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參閱: 1. http://www.taiji.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8233&page=1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8-2-12 3:59:00的发言:純柔則純剛,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各50%,就什麼都不是了. 百分之百的柔,反之則是百分之百的剛. 拳論以無力打有力,請注意"無"這個字. 一丁一點力都是有,無則是沒有. 但是,一般人不在"無"上下工夫, 老是在"有"上下工夫, 工夫愈下是愈沒工夫, 反而對拳論心生懷疑. 真太極是:愈無愈有,愈有愈無. 2. http://www.taiji.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6964&star=2&page=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8-2-12 3:23:00的发言:太極的快與慢,是以安定的心,等在那裡,取前置量打擊對手, 基本上出擊前,目標不會在那個位置,出擊至擊中,目標一定會到. 基本上,命中點與對手閃躲的路徑中的某一特定點吻合. 真懂勁了,只要以整勁輕輕點一拳, 絕大多數不懂勁的對手就棄手不玩了. 3. http://www.taiji.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1772&star=4&page=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8-2-11 13:17:00的发言:我用現代的觀念打個比方: 對手你把他當作是裝者信的信封,信封上面寫者要寄信過去的地址;你自已呢,就當作是郵票,郵票可比信封輕很多了,但是他的權值重.這封信的主人想要它上哪,就把他給送到哪,沒有多也沒有少.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真意,是在意念上的,是指相互對手時的意念,若有絲毫的差異,就要能夠察覺,何者能察知得更輕微,何者就高. 信封雖比郵票重,但是墨水寫下的地址,又比郵票輕了,就連對手以筆跡所示的那麼輕的,想要達到的目的地的意念,都要正確的解讀,這才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真義. 4. http://www.taiji.net.cn/bbs/post.asp?action=re&BoardID=6&replyID=79898&ID=9639&star=1&reply=true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8-2-11 12:56:00的发言:所謂逢丟必打,不是在推手用的,而是在散手或散打用的,接手之際即要聽接其意,意丟即打.即敵起意即打.丟-並非指手之丟,而是指意之丟.意丟-對手無意與我合者.意不丟,我意能與敵意合者.我若能不丟(即:合)敵意,且敵若不能合我意,高下即已立判;高手接手已知勝負,打本是多餘的.搭手或接手之際,互鬥心機其中之巧妙,非懂勁者不可與言.無奈世上低手太多,不打他,他實不知勝負.既能合敵意,則敵之虛實已在掌握中,避實擊虛,整勁擊之,一擊已足. 5. http://www.taiji.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6&replyid=32786&id=1766&page=1&skin=0&Star=8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5-9-26 8:27:00的发言: 我练拳一向是来者不拒,不管他是谁,我都和他练习自由推手,从一开始就如此。我是完全懂得拳理才开始练拳的,自始就有既定的目标,也有应该如何训练自己的一套全程规划。我从不遵照场子里,老师所设定的对一般人的推手训练方式,从单推,再到定步推手、活步推手等等习知的练习程序,这会像磨墨一样,得磨个好几年,反而没有长进。 我练拳的原则是:所有和我对练推手的人,我都把他看做是老师,他们所有的攻击招式,我都把他看做是考题,我只是要练习在任何最难的考题下,而且把自己置于最不利的情势下,不需还手就能站稳而已。别人都是天天练习如何打人,我却是天天练习如何挨打(注:此处及尔后所称的挨打,是指被对手,于身体或肢体有实质接触后才用力的情形),在不用还手或防御的情形下,就能不受影响的站稳并能随时维持动态平衡;不论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 因为当年练拳的场子是在台北新公园,现已改名为二二八纪念公园,位于台北火车站正对面,每到星期假日,到公园来玩的外地游客非常多,当然其中不乏许多好武之人,这些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只要他们想要下场较量,我都一律奉陪,和他们对练交手,从不计较他们的体重或是武术门派,或是他们的真正实力。 