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功法之一:
“脚底听劲”!
执伞江南岸,谁人烟雨中。
有些东西,年轻时不太懂;
总认为自己强,实际不是拳劲;
那是本力。
本力是什么?
定向绝对力。
拳劲是什么?
比如做饭:
手拌菜,同时右手颠锅。
同一时刻,同一动作;
含着两三个劲;
好几个方向。
不会鼓荡的,只有顶牛。

水可推磨,云能藏龙。
揉,就是摘开。
摘开,为了串联。
串联目的,根指挥梢。
一个侦察兵,责任是刺探;
不是进攻。
一个集团军,任务是进攻;
不是侦查。
练内功,就是增实力。
练结构,就是修公路。
功力上了公路;
四通八达,越练越通透。

物来顺应,自身通畅。
每天练拳;
不是照搬套路;
而是内劲传导一遍。
内劲源自腔。
肚子里聪明,听得出事;
脚底灵便,感知消息。
胯是重心保护神!!!
胯一变,位置就变了。
位置一变,情况也变;
机会就来了。

气以直养而无害。
这里的直,意思是通。
劲就怕憋;
松撑开窍;
不要憋窍。

内压喜通畅;
保持通畅,松紧丹田;
旋动内腔,自然而然;
内压就往四梢灌输。
丹田是动力核心;
重心是自重中心。
两个点越接近;
球劲质量越高。

闹市读楞严;
只渡有缘人。
并非坐中间的,就是主角。
厉害人物,往哪一坐;
哪就是中心。
就像行拳,别傻练招式;
多体悟核心运动。
丹田启动内腔;
活胯支配重心。
丹劲与胯劲;
配合默契;
把这个找到。
再漂亮的技巧;
也离不开功力。

流水低吟,月光浅唱。
中正不偏;
不是立着不动;
而是你怎么动,都占理;
身上总合适,合适就顺。
拳研究什么?
营造平衡,知晓不平衡。
最可贵是,身上有了呼应力。
你身上一僵,高手立马发现;
一个牵动,拔了你根;
跟着就发你。
劲似链条,并非硬板。

愿君拔慧剑,斩断烦恼丝。
练拳时:
胯掌控重心,最为高效;
两个大转子旋;
于是脚底有了消息。
然后,用心听脚底。
听什么?
脚与地的关系;
体悟那个变化;
轻了,沉了,或弧或圈;
去和大地换劲。
换劲即是借劲,这是要诀。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2-3-2 15:58
浅析拳架的功法之一:
“脚底听劲”!
执伞江南岸,谁人烟雨中。

一个时空,两面镜子。
你给大地一个劲;
大地还你一个劲;
你要做的是;
辨认出地力;
并加以利用。
所谓沉坠,螺旋,顿挫,圈弧;
以不同形式;
换取大地反力;
训练自我借劲。
换个角度说:
你就是导体。

不要认为,借地力一定很慢;
支撑功夫深的人;
非常精准;
不到一秒,就能把你的劲;
附带地力,全部返还给你;
接手玩的是这个。
脚底是出入口。
一个有智慧的人;
行拳时,可不断校正;
自身与大地的关系;
越练越通。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起式时,一抬手,一落手;
脚底什么反应;
有没有反馈;
你必须心知肚明。
所谓白?
手比划热闹,脚底没反馈。
一个高手,脚底的劲;
比我们细腻;
所以听力强。
正斜虚实,刚柔弧移。
通过脚底,听出了意图;
调整自身处境。
通过练拳;
学会与大地交流;
才能与他人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5: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拳这东西,不是小聪明。
聪明一时,糊涂一世。
心态踏实,结构扎实,这最可靠。
平时练拳,培养结构意识;
浑身一动,扩张感就来了。
低头一看,自己都大了;
由内往外都透着壮实;
四面八方,都是我的;
丹田一股子兴旺。
拳可以传授;
体感无法替代。
自我体悟,非常重要。

