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7: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试比太极拳的抻筋拔骨和锻炼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
先看看锻炼性的抻筋拔骨:
每天早上起来,在公园、在湖边;
总是看到很多晨练者在压脚弯腰;
其目的是为了拉伸肢体韧带。
这类锻炼方法应该人人都知道。
只要一个人想要锻炼了;
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
也会本能地自然而然地去做压腿下腰。
同样,专业的体操运动、杂技、舞蹈演员等;
也把压腿下腰这个方法去当基本功训练。
这类训练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拉伸整体韧带。
好处是,不仅能使练者体内气血更加流畅;
达到健身效果。
也能使肢体动作更加柔软;
使动作表现性更加美观。
比如体操运动员、舞蹈演员的动作
给观众带来柔和、协调;
行云流水般的视觉的美。

再看看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我们都知道,每一种拳法;
因其肢体运动方向和技法结构的不同;
便产生了对肌肉、对骨架的要求不同。
也关系到人体肌肉的发力部位;
发力次序、发力路径;
发力大小、发力方向;
发力速度、松紧程度
以及发力准确度等等;
都需要有一个重新组织的过程。
运动方式既要符合招式的外在特征;
又符合内涵劲力要求的组织方式。
而且,只有一种组织方式是正确的。
所以,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与平时整体拉筋式的训练方法是不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7: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区别在哪里?
1;太极拳的发力方式;
实际上是从肌肉发力转变为骨架传力的过程。
关节、韧带、副韧带如果没有按太极拳的要求
去组织正确的肌肉运动方式;
是无法做到太极拳的招式标准的。
而且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是在螺旋对拉拔长的盘练方式中进行;
目的:
一是为了使肢体结构的骨架更具刚度;
二是为了使关节内的副韧带
在对拉拔长的盘练方式中增加旋转度;
使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这就是太极拳之柔。
骨架更加整体而形成刚性;
这就是太极拳之刚!
所以,太极拳在练拳走架时要求“刚柔相济”。

2;太极拳的拉伸不是单体的;
而是前后、左右、上下的一种复合式拉伸。
这时候,一部分肌肉为了控制拉开拧转而主动用力;
一部分暂时不用的肌肉纤维是被动拉长的;
这个棚拉动作的出现;
达到了拉开、拉长所有肌肉纤维和韧带、副韧带的目的;
久而久之的日积月累;
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变得如“面精”般的柔和;
绝不是平常太极练者常说的松。
同时骨架的整体刚度变得更坚固;
同样也绝不是常见的一
练拳骨架就倒来倒去的散。

3;太极拳的劲力特征是“螺旋的缠丝劲”。
它是关节在长期拧转中的抻筋拔骨中得到的;
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浑圆劲,也就是缠丝劲。

然而,目前的太极拳界
到处都是全身肢体放松地练着太极拳;
不提螺旋对拉的抻筋拔骨式盘练;
那么“浑圆缠丝劲”是绝不可能得到的。
因为,练就功夫是从艰苦中求得的;
不可能从长期放松的自然状态训练中练就。
既使真的在长期放松中能得到功夫;
也是少了浑圆缠丝劲的太极拳;
是变了形的太极拳。

所以,有经验的太极拳行家们;
不需要看你练得水平如何;
只要一摸你的肌肉就知功夫高低了;
这就是通常说的: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因为这一身肌肉是你长期
在螺旋式的抻筋拔骨中磨炼出来的;
一捏一个准,掺不了假。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5: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胯偏沉依次走;
换胯,裆下蕴含圈劲;
变通劲就练出来了。
太极圈中,培养圆态;
含藏势能,三维活力;
募集整劲,最终综合;
形成混元。
太极之法;
由大圈变小圈;
再化圈于无形;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是天道运行规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5: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熟能生巧:
一个东西时间长了;
内在规律会显现;
由动作生涩;
过度动态娴熟;
进而体悟某种规律;
拳味就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0: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周身相随;
我拳才能形顺。
不跟自己较劲;
周正而松活;
由此产生爆发力才透。
混元劲,是一种综合劲;
整,沉,活;
还有加速度;
就是三维爆发。

