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8 15: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要开胯?
第一,为了承重。
第二,为了活似车轮。
这两事,缺一不可。
很多人练拳;
胯也很活;
但胯没劲,功力不大。
为什么呢?
缺一门技术;
自重落胯。
活胯可以,但别空转。
自重落胯上,你再活胯;
就能练出功力。
胯劲怎么来的?
带着重力做功。
用胯先承接自重;
然后腾挪起伏。
胯动,腘窝再动;
这个主次要有。
自重落到一侧大转子上;
先撑胯,再伸腘窝。
用大转子,撬动体重上升。
用大转子,承接体重下沉。
用大转子,推动自重走弧;
要这么练胯劲。
每一动,自重不离胯。
若自重与胯法脱离;
动起来轻松;
但是掉链子了;
成了空转,做无用功。
太极如水里舟;
行拳如做船。
胯就是船;
自重就是旅客。
看三换掌:
双掌滚动;
大转子也滚动;
滚动是滚动;
但胯上含着自重;
它不是空转。
懂了这个就有了功劲;
就会又沉又活。
四个字:
活不离沉!
这是天然劲。
沉胯目的,获得重力。
活胯目的,盘活自重;
进而利用自重;
这就是太极之道。
先沉~后活;
载重旋胯;
带功行拳。
 楼主| 发表于 2022-1-6 15: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拳架的中定与命门的关系:
盘练拳架要求立身中正:
头上领,尾闾坠;
上下对拉;
正脊柱。
有了身正;
行气就会顺畅;
这就是所说的:
尾闾中正神贯顶。
而身正要求身体要稳;
而身稳在于身弓要稳固;
而身弓的稳定在于命门的中定。

一、中定与身上五弓有关:
练太极拳有“一身备五弓”之说:
而五弓合力便形成全身的整体劲。
所谓的“五弓”是指身躯脊柱犹如一把弓;
脊柱要弓直;
而我们生理上腰椎是向腹部弯曲的;
这就要后弓腰椎;
才能形成身弓。
而这把弓的弓顶正是命门穴所在;
这就需要后撑命门。
其它四弓则是两臂弓和两腿弓;
肘和膝分别是弓顶。
利用五弓练拳;
能确保拳架稳固漂亮;
能让心态坦然;
内气下沉;
有利养生;
在五弓中;
身弓尤其重要;
而其它四弓的稳固含劲;
是为了形成身弓服务的;
是身弓形成的保障。
有了身弓:
上让大椎穴领起、哑门穴直竖;
下让尾闾骨前送,使尾闾中正;
起到平衡舵的作用;
同时使腰部柔韧有弹性;
行拳便刚柔相济。
身弓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
也就是说:
不能强求,功到自然成;
只有练得内气充了;
才能真正做到后撑命门;
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修练太极拳:
先做到腿弓和臂弓到位,有合劲。
我练拳和教拳时非常注重腿弓和臂弓的作用:
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肘定位与相膝!
如为了让身体下盘稳;
常对弟子强调要沉胯相膝:
这就形成了腿弓不变;
在练护心拳时:
强调臂弓要大于90度;
并保持臂弓不变形;
这就是大臂出,小臂回。
其目的就是与身弓形成整体合劲;
打出整劲爆发力。

二、身弓的关键在于命门穴:
练太极拳时命门的作用不可小视;
无论是行拳,还是实用防身;
命门都起着枢纽的作用既能稳身固劲;
又能通神贯顶。
命门穴位于人体两肾之间,属督脉之穴;
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之说。
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
腰际的带脉缠绕一周;
连接命门和神厥。
带脉横绕腰腹;
统束全身纵向的经脉,贯通各脉。
教拳时,我常要求弟子做带脉旋转;
丹田内转;
其目的就是让内气贯通;
让前丹田的内气运行到后命门;
以达到内气填坑、后撑命门的作用。
我们的拳架如封似闭:
就是一个带脉旋转加上落点螺旋;
而形成了松活弹抖的拳架风格!!!

