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6:00
太极拳神话传说回归历史
<p><font face="Verdana">耕耘山人 <br/>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中国自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各行各业均有翻天复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随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各项 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朵最为耀艳的奇葩——太极拳,尤被关注。并在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体育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己成为 世界人民修身养性、强体健身的一部份。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目前,太极拳运动在世界各地广泛地普及开展,各式太极拳都拥有成千上万的喜爱并积极学习、锻链者。随著太极拳运动发展的这一大好形势,国内却有一些人借著这股东风,又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大作文章。当然,我们应该将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向喜爱太极拳,而对其起源有兴趣的习练者说明介绍,但一定要以严肃的、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尊重历史,提出有理有据的考证。切忌因一己之私而对史实断章取义,或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说,甚至是自编自造而不能自圆之说愚弄世人。早在一九三五年刘天蔚先生就在《武艺丛书》感言中提出,要把“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种种关于武艺的谬说,或者利用这谬说作烟幕,掩护自己“安身立命”企图者们的狂言作一度清算”。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依此写成的《倚天屠龙记》即是受此说影响编写又以此说影响世人。然那终究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是可以神奇玄虚幻想的,而写历史则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含糊与虚构。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目前,大家都很清楚知道,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届花甲,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期。五、六十年代又是中国多政治运动的年代。因此,这一段时间,人们无暇顾及去对许多问题做历史研究和探讨。而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时期,对太极拳起源的探讨研究,当时各派武术家们曾在武术杂志及报刊上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度有过热的争论。当时,最著名的武术理论家、史学家唐豪先生多次上武当、下峨嵋、访少林、三至陈家沟,走遍了全中国有名的武术之乡,查阅了历代的史书记载,以翔实可靠的史据,对太极拳起源作出了历史性的总结,至此一场舆论亦随之干息。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而九十年代以来,太极拳起源之争尤为关注、本人查阅文史资料、参照许多武术前辈的理论文著、及陈、杨、武、吴、孙各式太极拳后人之说,以至目前各武术杂志中不同见解的文章,相互印证、对照分析,认为关于太极拳起源、衍变、发展,可试分为六个阶段: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一、神话阶段; <br/> 二、传说阶段; <br/> 三、半信史阶段; <br/> 四、信史阶段; <br/> 五、衍变阶段: <br/> 六、发展阶段;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一、神话阶段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讲到太极拳,人们一定会提到张三丰、现在东南亚一带有些武馆仍将之供奉参拜,文艺小说、电影、电视对于张三丰的神话故事家喻尸晓。关于张三丰的其人其事,查阅与太极拳有关的张三丰,各种传抄的资料文本,涉及的其它有二个人:其一为宋之张三峰,另一个为元末明初的张三丰。