丹田致密,内压混元。
内腔掤劲强;
鼓荡旋劲足;
肩胯还活;
这种劲既强且透。
能化功力于技巧;
这又是一层升华。

高级技巧:
不会生要硬拆;
都是得机得势;
抽不冷丁,就进去了;
角度,力度,速度;
恰到好处;
谓之占中。
用一点小劲;
占了先机,让人委屈;
总晚那么一丁点;
有劲使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0: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溪水潺潺,不疾而速。
你想快,想发挥出来;
就得松肩。
松肩是练出来的;
要先练开肩。
开肩,不是生拉肩关节;
肩根,在肩关节内侧;与后侧空间。
练好三个东西;
反复开合;
旋动,活化;
就能做到开肩。
这就需要基本功;
就是前后手的甩膀子!
第一,云门内空洞。
锁骨下窝凹陷,有个空洞;
放松内扣肩,坠肘抱圆;
云门内吸,行拳站桩,都是这个;
由内打开,圆扩肩根。
要领是:
吸入锁窝,内撑云门;
如此获得空间。
第二,松紧斜方肌。
斜方肌贴着胛骨;
连着竖脊肌,背阔肌。
斜方肌似弹簧;
弹性极大;
提供肩轴动力。
由起势开始;
一路起势;
单鞭,斜行,白鹤;
不停松紧斜方肌;
使肩轴得以延展;
增强弹性。
第三,盘活胛骨劲。
肩胛如钢板,给肩以支撑。
胛骨活动大;
力道必长,长则通;
肩会更灵活。
以胛带肱,松掉肩部;
甚至空掉;
就会逐渐练开肩。
以胛活肩,这是要领;
劲就通透了。

云门吸撑,开内空间。
斜方肌松紧,增强弹性。
胛骨活化,助长透力。
如此三步功夫;
久练之后,必会逐步开肩;
进而活肩,最终空肩。
劲路,变招,发力;
都会获得自由发挥。

龙跃碧海,鹰飞苍穹。
用心参悟,人身即是天地。
研习拳学,开发自我。
身体自由度高;
则幸福指数高。
人生重品质;
练拳如是,保质保量;
方能入太极之门;
永走健康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的关键元素:
需要理解劲和力的区别!
首先要知道全身肢的筋皮;
肉骨;松开;伸拔;拉长
而产生的弹簧劲就是掤劲;
它在柔时有弹性;
在刚时有韧劲。

而力是鼓劲的,努责的;
强为的,滞重的。
也是人类在自然生活中;
举重拿重物而养成的固有的力。

力和劲的内在质量又是怎样分别呢?
劲是有弹性和韧性的;
是在练拳中有方向又无方向的。
劲可以随着动作的变化而改变方向的。

而力,除是努责;
鼓劲的拙力僵劲外;
它在运动作中是不会改变方向的。
力如果使过大对人体有危害;
因为是努责强为的力;
使力过大,超过自身的限度;
会伤及自身。

掤劲以内意贯注即是内劲;
它是太极拳的总劲,总纲;
是练太极拳的核心,是统帅。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0-11-12 10:24
盘练拳架的关键元素:
需要理解劲和力的区别!
首先要知道全身肢的筋皮;

练拳者的精神充沛不充沛;
内在的意气动荡不动荡;
都跟掤劲有着极大的关系。
有了掤劲,两膊才能相系;
两腿才能自然相随;
太极拳的威力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以才有:
逢力必棚;逢棚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逢沉必领。
这二十字方法:
在盘练拳架时;必须记熟;运用到拳架中。
这就是盘练拳架的关键元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4: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内外家之争:焦点、论点及其分水岭:
武术内外家的争论围绕 1 个焦点与 3个论点展开。1 个焦点即可乘与不可乘之争,3 个论点即“主搏与主制”“主动与主静”“主外与主内”的辩论。通过对于技术思路、技术主张、方法运用、身体修炼等系列辩论的分析,从中国传统的体用关系出发,立足于“体”为“用”之本的角度定义了武术内外家的概念。提出:两家立论各有理论支撑,外家持体能论,内家持意识论,体能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家在理论上的分水岭;外家追求“以大胜小”,内家追求“以小博大”,大与小的博弈问题是两家在技术上的分水岭。

