很多人主动要我辅导他们,经常我往那里一站,后边就跟着一些人在模仿,站上的辅导员也对我是另眼相看,多次要我出去参加比赛。我自己呢?感觉也很好,沾沾自喜的很。尤其是在舞42式剑的时候,伴奏的音乐是著名的<梁祝>,那个感觉更是美妙极了。哈哈,说是打拳舞剑,不如说是在比划,在舞蹈,在做操。遇到停电,没了音乐,就没了打拳的兴趣。一段时间因为机子坏了,维修了半个多月,我竟然也休息了半个多月。以致以后来没有音乐,就不会打拳了....我说的这种状况大有人在,尤其是年轻点的。


这样的过程延续了好几年.前不久,我很庆幸自己来到太极拳推手协会,与老师交流。这才意识到自己步入了习拳的盲区.意识到问题很严重性,于是毅然告别了那个类似做操的活动站,告别了音乐伴奏,参加了一个太极推手协会办的辅导站。在这里没有了音乐,有的是只是浓浓的学习气氛。老师对我们非常严格.从基本的太极理论讲起,一步步走向练太极拳的正规途径,了解到太极拳最讲究松、柔以及内里腰胯的变化、而不是现在外面流传甚广的拳操。老实讲,我现在才算是真正步入学习太极拳的正规道路了。通过近两、三个月时间的练习,感觉长进不小,不夸张地说,要比我以前一年甚至几年收获还大,体会要深。对什么是松、静、圆、沉有了一些个人的点滴体会。这里想要说的是,思想入静绝对是首要的,只有排除了来自自身的,外界的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去体会太极拳的内涵而不是那些外在的肢体舞蹈动作。


想想过去单纯追求套路的演练,花样的翻新,以及在音乐感染下被动打拳的经历,好笑的很。是的,我的弯路走了不少,时间也浪费了不少。但是我相信自己,一定会继续努力下去的,来日方长,功夫不负有心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极 拳 与 养 生


桂  亮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它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之道,因此,太极拳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首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短短几句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太极拳论》之总纲。
道家学术最重长生,内家太极拳出于道家,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其实与道家性命双修是一致的。当年张三丰祖师流传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道家学术以清修为宗,虚无为体,中和为枢,柔顺为用,与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经》和《易经》,最终达到拳即是道,拳与道合的境界。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练太极拳必以松柔为基础,主张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应极其松柔,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刚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练太极拳在盘拳时松柔,圆缓,均匀的运行中,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稍产生麻胀感,会有内气充盈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更是内力增加的具体体现,持之以恒,最终练出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即圆满内劲。
   笔者老师反复强调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松柔才能出功夫,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练拳时必先使自己心平气和,身心大定方可开始走架。初上场时端然恭正,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犹如混沌无极景象,不动之时,内中寂然,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方可悟太极虚静虚无之奥。笔者的老师和几位太极拳前辈深悟太极松柔虚静之理,有的虽年已九十以上,身体轻灵,关节处处松开,走架时节节贯穿,每天仍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令我们晚辈敬佩不已。他们常谈到是太极拳才使他们这样健康长寿,学太极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笔者以为练太极拳必须深明太极之理,在松柔上狠下功夫,则延年益寿唾手可得。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所不动,对练习太极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对身形犹为讲究。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真正松开,并且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顶,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在练拳时,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注意命门穴则要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在“十三势歌诀”中写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命门)之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命门者生命之门户也,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有,为太极之枢纽。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浅则益寿延年,深则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太极拳应归到医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体脏腑经络学问,才能显现在人体经络气脉之上;如果练太极拳练了多年自己身体内一点气脉反映都没有,只为比高底,而不练到经络气脉上,还不如不练,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最终皆归于大道。故有医道同源,拳道合一,医道与拳道互补,才是太极拳养生之宗。历代太极拳大师年青时意气风发以技击闻名于世。至晚年,都以丹道养生为最终之回归,如杨露禅,孙禄堂,武禹襄。可见技击是太极拳法之末伎,切不可沉溺于技击的快感中,而迷失了自己。
