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引用问天在2005-3-30 21:26:35的发言: 几天没有回复帖子,只不过想看看能倒出多少垃圾。 都说完了?好,我再说。 先说句题外话,这个帖子和陈式拳无关,和陈瑜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何况引起其他人士的争论。要是小胡有点理智的话,应该把它移到综合论坛。当然,倘若是凭版主行些方便,多几个FANS帮着骂街,也就罢了。
1、“吴图南先辈给学生‘说手’,用眼看对方,对方便跌出数米以外。杨禹廷大师坐在太师椅上,左手放在八仙桌上,手背朝天,笔者轻轻按住他手背,顿感觉头脑一片空白,直上蹦起一米多高。当时老爷子已近九十高龄,提十斤重物也较有困难,本人65公斤,未见他手动另人叫绝
。。。。。。。。。。。。
当前太极拳界盛行成人的童话,大家都相信也有愿意相信这些童话,这是个美好的愿望,但忘记了科学的治学态度和作风。我就作为一个讲实话的人吧,倡导破除太极拳界的迷信。这篇文字算是我丢的一块砖头吧,为了破除现代迷信,砖头我还是会继续扔的。”
以上说明算不算评论?所谓“成人的童话”指的是谁的东东?什么叫评论?你针对别家的拳术有自己的意见,即使是引申出的结论,当然和它的本体也是有关系的。当然算是评论。否则,你从何得出结论?如果真没有关系,你何必举吴杨二老的例子?又何必举例?空对空不就得了? 亏得你也是学文出身,这么简单道理都不懂。这是高中生都应该知道的吧。
2、倘若真如你所言,心里和言语均无不敬的话,你绝对不应该这么写东西。 “但就上面的文字,我请教过其门内的传人,得到的解释是,如果是门内人互相摸手,或许会发生上述情况。和外人搭手,就不一定会产生上面的现象了。 我又问相关友人,当今是否还有这样的高手,我离他一米,他看看我,我就可以飞出去,或者他看看我,我就原地迈不动步,抬不起脚?友人无法做答。” 看看这段文字,是你调查的结果吧,用传人、友人等字样来说明你调查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你的目的何在?我不是说过了,你要是真是对二老崇敬,而对描述疑惑,你应该去找作者,或者找传人打听此人的来历是正途。(当然,你请教的人是不是传人,大可怀疑。把此人名字也应该写出来。即然追求严谨,此处万万不可忽略。)但你偏偏没有这么做。从主观上你就不具备维护二老名誉的想法,也谈不上敬意。。其次,客观上,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看过你的帖子,都不会对二老产生崇敬之情。最少也是形象大损。而且,是否有损形象,不是你说了算的,也不是你的FANS说了算的。不管你的真实动机如何,我看得是最浅显、明白的结果。你大可以把此文章贴到吴式论坛,听听他们的反映。倘他们看完后,交口称赞,认为吴杨二老形象依旧光彩,我肯定在这个问题上向你赔礼道歉。
3、你现在想起来不要做免费广告了,书名都给出来了,不算免费广告么?身子都掉井里了,还要俩耳朵撑着干吗?不过是狡辩之词而已!况且,引书举例,是议论文章中的一项基础功夫。你给我找任何一篇论文,只引用文章名称,而在最后的引用索引中不提及文章作者的?你如果答复的时候说,忘了写名字,我一句话都不会说,但你偏偏强词夺理,结果是越抹越黑,这和你平时受的教育恐怕不无关系。还是那句话,即然你认为你比一般的习拳者文化水平高些,说的明白些,似乎严谨些,就要拿出真正的东西,真正的严谨。细节决定成败。而不是随着自己性子来,想严谨的时候多写,犯懒或者糊涂的时候就胡弄。就你的风格,远远谈不上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只不过偶尔写写实,博得几下无聊的掌声罢了。
最后,说一句实话。我对你的结论并无反感。但不可容忍的是你的论证过程。都知道1+1=2,但你是通过3-1=1论证出来的。所以不论你的结论如何正确、如何真理,我也要给你打个大大的X。所以,很不幸,你所谓的什么砖头石子都原物奉还。也为你看了半天我的帖子都没有明白我在驳斥你什么感到深深的遗憾。
噫!一介武夫!
太长的文章看着容易累,长话短说。
1)本帖不仅和陈氏太极拳有关,也和吴氏太极拳有关,而且我还敢说,和一切武术有关,甚至我还放出狂言,与学习、处理一切事务有关,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为做事为人之根本。
2)为什么引用吴、杨二老,因为两位是武林泰山北斗极的人物,具体原因,我前面已经讲明白,不想重复,一个问题反复的无新意的叨唠 ,和“戴着眼罩原地拉磨的小活驴”有什么区别?
3)我除了引用毛爷爷的诗词还注明出处外,有时候用李白这样大诗人词句,都不习惯点作者名字,何况这样一个我视为反面教材的作者,更无点名之必要。
4)问天兄称我为一介武夫,我高兴的跳起来了,因为我最讨厌别人说我是酸文人,我外表是文人样,斯文的不得了,内心里,更多的是武人的磊落和豪情,所以问天兄“噫”字感叹,我答之为“噫夫”!
5)你想写关于我师父的什么都无所谓,我师父根本连眼皮都不会抬抬的,俺师父的语录“要是怕听喇拉蛄叫唤,还不种地了么?”但如果我要是写“我师父看人一眼,发人一丈开外”,估计我师父该清理门户了。但关于眼神的论述,对本门技艺感兴趣的拳友可在论坛中查阅我写的“陈瑜先生论眼神”一文,或有裨益。
听口音,问天兄好象是得道的高士,怎么脾气似乎比我这一介武夫还急列?清明将至,新茶上市,咱挑上好明前一心两叶之嫩芽,品品碧螺春,岂不香甜哉?美妙哉,悠然哉?乐呼哉?神仙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