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太极拳开肩开胯开肘开肋,尤其胯根的练法:
手臂在整个练习过程当中都是绷紧的。但是这种紧并不是说用力的紧,而是一种手指撑开,掌心内含。就是始终把大筋就像一根琴弦绷着,但是没有绷紧。不是说的绷的很紧的那种,就是撑起来就可以了,叫撑拔。那么脚趾也是一样的也是轻轻的抓着地面,手指脚趾都是同样的,轻轻的绷起撑起就可以了。
要做到两肩崩弹,感觉到劲力能打到指尖,而且能够弹出去再自动的弹回来,这样效果就到了。并且从外形来看的话整个手臂会有颤动的感觉,从声音来听的话,肩部会发出“嘭嘭”的声响,需要在数量上多累积,由量变到质变,这点非常的关键。
开肩的同时需要磨,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定在肘关节处。两臂交叉定在肘关节处形成阻力,我们叫做磨,在原点的磨。磨形成阻力,使两肩往下拉,使肩跟臂之间拉开一个缝隙,手臂往下拉扯。那么这时候肩部的大筋才能够撑拔开才能够形成崩弹的劲力。第二种就是略微磨开一点点,我们磨开个一两公分,三公分。但是磨开的幅度很有限,不能一下子从头磨到尾那么就是完全错误了。那么我们磨开一点点因为随着肩手臂的下扯肩的下拉,它有一定的阻力,这时候手臂稍微开一点点,不算犯规。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肩下拉的过程。
有人说练习熊膀时脊柱会感觉僵硬,其实开始练习的时候需要在不断的压肩拉背当中体会脊柱的拉伸,有的人背脊比较软,也有的人背脊比较硬,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是我们如果经常的练习压肩拉背轻轻拉,也不要一下子想着我一下子要拉到多少度,拉多大的幅度,那样不现实的。开始的时候能拉开一点点,那就行,那么这时候每一下都把这个脊柱的拉伸带上去。一定要做到拉伸脊柱然后崩弹胯肩。这样子,经常的打,数量上去以后慢慢的会发现脊柱的拉伸度会越来越大。就比如之后要练习鹰捉的时候有很多人感觉后面吃力了,感觉打不起来了。前面动作感觉练的还行,但后面的找不到感觉,就是找不到那个弹力。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前面练习一些关节的时候没有练好,比如一个鹰捉动作需要做到:开肘开肩开肋开脊柱,包括胯都要打开以后才能够练习鹰捉动作。不然的话整个身体就非常的僵硬就像一根皮筋很粗很硬它拉不开,所以产生不了崩弹的劲力。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每个关节的单独撑拔单独练习使每个关节的都能做到拉伸,然后再练习综合的劲力就随心所欲了。
是这样的,其实云遮动作它的根本还在于胯劲跟肩劲,所以只有等——胯:大筋能够崩弹开,肩:大筋能够扯开,能够崩弹了,那么云遮劲力才能打出来。如果我们一开始没有经过开胯开肩的动作的话直接练云遮的话,是很难找到感觉的,打起来硬邦邦的,是没有那种弹力显示出来的。如果你练习云遮的时候感觉动作都正确了,但是就打不出劲力,那说明了胯跟肩还没有开发好,所以需要花时间练习开胯开肩。
要做到胯能够崩弹,肩大筋也能崩弹。就是开胯开肩两个动作都能够崩弹回弹了,那么练习云遮就非常容易了。当然一开始也可以就是当胯能够一次崩弹、肩也能一次崩弹了,就可以练习云遮。那么通过云遮动作跟胯、肩动作一起练,这样一个相互的弥补,也是可以的。
练习云遮,两上臂很酸说明用肌肉力了,注意练习云遮动作实际上是不用力的。只在起点处产生阻力,跟胯肩的对抗一下,其实这种对抗手臂其实是不酸的也不累的。然后从起点直接崩弹到终点,整个动作过程当中手臂都是不用力的。所以不存在两臂酸的问题,如果两臂酸了说明你用手臂的肌肉力量在打云遮的动作,所以要注意一下是不是用的大筋的崩弹,大筋崩弹的话,从起点到终点是瞬间而至弹过去的。