练太极拳可分为高、中、低三架,习者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按不同需要来锻炼下肢筑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轻灵自然。最终达到全身空透,无形无象,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势,水火相济,到年老之时,则无头重脚轻、虚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之总结,按此理论方法来锻炼太极拳,若用功日久,气血调和,太极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强求,随着年龄增长,太极拳养生功效越显著,最终达到身无苦疾,健康长寿之目的。
附:孙禄堂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情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至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乔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quot;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可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欲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合,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纪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在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也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两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丹田,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至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合合,如沐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熟睡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也,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者,未能详其姓氏,。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炁通任督.必得康寿
桂  亮
   如何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久视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何谓长生久视?即长寿再进一步,在尽其天年的基础上,延续生命的极限。我国古代修炼养生家几千年在同死亡作斗争,同时积累了丰富的通往长生久视之路的经验知识。他们把自然界作为修炼的模拟对象。或是从老树嫁接而悟出添抽接命之术,或是以动物冬眠而悟出息停脉住之法,还有婴儿握固、胎息等等。特别对一些长寿的动物,如龟、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修炼养生家追求长寿给予了重大启迪。《黄庭经》曰:“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古代学者为了追求长寿及长生久视之道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财力、物力。《抱朴子》:“世谓一言之善重于千金,告以长生之诀,奚啻千金而已乎。”正因为他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地进行人类身体奥秘的探索,经过了数千年的修炼、实践,才逐渐总结出一套能达到长寿及长生久视的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宝贵遗产,更是历代修炼养生家呕心沥血的结晶。而今国内外学术界已视其为千古绝学,精于此道者寥若星辰。而笔者只是将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与历代修炼养生家所著的著作相结合,最终总结出若要通往长寿及长生久视之路就必须要打通任督二脉。古人认为人身本来就是一个小天地,修炼之时法效天地运转,先用阳气冲开百脉,而任督二脉皆归属奇经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再以我身小天地混融于乾坤大天地,故曰周天。在之人身即任督二脉,故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乃气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运周天。修炼养生家认为如能完成小周天工夫即能在精力上返老还童,肉体坚固,所以必得长寿,称之为人仙。而最终修炼成功获得高寿者如:南宗有张紫阳96岁,石泰137岁,薛道光114岁;北宗:张志纯120岁,王常月159岁,这在当时的环境中以属奇迹,也达到了生命的极限。但是又有许多修炼家或无明师指点或学不得其法或条件限制,虽勤奋苦修,但终无所成,不能达到长寿,更不能达到长生久视了。
   笔者自幼热爱中医学术,尤对针灸之术产生浓厚兴趣,后得明师指点,苦学针法十数栽,在参验历代修炼养生著作后,摸索出一条医道与丹道结合之路,悟出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之法,为追求长寿之士开辟出一条捷径,也为有志于修炼更高层次达到长生久视之士创出一条新路。