虎牙弓,狮形盾。
肩胛骨,不仅控制手臂;
还是发力点。
发力通透的人;
肩胛骨都摘开了。

肘特沉的人;
肩胛骨能下卸。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5: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2-3-7 15:37
拳这东西,不是小聪明。
聪明一时,糊涂一世。
心态踏实,结构扎实,这最可靠。

掤劲足的人;
肩胛骨张力大。
下腰下跨练好臀肌;
能助胯劲。
臀肌一松一紧;
尾椎敏感着。

后腰窝处,有一片筋膜;
叫胸腰筋膜。
所谓填海:
就是胸腰筋膜扩张。
方法是:
提肛内压后撑膨胀。
顺脊坠盆;
前头核心凝聚;
后身下顺;
重力沉胯落脚;
这是顺沉。
推手就是:
你推他胸;
他胸一虚,身形往下一顺;
反用体重吃住你。
任尔变化,我自绵沉。
譬如双推手,三换掌;
别直线前推;
每次推掌前;
虚胸顺脊,骨盆松坠;
掌由身前走个底弧;
落点螺旋沉肘推出去;
一边推,一边把背扩圆。
顺沉劲:
犹如倒白开水,水溜杯沿儿;
顺杯壁滑落;
到底一个弧;
又来个反冲。
顺流而下,借势再起。
有沉就有升;
借着沉劲;
脚底反弹;
劲经胯过脊;
又翻上来了。
尤其起势:
不是手臂一升一落;
而是身法顺沉反升;
内压腾挪升降;
才是起势。
起势,也非常练膈肌;
抬手撑肋,膈肌扩张;
落手闭肋,膈肌收缩;
好似打气筒。

腔体波浪,涨潮退潮。
内压裹着脊柱涌动;
丹田命门,交替开合;
这是内劲之源。
高手就是:
胸也能发力;
用拳顶他胸,他借劲顺沉;
吃住你,胸部陡然反弹;
借劲打劲。
练拳时,胸肋不停开合;
时而拔脊,时而扩背;
重力升降自如;
渐渐娴熟;
沉劲就能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5: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拳这东西,不是小聪明。
聪明一时,糊涂一世。
心态踏实,结构扎实,这最可靠。
平时练拳,培养结构意识;
浑身一动,扩张感就来了。
低头一看,自己都大了;
由内往外都透着壮实;
四面八方,都是我的;
丹田一股子兴旺。
拳可以传授;
体感无法替代。
自我体悟,非常重要。

虎牙弓,狮形盾。
肩胛骨,不仅控制手臂;
还是发力点。
发力通透的人;
肩胛骨都摘开了。

肘特沉的人;
肩胛骨能下卸。


掤劲足的人;
肩胛骨张力大。
下腰下跨练好臀肌;
能助胯劲。
臀肌一松一紧;
尾椎敏感着。

后腰窝处,有一片筋膜;
叫胸腰筋膜。
所谓填海:
就是胸腰筋膜扩张。
方法是:
提肛内压后撑膨胀。
顺脊坠盆;
前头核心凝聚;
后身下顺;
重力沉胯落脚;
这是顺沉。
推手就是:
你推他胸;
他胸一虚,身形往下一顺;
反用体重吃住你。
任尔变化,我自绵沉。
譬如双推手,三换掌;
别直线前推;
每次推掌前;
虚胸顺脊,骨盆松坠;
掌由身前走个底弧;
落点螺旋沉肘推出去;
一边推,一边把背扩圆。
顺沉劲:
犹如倒白开水,水溜杯沿儿;
顺杯壁滑落;
到底一个弧;
又来个反冲。
顺流而下,借势再起。
有沉就有升;
借着沉劲;
脚底反弹;
劲经胯过脊;
又翻上来了。
尤其起势:
不是手臂一升一落;
而是身法顺沉反升;
内压腾挪升降;
才是起势。
起势,也非常练膈肌;
抬手撑肋,膈肌扩张;
落手闭肋,膈肌收缩;
好似打气筒。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6: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上下随:
肘法呼应胯法。
行单鞭,肘底裹沉;
自重落胯,整体获得沉劲。