我们行拳时前进后退、左右旋转;
都需要稳固身体;
这要求意领气随;
丹田内气在意念的引领下
膨胀爆炸,气贯命门;
使腰椎后挺,驱直脊柱。
只有以身弓的命门为中心点
向后外撑;
身法才能八面支撑;
动作才能协调平衡。

三、命门中定的前提在于内气足: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换虚实需留意……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提示了练太极要气盈腰腹部;
让内气后撑命门穴非常重要。
要想练出充足的内气;
气冲命门;
先要懂得什么是内气?
人的内气亦称真气;
是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构成的;
元气是先天之气;
为肾之动气。
所以练拳时要气贯后腰两肾;
让内劲两肾之间抽换;

宗气是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贯于心脏;
上行于肺,推动营气;
卫气的流动;
所以我们练拳时要选择空气新鲜的自然环境;

营气是由消化得到的水谷之精气;
经过气化作用于血液;
营养全身的细胞;

卫气是由水谷之悍气散于脉外;
来抵抗外来的邪气和病毒侵入;
所以苦练巧练太极拳让气包身是目的。
内气足能贯通经络;
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内联脏腑,外联肢体;
内气行之,营养全身。
这就是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的功能!

练习太极拳时间久了;
就会有内气充足的感觉;
先有内气充盈腰腹;
再有内气贯通包身。
要想产生充足的内气;
就要有正确的意念来引领;
做到内外相合;
形在意之中;
意呈形之内;
意要动,形必随;
意领身随;
以气催行。
行拳时:
意要领,身要松;
头要领,肩要沉;
胯要开,气要沉;
劲要柔。
要明确习练太极拳的根本目的
是丹田内气的养成;
并逐渐贯通周身;
畅通经络,气推血行;
通体养生,内劲顺畅;
功长防身。

充足内气的产生;
还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
呼吸对诱导内气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作用。
我带徒弟练拳时;
呼吸配合动作;
提吸落呼;虚吸发呼!
我不迷信什么大师名家;
只求自己的感觉;
只要有益健康;
有利于养生;
有利于功力增长,足矣!!!。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
筋骨支撑;
内压混元。
是杠杆劲!
不仅筋骨对正;
更在于内压掤劲。
摸哪儿,都掤着;
蓄势待发;
侧腰掤劲足。
球劲杠杆;
以内压做撬杠。
内压圆密;
跟摸到球上似的;
还能弹人。
所谓吃,错开一点;
吊丹鼓荡,撬动对方;
随时发放。

站桩,体悟抱球!;
练内压整劲。
没整劲;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经不起风浪。
盘拳也是;
丹田松紧;
丹田旋转;
都从核心开始;
圆着,旋着;
往四周扩张;
或从四周,
往核心塌缩。
练拳,就是练核心。
不练丹劲;
内压不密;
鼓荡出不来;
整劲无从谈起。

六合也好;
三合也罢。
想整,结构就得合。

合是什么?
双臂环抱;
空胸炸背;
沉肘开胛。
肘窝,腹股沟;
都往里抽筋;
配合丹田松紧;
内腔运动;
调动内压鼓荡;
去充盈窍缝。

太极是内功拳;
内压在内空间流动;
鼓荡盘旋;
逐渐周身一家;
空间内部;
就会越来越整;
获得功力。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18: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真正太极拳;
练拳首先要练圆;
左右手开如弓架;
拇指行与胸中间;

上行面前一尺远;
下行裆部空一拳;
坠肘领手大圈转;
小圈摧动在腰间;

切记腰需小圈走;
左右都在45%度间;
再大要用步摧动;
为保胯沉永不变;
沉胯相膝气下行;

腰摧手领内外旋;
丹田之气形与腿;
再往下行达涌泉;

趾根扣地牢又稳;
移步轻灵靠意念;
气运周身达四稍;
左右上下圈又圆;

柔缓慢走腰摧转;
内气澎荡精神添;
手指发麻肌皮胀;
体内发热百会玄;

呼吸自然嘴微闭;
口内灵液似温泉;
五脏六俯得圣水;
润津消毒又养颜;

体内奥妙玄不尽;
松柔圆活在一圈;
越练越慢越柔和;
化精提神沾连绵;

身强体壮增功夫;
阴阳变化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11: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劲道:
就是腰胯驱动,劲上脊背!
习拳讲究返先天用本能:
想把拳练出名堂;
首先要找到腰胯;
返回腰胯;
使用腰胯;
忘记四肢。
就是要体现出腰对全身的驱动作用。
一动无有不动;
就是指腰;
主宰于腰!

“腰”是有形有相;
无形无相的就是“丹田”。
把腰椎尾椎练活了;
大龙腰胯就都出来了。
这个时候一动都是腰先动;
丹田内动;
带着全身骨节层层运转;
也就是一动无有不动;
运劲方如九曲珠连绵不绝。
慢慢就能找到腰的原始力量;
逐渐把后天胳臂腿发力的习惯改过来;
这个才是“换劲”。
人的本能出来了;
腰就用上劲了;
胳臂腿也忘了;
这力量得有多大?