   笔者认为医道通于仙道,从中悟出针法与道家修炼理论存相通之处,与祖国中医学理论相互补充,道家修炼最注重先天一炁,而先天一炁藏于肾中,在丹经《钟吕传道集》中曰:“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藏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曰:“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用,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有此四者,故采真阳于肾府耳。而祖国医学《难经》认为:肾两者,非皆肾,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肾为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原,守邪之神,而人资以为始者。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篇中即讲到人的生长过程与肾气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决定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道家修炼小周天,既将肾中之阳精化为阳炁,通过火候逆行任督,归入丹田,便神气合一,补足后天,百病俱无。而任督二脉也一直为医家所注重,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故十二经脉统于任督。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之不足之功效。
   道家修炼小周天,其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炁 ,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四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也能完成小周天运行。道家的一切逆向修炼皆在返还之功,任督二脉在经脉中的走向,督脉是由上而下,任脉是由下而上运行,而道家修炼却与之相反,称为河车逆转,因此运用先天一炁打通任督二脉,浅而言之能补足后天,百病皆无;深而言之其先天一炁最终能点化肉体之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道备成,即纯阳也。
   如何运用针法打通小周天,首先要用针法激发肾中先天一炁,其要在于肝肾二经相配合。《内经》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所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属木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生血气,又主春之气,阳气之始生也。而肾为元气之根,精神之舍。肝在五行属木,乃肾水之所生,即水生木也,因此取肝肾两经相配,取肝之发生之阳气,辅助肾中先天之炁上升,又有补气生血之妙用。再与手法,时间相配合,即能激发先天之炁,而先天之炁源于先天之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在针灸过程中先排尽全身阴邪之气,然后使两肾发烫,一点元阳贯尾闾,穿夹脊,上泥丸,此时六根震动,再运针导引,使其下降,归入丹田封固,此过程一气呵成,所谓炁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水到渠成,至此任督二脉已通,自然已补足后天,重归先天,百病皆无,精满气足,针毕即能自运周天。
   现举二个案例,以他们在针灸过程中的内景来与丹经相互印证。
孙某 男22岁 未婚, 因胃部疼痛邀我诊治。
  笔者在农历93年1月8日 亥子之交针治
  进针后,针刺部位有通电刺痛,气至背部,被针者既背部抖动,不能自主,命门开始温热,后温热不断扩大至会阴,同时四肢末端则有冷气排出,继而两肾发烫,感觉命门与长强连成一穴,一气直上泥丸,而后运针使气下降过重楼至胃部,该处即有明显热感,原病痛逐渐消失,并且热感不断向四处扩散,其气直下丹田,此时全身有虚空的感觉,呼吸深长。进针一小时后,自觉与天地之气合二为一,两目睁开有闪亮感。出针以后感觉身体轻盈,精力旺盛。
喻某 男28岁 已婚, 因腰部一直酸痛,求治针治
  笔者在农历2000年4月10日 亥子之交针治
  因肾气不足,寒气侵入,肾部酸疼,进针后觉左肾部疼痛,四肢有冷气排出,此后左肾酸疼消失,继而发热,十五分钟后两肾已发烫,自觉命门之处,有一气直上大椎穴,停留于该处。笔者运用手法不断激发,使其能直上泥丸。此时被针者体内有浊气排出,同时其气直冲泥丸。笔者后运针使气下降, 被针者自觉头部之气,一瞬间直冲涌泉穴,带脉也在一瞬间有放射触电感,而后觉得布气全身。笔者运用针法使全身之气皆归于丹田封固,针毕既能自运周天,使其周流不息。
  笔者体会:笔者曾经数次去北京中医研究所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针法是针灸之术中的一种高级古典针法,小而言之,为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而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故可喻为“大则弥纶宙宇,小则纤悉秋毫”的一种高级针法。在子午流针法中纳甲法与纳子法互相辉映,使人体十二经脉流注气血与自然界周期现象相配合,达到治病的更好疗效。
笔者在多年临床运用中感到子午流注针法虽有其独到之处,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其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去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笔者冥思苦想,怎样运用针法先补足人体元气,再去导引元气疏通局部经脉,起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笔者参考调气、导引、丹道诸书,受到启发,笔者认为此法乃是子午流注之升华。此针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明显疗效。
笔者以为,著述不在搜罗富有以多为胜,应大而简,反博为约,执简驭繁,提纲挈领,通一毕万。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无端,其谁能穷之?因此 此针法并不限于打通任督二脉,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能与子午流注针法相配合,则效果更明显,笔者在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腿痛诸疾,运用此针法培补命门真火,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一般在二三次即能显效好转,甚至痊愈。因此,笔者认为运用此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不仅能够治愈顽疾,无病也能益寿延年,也为丹家培元筑基,打下扎实的根基。而且年龄越轻,其效越明显。因为年龄越轻,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而已婚之人多属亏损之体,三宝不足,命基动摇,因此须先培补肝肾之气,待其元气充足。
