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5-3-30 19: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子 于 2015-4-13 08:30 编辑
杨健侯系
杨健侯弟子赫寿岩亲传王殿祯主讲,广州鸿翔音像制作有限公司这套杨式太极十三势是杨露禅之子杨健侯亲传,与现在流行的杨式大架截然不同。无论是套路结构还是练法、劲力上均有其独特之处,为世间罕见的传统套路。
《杨式太极十三丹》是一套由杨式老架十三势中十三个姿势组成的套路。十三个姿势模拟十三种动物、飞禽的形态和特点,外练其形,内练其意,形意结合,连绵不断。
《杨式太极十三剑》是杨建候弟子赫寿岩所传,刚柔相济,开合相间,形意结合,十三剑法。这套剑保留了太极剑的古老风格。
《杨式太极十三枪》是用杨式太极拳演练方法演练的一套枪法。身械协调合一,运劲连绵不断,出枪一条线,扎枪如放箭。是世间少见的太极枪法。杨式太极枪,亦称太极杆。据说,杨家本来练的是太极大枪,因为杨班侯自幼好斗,其母怕他闯祸,把枪头卸掉,从此变为太极杆,杆法就是法。但后人多以抖杆、黏杆增强功力和练习攻防,故而太极杆也成为杨家创造的一种专用器械。在有关著作及歌诀中,杆与枪的名称并用。 另有一种说法,杆法包含枪法和戟法,装上枪头即为枪,装上戟头则为戟,见后述。或言太极杆亦称“太极棍”,然以通常概念,棍较短,两端较为对称,与杆不类,用法亦有别。
《杨氏太极拳推手技击术》充分突出了杨氏太极拳行云流水、中正安舒、开展大方、自然圆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上下协调、周身一家的特点。根据“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不过不及、随屈就伸”的原则。运用“掤、捋、挤、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练习触角和心灵的感应的(听劲),探知对手劲力的各种变化情况,灵巧地掌握好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及“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技巧,牵动对手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力度平衡,找准时机,“以实破虚”“四两拔千斤” 而战胜对手。本片具体讲解了单推、双推、定步、活步推手的练法用法,内容丰富全面、珍贵,是不可多得的教学片。(杨健侯--->张策大--->张继宗)
《传统杨氏太极推手系列:活步推手》在定步四正手的基础上主要讲上肢四劲法与下肢进退步法的协调的完整性,上肢的四劲表现出相生相克的沾粘连随,意味幅度与下肢的步法的大小快慢间相地,二人整体规范的协调性。(杨健侯--->胡星斋--->李德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