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07: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7-15 18:45 编辑

浅析盘练拳架的意:1、以心行气,务令沉气,乃能收敛入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
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
驱使其气;
即每一开合之中;
开时必须意气达于手指;
合时必须意气通于脊背;
而后之足跟。
在此运动轨迹中;
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
则自然沉着而有缠劲;
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2、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用功既久;
气能随意而运动;
则身之运动;
为意之运行。
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
因以心行其气也;
所有屈伸起落;
务须曲线缓和;
毋使身手内发生棱角之病。
是之为顺遂;
如此则身可从气;
而气可从心矣。

3、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顶头悬也!
使目平视,两头略拔;
则谓虚领顶劲也!
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
即头顶上有棚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棚劲;
则可减去身之重量;
其转动自然轻灵;
而无迟重之虞矣。

4、意气须换得灵;
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动虚实也!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
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
意之所至气即随之;
是之谓灵。
意左则左为实;
意右则右为实;
能如意而倒换之。
意气不滞住某一点;
是之为活。
内中顺遂,是之谓圆。
能保顺遂以倒换;
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5.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
棚劲中沉着行之;
尤须不准发生丝毫努责作用;
如无努责为之"松";
体会空洞谓"净";
如斯松净沉着之劲;
而具弹性;
方有发之可能也。
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
也就是对拉拔长!
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
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
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分;
须一手为主;
一手为宾;
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这就是轻沉兼备。

6、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
中正者:
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
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棚劲;
失去其余之七方矣;
故气向下沉;
则意不浮躁;
而身体安定舒展;
自然中正不偏;
能得中正
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
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
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也!


7、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人身之九曲:
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
行气如九曲节者;
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
行气九节之中。
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
决无微米棱角致不便之处;
是为至要也!。

8、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
"柔"非棉花之柔:
可比之柔中带钢;
外柔而内刚也;
内刚柔由棚劲而产生;
棚劲生于筋直之气功。
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
如绕指柔时;
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
莫不摧去无遗矣。

9、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
盘旋无定;
此指精神之活泼;
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
并蓄势待发;
有似伏地捕鼠之猫;
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10.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静如山岳;
言其形沉着不浮;
一静无有不静;
如山岳屹立;
所谓神宜内敛是也。
动如江河;
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
如江河之滔滔不绝;
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11.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者;
乃求直其性;
非伸直手足之谓也!
蓄而后发者;
乃发由蓄生;
有蓄而后有发;
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12.力由脊发,步随身转:
含胸拔背;
以成蓄劲之势;
脱扣发劲;
先沉其肩;
劲则方可由脊背发出;
此劲乃中正之劲;
且为全身之劲也。

步随身转则为功;
身随步转则为病。
凡运动之身有移动;
步亦随之;
而移动为左顾在盼之步;
不然成为外摆裆之步。

13.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连而复断:
收,为放收。
放,为收放。
两者互为表里;
如环之无端;
此运动滔滔不绝之功也。

蓄发劲;
其发出之劲反断;
则劲方可越出身外;
所谓后连者乃糸按劲;
即褶迭之功用;
先求能己之断劲;
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14.往复须有褶迭,进退须有转换:
运动至终点时;
若再按之,非往即复;
其往复中间必褶之;
而往迭之;
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
进退之有转换;
乃足之褶迭也;
故褶迭在步转换。
在步转换者;
顾盼之步也;
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
为褶迭而后再进退也。

15.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外愈柔而内愈刚者;
因内有棚劲之故也;
有棚劲外而极柔软;
则里面极坚刚矣。
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
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
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
心之气滞矣;
若呼吸深长;
谓之能呼吸;
则心神安宁;
而转换褶迭自然灵活矣。

16.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养气须直养<筋直>则灵活松净而易贯串;
若曲压则滞住而动;
致成努责,易生病害矣。
劲须曲蓄;
则弹性足;
蓄之无余;
太过为偏;
是有缺陷之曲蓄;
所以谓之病矣。

17.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心为主帅以发令;
气为传旗如听命;
而后行腰为大蠢;
巍然挺立不偏;
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
脊如旗屈,收以拔骨;
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18.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慎密矣!
初步练习时;
须大开大展;
须全身松开气达梢;
功夫愈进,则求紧凑;
其大圈渐进于小圈;
由外显之圈;
成为内隐之圈;
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
方会放之则进;
卷之则退;
藏于慎密之义也。