  笔者以为医道上接仙道,即医道是仙道之基础,故有“未学道,先学医,医道同源”之说。而筑基培元之法唯针道最捷,正如《标幽赋》所述“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因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则不如气补,通过针法来培养激发先天之炁,是最高层次的补法,也是从后天返回先天之过程,因此针法运用到最高境界即是与丹道相结合达到了针即是道的境界,故曰针道。道家针法之奥妙,则非现代学院派所能理解领会的。因此针灸之法不仅能治愈顽疾,而且对培元筑基皆有最直接显著之效,其最高成就打通任督二脉,完成炼精化炁,为修道者打下扎实的命功基础。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实践参悟,人为如果真正圆满打通任督二脉,先天之炁满足,即能得丹。达到此境界者,此时内真外应,先天之炁从虚无中自来,其虽属外来实则内孕,此时只需守得虚静,先天之炁不采自采,浑身八万四千毛孔打开,身内乾阳与先天之炁混成一片,真正感受到自身化为虚无与宇宙虚空融合一体,内外已无分别。
  笔者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丹道拳道针道等祖国传统精髓,其发展规律最终皆是返朴归真。最简便入门之法起手之处便是其核心深奥之处,笔者不妨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话:“老身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可见返朴归真是一种大智慧和开悟,其起手之处也是其变化终极之端,虽各人领悟的境界不同但皆跳不出此范围。正如丹经所述,持定有深浅,故所得亦不同耳。比如笔者对于内家太极拳的体悟,太极拳讲究松柔,虚静,中和,初学者以为简单之极,因其法人人皆知,但随着不断深入对太极拳的体悟,则知能在太极拳架中贯穿松柔虚静中和难之又难,更甚者在太极推手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按其宗旨走化者,则少之又少。但其法仍属筑基之法,练内家太极拳最高成就则能到达拳即是道的境界,但仍离不开松柔,虚静,中和之法。正如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述“修心离不开恬淡虚无,渐修静悟。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拳即是道”等等,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可见在内家太极拳中只有松柔,虚静,中和之极才能有变化,才能合乎道,因此只有根基扎实,才能脚踏实地,至此笔者以为丹道之理亦然,筑基之法是丹道修炼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练成之处,只有筑基越充实越扎实,才能达到炁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纯属先天,再加上心性功夫修持,丹诀指引,则步步为营,势如破竹,然其步步离不开命功与心性修持的扎实根基。
  观今时之人阳衰阴胜,外则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热也),内则七情所伤,饮食不节,酒色无度,先天之气渐消,后天之气也越来越少,身躯日弱,百病皆生,其法则应先调理治愈顽疾,而后方可谈培元筑基,此过程必不可少。古人所谓百日筑基是针对身无重疾,身体调理得当修士而设,今人百疾从生,妄谈修道妄想百日即能筑基,实则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而唯有从今起保存真气,注重养身之道,开源节流,保存道资,待条件成熟方可进仙道之门,习者亦深思之。
以上内容,是笔者十数年研究针法及如何养生保健的一点心得体会,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尚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同时笔者更希望有机会与有志之士相互交流学习,共同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
作者:姜廷海
点评:桂亮

本人姜廷海,1968年生,湖北当阳人。自幼体质虚弱,不善运动,不耐劳作,初中毕业前还时有尿床现象,现刚进40,便已精神疲乏,牙齿松动,并已脱落一颗。本人尝自学中医,并有幸考取执业资格,学习颇为勤勉,治病声誉良好。然一日不午休,当日下午和晚上便无精力读书,更无力为人疏方治病。多年来一直想改变自身体质,曾服肾气丸、还少丹等中药,均效不明显。改变体质之难,更甚学医之难也。
从中医网上看到桂亮先生大作,心中极为振奋,决心以身试针,遂不远千里,于2007年11月13日抵达苏州。桂亮先生原计划为本人调理一疗程15天,但本人有事只能进行为期12天的调理,现将针灸过程感受略记录于下,请同道给予指点:
11月13日下午:桂先生说要对本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三天摸底,暂时不一定会有烧山火透天凉感觉,进针不痛,但自觉针下紧涩,行针时痛感明显,留针过程中有不稳定凉热感。
14日上午:无昨天紧涩感觉,但气感也不如昨天。
15日:忘了记录。
16日:每天针之前都排空小便,留针也只一小时。今天膀胱经跳动感觉明显,有小便不能忍之感觉。下午及晚上小便明显增多,其他无任何不适。
需要补充说明一点,本人在二年前骑车摔倒,引起右股骨骨折和右膑骨粉碎性骨折,导致右腿不能正常弯曲。桂先生在针前就说可能会影响疗效,因为动过手术后会影响经脉循行感觉。
17日:忘了记录。
18日:第二次运针后,右手心出汗,右腿同时发凉,左腿发热。桂亮先生说这就是烧山火与透天凉。在留针过程中,右腿继续发凉,涌泉穴处更凉得透骨,就象小时候脚浸在冰水里一样,冷得发痛,二腿温差特别大。
19日:小腹出现了温热感,觉得腰部紧了一圈,人扎实了一些。
20日:今天针灸时,左腿出现明显热感,以涌泉穴周围最明显。右腿感觉膀胱经有气流动感,我疑心是自身压迫所致,就有意识的缩腿,再有意识将气往上收,结果马上感到百会穴剧痒,用手抓了好一阵才好。桂亮先生说针灸时只要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要自作聪明用意识去导引。另有一新感觉是以前气流的跳动都在体表,今天觉得跳动都到了内腔中,二腿没有发凉的感觉了。