关键词: 武术;内家拳;外家拳;分水岭;武术理论;武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98(2020)11-0013-05 DOI:10.16099/j.sus.2020.11.002

决定武技胜负的因素有技术、体能、心理,且三者相互影响。对体能与心理作用的不同认知会形成不同的技术走向。很多武术流派的形成与此有关:有侧重意识训练的,如太极拳、形意拳等;也有侧重力量、速度训练的,如少林拳、长拳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为浙东武术家王征南先生撰写《王征南墓志铭》时,提出了武术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引发了后世内外家之争。随后,内家拳逐渐发展并汇聚成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三拳。从拳风上看,内家拳绵柔,外家拳刚猛;从拳理上看,内家拳重意,外家拳重力。争论也随之升级,成为一个学术话题。但由于这些争论对现象的描述偏多,说理不够透彻,故此“公案”一直未有定论。
黄宗羲[1]在《王征南墓志铭》开篇即言:“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意即外家拳追求勇猛,擅长发起攻击,但也留下空当,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内家拳以静控制对方的动,使来犯者应手跌仆。文中令人困惑的是:①为什么“主于搏人”就“人亦得以乘之”,而“以静制动”就可有“犯者应手即仆”的结果?②为什么“主于搏人”就是外家,而“以静制动”就是内家?③武术内外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两家立论能否成立?对此,黄宗羲未说明,但其文意也可理解为:可乘的是主搏的、主动的,是外家;不可乘的是主制的、主静的,是内家。即归纳为关于可乘与不可乘、主搏与主制、主动与主静、主内与主外等4个辩论。这也正是武术界关于内外家之争中辩论得最多的问题。
如果双方所论都有一系列的理法作为支撑,且有逻辑关系,那么两大体系都是成立的,武术内外家的分类也是符合学术规范的。通过这种逻辑关系,可查看两大体系的基本走向,并从体系的角度讨论相关理法问题。故此,关于武术内外家分水岭的探讨是两大拳系从经验对比到学术论证的转折,也是中国武术建立自身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    4个辩论的逻辑关系
1  1个焦点
“可乘与不可乘”既是技术思路之争,也是焦点之争。为顺利展开辩论,论战双方首先要理清思路,站在论战的制高点思考问题。“可乘与不可乘”是问题的开始,也是形成技术思路的过程。在主观上,哪一方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技术体系是可乘的,对方的技术体系是不可乘的”。问题不在于承认还是不承认,而是如何认识“可乘”与“不可乘”,又如何保证自己“不可乘”而让对方“可乘”。只有确认问题的存在,才会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技术化地解决。这是辩论的焦点,关系到胜败的主动权和技术体系的构建。
1.2   3个论点为构建技术体系,延伸出主搏与主制、主动与主静、主内与主外等3个方面的辩论。
(1)“主搏与主制”是技术主张之争,指执行什么原则可以达成技术思路。外家的观点是“搏”,即主动攻击,用强大的攻势摧毁对方防线。内家的观点是“制”,即控制对方,通过某些手段扼制对方,使其无法攻击而被动挨打。
(2)“主动与主静”是方法运用之争,即用什么方法实现技术主张。外家的观点是“动”,即用积极的移动让对方跟不上节奏而被动“挨打”。内家的观点是“静”,即让对方安定下来,不能自由运动,从而被我方调动。
(3)“主内与主外”是身体修炼之争,指通过身体训练获得更好的执行能力。外家的观点是练“外”,通过强健体格获得更好的运动能力。内家的观点是练“内”,以足够的精神力量影响对方,使其为我所用。