除了腰胯之外还有个重点,就是脊背。
“劲上脊背”;
就是把腰胯练出来了;
大龙也出来了;
这个时候从后天转了先天;
从四肢用力转化成腰胯脊椎带动全身的整力;
此方为换劲。
老虎豹子走路屁股高高耸起;
一撅一撅的;
身体是个S形;
整体就像个弹簧;
随时窜出去。
人在后天只会用胳臂腿;
不知道用腰胯;
那里的骨头也长死了。
但人是直立的;
老虎豹子是卧着的;
怎么把腰胯的横力通过脊柱转移到两臂上去呢?
就是所谓“劲上脊背”了。

老虎豹子的脊柱方向和四肢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来自腰胯的力量可以很顺畅地传递到四肢;
但是人的肩臂和脊柱是十字交叉的;
按道理从腰胯上来的力量到这就中断了;
所以普通人只会用两臂的力量;
而不懂得用腰胯整体;

最大限度的开肩开胯。
胯关节是全身总开关;
胯关节一开全身关节皆开;
肩膀关节也就打开了。
肩关节开了才知道含胸是怎么回事;
才有后面的功夫进阶。

拳的起为横,落为顺。
横顺要知清。
何为横?何为顺?
横者有三:
一为先天之横,即内劲也!
二为后天之横,即横劲也!
三为周身之横,即球劲也!
起为横,这里的起是启动的意思。
拳的身法一动就要三横合一;
内劲驱动;
周身球意;
浑身横力;
三法齐到;
才叫起为横。

起为横,主要是内在的;
并不在外形显现;
打架不能直来直去;
搏击都是兜圈子;
其实也是在找横;
在横里头找机会。
横都是在意上,不显山不露形;
看着是直其实是横的。
动手不能只是照顾到前后;
而是要把周身上下都照顾到了;
浑身每一个汗毛孔都带着劲;
带着凶悍;
拳就算是有点味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1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横竖发力方法:

专门盘练横劲的动作,为横拳。
横拳,一说为形意五行拳最后一拳,其行进路线为锯齿形,为诸拳之母。因为生克万拳全靠这拳。横拳的劲力是抖绝劲之中的弹性力,如绞的牛筋突然松开。有滚崩之势,所以应该说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劲力亦虚亦实,崩发也不失含蓄,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横拳刚劲猛烈,无坚不摧。

另一说为拳击运动拳法之一,也称“摆拳”,有左横拳和右横拳之分。
其实无论形意拳还是拳击,其中的横拳与摆拳外形都可以看出来,是走的横向运动,此为最显眼的一种横劲。

形意拳横拳的劲法是横着的,与崩拳有很明显的差别。各个流派形意拳的横拳之间又有差别,有的流派横拳为拳,有的则为掌,但其劲法都是横向的。

拳谱有称:“龙虎二劲。”其中胯劲为虎,主横劲;脊柱劲为龙,主竖劲。

所以明白形意拳横拳的主要核心劲力来源于胯关节的横向拧转崩弹上。在仔细观察发现许多人练横拳,胯不动,光手动,这就是典型的:“练拳不练功,练形不练劲,迟早到老一场空。”

开胯,开发胯关节,强化腿部大筋弹性,使发力时劲力干脆如开弓放箭瞬间而至。

形意拳横拳发力瞬间,脚踩、腿蹬、胯转、脊柱撑拔成弓辅助、带肩、催肘、催手,直至劲力发出。


形意横拳的发力

全身筋骨关节协调如一,劲力全力以赴,至此才能打出整体劲力。如若强化筋骨训练,开胯、开肩、开肘、开肋、开脊柱、活内脏等等,将全身关节都进行训练,提高关节灵活性、协调性、控制力,以及肌筋膜的弹性与瞬间爆发力。

这样形意拳发力将变化多端,不再拘泥于外形的横拳,只要胯关节一转,无论出拳、出手,都是横劲,到此横劲功夫算是练通了。


2、形意拳横竖发力方法:形意拳之竖向发力方法
脊柱为龙劲,主竖劲。拳谱中,形意拳劈拳发力,属金,是一气之起落变化也。

形意拳谱有云:“起落二字一命亡。”可想竖劲的刚猛爆裂。

可以想象,一大铁锤挥舞横向甩过来,与纵向砸下来,纵向的发力拥有地心引力,也就是重心的加持辅助。

无论哪国,纵向劈下的威力都远远比横向力要大的多。

训练方法,以脊柱撑拔为核心,带动四肢梢节整体发力。

形意拳劈拳,似斧头,纵向劈下,全身劲力协调如一。


形意拳竖着发力

脚踩、腿蹬、胯翻、脊柱如龙、如浪一下翻起,传导至肩、带肘、带手,一下劈下!