21日:留针过程中,双腿同时又有发凉的感觉了,明显感到有气在脚下往上窜,腹内气的运动加强,留针过程中有好几次矢气。
22日:今天针灸改为下午,右腿跳动明显,桂先生说这是元气去打通淤阻所形成的反映。有一瞬间,一股热流同时从双腿冲到脚心。第三次运针后,任脉有明显声响。会阴处有一股大的气流,一下跑到右腹腔内,使得左右二边气压不平衡,好象隔了一层薄膜。这时又感到右腹腔内的气将这一层薄膜冲破了,二面的气压得到了平衡,人就感觉舒服了。第四次运针后,右肋里有气向背后督脉窜动靠近,但始终没有到达督脉。气感很强,仿佛内腔分成了二层,气就在二层之间流动,引起全身颤抖。第五次运针后,左右腿同时有气往上窜,此为第一次正式感觉气往上走,以前大多感觉有气和热往下走沿经络放射。
23日:昨天针后,全身气感明显,一直到深夜,全身也一直在跳动。行针后右腿极其热,腹腔内气动,引起全身震动,右面整条腿都是热的,受伤膝盖部位热更甚。起针前尿意明显。
24日:针后两腿发凉,二侧少阳经同时有热气往上走,右肾有明显热感,后来左肾也有微热感,但范围不如右肾。桂亮先生说二肾有温热感,说明肾中元气得到了补充,初步达到培养元气的疗效。
25日早:因有事缠身,今天中午须回去。桂先生说只能先进行收口,不会有所感觉。留针过程过中,无明显感觉,但尿意仍是很明显。
在这十几次的针灸过程中,我注意到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人比针灸之前瘦了一些,眼睛有力睁得也比前大了,眼光有神了。午睡变得浅,养神半小时,精神也已经恢复,不象以前睡8小时还不够,午睡要睡满近2小时,而且必须是睡熟,否则精力不能恢复。在这次针灸体验及与桂先生的交流过程中,实实在在反复体验了烧山火透天凉和气至病所的手法,与桂先生所写文章是表里如一的。在针灸学习过程中还讨教了一些针灸疑问,皆得到了桂先生的答复,使我的针灸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次苏州之行,比我预想的要满意得多,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明白,也曾在其他地方针灸过。再次感谢桂亮先生的指教,明年必再来苏学习。谢谢桂亮先生。
                                                 当阳后学  姜廷海
                                                


桂亮点评医案
姜廷海本身精通中医,去年曾至四川某处体验针法,被归到经络不敏感一类人中。余观其色、听其诉,属于肾阳不足却又湿热内积。必使肾气蒸腾,化其湿热。气化为水则湿气除。针灸前几次,针下紧涩,为湿气流注于四末,气不得行。气不得行,故无经络传导之象。加之肾气不足,故不能鼓动行气。经络是否敏感与元气是否充足有密切联系,只有元气充足了才能使所谓“经络不敏感人”转化为“经络敏感人”。遂以补其元气为核心,在补充元气的过程中,行气感觉也随之出现,使其明显体会到了烧山火透天凉和气至病所等感觉。在针灸过程中,尿意明显是肾气蒸腾化湿热的表现;任脉有反应当为脾主湿运化的结果……皆因辨证思路正确,配穴手法到位,才能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比较遗憾的是时间过于仓促,谈不上什么治疗,只能简单的先做些调理。如想达到真正的治疗效果,还需要专门安排时间制定较为详细的治疗方案。
桂亮联系电话:1301379010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二
桂亮
自从举办体验整体系统针法活动以来,众多网友都来电交流希望能够先睹为快。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笔者将陆续刊登出体验者体验针法的全过程,还请大家指正。以下便是体验者郑伟体验之全过程:
本人郑伟,山东青州人,24岁。大学毕业二年来,现一直在青州医院搞针灸临床工作。本人体质较差,近几年来一直感到身体发凉四肢不温。12月份曾用熟附子汤(15天左右)疗效不明显。从网上看到桂亮先生的体验活动,感觉对手法的要求很高。在与桂先生的联系下,决定于2008年1月1日前来体验针法。来之前我将体验之事告之自己的老师,老师则说在山东还没有听说有人会“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这三种手法,提醒我不要上当,而且回去以后要立即汇报体验情况。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于1日抵达苏州找宾馆住下。
现将体验全过程如实记录:
1日老师来到宾馆,先跟老师讲了自己之前的身体状况,然后开始扎针。进针后不到15分钟,立刻感到整个二脚冰冻,每15分钟行针一次,右脚明显感觉有风吹的感觉。老师说我身上寒气果然较重,需要等到寒气基本排完才能感觉二肾发热。而当时房内开着空调温度开到30度,起针后二脚经过1小时以后才慢慢回暖。
2日进针后,仍感到二脚发凉,从涌泉穴到脚趾冻得厉害,但没有象1日那样整个脚冰冻。起针后二脚仍经过1小时以后才慢慢回暖。
3日进针后,感到从涌泉穴到脚趾冻得厉害。留针近1小时左右,突然感到命门处有股热气沿着督脉上行至第11胸椎感觉很舒服,起针后命门处用手一摸有出汗的现象。
4进针后,二脚整个发冷,感觉腰间命门处有股热气,从背部右侧直上头部,接着右耳明显发热。感觉右侧热气往左侧流动,到了左侧就石沉大海没有感觉了。老师说左面寒气重还需要时间来排,等排完了就会整个背部热了。
5日进针后,二脚冰冷,整个右背部明显发热,还是感觉右侧热气往左侧流动。不同之处在留针过程中会感到全身发冷发抖,全身毛孔突然一下打开,感到寒气从全身毛孔处排出。一会儿时间,左侧也感觉热了,整个腰背部全都热了浑身舒坦。
体会:这次体验活动使我感受到了传统针灸的精华,如果不经过这样的体验活动是根本无法相信和想象的。虽然只有5次的体验经历,却是我学习针灸的里程碑,他使我相信了传说中传统针灸的高境界,使我认清了学习针灸的大方向,这次活动真的让我受益非浅。
                                                后学:郑伟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补肾最佳疗法-针灸补亏正法
                 