三换掌,肘底划圈;
大转子同步滚动,好似履带劲。

练云手,肘或撑或裹;
胯或掖或旋,练出一体螺旋。

发力也是;
胯一撑,同步拧肘。

掩手肱捶;
撑胯似弹簧,把肘射出去。
肘胯协同是上下随的关键元素。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6: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2-3-7 16:15
浅析拳架的上下随:
肘法呼应胯法。
行单鞭,肘底裹沉;

推手就是推肘;
小臂松挂对方;
肘特有劲;
或沉,或撑,或划圈;
用肘领小臂,功劲翻倍。

小臂是挂钩,肘是秤砣。
用胯控肘,不停则旋胯;
催着肘底划圈
练出这个东西,一劳永逸。

胯动,肘必动;
两相呼应。
方法一,胛带肘划圈。
二,大转子旋转自如。
三,肘圈胯圈,形成一个节奏。

万里碧波,影涵万象。
开胯干嘛使?
为了活胯。
胯与肘合;
不是位置接近;
而是肘与胯,同时旋动;
契合一个节奏;
才产生效果。
什么效果?
肘胯同时旋动;
产生一股合力;
螺旋力道特别强。
我的云手就是如此:
肘胯同旋!
一个频率,拧出一根劲;
就得着东西了。

譬如:
七弦古琴就是紧中松:
弹拨得法,旋律就动听;
否则就找不着调门。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15: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关键:
即节节松开和对拉拔长!
练太极拳松开以后;
就是从站桩起式开始;
松肩沉肘,手臂松垂;
立身中正,全身放松。
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
脚趾放松。
这里讲的各项要求都是意识上的问题;
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出现肌肉上的僵硬。

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
又要松而不懈;
拥劲不能丢;
这就是紧中松!!!
关键是“凡此皆是意”;
要求以神气为统帅。
任何外形的姿态都要注意:
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

松开;
指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
是指整体放松。
头顶、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个关节都要松透;
恢复其自然状态。
太极拳讲究的松开;
是指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
悬顶时要头容正直;
体会大椎穴有微微上顶之意;
但同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
不要丢掉自然下沉状态;
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
脊柱关节的小韧带都要松开;
如此提顶才不会僵滞。

松肩时要放松肩井穴;
松到肘部时要松曲池穴;
松到手部时要放松劳宫穴。
肩关节松不开;
其它地方也很难松开;
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

肘关节的放松;
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
肘往下松坠的同时;
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
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
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
这里“肘不离肋”的意思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
这里“肘不贴肋”的意思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活;
两腋下如各含夹一个馒头的说法。
同时要意贯肘尖方向往下!!!
这样就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劲。

松腕时要直腕;
手掌放平伸直即可;
同时掌心含虚;
五指略舒;
保持关节灵活。

那么手指关节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呢?
主要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了;
另一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
一个关节要往前伸;
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
这里就是虎口棚圆就可以了!
这就是说手含 心空,劳宫穴有含球的感觉;
这些体悟和方法是修炼内家拳功法的练法。

含胸即空胸:
是指胸部要有向内虚含之意;
放松自然;
这样就可防止胸部外挺;
呼吸不畅之弊;
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
关键要有一个“意”字;
绝不仅仅是只肌肉的动作。

拔背即炸背:
能含胸自然就能够拔背;
所谓拔背,就是上拔之意;
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产生挺拔感。
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
这样就会自然做到
节节松开、沉落,拳势有气魄。
拳论中有“牵动往来贴背”;
“气敛人背”的内劲奥妙。
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时;
背部圆融浑厚;
甚至产生融化感;
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基地;
内劲如流水一样在背部往来;
意念一动;
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
那时就会体悟到“力由脊背发”的感觉。