而有关张三丰与太极拳之关系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宗义所作之《王征南墓志铭》。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异林》记:张三峰,宋代人,生死不详。黄宗义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外家、盖起於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至康熙十五年,黄宗义之子黄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拳术写之《内家拳法》中,又将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即精于少林,后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此后《宁波府志》亦据黄氏之说。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到清末民国之时,关于太极拳起源之众说纷纭,且将宋之张三峰与元末明初张三丰混淆一谈,流传於世。於是一些关于太极拳之书,渐之将宋时张三峰创内家拳之说演变成了元末明初武当丹士张三丰创太极拳。 <br/> <br/></font></p>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6:00
<p><font face="Verdana">一九八二年《武林》第九期载钱保天先生记述走访武当之经过:“我们到了武当山上的紫霄宫,这是最大的一所宫院,宫中道士都己八十岁以上,他们都没有练过武术,更不懂的甚么叫武当拳……;其中一位叫诚德道士说“…….张三丰性情温和,通晓道教经文法典,但从未听说过他练功习武”。我听到这里不觉一愣,张三丰竟然不会成功,就连现在的道士也都不会武术。”此文在当时似并无引起非议和争论。转眼二十年过去,不知当年诚实的老道尚健在否?若高寿亦己百龄,若已作古,则只好由今人胡编瞎说了。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近年来以张三丰创拳之说继而出现了“武当太极拳”但只要对太极拳略有些研究,再看看“武当太极拳”的套路编排及其风格,就会对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在一九九九年武当召开了“首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被武术界评论为“五花八门,多而杂热闹非凡却看不到武当拳自己的系列套路及独特风格。也难以品出武当内家拳祖师的味道。此论乃是预料中的必然。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从黄百家所提出“武当内家拳”以后,百年来,直至到民国年间,探讨武当拳始源由太极拳取而代之;民国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1935年出版)一书中,关于太极拳之溯始中写道:“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这满口仙气,神乎其神。再看近年一些抄袭三十年代己被否定的玄虚之谈。安徽李滨在其文中则稻:“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因观蛇鸪之战——又名八面熊拳也…..”,又言:“太极拳溯始,托名黄帝…。.应无可厚非…..”“观雀蛇斗智之故事,纯属民间传说….,”转而又说“并非子虚乌有…..是定然发生各所见无疑的….,,同一文内(见《太极》99.6)重重复复,颠来倒去,却又自相矛盾的说法,实不知是自己糊涂,遗是故弄玄虚。较之三丰创拳,更进一步地将太极拳起源引入扑溯迷离的乱麻之中。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海南李师融虽在其大作中称:“文字证据比口头传说更为可靠”。,但对所有正史也好,野史亦罢均无一字提及与太极拳有关之张三丰,却不厌其烦地连篇累牍地为之种种理由,硬要将神仙拉为祖师,稻“尊张三丰为内家拳高祖,则当之无愧”。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证其“出身”之显赫。其如继承汉室大统者必刘皇叔的封建思想同出一辙,较“将相宁有种乎?”之农民领袖更加倒退。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至从近十年在论证张三丰与太极拳之文章中,有一些编者尚在明显的,具体的自相矛盾处实事求是地提出疑问,但亦有一些人,无视史实,偏执己见,且对持异议之许多武术界前辈出言不逊:称沈寿先生“学无根底…..见识浅”;妄评顾留馨前辈“妄改…..误袭…..下作….¨”其更有甚者评武术史学家唐豪“伪造证据…..胡编‘佐证’…..用心叵测”等。此等狂妄无德之辈实在有辱武术向来倡导之精神,何不去拿著镜子煦照自己;此笔执一家之言,排斥异己的霸道态度,又岂不是考史作文者之大忌?唐豪先生一生为武术,太极拳考证走遍走遍中国各个武术圣地,博览查证几个朝代的佛、道、经典及武术文献。其搜集资料如此齐全;其辛苦一生,此中艰难可想而知,而考校方法如此认真、细致。