                  补亏损者,世人年至四十后,精气已消耗大半,祖国医学经典《内经》认为“五八,肾气衰,发惰齿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鬓发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而更有先天不足者,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难保康寿。笔者参看仙学典籍,以为医道通于仙道,丹道理论认为,人在下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384铢,随年龄增长则不断消耗,至40岁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铢元炁终矣,其应乎坤,坤者纯阴也,唯安谷气而生,故名苟寿。“人至于此,去死不远矣。”观此二者,见解一致,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为生命提供原始能量的动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生命的活动及内因(七情六欲)外因(外邪六淫)的影响,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最终元气耗尽直至死亡,而唯有仙学修炼能点化体内阴质,排尽体内阴邪之气,以成纯阳之体,逆返自然生命的盛衰生死法则,最终达到长生久视。而补亏损,保元气则需平时刻刻着意,处处留神,以防阴邪之气侵入体内。故补亏损重在平时保养,不然到老为时已晚。即以世俗而论,假使一人每月能有百元进益,纵每月用去十元二十元,尚有八九十元可以储蓄,固于本体无伤,年岁久远,亦可以变为富人。若每月有千元收入,却胡乱挥霍,久而久之,富人也能变为穷人,则非用自己老本钱不可,终至破产,所以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即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则只能坐以待毙,而身体保养之道亦是如此。

                  而培养自身元气,排尽体内阴邪之气,其效最捷者,莫属于针灸之术。仙学始祖陈樱宁认为中医针灸也应包括于仙学之中,因对于修炼者讲十分实用,对于补亏损,祛阴邪有十分特殊的效果。

                  补亏损者,莫过于培补后天之本脾胃,张介宾《景岳全书》:“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格致余论》:“脾其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上升,成天地交泰之势。”故补亏损,当以补脾胃为根本。

                  如何运用针法来培补脾胃,则当取阳明,太阴二经。《内经》云“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之经当取合谷,曲池,足三里,三穴皆归属阳明,且阳明之经多气多血,运用补法有补气血之效,再取脾经太白,三阴交。太白之穴,古人观天象,以太白为兵象,具勘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若久病者或身体亏损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此穴用之有效。为补亏损之要穴。三阴交为三阴之经之会穴,凡属肝脾胃三经之症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五穴相合则为培补后天脾胃之主方,针后即觉全身温暖,浑身舒适,后天脾胃得到补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自然精力旺盛,而后再用针法来培补肾气即先天之本,取气海,肾俞,太溪诸穴,温补肾阳,使体内肾气充足,命门发热,至此后天先天之本俱以补足,体内阳气隆盛,体内阴邪之气逐渐排尽,而后方可运用针法来打通任督两脉(详见拙作“炁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至此,身内应乎乾象,体内先天之精自然化炁,神炁合一,已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无诸苦疾,安乐延年,恢复青春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四
桂亮
王伟,男,1983年出生现读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研究生。他是笔者所接触年轻中医高手中的佼佼者,不仅对《伤寒论》有深刻的研究,并且对《伤寒论》脉法及仲景方有独特的体悟,更可贵的是他的钻研精神。每次笔者针刺以后他就为自己进行扎针进行体会,以至于针下之气淤积于穴位中,第二天笔者再针灸时便疼痛难忍。笔者相信不久将来王伟同学前途将不可限量。以下便是王伟的针灸体验,还请大家指正:
1月14日,匆忙之间来到苏州,我找了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下午桂老师来到,交谈了一会便开始针灸,所选穴位均为常用五俞穴,针下也是一般的酸胀感,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特殊之处。然而奇怪的是过了20分钟后感到脚底冒凉气,又过了10分钟凉气越来越多了。我问老师怎么回事情,老师说这是排寒气。起初我以为是因为室内没空调,但我能明确的感受到寒气是从体内冒出来的。又过了10分钟感觉大腿前侧脾经有跳动感,跳动了10余下后停止,又过了一会儿腰部感觉微热。整个针灸过程中就是不停在冒凉气,最后起针桂老师说可能刚到苏州过于疲劳没有休息好,因此没有完全热起来,嘱咐我晚上好好休息。
1月15日,我早上换了一家有空调的旅店,空调开到最高温度,以排除室内温度对疗效的影响。桂老师下针后,脚心开始排凉气,右脚明显寒于左脚。过了15分钟腰部感到微热,又过了一会感觉身上一阵一阵发冷,腰部也伴随着一阵阵发冷。而一阵阵发冷过后,腰部也会伴有发热的感觉,因而是一阵冷感一阵又是热感寒热分明,大约2,3分钟发作一次。桂老师说这是寒热相争,正邪对峙的过程是好现象,这样的感觉一直持续到起针。
1月16日,今日针刺后并未感到脚凉,5分钟后腰部感觉发热,热感逐渐加重,并且沿督脉向四周扩散。热感一直持续并且越来越热非常舒服,这样的感觉一直到了起针,整个过程十分舒服。
1月17日,今日的针灸更加神奇了,刚进针还未行针便感受到腰部命门处及二肾发热。桂老师只轻轻一捻,腰部发热则愈加明显,就这样腰部的热量一直持续着。只要桂老师一碰针腰及二肾就热的厉害,起针后明显感到神清气爽。老师说我已经完成了筑基过程,身上元气充实了。真是非常感谢桂老师这些天的指点教诲,让我受益非浅。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结合针法论补肾