2    4个辩论的理法分析
2.1 可乘与不可乘之辩
可乘与不可乘的辩论产生于对意识的分析。可乘,即有机可乘,指防守不够严密,有破绽。不可乘,即无隙可乘,指防守严密,没有破绽。破绽是防守中出现了意识的空白点,并由此导致了动作的空白点。这些无防护意识的部位就成为对方攻击的目标。表面上对方攻击的是这些部位,实则被攻击的真正原因是意识的缺失。故从攻守的严密性而言,比武较技首先是意识的较量,即拳谚所谓的“拳打不知”。对于意识在武技中的先导功能,两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问题上,出现了 2 种不同的技术思路,并随之演变为两大技术体系:第1种思路及延伸出来的技术体系是外家;第 2 种思路及延伸出来的技术体系是内家。
第 1 种思路围绕“点”展开,认为“可乘”就是有更多的攻击点,“不可乘”就是有更大的防守范围。攻击点越多,自然就越容易突破对方的防守体系;防守范围越大,防守体系越严密,自我保护能力也越强。例如,“变点”打击是少林拳的特点之一,正如恒林大师所说:“不得时者待之,危者避之,得机者击之,得利者连击,击则连三,暴劲制敌。”[2]
在这种攻防体系中,每组织一次攻击,都要通过预先的计算进行预判。双方的较量开始于这种预判。技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判断正误率:正判率高、误判率低,则胜算大;正判率低、误判率高,则胜算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3]中谈到:“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这与恒林大师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算”与“变”是抢夺制胜先机的法宝。
在第 1 种思路下,无论预判有多准、命中率有多高、防守有多严密,总会百密一疏。尤其在技术水平高于对方的情况下,很可能由于一次疏忽而受到致命打击。所以,为了摆脱抢点的困境,更彻底地做到不可乘,应首先突破思维的束缚。
第 2 种思路是从心理入手,迫使对方失去意识的能动性,使其为我所用。通过正确的动作干预,打破对方的思路,剥夺对方的意识,使其陷入茫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对方既无意攻击,也很难防守,极易遭受致命一击。
在第 2 种思路下,攻防体系围绕“无”展开。从技术原理上讲,“无”是一种心理控制技术,让对方处在一种无左右、上下、前后,同时又“不即不离”“不丢不顶”的状态中,即“零”接触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对方如同进入黑暗世界之中,感到恐慌紧张,并因无法感知动作的方向性而精神迷茫、动作呆滞、行动迟缓。此时若给予指示,对方极易被引导。所以,在“无”的状态下,对方是被动的,主动权在己方。己方有更多的攻击机会,处于最安全的防守状态。《太极拳谱》[4]中对“无”的技术进行了充分论证,认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的状态是太极拳的入门途径。

2.2 主搏与主制之辩
第1种思路延伸出主搏的技术主张。“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为确保在“点”上有胜算,就要积极进攻,争取更多的出击机会,使对方防不胜防。例如,翻子拳用“快”压制对方,讲求“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5],要打得对方透不过气来,让对方疲于应付而没有机会反攻,从而有效保护自己,掌握攻击的主动权。另外,强势进攻也可给对方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在精神上摧垮对方,使其不战自败。黄宗羲所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勇”指“勇猛”。“快”与“猛”显示了搏击的决心与勇气,也为“算”与“变”的技术思路提供了方法上的保障。
142020 年 11 月 第 44 卷第 11 期 学术争鸣
第2种思路延伸出主制的技术主张。认为只有控制住对方,让对方不能“快”“猛”,才真正掌握了主动权,才能使对方“可乘”,而自己“不可乘”。太极拳运用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是“我顺人背”,即避开正面冲突,占据有利位置,让对方处于被动状态,并紧紧跟随,让对方摆脱不掉。王宗岳在《太极拳谱》[4]中明确指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高超的控制技术可让对方无法动弹,正如“敷”字诀所说:“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6]可见,拥有独特的控制技术是实现“引进落空”技术的先决条件。