令之许多大言不惭之举者几人能及。唐豪先生讲过“而且想滞留于数世纪以前的拳家,或限于知识的浅薄,或则作为“安身立命”之法门,於是附会妖妄,标榜神仙,盲从瞎谈之风,遂弥漫於武艺作家之间“。此言可为一针见血,给於震聋发聩敲响惊钟,而至今仍有些利己之徒执迷刁二误。惜先生己去世,无法再与尔等论争。否则,相信先生当有许多精彩著述可驳彼等断章取义,顺昌逆亡之谬论。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从历史事实的“推断”与“估证”更加切合实际,接近民间,接近之大众可谓唐豪、顾留馨二位武术前辈。有一位评论家在武术刊物上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font></p><br /><p><font face="Verdana"> “唐、顾的考证,把太极拳从一位”神仙大师“那里解脱出来”。历史最终要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武术也是历史,它要遵循历史的规律。 太极拳绝不是一个“神仙高人”创造的。不集众多的小智慧,无法形成太极拳那样的大智慧。没有武术的过去,就没有武术的现代和未来。太极拳是中国几千年 来长期武术文化演化融合的结晶决不是某个“神仙高人”依靠“秘诀”、“秘谱”编出来的。诚恳的劝告那么一些为捍卫他们“神仙大师”的追随者,别再在 那里摇旗呐喊,声声助威,搬出“纸老虎”的“证据”欺骗人民吓唬群众,该卷旗收兵,歇一歇了。<br/></font></p>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6:00
二、太极拳的传说阶段 <br/><br/> 在论及太极拳起源之议时,承接张三丰创编太极拳之神话的是关于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的传说(见《武当》杂志上署名李滨抄录以前资料写成《陈式太极拳源流质疑》,这个传说涉及的二位关键人物是王宗岳与蒋发。 <br/><br/> 王宗岳因《太极拳论》一著而令凡研究太极拳者几无不知其名。据唐豪先生的《王宗岳考》一书所记:“王宗岳,山西人,生死年份不详”。又根据王宗岳著《阴符枪》一书之序得知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健在人世。此距宋时张三峰己隔七百余年,距元末明初的丹士张三丰亦已三百多年。即使神话的张三峰或张三丰确有长生不老之术这其间数百年太极拳史的传承空白却怎样填补?因此,连《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作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王宗岳的师承问题不可考”。武术家李亦畲曾说:太极拳不知创自何人。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术》一书中曾依有关资料考证记载:“王宗岳公元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以教书职业”。看近期海南李师融的“王宗岳、蒋发的年代考”。使人不解,质疑之多。李先生在《中国太极拳》杂志上连载洋洋几万字,不知王宗岳与蒋发的考证是其讲的:“一是证据,二是参考资料,三是无价值史料”。一、关于王宗岳的“明代之论据及考证”。按最早张三峰关于内家拳文字记载的黄宗羲(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其“明代之论据及考证”是根据何等依据,没有交待清楚。二、河南社元化赵堡太极拳传人,为民国年间人,1935年健在,据明代近三百余年,其资料史记又从何处而来。三、《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写到“蒋老夫子…..指蒋发生1574年…..22岁学拳于山西王老夫子讳林祯(指王宗岳),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据闻是传说,而不论据、考证。四、书中又讲:“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前己论述)。此神话传说,何为史证。五、书中又写“王宗岳传蒋发,因王宗岳已年高,委托其女儿代师传艺,不知‘其女’何人,实为新鲜”。李师融师讲以上依据来源于趟堡所传,又列出了赵堡太极拳历代传人之宗谱:·张三丰一王宗岳一蒋发一邢喜槐一张楚臣一陈敬伯一张宗禹一张彦一陈清萍。不去考证年代,只要看此宗谱时隔七百余年 (宋)或三百多年(明),之后的民国年间,才写出了单传九代的传递谱,令人不解。再看太极拳的佐证:杨登甫先生《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等列‘太极拳创自宋张三峰,传之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继后不绝…,。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述及太极拳世系表:张三丰(元末)一王宗岳(明孝景间)一蒋发(清康乾间)一陈长兴一。趟堡太极拳传人宗谱(前己论述)单传九代,谁想怎样讲就怎样讲。其传说何必考证。 <br/><br/> 再详看王宗岳的论著《太极拳论》,可以映出在王宗岳时期并非吴图南、赵堡所讲的几代单传,更能透彻地看出当时太极拳在民是已广泛地流传。从而也证明了张三峰(宋)张三丰(明)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四川韩康在学习研究《王宗岳论》等写出了“浅析太极拳源流的发展情况”,其一,在王宗岳时期太极拳已成为有一定的群众理论与实践的拳术。王宗岳在《论》中指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由此可见, “四两拨千斤”这句形容词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太极拳理已在人民心中广为流传,已成为拳理。故王宗岳在此能借以“察”之显非力胜。其次“观耄耋御众之形…..”。说明当时民间已有年至耄耋的高龄的太极拳家,技击身手不凡,故王宗岳能“观”之。其二、王宗岳《论》中又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此话不难说明当时太极拳以后继有人,但也有不少人练不得法,功不到家,其不能运化。此证明太极拳在人民中流传的基础。其三,王宗岳论》中再讲:“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此话也可见‘旁门,鱼目混珠,假冒伪劣也。‘甚多’说明太极拳的广泛在民间的影响。王宗岳在《论》中也批评了在练习太极拳中的以壮欺弱、以慢让快的弊病存在。</cc><br/>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7:00
以《王宗岳论》中的几点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太极拳名家大有人在,练习太极拳之风的广度。也不难看出当时太极拳练习者鱼目混珠、练不得法等错误理解者甚多。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太极拳在社会上的影响,而这些并不是吴图南先生及赵堡所讲的一代单传所能造成的。《王宗岳论》本身也正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及太极拳的继承、发展、普及状况。 <br/><br/> 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内容浅析和唐豪的《王宗岳考》及顾留馨的《太极拳术》的考证是吻合的,其符合当时的历史状况和王宗岳当时的活动时代背 景,那时也正是陈家沟太极拳的鼎盛时期,太极拳名家大有人在。如杨露禅恩师陈长兴的父辈陈公兆、陈秉壬、陈秉旺、陈秉奇…一等。根据此分析推断,也极 有可能的就是身处温县陈家沟仅一黄河之隔的洛阳、开封之地的王宗岳,由于自己本身从《阴符枪》可得知对武术爱好。由陈家沟正南泛水渡黄河到陈家沟学习 太极拳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而这种分析与推理,应该比传说张三峰或张三丰向数百年后的王宗岳传拳更为合情合理。 <br/><br/> 再说蒋发,根据考释,蒋发明末清初人(约1600-1680年),原为登封武举李际遇之部将,李际遇举兵反抗明朝逼粮纳税,结营於登封玉带山,当时陈家沟 陈氏第九代陈王庭与李际遇乃拜把兄弟,出事上山遇蒋发结为好友。当时李际遇北上反明,陈王庭回陈家沟,后李际遇兵败遭殊,扫除残余,蒋发投奔陈王庭隐 居为仆。陈家沟陈氏宗祠珍藏的陈王庭遗像,后持大刀而立者为蒋发。1937年陈家沟第十七代陈子明将此像登在《陈氏世传太极拳》一书上。 <br/><br/> 陈家沟称蒋发为[把式』(温县地方方言,属下等人、长工、仆人)。几百年来,对陈王庭和蒋发的传奇故事,代代相传,无人不晓。如陈王庭玉带山遇蒋发、蒋发化名投奔陈家沟、蒋发田间献艺、蒋发五岔沟镇邪等等。据分析,蒋发既身为李际遇部将,与在陈家沟隐居时故事,究其武艺也非一般,当时隐居陈家沟为仆,与陈王庭关系表面上主仆相称,能立于陈王庭之侧,明之友情之深。长期在一起,切磋技艺,并非不可能。而以时间论,蒋发身处年代比王宗岳早近二百年,蒋发出生时,王宗岳的生命细胞尚不知在何处,如何传于蒋发?同样一个道理杨露禅之恩师陈长兴还晚了百余年,蒋发又如何传拳于陈长兴王宗岳(清乾隆年1795年) ——蒋发(明末清初约1660年)——陈长兴(1771年一1783年)。这种时序倒错的荒唐无稽之谈,早在民国时便已被否定,但某些人遗在抄袭这种一目了然的传说,把当作史实而振振有词,未免贻笑大方。 <br/><br/> 海南李师融抄袭杜元化的“明代之论据及其考证”,其中讲河南杜元化(育万)在其《太极拳正宗》一书(1935年开封出版)的太极拳溯始中说:“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温县人,生于大明万历二年(1575年)世层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数里之遥”。其了了几句,作为史记。其疑点一,杜元化非温县人,杜元化与蒋发中间隔了二百余年其资料何处而得。二,杜元化讲蒋发是温县人,世居小刘村。小刘村现仍是自然村。世世代代住在小刘村中的居民为甚么没有一个知道有蒋姓,何况蒋发。