腰胯的放松:
是要立腰松胯;
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
也即是腰部的对拉拔长之意。
腰胯在练太极拳中地位非常重要;
“以腰为轴”;
“命意源头在腰隙”的元素。

太极拳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体悟;
功夫一层层增进。
重点体悟是“中空之势”;
那就需要“三分练拳七分悟”方能体悟。

脚下松:
主要是脚趾松开后;
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
即“脚心吻地”自然放松;
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
浑身有膨胀之感。
全身各关节的松开;
不等于是节节贯穿。
节节贯穿的功夫已达到内劲练习阶段;
到那个时候要能够一气贯通。

节节松开只是基础;
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
有许多教太极拳的老师,:
论背得很熟,但他自己做不出来;
如何能够教人呢?
松开还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
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15: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霞湖畔的天人合;
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四季之秀山水之间;
情缘湖畔心旷神怡。
紫霞湖的美景202203221533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0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掤劲”与“掤法”:
“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 是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亦称技法。
就劲力的性质而言:
掤劲是捋劲、挤劲、按劲、采劲 、挒劲 、肘劲、靠劲之首;
捋劲、挤劲、按劲、采劲 、挒劲 、肘劲、靠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太极拳中之“掤劲”可与任何技法融合配套;
确切的说:
离开掤劲的任何技法都不是真太极的技法。
认识掤劲、体悟掤劲和练出掤劲功夫;
是较为重要的元素。
“掤”劲的说法:
圈内人对“掤劲”有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球劲”即似皮球一样具有弹性的劲,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皮球。另有一种说法是弓劲,把自己的身躯、两臂、两腿想象成五张弓,也是具有弹性的劲。还有说是像波浪一样的劲,等等。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说:“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里面说:“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如果这段话的意思与洪均生先生那句话的意思合起来,我认为对“掤劲”的表述就“掤劲”更加完整、准确了。用语言讲解就“掤劲”,难以准确表述;最准确的讲解,还是言传身教为好。
掤劲的属性
综合以上说法整理得知:一是对于较快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弹性的劲。二是对于较慢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似水般的外向浮力。三是对于方位角度而言,“掤劲”具有似水般的势能和多向渗透性。四是对于运动轨迹而言,“掤劲”走螺旋较好。五是“掤劲”具有“阴阳相济”的思想观念,富于变化,是有灵性的劲。
“掤”的技法
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里面谈到 “掤”的技法时说:“掤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此掤……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太极前辈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指出:既 是“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又是“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说:要模仿水性浪势的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就以该处为中心,如涟漪般的扩大;波浪高低,就看石头能量大小。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是“丢”,走少一分就是“顶”。一个浪中,浪顶是“进”,浪底是“退”。李亦畲、王壮弘所说之话都含有“掤”的技法内涵,体现了运用掤劲的方法。洪老先生的“动作走螺旋”,在“掤”的技法中,是手、腰胯、脚步的走圆走弧,符合现代力学原理。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到运用掤劲的方法时说:“打掤劲一定要将自己的肩肘松开了,叫他如按在车轴之上找不着一定的实地可用劲。”,值得好好体悟啊!
“掤劲”是局部劲还是整体劲
体悟和练习掤劲之前,首先宜搞清楚对“掤劲”的有关认识,比如说“掤劲”是局部劲还是整体劲?一些人认为掤劲体现在手上,手上练出掤劲就行了。这样练法的掤劲是局部劲,不是真太极所需要的掤劲。太极拳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的修炼,太极劲是高度协调的整体劲,掤劲自然是排在前头的整体劲哦!再有掤劲何止体现在手上啊?胸、肩、腰背、臀、腿、脚等部位都能化能发,化对方之前先用掤劲接住了才化,发对方之前也是先用掤劲摸底后才发,能化能发的肢体部位都能运用掤劲。有位太极明师说:要练到周身都有掤劲时才能化发自如。洪老先生把“掤劲”放在 “太极是掤劲”的高度来说,确实言之有理。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