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7-15 18:45 编辑
浅析盘练拳架的意:1、以心行气,务令沉气,乃能收敛入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
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
驱使其气;
即每一开合之中;
开时必须意气达于手指;
合时必须意气通于脊背;
而后之足跟。
在此运动轨迹中;
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
则自然沉着而有缠劲;
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2、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用功既久;
气能随意而运动;
则身之运动;
为意之运行。
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
因以心行其气也;
所有屈伸起落;
务须曲线缓和;
毋使身手内发生棱角之病。
是之为顺遂;
如此则身可从气;
而气可从心矣。
3、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顶头悬也!
使目平视,两头略拔;
则谓虚领顶劲也!
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
即头顶上有棚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棚劲;
则可减去身之重量;
其转动自然轻灵;
而无迟重之虞矣。
4、意气须换得灵;
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动虚实也!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
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
意之所至气即随之;
是之谓灵。
意左则左为实;
意右则右为实;
能如意而倒换之。
意气不滞住某一点;
是之为活。
内中顺遂,是之谓圆。
能保顺遂以倒换;
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5.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
棚劲中沉着行之;
尤须不准发生丝毫努责作用;
如无努责为之"松";
体会空洞谓"净";
如斯松净沉着之劲;
而具弹性;
方有发之可能也。
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
也就是对拉拔长!
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
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
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分;
须一手为主;
一手为宾;
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这就是轻沉兼备。
6、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
中正者:
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
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棚劲;
失去其余之七方矣;
故气向下沉;
则意不浮躁;
而身体安定舒展;
自然中正不偏;
能得中正
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
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
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也!
7、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人身之九曲:
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
行气如九曲节者;
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
行气九节之中。
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
决无微米棱角致不便之处;
是为至要也!。
8、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
"柔"非棉花之柔:
可比之柔中带钢;
外柔而内刚也;
内刚柔由棚劲而产生;
棚劲生于筋直之气功。
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
如绕指柔时;
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
莫不摧去无遗矣。
9、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
盘旋无定;
此指精神之活泼;
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
并蓄势待发;
有似伏地捕鼠之猫;
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10.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静如山岳;
言其形沉着不浮;
一静无有不静;
如山岳屹立;
所谓神宜内敛是也。
动如江河;
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
如江河之滔滔不绝;
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11.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者;
乃求直其性;
非伸直手足之谓也!
蓄而后发者;
乃发由蓄生;
有蓄而后有发;
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12.力由脊发,步随身转:
含胸拔背;
以成蓄劲之势;
脱扣发劲;
先沉其肩;
劲则方可由脊背发出;
此劲乃中正之劲;
且为全身之劲也。
步随身转则为功;
身随步转则为病。
凡运动之身有移动;
步亦随之;
而移动为左顾在盼之步;
不然成为外摆裆之步。
13.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连而复断:
收,为放收。
放,为收放。
两者互为表里;
如环之无端;
此运动滔滔不绝之功也。
蓄发劲;
其发出之劲反断;
则劲方可越出身外;
所谓后连者乃糸按劲;
即褶迭之功用;
先求能己之断劲;
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14.往复须有褶迭,进退须有转换:
运动至终点时;
若再按之,非往即复;
其往复中间必褶之;
而往迭之;
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
进退之有转换;
乃足之褶迭也;
故褶迭在步转换。
在步转换者;
顾盼之步也;
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
为褶迭而后再进退也。
15.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外愈柔而内愈刚者;
因内有棚劲之故也;
有棚劲外而极柔软;
则里面极坚刚矣。
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
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
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
心之气滞矣;
若呼吸深长;
谓之能呼吸;
则心神安宁;
而转换褶迭自然灵活矣。
16.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养气须直养<筋直>则灵活松净而易贯串;
若曲压则滞住而动;
致成努责,易生病害矣。
劲须曲蓄;
则弹性足;
蓄之无余;
太过为偏;
是有缺陷之曲蓄;
所以谓之病矣。
17.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心为主帅以发令;
气为传旗如听命;
而后行腰为大蠢;
巍然挺立不偏;
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
脊如旗屈,收以拔骨;
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18.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慎密矣!
初步练习时;
须大开大展;
须全身松开气达梢;
功夫愈进,则求紧凑;
其大圈渐进于小圈;
由外显之圈;
成为内隐之圈;
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
方会放之则进;
卷之则退;
藏于慎密之义也。
19.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净,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
身体为末;
即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之谓也。
身体松开;
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
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
<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
此运动时不二选择;
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20.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即以背为中心;
乃运用离心力本也;
如觉每一动作;
背上之反应会绷紧;
则失去此义也;
统能以此行之;
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21.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内固精神,则神注易得内刚之功;
外示安逸,则神怡易得外在之效。
迈步如猫行;
乃指所有迈步须如
捕鼠时的猫下伏铲地而迈步也。
运劲如抽丝之旋转;
如来福线之螺转也。
棚出为顺抽丝;
采入为逆抽丝;
有如公母二螺丝也。
22.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在神则活。
虽然以心行气在意不在气;
若注意在气;
则意为气所击而生滞也;
盖神速而气慢;
欲练气合神;
必须意而神不在气之本身。
然后神能导引其气变为神;
则气随之功可得矣。
23.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能柔;
有力者无气;
无气者纯刚;
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
必须刚柔相济。
若力气隐于内;
则柔现于外;
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
是之为劲。
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
方可得气之用;
使生弹性;
欲得气活;
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
欲得轮之旋转;
须有轮之中心有轴;
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
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