记忆之中,体重超过120公斤的人也交手过多人。来的人里,有学柔道的、跆拳道的、空手道的、拳击的、角力的、搏击的、泰拳的、美式摔角选手、美式足球选手,真是太多了,其中真有许多人还是远道慕名而来,专诚到这个远近驰名的场子来挑战或踢馆的,因为在台北市,就这个场子在推手比赛时常会出些冠亚军。 除了每天早上上班以前,练一个小时推手;只要是星期假日,我通常都上午8点左右就到场子里了,练到中午12点,中途都不离场休息,站在场中自然有人找你交手,开水是一瓶接一瓶的灌,汗衫是一件又一件的湿,只练挨打,全不练还手,顶多只是在对手太过份了或是心态实在恶毒,严重的超越了比赛规则的犯规情况下,才点到为止的小小破坏一下对手的平衡,制止一下。 在每天的推手练习里,所挨到的每一下,回到办公场所,一有余暇,我都要回味再三,仔细思考自己犯了那些有悖拳理的错误,要如何的修正及改进。所以实质上,每天岂止花上一个小时练拳?最少也有六、七个小时,多则超过十个小时。实际上,人只要是醒着,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武学上用心。 6. http://www.taiji.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6&replyid=3491&id=3491&page=1&skin=0&Star=3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5-9-26 12:40:00的发言: 發勁之道在聽勁與懂勁, 挨打不夠,則無聽勁, 挨發不夠,則無懂勁, 若挨夠了打,已具有聽勁與懂勁, 對手之來勢,以掤勁接之引入, 察其意之所向,是陷,是驚,是逃,是躲? 以原沾粘之處執其重心所在,順引勢引偏之, 以沉勁挫其根,輕移虛足順敵意之所向進步 意貫敵重心且超出其足所承之面外 並以原沾粘之處,以身隨步動之, 無逾寸外,敵已被發出. 是故無所謂練發勁,只需練聽勁與懂勁, 能聽能懂,自然能發,何需又何能強求? 7. http://www.taiji.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6&replyid=32071&id=3491&page=1&skin=0&Star=4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5-9-30 7:14:00的发言: 非晕大大: 你既然點名了,不回應就不盡人情, 但只此一次,下不為例. 於28樓所言之發勁, 一般均係不傷人之發勁方式. 至於你所稱心意拳或形意拳之練家. 抱歉,我無緣得以一會. 所以,不明你所謂之他們的"整勁". 但曾與八極拳高手交過手, 約在伯仲之間,我還略勝一籌, 該高手年齡及體重均優於我. 其實我早期練拳時期,是無人不會, 亳不論其門派,體重,身高,年紀. 至於傷人的剛勁打法,亦由對手之意而來. 彼有傷人致死之意,讓其三招, 彼猶未自覺,自應下手不留情面. 一招決勝. 關於你之提問:不練不還是不能發嗎? 我說:不必練發自能發,專心練發終無效. 其理如下:一般之人,老想發人,其實對發勁不甚瞭解. 心內澄空讓其練發,實是練懂勁之不二法門. 若能盡可能由不同之人練習發勁中習得懂勁. 包含門外各路英雄. 假以時日,形體已跟得上了, 一接手,即已完全掌握, 發與不發,只是己隨其意念之動 且要與不要而已,並無能與不能之關係. 但對現下,我常戲稱"少林派太極拳"推手 即鬥牛式之練法者,因錯誤的心態及 不當的練習方式,導致其"頂勁"極強. 他既不敢攻,把重心交出來. 又不隨引而作化解之動作. 對這種人除了真打,沒別的方式 讓他隨你之意而移動. 故若無實質的利益, 這種人一般我都不與之交手. 犯不著去對牛彈琴吧!
及 以下是引用atop在2005-10-5 9:13:00的发言: 太極拳本係實戰之拳, 以身體接觸之後才用力的方式挨打, 實是匯萬流入海,且不傷身之習武唯一方式, 管他陳式,楊式,吳式,孫式,少林,武當,拳擊,柔道....... 讓所有人來打自己,少操心思,胡妄思想, 澄空自己,身體自己會學, 練得久了,打人只是自然反應, 何須思考出何招何式? 思考又如何能來得及? 交手一瞬間, 意念之流轉, 若以文字記錄, 或許得寫下一大本書. 望諸君能有所得,有所成, 並能作個種子,散播下去. 切勿郁於門戶或宗派之見, 這將是中國之福,亦為世人之福. 但習武首重修心, 心中無敵我念,無善惡念, 此時之敵有若悟空, 我乃如來佛, 任他法力再高, 亦難逃我掌握. 為與不為與能與不能間, 有很大的分野. -------------------------------------------- ※請尊重知識產權,轉貼務必來電郵獲得授權(不會不准),並註明作者及來源. e-mail: mr.1st@emom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