三,杜讲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而陈家沟地于小刘村相邻,舍近取远,其言何意?四,杜讲蒋发是温县人,又是太极拳一代宗师,为何温县县志上有陈王庭,没有蒋发?五,杜元化书中列出赵堡历代传人之宗谱(上述己列有),蒋发单传九代与陈清萍,可信乎?写蒋发传陈长兴之人又该怎么说呢?六,蒋发在陈家沟传奇故事代代相传至今,而赵堡近六千多口人,有几人能讲出蒋发为赵堡一代宗师的史记与传奇事迹呢? <br/><br/> 赵堡王海州在1993年第一期《中国太极拳》杂志刊登了杜元化的关于蒋发的这一考证。更为可笑的2000年又在《武当》杂志再登这一考证时,竟然多一蒋发遗像原来是将陈家沟陈王庭与蒋发的画像用反拍技术将蒋发的画像盗出发表,成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遗像的考证。其掩耳盗钤的手法实在可笑而愚蠢。</cc><br/>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7:00
以上几位先生说法不一,都不能自圆其说。传说终归传说,就让其永远的传说下去吧。 <br/><br/> 三、太极拳半信史阶段 <br/><br/> 半信史阶段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史记计起。 <br/><br/> 温县位于河南省(中原地带,西北部黄河北岸,地处东经112°52’一113°13’,北纬34°52’一35°52’一35°02’之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北负太行山,南面临黄河,古代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的故乡。因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而驰名中外。 <br/><br/> 陈家沟座落在温县城东十华里的青风岭上,是仅有三百多尸陈姓的小村庄。相传六百年前原名常杨村。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因元铁木耳守懔庆(怀庆府为现今沁阳市),明军久攻不下,急欲一统天下的明太祖迁怒于民,遂下令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说。人烟几绝,继又迁民填补。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徒山西之民於温,今考名碑,碣、墓铭之类,其原由山西洪洞迁民来者十有八、九云。明洪武五——七年,陈氏始祖陈卜由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先迁于怀庆府东南立村为陈卜庄(现温县西北境内),因其地势低洼,两年后又迢至温县东十华里的青风岭上的常杨村,后随陈氏人丁繁衍,又因村中地势有高坡深沟,高低不平,常杨村改名陈家沟。 <br/><br/> 陈氏定居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于垦种兴业,代代相传,六世同居,七世分家,人繁家盛。直至距迢徒时四百年后,即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始建《陈氏家乘》谱,因相隔时间太久,轻忽了人物、事迹、拳艺等记载。真正的史记从陈家第九代陈王廷(字奏庭约1660年)记起。 <br/><br/> 陈氏家族为保护桑梓,子子孙孙在村中设武学社,农闲时,操练拳械,代代相传。在温县县志及《陈氏家乘》中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德,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在陈王廷年老所作的长短句舒怀中有:“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间教下些子弟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这里虽然并没有明确写到“太极拳”三字,但能表明了陈王廷及其上辈都擅拳术,这样,在家传拳械的基础上,有继承又有发展。在《陈氏家乘》中记载:陈王廷(字奏庭),明末清初(约1600—1680年),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明武庠生,清文庠生。祖父思贵,陕西狄道县(今甘肃省内)典史。父抚民,征士郎,均好拳习武。陈王廷由于出身小官宦家庭,从小习文练武,武功纯厚,拳术练入化境。只有武艺精湛,学术渊博之人,才能使拳艺有创造性的发展。看他在陈氏‘太极拳总歌’中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被后人引为太极拳理论的经典名句。只在陈家沟拳谱出现。“纵放屈伸”刚柔之变化也,忽刚忽柔,引化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人皆不知,独我自明,“诸靠缠绕”之“诸”多也;“靠”肩背,背靠,胸靠、胯靠…,.浑身上下技击用法无不在缠绕之中,“缠绕”乃圆圈的变化,亦即缠丝劲的自如运用。