19.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净,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
身体为末;
即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之谓也。
身体松开;
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
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
<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
此运动时不二选择;
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20.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即以背为中心;
乃运用离心力本也;
如觉每一动作;
背上之反应会绷紧;
则失去此义也;
统能以此行之;
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21.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内固精神,则神注易得内刚之功;
外示安逸,则神怡易得外在之效。
迈步如猫行;
乃指所有迈步须如
捕鼠时的猫下伏铲地而迈步也。

运劲如抽丝之旋转;
如来福线之螺转也。
棚出为顺抽丝;
采入为逆抽丝;
有如公母二螺丝也。

22.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在神则活。
虽然以心行气在意不在气;
若注意在气;
则意为气所击而生滞也;
盖神速而气慢;
欲练气合神;
必须意而神不在气之本身。
然后神能导引其气变为神;
则气随之功可得矣。

23.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能柔;
有力者无气;
无气者纯刚;
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

必须刚柔相济。
若力气隐于内;
则柔现于外;
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
是之为劲。
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
方可得气之用;
使生弹性;
欲得气活;
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
欲得轮之旋转;
须有轮之中心有轴;
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
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09: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7-30 14:23 编辑

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就是有无数的圆圈
联贯而成的一种拳法。
无论一举手一投足
皆不能离这个圆圈。
离了这个圆圈;
便违背了太极拳顺其自然的原理。
不但举手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
四肢百骸不动则已;
动则皆不能离圆圈。
手手处处皆是圆圈;
就在这一个圆圈之中;
阴阳为伴,互为其根!

功夫越深,圆圈越小。
在一个圆圈之中;
分出掤捋挤按四手。
掤挤为半圆;
捋按为半圆。
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
每手又各成一个小圆圈。
每于小圆圈中
又分半圆为粘;
半圆为走。
落点螺旋,顺逆缠也!
两手同时粘走;
虚实须得分清;
若不分清,即犯双重。

两手虚实分清后;
便得注意到
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
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
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等。

盘练拳架时须注意尾闾及脊梁。
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
力由脊发!
从尾闾发端;
方足以身体运动四肢;
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

尾闾有圆圈;
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
如尾闾不起作用;
各部的圆圈也都失去了粘走之效。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09: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8-8 11:22 编辑

太极拳就气圈而言有:‘三平一竖’四大圈。
平圈有肩圈、腰圈、胯圈;
竖圈有下丹田处的立体圈。
肩圈主人体平衡;
腰圈主人体旋转;
胯圈主人体进退;
丹田立体圈主人体技击发力。
此外有肩、肘、手腕;
胯、膝、足腕及颈部各关节的圈;
大小腿及大小臂内
均可想象内含若干小圈;

人之周身:
可视为内含十字架的大球体。
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
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
十字交叉处在圆心;
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
保持人体不致倾斜。

十字的竖线垂直在大椎穴与尾闾之间;
胸椎前侧的十字交叉点
即是身体的中心点。

行功走架中;
可以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
姿势随着气球旋转而变化;
气球的旋转变化
要以气球的中心为主导;
以十字中垂线为轴带动气球的旋转;
以十字水平线推动气球的前移和膨胀。

人之进退,犹如球体在水面上鼓荡;
人之起落,则如球体胀缩;
人之旋转,犹如球体在大浪中翻滚。

无论球体的方位如何变化;
体内的十字交叉线
务必保持中正平衡。
由此习而久之;
人体自可保持随遇而安。

接力或发劲都可以借助大气球。
如对方击我左侧;
我向左旋转气球;

如对方击我右侧;
我向右旋转气球;

如对方击我上侧;
我向上旋转气球;

总使对方来力落空。
击发时:
或沿平圆、立圆的边缘
向前旋进;
或直线前移碰撞对方。

对方左虚:
我即左旋气球以右侧击发其中心;

对方右虚:
我即右旋气球以左侧击发其中心;

对方上虚:
我即上旋气球击发其中心;
要快速地使气球先缩后胀;
形成弹簧力击之。

气球一动就兼有化、发两种作用。
向左转动的一侧引化对方来力;
向右转动的一侧直攻击对方中心。
向右转动的一侧引化对方来力;
向左转动的一侧直攻击对方中心。
向后转动的一侧引化对方来力;
向前转动的一侧直攻击对方中心。
这些化打合一的拳理拳法在我的拳架:
起势到金刚捣锥的动作里面都有体现。
并且每次练拳我都有解读。
另外大气球还可以保护自己的中心;
对方在打我时;
只能打在气球表面;
也就是切线的圆边。
而不致于影响我的中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10: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的感觉:
从内在的感觉上来看:
主要有沉重感、膨胀感;
麻热感与舒适感。
有了“内功”;
身躯,特别是四肢;
会感到十分沉重;
抬不起来,放不下去。