2.3 主动与主静之辩
主搏者必主动。此“动”不仅是积极主动,更是运动、调动,即运用“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攻而实退,视退而实进,虚实兼用,刚柔相济”[7]的方法,让对方应接不暇。主搏方需“动”起来,在移动、变化中调动、迷惑对方,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主搏并不代表鲁莽,而是一种智慧。认为主动攻击是莽汉之举的言论,多为外行人的推断,或有门派之见人士的故意贬低。大量事实证明,面对快速多变的攻击,主静方未必制得住“动”,甚至是应接不暇,被动挨打。
主制者必主静。既然内家拳的思路是为了制“动”,主静必然是出于控制对方“动”的需要,然而制住“动”的不是静止,内家拳讲求“内动”,从未静止过。此“静”是让对方失去攻击心理或行动的一种方法,是“以静息之”,以静“制”动也可说是以静“息”动。
以静制动的常用方法是空寂与同步运动。空者,空间;寂者,凝定。空寂如凝滞的空间是包含一切方向之“无”,让对方感到恐惧而不敢妄动,或在恐慌中盲目地被调动。同步运动可让对方在无知觉中做出无谓的运动,在不知不觉中跌入“陷阱”。例如,太极拳采用“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4]的方法,以保障空间的寂静与永恒,将空寂发挥到极致,由此实现“引进落空”“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控制技术,让对方既进不来又逃不掉,既摸不着又离不开,在心理与身体上被彻底摧垮。

2.4 主内与主外之辨
无论是主搏还是主制,都需一定的身体执行力作为保障。由于主搏方的思路是通过“点”上的快速多变打乱对方阵脚,需要良好的运动系统做保障,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少林拳的动作体现了这一技术特征,如《少林拳珍诀秘要》[8]中所说:“少林拳大多数动作是由大肌肉完成的,动作幅度大,变化多,并具有许多伸屈、回环、平衡、跳跃、跌扑等动作。”在中国传统运动理论中,对运动系统的认知主要包括筋、骨、皮,习惯性地将其功能称为“外壮”,对其加以训练称为“外练”。“外练筋、骨、皮”实际上是针对运动系统的训练,亦即“外壮”的训练。从中国传统的“体用”关系出发,主搏方将这种依赖外壮之“体”为执行力的技术归为“外家”。
主制方的思路是以静制动,需要良好的神经系统做保障,才能敏锐地感知静息活动的存在,以发挥控制力的作用。中国传统运动理论对神经系统的认知主要包括精、气、神,习惯性地将其功能称为“内壮”,对其加以训练称为“内练”。“内练一口气”实际上是以呼吸为调控手段对神经系统的内在感知力进行训练。同样基于“体用”关系,主制方将这种依赖内壮之“体”为执行力的技术归为“内家”。