根据唐豪、顾留馨二先生的考证:陈氏太极拳还吸取了明末著名战将威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的拳术招式。由此可见,陈王廷文韬武略,在家传拳械的基础上与好友李际遇,蒋发之间必然可能的拳技交流切磕吸收民间诸家拳术的精华,采纳《黄庭经> >、《易 经》阴阳学说,结合中医经络学,完善了始有太极拳的萌芽阶段。 <br/><br/> 从陈家沟第九代陈王廷至第十四代陈长兴这百余年间,太极拳逐渐成熟。代代相传,名手辈出,第十代的汝信,所乐;第十一代的大鹏,光印、恂如、申如;第十二代敬伯、继夏,第十三代的秉壬、秉旺、秉奇、公兆;第十四代长兴、有本、有恒;各代太极拳代表人物都有许多传奇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如:陈王廷考场比武;玉带山巧遇蒋发;申如恂如双英破敌;打死黑狸虎,累死陈敬伯;继夏画丹青制服苌三宅;牌位先生陈长兴;陈家沟砍杀大头王等等。陈家沟陈氏家族历代修订家谱时,在每代太极拳有代表性的造诣高、功夫深厚的名字旁加上拳 手、拳师等批字,这样就给有些人提供讲话的把炳,说拳手、拳师不代表就是太极拳拳手、拳师。当时也可能没有提到“太极拳”三字,但从陈王廷后几百年, 直至陈长兴从理论分析,套路的演练技术的运用给太极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cc><br/>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7:00
<table class="post"><br /><tbody><br /><tr><br /><td class="content" valign="top">几百年陈家沟太极拳其套路特点、风格还一直保持传统面目,难道非太极拳乎! <br/><br/> 陈家沟所流传的古老拳术套路则有一百零八势太极长拳、红炮锤、十五红十五炮、五套锤、五套拳、太极揭手和刀、枪、剑、棍等器械,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将五套锤、五套拳总合为一路七十二(太极拳老架一路),也叫大架;十五红十五炮与红炮锤合二为一,成为二路三十六(太极拳二路也叫炮锤),陈有本又在老架一路的基础上衍变了小架七十二(当时也叫新架)。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势相继不传。至此,陈家沟太极拳套路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体系。从而进入了有史记的信史阶段。 <br/><br/> 我自己的观点,历史终归是历史,史记是每个时期的记载说明,谁也抹杀不掉。每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每一项科研项目的发明,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寅践验证,再与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武术的每个拳种的形成是这样,太极拳也并不例外。对于太极拳的神话阶段和传说阶段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从其套路上,理论上渺茫的少不可见。对于那些神话与传说给一些太极拳的爱好者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心里上的安慰是可理解的。半信史阶段虽然前期没有提到“太极拳”三字,但它的理论、技巧以及流传下来的传统套路,都符合太极拳的 阴阳刚柔之理,我认为一个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言行一致。如果说一个舞蹈家表演一段舞蹈,你不可能说她是太极拳。《王宗岳论》中也批判了“斯技旁门”。前面我也论述过陈王廷完善了始有的太极拳的萌芽阶段。使他和拳艺的精湛,知识的渊博,《纪效新书》、《黄庭经》,阴阳经络的研究,以及李际遇、蒋发的交往分不开的。再从陈王廷下传代代名手的演练、总结,直至到百余年后的陈长兴、陈有本……,这样太极拳套路、理论的形成合乎并顺其历史时期与拳术形成的发展规律。虽然太极拳由陈家沟陈卜一陈王廷一陈长兴三百多年的没记载到有记载的现实状况,证明了这一伟大的业迹,取之於社会,来源於人民,陈卜、陈王廷、陈长兴是人民创造太极拳的缩影,其功劳永不可灭。 <br/><br/> 四、太极拳信史阶段 <br/><br/> 太极拳有完整、可靠、详细的文字记载,其现实地、无可争议的发展衍变史,应自陈家沟第十四代陈长兴、陈有本记起,此为太极拳发展的信史阶段。 <br/><br/> 陈长兴(1771年一1853年)字云亭,为陈家沟太极拳最古老的杰出老架代 表。一辈子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拳艺超群,堪称妙手,百里方圆,无人不晓。 陈长兴少年时代在父辈的教导下,自己刻苦练习,青年时期终日磨练,晚上练拳有时睡觉和衣躺长木凳通晓达旦。练拳姿势端正,以致不管走路、站、望,一举 一动尽循拳理,务求中正,拳艺练到出神入化之境界。晚年时精神充沛,艺高不减当年,在陈家沟方园百里流传著许多传奇及动人的故事。陈家沟每年逢年过节 唱大戏,几十—里以外来看戏者成千上万。