开肋练到什么程度为标淮呢?肋也会像肩胯一样会有嗡嗡声,会明显回弹吗?肋部其实跟其他关节是不一样的,吃过肋条就知道,肋骨的内侧它有肌肉有肌腱,外侧的话都是骨架。所以它在崩弹的时候因为不是一个真空状态,所以它这个肋骨不会发出嘭嘭的声响,这是肯定的。但是因为它在练习的时候会带动内脏,如果内脏能够跟随着一起上下提坠的话,也能发出“哄哄”的响声,但不是骨节的声音。肋部我们不追求回弹的,因为这个关节它不一样,所以我们只要能瞬间的折肋发劲就可以了,不要追求回弹力。如果要回弹的话还来自于自己身体的其他关节,那么肋部只能作为一个身体的一个参与的元素。将它的运动幅度的拉至极限,那么能够运用内侧的肌腱、韧带发劲就可以了。
人体关节当中,最易受损的,当属“膝盖”了。动物四条腿支撑走路,四根“柱子”支撑,而人是“两根”,单从这一点来讲,腿部的承受力是最大的,要支撑起整个体重,其中因为人体直立行走,脊柱呈“s”形弯曲,失去了躯干与肢体的整体性,所以用膝盖屈伸,来达到行走的目地(动物依靠胯与脊的拧摆运动来行进,膝盖部位是几乎固定不动的)。从这点上来讲,身体最累的,莫过于膝了,只要是站立着或运动着,它就得工作!大家在练拳的时候,为了达到身体“拧转”甚至“抖弹”的效果,借助膝盖增大拧转的幅度,在单腿支撑的情况下,去完成这一动作,是相当危险的,等于是雪上加霜,快速磨损膝盖!我们知道,膝盖的构造,对于屈伸比较在行,而对于横向的拧摆,实际上是过于牵强了。同时我们知道,半月板(膝盖关节中间的那块垫子)损伤以后是无法修复的,它的毛细血管很少,血液到达不了这个部位,几乎无法修复!所以很多的运动员,在退役以后,或多或少都会有膝盖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劳损”,是提前的老化!所以我们在练拳过程中,要求大家固定膝盖,不参与“拧摆”,甚至减少膝盖的“屈伸”,借助“胯、脊”来完成这些动作。“胯主横,脊主顺”,更多运用身体大关节来实现身体的发劲。
很多人练拳时强调“松腰”,用“腰”拧转, 带动肢体像鞭子一样发劲。腰看上去粗,实际上驱动的核心是“腰椎”,细长的结构使其很难承受身体横向爆发式运动。虎、豹之类的动物不存在腰,腰是人类直立以后,脊柱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s”形弯曲,此时才有了“颈椎、胸椎、腰椎”,腰椎只是脊柱的一部分,是属于局部力。试想,如果将“盆骨”固定好,只用“腰”发劲,试一下,能发出多大的劲呢?再反过来讲,将“腰椎”固定用胯带动整个脊柱发劲,又能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胯”动可以使人体的运动变得非常整体,等于用整个身体的重量去冲击对方,再加上胯根大筋的崩弹助力,使胯动变得非常爆烈,可以瞬间将人体的攻击力加到最强。即使在现代的搏击中,也强调胯带腿的踢击模式,用“胯”发动,能够调动身体的所有重量,会使攻击更猛烈!
俗话说“无胯一身空”,“胯”为一身运动之中枢,上接“脊柱”,下连腿部。“胯”可横向拧转,亦可纵向翻转,与脊柱融为一体,撑拔成弓,使整体发崩弹劲力,劲力延伸至“手、足”。同时也可以单独横向崩弹,依靠胯跟“大筋”,发横向“颤劲”,带动腿部快速移动同时,可以做到出手连续不断。所谓“肩打一阴返一阳”的前提是“胯”劲的连续不断,方可有所建树。胯动必须凭胯根“大筋”的开发,使之能够崩弹,如胯根装置“弹簧”,才可以回弹不断,所以初练时,须寻“开弓放箭”之道。胯开,则行动轻松如猫行,使行动敏捷,天地为之一宽!