3 武术内外家的两大分水岭
3.1 理论分水岭
两家就技术思路、技术主张、方法运用、身体修炼4 个方面各自陈述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两大体系,还会有更多的论题、论点需要展开辩论,例如刚与柔、快与慢、强与弱、大与小等。如果离开体系,就论点与论点之间一对一地进行辩论,无休无止,也辩不清楚。如内外家都讲究内外兼修,由此经常发生概念上的混淆。内家、外家指的是内家拳与外家拳,是技术方面的区别;内修、外修指的是身体训练,是功法方面的区别。不能因为有了内功训练就认为是内家拳,或有了外功训练就认为是外家拳。把“内修”误以为是内家拳专属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满手少林拳》[9]认为其拳法“既有外家拳刚、快、准、脆的特点和鲜明的技击方法,又有气息导引、调和内脏器官养生调理、气息运行的内家功法,是兼收并蓄、自成一家、内外具备的中华武术奇葩”,其所说的“内家”功法其实是十八罗汉功、少林七星气功、北斗七星气功,显然这是未分清内功修炼与内家拳的区别。实际上这种内外兼修与武术内外家不是同一个概念。同时这些比较要在体系中理解,由于体系的不同,所修方法会有所不同。为避免类似的概念混淆,更加准确地把握两大体系,需对两家立论的理论基础进行比较,以分清它们的理论与技术走向。
从内外家的理论体系中可以看出,外家拳的技术与体能紧密融合,更多地依靠力量、速度、柔韧、灵敏、
15田金龙,邱丕相.武术内外家之争:焦点、论点及其分水岭耐力等身体素质,如果身体素质欠缺,那么掌握技术会有一定难度。内家拳的技术与心理(意识)紧密融合,更多地依靠心理暗示、诱导等意识作用,如果不能专注,缺乏定性,那么学习起来难度也大,更不用说达到高级境界。正是对于体能与心理的认知不同,才导致两家武技分道扬镳,外家走上了体能路线,内家走上了意识路线。为更好地辨别内外家及其相关概念,再从理论支撑的角度做出区分,笔者认为:持体能决定论的为外家,持意识决定论的为内家;体能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内家拳与外家拳在理论上的分水岭。

3.2 技术分水岭
因为内外家的体系中很多要素是共通的,在实践中辨别也有一定难度。如两家都讲究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相生、虚实变化,都有“内三合”“外三合”等概念,如果不是精通两家之学的人很难区分,甚至认为是一样的,或认为在高级境界时是一样的。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到高级境界时区别更大。两家的立论点不同,技术路线的走向就不同,身体的修为也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不同。倒是在初学阶段,区别并不大。无论是外家还是内家,都有一个技术学习的周期,在技术未到定型阶段,双方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技术特色,都会“乱抡乱打”。一些较低层次的对抗比赛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即使推手,在较低水平时,也是“死推活搡”。到高级阶段,有了章法,反而出现各自的技术特点,有了所谓的内外家之分。典型的是摔跤与推手的区别,摔跤用的是杠杆原理,必须找到 2个点,推手是发放术,用的是“拔根”技术,只要1个点,所以,摔跤要不断地抢把,推手要不停地粘逼。由于现代竞技的开放,摔跤与推手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区别也越来越清晰。另外,如果两家要融合,必须“补课”。外家要补上意识训练的课程,内家要补上体能训练的课程。单独走一条路,要到达目的地,既缺少理论支撑,也缺少事实证明。
技术的表达较为直观:在理论上走意识路线的内家,在技术上就会走“以小搏大”的路线;在理论上走体能路线的外家,在技术上就会走“以大胜小”的路线。王宗岳在《太极拳谱》[4]中谈到:“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两家技术的区别就是“以小搏大”与“以大胜小”的不同,而大与小的博弈问题就成为内家拳与外家拳技术上的分水岭。
本来两家体系辩论的是技术路线的问题,并无高低、优劣之别,但黄宗羲给出的命题似乎有倾向性,有褒内家、贬外家之嫌。黄宗羲之子王征南的弟子黄百家在其所著的《王征南先生传》中说“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10],褒贬更加直接。这样的描述多见于内家拳文献,如明代沈一贯在《搏者张松溪传》中说张松溪将少林僧举手送出,“如飞丸度窗中,堕重楼下,几死”[11]。在春秋战国时期,像越女[12]与鲁石公[13]的内家剑技更是受到高度赞扬,而庄子笔下的剑斗士则如“斗鸡”[14]。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因为武技是一种技术,只提供胜负的可能,结果却因人而异。尽管大量事实证明,内家拳未必制得住外家拳,内家拳也未必胜得了外家拳,但这种辩论还会继续下去。这是因为不管体能如何强大,站在武技的角度,都应超出体能的限制,向更强者挑战。大概这就是尚武精神,或是人们推崇内家拳的原因。