在《内经》和丹经中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而元气所藏之所即是命门。传统中医认为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孙一奎认为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所以命门的生理功能实质上肾和元气功能,乃至肾和元气耦和作用产生了新的复杂功能,即产生了命门太极理论,也就是人身的太极是由二肾和元气构成的统一体,既符合了阴阳动静的生成原则,又符合了函三为一的组织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二点结论1正因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所以元气一直在不足的状态。2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为人身太极,所以针灸是无法直接去补命门,必须通过补肾的方法才能达到补命门的目的。通过以上的推论结合针法笔者认为肾无泻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赵献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为补肾之神方,对许多疾病
金针探秘之结合针法论补肾
在《内经》和丹经中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而元气所藏之所即是命门。传统中医认为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孙一奎认为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所以命门的生理功能实质上肾和元气功能,乃至肾和元气耦和作用产生了新的复杂功能,即产生了命门太极理论,也就是人身的太极是由二肾和元气构成的统一体,既符合了阴阳动静的生成原则,又符合了函三为一的组织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二点结论1正因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所以元气一直在不足的状态。2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为人身太极,所以针灸是无法直接去补命门,必须通过补肾的方法才能达到补命门的目的。通过以上的推论结合针法笔者认为肾无泻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赵献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为补肾之神方,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随证化裁,加减以应无穷之变。而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也是从补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其平衡,而不是从泻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元气亏损来达到平衡的。
笔者在这些年结合针灸的理论与实践的运用中,认为真正的补足命门元气必须从补肾入手。在针灸补元气的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大多先是二肾发热而后命门处一圈也接着发热,最终整个腰部全部法热。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也论证了古代中医命门太极理论,在临床中也发现只要能够达到二肾发热元气补足,再治疗其他疾病就很简单疗效也就很好。结合针法年轻者元气较足通过针灸很容易达到补足元气的目的,而年老体弱者就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了。打个比喻就好比炒股票,资金充足就容易赢钱输了也亏得起;而资金不足者要输也输不起,要赢也赢之有限。对于年老体弱者如何补肾,笔者在《再论整体系统针法》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但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如此花费精力为患者完全补足肾气。我们只要将患者的疾病或缓解或治愈就达到了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透穴方法来间接补肾。比如有网友通过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的方法补肾,也达到了很好的疗效并且治愈了疾病。因为年老体弱者元气已经少得可怜,直接取肾经有时未必能够达到补肾的效果,相反反而使元气外泄。此时我们通过透穴之法来调节补肾应该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既然是透穴就不是直接作用于肾经肾气。那么透穴法具有几个优点:1透穴法起到缓冲补肾的作用,2透穴法起到尝试补肾的目的3透穴法起到后天转化先天的目的。
  笔者十分推崇命门太极理论及注重元气的重要性,更注重对不同体质的补肾补亏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针刺达到二肾发热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补足了元气,对于治疗患者疾病来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对于养生者来说补足了元气可以延年益寿,对于丹道修炼者来说可以等待时机朝更高境界修炼。因此补肾针法是笔者整体系统针法中的重中之重,可与笔者另外二篇《针灸补亏正法》及《再论整体系统针法》相互参见。
的治疗都随证化裁,加减以应无穷之变。而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也是从补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其平衡,而不是从泻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元气亏损来达到平衡的。
笔者在这些年结合针灸的理论与实践的运用中,认为真正的补足命门元气必须从补肾入手。在针灸补元气的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大多先是二肾发热而后命门处一圈也接着发热,最终整个腰部全部法热。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也论证了古代中医命门太极理论,在临床中也发现只要能够达到二肾发热元气补足,再治疗其他疾病就很简单疗效也就很好。结合针法年轻者元气较足通过针灸很容易达到补足元气的目的,而年老体弱者就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了。打个比喻就好比炒股票,资金充足就容易赢钱输了也亏得起;而资金不足者要输也输不起,要赢也赢之有限。对于年老体弱者如何补肾,笔者在《再论整体系统针法》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但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如此花费精力为患者完全补足肾气。我们只要将患者的疾病或缓解或治愈就达到了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透穴方法来间接补肾。比如有网友通过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的方法补肾,也达到了很好的疗效并且治愈了疾病。因为年老体弱者元气已经少得可怜,直接取肾经有时未必能够达到补肾的效果,相反反而使元气外泄。此时我们通过透穴之法来调节补肾应该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既然是透穴就不是直接作用于肾经肾气。那么透穴法具有几个优点:1透穴法起到缓冲补肾的作用,2透穴法起到尝试补肾的目的3透穴法起到后天转化先天的目的。