这一下劲力,由脚底到手,全身劲力节节贯穿,如若加持冲击力,重心加速度,不可小视。

但也相对的,横向劲练出来不少,竖向劲练出来也不少,但能把竖向劲真正打出坚不可摧、似斧似锤刚猛的却少之又少,就是在于脊柱的配合上。

众多人因为生活习惯,不常运动脊柱,导致脊柱僵硬,甚至练竖向劲,练形意拳时身体毫无变化,方法单一,甚至身子没有任何动静,单纯的手脚配合。

3、形意拳横竖发力方法:整体劲方法
形意拳说来说去,其根本还是在于劲力的整合,无论打什么拳都能做到劲力的协调如一,也就是整体劲。

无论怎么变化都是整体劲,无论横还是竖,发力方法也是如此。

拳再神,也离不开人体结构,劲力的根源可以从筋骨关节的配合上去寻找,会更加直观,不走弯路,练拳要接地气,看看人体结构图,就能清晰很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5: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发力弹窍”:
宝剑壁上挂,挑灯读心经。
会练的,未必会教。
教人练拳,和自己练;
不是一回事儿。
自己练明白了;
还得说明白;
捋清条理,让人听懂;
可操作,这并不容易。
拳到深处,言语很难描述!

活成一束光,变成一片海。
自己练拳,自己观照自己。
脑内安神,体内安心。
外虽动,内犹静。
松静至深,可查觉血在流动。
精神内敛;
如抽丝剥茧,不敢散乱;
渐入拳定;
气血自然充盈;
这是养气养心;
培养体感的法门。

人贵在不断觉悟。
每一次,你有了突破;
都是一次脱胎换骨。
还是那套拳;
运动原理提高了;
身体内部,就不一样了。

拳,就是研究如何动。
动手指,还是动胯?
还是胯法形于手指;
这完全不同。

譬如,打乒乓球:
削球一个劲;
抽球又一个劲;
深究起来;
都是人体动态学。
操控球拍的,毕竟是人;
想提升技艺;
必须研究人体。

一套拳法;
就是一套动态。
不是哪种拳高明;
而是哪种动态高级。

一动就知,一静就觉。
古人管练拳,叫知觉运动。
懂知觉运动,而后懂劲。
知觉,自觉己身。
按现代话叫,自我触觉。
内外皆有触觉。
没人碰你,也能自己感知自己。
用知觉练拳,才是回复先天。
你还没说话,他通过体态;
就知你想干嘛,这就是知觉。

言为心声,动为身言。
同样是高手:
两人坐一坐,聊聊天;
感觉感觉;
能知道对方程度;
八九不离十。

自己练拳,自己参悟;
一边练,一边查照;
窍动了吗?
丹田呢?
走没走胯?
时常问问自己。
某一天,你内观身体;
一切运行,井井有条;
你就是自己的神。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5: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沟觅缝,洞里乾坤。
发力不是粗劲;
而是窍劲。
弹劲!
不是乱抖肌肉;
乱颤一气。
发力,弹得是窍;
窍内崩弹。
锁窝肘窝,髋臼腘窝;
丹田命门,都具备弹性。
发力时,窍内疾速开合;
或飞速旋动;
产生了一种冷,脆,透的功劲。

不着急发力,练出窍劲;
会用窍劲行拳了;
自然懂了发力。
很多高手,没见怎么动;
瞬间弹人两三米;
都是窍劲冷弹。

练摘开,练松撑,练拧绞;
都是练窍功能;
开发窍空间。
记住一个理念:
弹抖的力道,源自窍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多揣摩小劲;
小劲就是窍劲。
练肩胛开合;
释放胛缝力道。
掖腹股沟,犹如拉皮筋;
突然蹬胯崩出;
劲似弹丸。
拧绞小臂,激发肘窝发力;
这也要练。
落胯沉坠;
腘窝大筋腾起;
这也是蓄劲。