4 结 论
武术内外家之争围绕 1 个焦点与 3 个论点展开。1 个焦点即可乘与不可乘之争,出现了求“点”与求“无”2 个不同的技术思路,延伸出 2 种技术走向。3个论点即“主搏与主制”“主动与主静”“主外与主内”的辩论。主搏与主制是关于技术主张的辩论,双方都认同意识的能动作用,但主搏方主张主动出击,以争取主动权,而主制方主张控制对方,以掌握主动权。主动与主静是关于方法运用的辩论,主动方认为运动起来才能调动对方,主制方认为“静息”之法方能制住对方。主外与主内是关于身体修炼的辩论,主外方认为筋、骨、皮外壮更有执行力,主内方认为精、气、神内修更有执行力。内外家的定义是从中国传统的体用关系出发,立足于“体”为“用”之本的角度提出的。
两家立论各有理论支撑,外家持体能论,内家持意识论,由此,体能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成为两家理论上的分水岭。在实践中,外家追求“以大胜小”,内家追求“以小博大”,大与小的博弈问题成为两家技术上的分水岭。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14: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11-20 09:23 编辑

浅析拳架的五度:
盘练拳架需要掌握五度;
把握好这“五度”;
可有效提高太极拳的练拳效率。
1;高 度:
练太极拳的架子可高可低;
高架子运动量小,
适合于初学体弱多病者;

低架子运动量大,
适合于身强力壮年青者;

对习拳者来说;
架子的高低因人而异,不可勉强;
只要习练者感觉舒适即可;
不可教条,个体差异是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一套拳的过程中;
应保持架子高度不变;
尤其在同一个式子中;
切记忽高忽低。
保持相对稳定的高度;
就是保持稳定的运动量;
就是保持骨、肉、筋膜、内、外之间
稳定的气血流通。
当然在低架子练功时;
能保持稳定不变的架子
也正是习拳者吃功夫、长功夫的时候。

2:速 度;
盘练太极拳的速度初学宜慢;
学后稍快,快后复缓;
分为三个阶段。
拳以松、慢、圆、匀为主;
习练速度总的原则是:
“慢”不可“呆滞”;
“快”不可“错乱”。
一般行一趟拳需要15~40分钟;
具体时长可根据自身运动量而定。

3;角 度:
角度就是方向。
太极拳:
手之运动有“八方”;
足之运动有“五步”。
具体练拳时;
可随机而变。
但是当起势方向确定以后;
各势方向也都相应确定了。
练拳必须按照各势规定方向;
不可任意偏转。
所谓太极拳的方向;
包括两脚的相对位置;
脚的方向;
上体的方向;
面部所对的方向;
动作的走向;
眼神观察顾盼的方向;
两手相对的位置;
手指、手心所对的方向等等。


盘练太极拳时;
扣脚、摆脚、转腰、迈步、落脚、出手;
方向都要合度。
一般不动步转身时;
最大不能超过45度;
超过45度;
就需要配合脚的摆、扣.

4;幅 度:
太极拳架舒展大方,气势庞大;
立身中正,支撑八面。
一般初学者:
先求姿势开展;
以松筋骨、活气血;
再研究由开展而紧凑;
达到拳法要求的“无过不及”;
“过与不及”皆失重心。

手臂伸出以将直未及为度;
弓步的蹬腿以将直不挺为宜。
劲以曲著而有余;
手臂未直而力有余。
双臂和双腿都不可直挺挺的;
但也不可缩手缩脚;
弯腰驼背。
否则,本应“神如扑鼠之猫”;
倒成了“畏猫之鼠”。
伸展开阔为善;
亦不可强调含胸。
片面理解含胸拔背;
练久会成弯腰驼背。

5;柔 度:
太极拳以松柔见长;
要求身体任何部位都要轻松、灵活、舒展;
周身骨节须自然松开;
即所谓“周身轻灵”。
“松”是太极拳长期追求的练功状态;
“圆”是太极拳“松”的体现。
能够做到“松圆”;
才能真正达到太极拳要求的柔度。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