  笔者十分推崇命门太极理论及注重元气的重要性,更注重对不同体质的补肾补亏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针刺达到二肾发热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补足了元气,对于治疗患者疾病来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对于养生者来说补足了元气可以延年益寿,对于丹道修炼者来说可以等待时机朝更高境界修炼。因此补肾针法是笔者整体系统针法中的重中之重,可与笔者另外二篇《针灸补亏正法》及《再论整体系统针法》相互参见。
作者:桂亮
电话:1301379010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疑

近期陆续有些网友来电来探讨补肾补元气与针道丹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笔者的细致的讲解最终都得到满意的答复。笔者虽然在《针灸补亏正法》《再论整体系统针法》《结合针法论补肾》及《小周天针法答疑系列》中已经论述了很多,但总感觉没有象在电话交流中表达得那么直接通俗和细致,这也许就是写文章与直接交流的区别吧。因此网友们对补肾补元气与针道丹道之间如果还有任何疑问,均可以来电进行直接的进行交流与探讨,笔者也愿意对这些问题进行的详细的解答和回复。
桂亮电话:1301379010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论针法补先天元气
《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正如姚止庵所说“男女之壮,并始于肾气之壮实,其后(弱)也,亦由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然而就《内经》全书而论,起理论重点在后天,肾为五脏系统中的一脏,并无特殊处,而言及肾为先天之本仅此篇而已。由此可见,《内经》关于生命的先天理论尚处于初期阶段,并未充分论述。及至《难经》才将《内经》中肾主先天诸义归属于命门,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又云“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中生命中的先天理论。后世皆重《内》而轻《难》,《难经》中的先天论几遭湮灭,也造成了肾先天,后天概念的混淆,实在有辨明之必要。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难经》中的命门理论的确是在《内经》中的先天理论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而使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根据太极图和先天图,构思出了命门太极理论。它是以二肾与命门组合成命门太极“函三为一”的组织结构,以中间命门为肾间动气,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创造出命门太极理论的整体气化功能的新模式。而笔者所要论述的是命门太极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构思,更是一种实实在在一气流转的真实体验。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笔者在命门太极理论指导下,通过针法来补足先天元气,在其培补过程中发现,患者都能够深切感受到二肾与命门之间一气流转的体验。在针刺的体验中,患者先感受到二肾发热继而命门发热,二肾与命门之间热量不断进行相互移动转换,最终热量充斥了二肾与命门及整个腰部,由此我们可以证实命门太极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有实践基础的;并且笔者认为只有在真正补先天元气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命门及二肾发热。有些人提出针刺命门穴使其发热是否能达到培养先天元气的效果?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命门太极理论来解释,命门穴不是命门太极的外应穴位。而且命门太极是一整体无对应经脉,故无主穴。笔者是运用五俞穴结合藏象功能运用补气之法,才能补足和打开先天元气之门户。
《上古天真论》中还谈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肾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还藏纳脏腑活动化生的后天之精。这种认识成为后世论述肾与其他脏腑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的依据。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临床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在《内经》中重视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气对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气为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
笔者总结:运用针法补充先天元气是笔者研究针道的成果之一,而针法补充先天元气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就是保养肾气延年益寿,正如《内经》云:此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有子也。
作者:桂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