这是主要靠身体自重;
这就是在气力不在体力;
在重量不在力量。

全身又像充满气的气球;
每个部位都在向外膨胀;
处处是劲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18: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拳架的“偏沉则随”:
盘练拳架欲要借到地力行拳;
最重要的是放松;
是“用意不用力”;
一用力就精神紧张;
牵制呼吸,干扰用意;
反应就迟钝了。
就感受不到地力的存在了。
一用力,自己的力与地力就产生矛盾;
非丢即顶;
就不能顺地力而动了。

下面不松,顶住了上边;
上边想松也松不下来。

下面是根:
是支撑.是发动机。
发动机都不松活,都转不开。
全身就都没指望了。
下面不松通、不松顺;
上面即使摆出的样子是对的;
但内劲肯定不对。
所以说:
下面不对,上面对也不对。
上面不对的病根在下边。

肢体放松;
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
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
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
向周围各个方向松。
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
向下松是最基本的;
第一重要的;
是产生向其他方向松的母松。

向下放松贵在一个“放”字!
像把肩上、背上、手上、
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
是因减弱向上的支撑力;
凭着自身重量;
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
把骨架放顺;
让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湿衣服似的
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

真正放松到脚下了;
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
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
向下放松;
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
因此也叫松沉,或简称“沉”。

沉生定,沉生轻;
沉生膨,沉生神;
沉是太极拳一切劲力;
一切动作,一切技艺的源泉;
是“用重量不用力量”;
用重力不用体力练拳的前提。

沉.也不是全身毫无区别地
同时一致向下沉;
而是有的部位沉;
有的部位不沉;
有的部位先沉;
有的部位后沉;
有的部位显沉;
有的部位隐沉。

沉的部位多是偏于一边;
或偏上边;
或偏下边;
或偏左边;
或偏右边;
或偏前边;
或偏后边。
这就是偏沉。

与偏沉相对称的一边定是偏轻。
这就是偏沉则随!
偏沉的部位为阴、为实;
偏轻的部位为阳、为虚。

偏沉与偏轻互根互生;
相反相成、阴阳相济;
是借地力、用重力推动
行拳的基本方式。

偏沉与偏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相互作用引动肢体
运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偏沉与偏轻的两个部位
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上下互借反作用力运动;
如胯及胯以下偏沉;
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立腰伸脊;
向上送力;
推动上下逆向相开:
又如腰及腰以上向下偏沉;
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腿脚偏轻;
牵动上下意气相向相合。

第二种是偏沉与偏轻的两个部位
分列在重心垂线左右(或前后)两边;
像天平的两盘;
互借杠杆之力运动。
如前边偏沉,则后边偏轻;
左边偏沉,则右边偏轻。
反之亦然。

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运用。
如左腿偏沉;
依上下的反作用力而论;
则左臂偏轻;
依左右的杠杆力而论;
则右腿偏轻;
若依右腿偏轻的上下反作用力
和左臂偏轻的左右杠杆力综合而论;
右臂必然偏沉。
四肢虚(偏轻)实(偏沉);
相邻者相反;
交叉者相同;
能相互借力,相互平衡;
形成周身一家的整体;
因而是最合理的虚实结构。

第四是通过呼吸开合和意气升降;
轮流侧重接受(即强化)一种地力;
抵制另一种地力。
例如:吸气提气时以强化偏轻为主;
抵消一部分偏沉;
就像将半塑料袋水提起来;
能增强周围向内的收束力;
有利于四肢收缩蓄劲:

呼气沉气时以强化偏沉为主;
抵消一部分偏轻;
就像将半塑料袋水放在地上;
以增强其向周围的扩张力;
有利于四肢伸放发劲。

偏沉会引动重心;
破坏肢体各部位原有的平衡关系;
产生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失衡倾向和趋势;
就像用秤称重物时秤杆倾斜;
失去平衡似的。
倾势一出现;
人体的平衡器官就会自动发出警讯;
直接命令肢体的相关部位相随而动;
做出调整;
以求达到新的平衡;
就像用秤称物时移秤砣;
使倾斜的秤杆重新找到平衡。

因偏沉而生势;
因生势而相随;
这就产生了随机顺势的运动;
这就是”偏沉则随”的道理。
偏沉应着重于下盘;
重在“其根在脚,发于腿”;
生势多表现在身体重心的变化;
表现于中盘;
重视“主宰于腰”:

相随主要指上盘;
重在“传于脊背,形于手指”。
偏沉、生势、相随;
自下而上,节节贯通;
形成“一动无有不动”
的太极拳运动规律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0: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应该悟到:
套路属于武术里的艺门;
锻炼大脑,体会变化,展示风采;
势,桩架也!;
一势一活桩;
一动一变化;
蕴六合,行八门;
技为艺之母;
搏人为主;
多单修;
组合,对抗也!
正确理解太极拳套路;
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4: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就是为了腰:
腰好了,哪里都好!
太极拳的行拳需要缓慢均匀;
形态上是上轻下稳中间活;
中间当然是指腰间。
活:是指腰的运化。
而这一切;
都要以上体中正为根本。
只有保持上体中正;
才腰胯放松;
才能使纵轴免受外力挤压。
也才能保证腰的灵活。
因此,练拳时必须遵循身法要领;
注意虚领顶劲;
空胸炸背、项竖;
沉肩、肘坠;
使腰间始终保持松竖状态;
而没有“额外负担”;
以便随时发挥其”主宰”作用。
这就是主宰于腰的元素。

俗话说:“男人里外都靠腰”。
男人腰好,哪里都好;
女人也是如此!
腰部肌肉是身体的核心力量区;
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
强壮的腰部肌肉;
就象是给脊柱强有力的保护伞;
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的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4: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从不主张做剧烈运动;
而吾比较主张柔和的运动方式。
通过这种温柔锻炼来缓解
腰背部症状和减轻神经局部的粘连!

站桩是一种法可以促进腰部的气血运行;
有助于激发阳气;
使腰得到充分的温煦;
祛除导致腰痛的寒湿之邪。
增强肾脏功能,加固体内元气;
疏通带脉,强壮腰脊;

练好腰功就是练好肾脏;
对其他内脏也有好处。
人的生命活动就是
靠内脏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
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而肾又是先天之本;
脾又称后天之本;
故强肾是第一位的。
肾和心是阴阳的关系;
又称“水火互济”;
两者是精与神的互根。

心居上焦,其性主动;
故以阳“火”为主;
肾居下焦,其性主静;
故以阴“水”为主。
心阳下降温暖肾阴;
肾阴上济,滋养心阳;
上下相交,动静相合;
始终使人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称为“水火既济”;
“心肾相交”;
人处于健康状态。

如果肾水不足;
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
就会出现失眠健忘等现象。

人随着年龄增长就会出现
气虚、气短、气滞,最终气绝。
万物生于气;
人生病大多为气血阻滞不畅所致。
中医治病往往也以疏导气路(经络)调整气运。
气路通畅了;
疾病自会痊愈。
这就是:
气血贯通百病消;
气血不通万病生。
练“站桩”就是培补体内的“元气”。
站桩后身体强壮了;
一些慢性病痊愈了。

站桩不仅能练的身躯和四肢外形;
更能炼就无形无象的神、意、气。
人的内气是与生俱来的;
通过内功锻炼激发出来的能量的增长
应是无有止境的;
只要坚持锻炼就能不断增长。

以释理养心,淡泊名志,万法归一。
入门引路须口传身授;
功夫能否上身全靠自己身证体悟。

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
内功第一要务是必须练好“腰功”。
通过站桩来增强腰功
进入内功修炼之门是不是一条捷径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0: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腰活则上身轻:
1、脚似车轮腰为轴!
明确腰活如轴;
腰与胯相连;
是太极劲爆发点;
四肢皆由其带动。
腰不动身不动;
腰动全身整劲运行。
行拳不可腰不动而局部比划。

肩更要松空,不能妄动。
要形成胯驱动腰、腰带脊的一条龙之劲;
整劲行拳;
体会太极轻、慢、柔的劲道;
感受太极劲的美妙。
这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际”;

2、腰活要求腰松;
腰活必须腰松;
腰松有助于沉气,稳固下盘;
而下盘稳固又有利于腰活转动;
相辅相承。
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坠、竖脊。
腰部松坠;
能让气沉得更充分;
低气不上浮。
竖脊是为了让后腰凹处驱直;
后撑命门,内气贴背。
只有腰直中正;
才能脊柱不弯;
不摇不歪,拳架稳固。
腰部要像车轴那样平稳、圆转;
来带动四肢;
如车轮般的旋转。
腰部若不放松;
尾闾就不能中正下坠;
便失去大椎对拉的神贯顶之劲。

因此,腰活如轴;
放松下坠,内气下沉;
拳架稳固,上身必松轻;
手臂必棚飘如柳丝。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3: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的技术技巧就是:
所有的运用都是复合劲!
手法和身法的结合!
下盘看腰腿的根节催!
上盘是引进落空,合既出也!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