跨跟的练法: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胯的技击作用很大。拳论日:“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拳师讲“得机势应求腰胯”。胯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节上下肢协调,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一、研究胯与其他关节的关系
练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圆撑、虚撑、虚灵,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既不能承受体重的重压,又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上下肢必然变为呆滞,特别是对腰轴的旋转影响很大,影响爆发力的产生。要使腰胯旋转一致,必须做到塌腰,脊柱骨节相对松沉。肋骨下的腹机要放松,这样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进行运动时,只须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下肢的外撇里扣,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上下肢的灵活性全靠胯的领带。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发力就是在胯的旋转速度加快时产生。引化来力也只须松转而避之。
拳谚讲:“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看似强调裆劲,实际是对胯的旋转的强调,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鸟飞之速。臀击和髋击是直接使用的技术。臀部训练要求“敛臀”与“泛臀”两者辩证训练。敛臀是为了内气团聚,通过静势的收敛臀部、提肛托腹的动作,才能使“气沉丹田”。
初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肉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敛臀须与塌腰、松胯、屈膝、开裆、圆裆、提肛等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门功夫才能。臀部的技击作用是平素练出来的,左臀、右臀或全臀技击要见机而用。臀击是对付背后敌方而用的。要移步进身,将臀部贴紧对方小腹,配合手法,俯身将臀部上挑,发短暂的寸劲,使对方从我背后前翻倒地,如“闪通背”“裹变炮”“进步栽捶”等。臀部也可乘势猛坐身后敌方的髋部或膝关节,使之疼痛倒地。用时应注意贴身猛转,寸劲击发,力点要准,速度要快,配合恰当,切记发后即收,保持内气团聚。用好腿关节,全凭胯根转。胯的缠丝行气法是,逆缠丝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顺缠丝,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二、胯的单势练法
1、转腰胯功 ①两腿站立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塌腰落胯,胯根撑开而松沉。膝微屈,两眼平视,意念集中在胯根。②双手上升于腹前,两手背朝前,手心向身体,两中指相对,两手距离约一拳,在脐部前,成搂抱状。③下肢不动,两脚平实踏地,要以胯带腰先向左侧旋转,双手姿势固定,向左后方转到最大限度为止。④上下肢不变,再以胯带腰,从左侧反转回来,向右侧后方旋转,转到最大限度为止,这样反复练习20遍。
2、开合胯功 ①立正姿势起势,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两膝微屈,顶头悬,沉肩塌腰落胯。②上肢不变,先提左腿松胯,重心移在右腿上,松胯。左胯旋转里合,左脚尖领劲,合后左脚尖点地成虚步;然后,再松开左胯,脚尖领劲外撇落地,在右脚前约一尺距离,左右脚尖方向相反,方向都朝外,踩在同一直线上。③接上势,重心放在左腿上,松胯提右腿,右脚尖领劲,以胯带腰,体向左侧旋转里合,右脚尖点地成虚步。④接上势,以胯带腰带腿,脚尖领劲,外撇旋转,松胯落脚,两脚距离约一尺,重心移到右腿之上,两脚尖方向相反,同踩一条直线,反复训练20遍。、
3、高踢腿功从立正姿势开始。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先踢左腿,胯松开高踢,先脚尖朝下勾,脚面伸展踢,再脚尖朝上勾踢。先左后右,尽量使胯骨松开,筋、骨、皮同时放松拉长,这样反复高踢,左右各10次。
4、摆脚转胯立正姿势开始。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先左高踢腿,不落再向外侧摆击。与体侧旁齐,再下落还原位。踢时腰要松开,通过摆脚旋转,拉长胯旁肌肉。先左后右,反复训练,左右各数遍。
5、跌岔开胯 ①立正姿势开始,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落胯屈腿微蹲。②两手握拳交叉于裆前为下十字手,上肢躯干正直松沉,先横出左腿,左拳与腿横伸同步。右拳上掤于顶,左脚尖上翘,脚跟后侧全都铺地,右膝屈弯成90度,里侧落地,开胯,臀部完全着地。③上肢左拳随前弓腿前穿,左脚后跟与右脚里侧同时用力蹬地,把身体撑起,头部要领劲。成左弓步时,再变右势,以左胯为轴,体向右旋转跌岔,臀部、右脚后侧、左脚里侧都同时着地。右拳随右腿前伸,左拳画弧上掤,眼视前方,这样反复练习,左右各10遍。
6、旋转臀胯 ①身体自然站立,两足距离略比肩宽,足尖朝前,两眼平视,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松腰落胯,裆开圆,膝微屈,两脚平行朝前,平实踏地。②接上势,意导胯臀向左向前,顺时针旋转胯臀,要尽量画圆,向前转收臂,向后转臀,顺时针转10圈,然后逆时针转10圈。
三、走架训练胯劲
练拳架时,在体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大运动量,身体下蹲前进、后退时迈步要大。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时,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两胯根要始终保持窝形;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时旋转。要做到外三合,有时错对相合,有时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条直线。移重心时,实腿胯要松沉屈折,另一腿要放松随腰转前提,先合胯,后开胯。定势时虚实分明,先塌腰,后收敛臀,胯再放松,胯裆既开又合,保持骶骨有力。要注意的是,胯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体旋转,再研究上下肢异步旋转的配合。
总之,腰裆要密切协调配合,活腰应松裆松胯,塌腰应开裆开胯落胯,拧腰应扣裆转胯。只要灵活地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旋转,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这样才能悟出太极拳技击之奥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