太极拳有个肩靠劲;
肋条一抖,肩头崩靠。

发力,不是外部动作有多快;
而是窍启动迅速。

譬如书法,很多高手;
看似手无缚鸡之力;
但笔劲坚挺,力透纸背;
用的不是粗劲;
而是关节巧妙运动;
作用于笔尖;
运出的一种力道。
发力是筋骨劲;
而筋骨劲的起源;
就是窍的弹性。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09: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法的“胯劲沉活”:
练功不是熬鹰,状态好才练拳。
一早起来,神清气爽,安心入静练功。不想做二把刀,就得逐一攻破,做到式式精通。每一劲,皆有出处,拳打得讲究,透着内涵。所谓圆润,不见丁点儿断续,柔劲连绵,沉稳推进。该转关时,根节灵动,巧妙自旋。该腾挪时,二髋自然倒换。搭手,不仅沉住对方,重心还非常灵活。摸不到重心,因为胯活。窗破纸,灯漏风。软弱无力的人,通常内压不足,底气不浑厚。练丹田方法很多,比如说,有人吊嗓儿,早起无人之处,放声开喉,以丹田劲助音。玩玩二棒子,又称太极尺,这个东西不错,既有合劲,还能吊丹开肋,且整合方便,堪称一举多得。练太极尺功,胳膊不较劲,玩得是内压,丹田催内压,拧棒走螺旋。高手看拳不打眼,本身就很强,看别人打拳,身上也有体会,能洞察出功力强弱。十年前,我在师父面前,走不出三个式子,就被叫停,哪哪都是毛病。人要有耐心,劲慢慢校正,随时总结体会,逐渐达到标准。人都有磕麻筋儿时,磕了一下,整条手臂动弹不得,说明筋连着神经。开发筋劲,就是开发神经。

玉沉江底,冷剑蒙尘。好东西,得一点点抠出来,层层铺垫。身如槐虫,训练腔壁涌动,比如波浪劲,虚胸开背,然后闭胛拔腰,两个动作练起来,身法向前涌动,体会丹田开合。逢转必沉,每每转关,暗撑锁窝,抽吸云门,肘底划圈,利用换胯,驾驭重心。拧绞手臂,还要活腰动肋,微合裆劲,两腿内角支撑,抽动沟筋,背阔肌松紧压缩。打拳有四弧,肋骨运弧,裆走后弧,内腔圈弧,肘底沉弧。弧出张力,弧出松紧,一切弧中微调。弧越练越灵敏,脑子越来越好使。筋串着骨头,螺旋即是拧绞。松开外层,抻拧拽抽,开发内层。好似皮筋,又似开弓,手臂展开,云门往回抽。以胛催肘,进而活背,越是后面,力道越足,由后而来,动力链更长。有个拳友,白蛇吐信发力,出手如蛇信,后背突然一靠,手臂瞬间弹出,既快且准,眨眼之间,能连续都发三四次,还能换手。后坐力,顿挫出整劲,身子整合,手臂弹活,这个布局是好的。

东边儿秤砣,西边儿弹簧。唯有沉活,方能粘随。胯劲贵沉活,东西落下去,手不必使劲,轻轻一挂,自重就粘上了。连随劲,不丢不顶,把自重给过去,百十斤力道,挂在对方梢节,换胯随遇平衡,这是推手的劲。凡事讲个递进,拳也不例外。今儿,肩胛骨开了,张力特大。明儿,斜方肌拉抻,韧性钢条。后儿,自重沉于髋,胯劲即是手劲。重点训练大转子,上兜盆腔,夹闭臀肌,合大转子。后顶开髋,重心下沉,撑大转子。掖沟拽筋,裹腿吊丹,旋大转子。拳不离胯,髋臼空间大,这是基础,又叫开胯。开胯,一般伴随填海,胸腰筋膜撑开,丹田凝聚,再往下落自重,沉到胯上,绵沉降至脚底。偏沉则随,重力活胯,二髋互倒换,盘活重心。打磨股骨头,增强平衡承接力。控制重心,先学松沉。胸不前努,顺直脊柱,慢慢往下落,练好胯位承重。骨盆既沉且活,手上再松,随便一动,劲也很沉。内压一分两股,上贯手掌,下沉于髋,进而至脚,脚感绵厚稳健,还不失轻灵,这个状态就好了。
练拳一举一动;
利用自重走胯法;
虚裆微合;
丹田与胯两相呼应;
骨盆既稳又灵;
练好中盘沉活;
这是太极平衡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1: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怎样练习开胯和松胯?
一、开胯: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胯开、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
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的感觉:
两脚脚心相对;
两肘成90度;
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
盘地而坐。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 全身放松,丹田吸气。
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 全身放松,丹田呼气;
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
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
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
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
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二、松胯练习:
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那怕松开一点点都行;
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圆;
双腿曲膝相住;
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
胯部相对不负重;
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
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
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
胯部能上下起伏;
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
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
从上往下释放;
当你收缩会阴部时即提肛;
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通过静练和慢练;
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