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5-3-30 18: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澄甫系
本帖最后由 学子 于 2015-4-13 08:38 编辑
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它是由第一代宗师杨露蝉及其子杨班候,杨建候,其孙杨少候,杨澄浦祖孙三代苦心钻研,从陈氏老架逐渐发展而来。杨氏太极拳103式构思细腻,编排合理,结构严谨,全面完整,架式舒展大方,速度缓慢均匀,柔中有刚,内外皆修,老少皆宜,即有强身祛病之效,又是自卫技击之术。
为了适应表演又适合比赛,满足广大爱好者的要求,杨振铎老师在完整保留杨式太极拳的传统风貌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减去一些重复拳式,缩短演练时间,重新编创了《49式杨式太极拳》。49式杨式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套路中的全部拳式,虽有拳式多少之分,但并无舍弃之处,结构严谨,动作连贯通顺,风格特点犹存。少数不便连接的拳式也分别穿插在其他行列之中,有的还起到了在编排转换连接部分的主要作用。所以凡会演练传统套路者,只要在穿插式子当中,稍加揣摩,即可自练,并不犯难。49式杨式太极拳的创编,主要是为了适应比赛和表演的需要,适合生活节奏快、时间紧的人群习练,平时演练仍应以传统套路为主,在演练完传统套路之后,可以兼而练之。
《杨氏十三式太极拳》:太极拳中掤 、捋、挤、按为四正手,代表掤南,捋西,挤东,按北四种运动方位,采、挒 、肘、靠为四隅手,代表采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四种运动方位。这四正四隅手,暗合门位之卦,称之为八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运动方法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称之为五步,这八门五步就是太极拳的基础,称为太极十三势的根本和基础。为了让人们更快地学习,杨露蝉的后代们从复杂的太极拳套路中选择了十三个能体现十三式,中正圆和、虚灵顶劲、上下相随、曲中求直、步随身换、力由脊发,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运动特点创编了杨氏十三式太极拳。
推手是两人搭手互相缠绕, 运用太极拳运劲如缠丝的独特锻炼方法,根据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原则, 运用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分别来练习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轻制重的技巧。掌握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已不动, 彼微动已先动的战略战术。牵动对方重心,在时间和力点最为恰当的时机,则又以重击轻,以实破虚的将劲发了出去。这种竟技运动,既能训练力量和耐力,也能训练灵敏技巧和速度等身体素质,因此成为男女老少,人人可练的一种武术运动了。
杨氏太极剑是属杨氏太极拳类型的短器械。它的演练方法、 基本要领以及其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相同。剑的速度比拳略快,其动作要求轻灵、沉着,圆转自如,敏捷自。太极剑演练要领以《太极拳术十要》为准则,结合剑法,要求动作准确、清晰规范,身械协调。不论虚实变化,还是进退转换,都要做到相互衔接,中间不得停滞。要以步为腰创造条件,发挥腰的带动作用,以腰带背,背带臂,臂带剑,步履稳健,跳跃须轻灵,发劲要柔韧,体态须自然,速度要均匀,呼吸须自然。
杨氏太极刀,它来源于杨氏太极拳。其演练方法和要领要求以及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上相同,有部分刀势与拳势不仅名称相似而且动作架势几乎一样,再加配以钢刀,更显得刀姿潇洒利落,神态威武雄壮。其表现形式又别具一格以区别于太极拳与剑。练刀要领以《太极拳术十要》为准则,结合刀法,要求动作规范准确强调整体协调,纯以腰腿带动臂随身转,刀随臂动,体态安然自如。刀势以口诀形式命名,其中包括多种动作,变动较大,不易记忆。由于套路短,再加部分刀势类似拳势穿插在刀势之中,练者可以借鉴以助串连。主要的刀法有砍、剁、劈、截、撩、扎、刺、缠、扇、拦、滑、划、刮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