其站在人群中看戏,不管干百人怎样推挤,无论人流来回如何涌动,凡近其身者均如水触石,不抗自砚左右分流而去, 唯其如泰山磐石,丝毫不为所动,时人称为“牌位先生”。“牌位”乃在中国北方民间百姓用以参拜、供奉祖先,上刻祖宗姓名的木制座碑。安放於祖宗神坛上 永远不移动的叫“牌位”。当时人以此形容陈长兴深厚的内功。现在有些无知的浅薄之徒不解其意或恶意中伤反而妄言“牌位”及¨,木呆“实为可气可笑。 <br/><br/> 陈长兴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具有特出的贡戏值得特别纪念的承前敌后的一代宗师,他以超绝的拳艺,宽阔的胸襟,培育了陈氏家族的子孙,打破了封建的传统家族观念,第一个将陈家沟的太极拳传于外姓人——河北永年杨露禅。使太极拳公布于世,直至今天,衍变出众多流派,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防身健体之无价瑰宝。, <br/><br/> 另一位对太极拳有卓越贡献的是陈长兴的同门兄弟陈家沟太极拳第十四代宗师陈有本,乃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套路的代表。小架当时亦称新架,是在老架(也叫大架) 的原有基础上衍化的套路,同为七十二式。在当时二套架并驮齐驱,素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意指练小架根据个人的体力,身体素质,功夫深浅,年龄差异,练习也可为高中低架子。大架与小架内涵、拳理出自一脉,只有套路动作在形式上略有区别。并将套路中的发劲,震脚、拍脚变成柔劲,含蓄于体,不是不发,而是蓄而待发。将发劲动作变为了单式练习。陈有本宗师为文武庠生,深得家传太极之精华,文武兼备、艺德兼优,深受乡邻之尊恭,拜其门下学者甚多,门人陈清萍、陈有论、陈三德、陈廷栋等。晚年将小架套路练得出神入化,圈小而细腻,运用缠丝以腰柔带动周身,练意、运气、养神,,意、气、神三者合一,延年益寿,收到显著的良好效果。</cc><br/></td><br /><td class="floor" valign="top" noWrap="noWrap" ><br /><div class="con"><br /><div class="fl">7楼</div></div></td></tr></tbody></table>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8:00
小架在陈家沟流传至今名手辈出,历久不衰,其中居住赵堡镇的侄子陈清萍作为陈家沟太极拳“赵堡架”一支传於外姓,走向社会,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 <br/><br/> 由于陈长兴、陈有本二位宗师教导有方,将陈家沟太极拳引入了一个顶峰阶 段,一百多年来,不管老架、小架,有继承,又有发展,由陈家沟一偶之地,传播至中华大地,直至海外,成为世界上传统武术中最为古老,风格独特,理论明确,阴阳互化,刚柔相济,深受广泛关注与欢迎的太极拳种。 <br/><br/> 陈家沟太极拳作为有史可载的最古老的拳种,在以前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习,其为世人所知晓而推广的时间却并不久远。究其原因,并不是某些人所传言的讲陈家沟保守不传,若是这样,何为杨露禅会三进三出陈家沟学艺成功,成为名震京师的“杨无敌”。历传三代,衍化为杨式太极拳,成为杨式祖始。凡习武之人皆知,自古以来,无不重师长身传口授,既使在今天,也是如此。以太极拳此博大精深的理论而言,师长的口传亲授仍是诸多现代辅助学习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此乃众多学练者之切身体会。因此,若无陈长兴之悉心传授,杨露禅何能真正窥其秘?陈青萍倘若无真诚向叔父陈有本学艺,怎能得其真传,又怎后来独树一支赵堡架?考证任何一事物产生原因,都不能脱离其当时之历史条件及环境。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播迟缓,其因一、一二百年前,陈家沟交通闭塞,距离省府驻地远,村人很难与外界有交往的机会。二、生活环境单调,祖祖辈辈种田为生,又恋守故土,不愿离乡背井外出闯荡江湖。这也是中国北方河南人的特征。三、中国传统的封建家族的声誉高于一切,陈氏子孙练习太极拳只是为了自我保护,若有极少数之离乡出外者,亦本著忍让为先之规,不肯轻易与人交手,逞强露技,因为武术讲的是当场不让夫举手不留情,习武者天外有天,深恐技不如人,输的不是自己,而是毁了陈氏家族的名声。四、文化程度有限,虽技击水平高,但理论研究上升与书面以及表答能力,口才的传播感到不能如愿。 <br/><br/> 直至一九二八年,北京同仁堂佑老板邀请陈家沟太极名家到北京传习,陈氏十七代陈发科、十八代陈照丕赴北京后,陈照丕再到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其后陈家沟第十七代陈子明、陈宝渠也到浙江、江苏、湖北等地传习,其间数十年,陈家沟太极拳始为世人所识,并逐渐推广至各大城市。 <br/><br/> 五、太极拳的衍变阶段 <br/><br/> 太极拳自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首传外姓杨露禅,第十五代陈清萍传趟堡及永年武禹襄后百年来,代代相传,随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太极拳也不断的发展普及,传播衍变出多个流派,到中国四十年代,已被国内外所公认的有五大家传统太极拳,分别为陈、杨、武、吴、孙。 <br/><br/> 陈式太极拳乃各家传统太极拳之首,它合太极阴阳之大道,老子道教之哲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寓技击与保健于一身;套路风格独特乃别具一格,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尤为其突出特征之螺旋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最近被一些西方现代科学理论(莫比乌斯怪圈理论)所印证而引起关注。陈式太极拳可因人施教,老少皆宜,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深受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之欢迎。对陈家沟太极拳发展贡献最显著的,近代应数陈家沟第十七代陈发科、陈子明,第十八代陈照丕、陈照奎四位宗师。 <br/><br/> 陈发科(公元1887—1957)字福生,继承祖业,自幼习武,每日三十遍几十年不变,将陈式太极拳练入化境,松活弹抖,威力慑人,二十年代已闻名乡里,培养陈家沟的下一代,名手辈出。1928年应邀到北京传授陈家沟太极拳。在京数十年与人交手切磋无数,没有对立面,反而交了不少朋友。为人谦恭忠厚、武德高尚,谈起拳艺总是一句“我不中”(河南方言,不行的意思),其超群的功夫及太极拳独特风格在京都独树一帜,武术界亲身目睹,赞声不绝。时杨季子诗云: “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持刚强”。被北京尊为“太极一人”。他平易近人,毫不保守,教拳三十余年,弟子无数,从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许多人带艺投师,其中:李剑华、许禹生、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悟、冯志强等后来皆名间中外武坛。陈发科宗师为传播陈式太极拳立下了不朽功德。</cc><br/>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8:00
有人说王庭学拳于蒋发,试问,从古至今,你见过徒弟坐着,而师父站在一旁的像吗?别异想天开了!陈王廷端坐、蒋发执刀立在旁边的画像你没见到吗?那就去看看吧。 <br/><br/>蒋发既然曾为武将,当会武术。也许(我也假设一次)他的一些建议对王廷造拳还有益处。但有像为证,他只能是王廷先生的仆人或是徒弟。 <br/><br/>你不会又认为这个像也是伪造的吧?呵呵。即便(我再假设一次)是伪造的,可怜那些认为蒋发传拳在先、供奉蒋祖师的人居然还要盗版这个伪造画像中蒋发的像来用,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者也! <br/><br/>纵观太极拳起源之说,只有两大派可以较量: <br/>1、陈家王廷造拳。 <br/>2、道家三丰造拳。 <br/>而提出其他说法的人,不妨先送到精神病院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好了。 <br/><br/>而王廷造拳,在时间、地理、情理、传承、文献等诸多方面都是可以信赖的。 <br/><br/>而三丰造拳,除了在情理上看起来是“想当然”般的合理之外,其余都是些xx在xx看到xx等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事情。可信程度实在可怜。 <br/><br/>有头脑的人只要先将自己的成见放下,将两种说法都拿来比较一下,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br/><br/>关键是先要放下成见!!!</cc><br/>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8:00
有人要王庭造太极的“确凿证据”, <br/>问题是什么叫“确凿证据”?多年前,经多位专家鉴定的故宫博物院藏了多年的清明上河图居然被发现是赝品;文革期间,铺天盖地说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反革命工贼也是言之凿凿,结果如何?……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因为这样,难道我们就要用不可知论来看待这个世界了吗?比如说,谁又有确凿证据(比如验证DNA,其实,就算DNA相似,难道一定是亲生的吗?恐怕也是未必!)证明自己目前的父亲就一定是亲生父亲呢?但我们大家不还是认定自己目前的父亲是亲生的吗?!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其他诸多方面来感觉就足够了。 <br/><br/>对于“太极拳是谁造的”这个问题来说,是和我上面举的例子一样,想(或者说能)拿出所谓百分之百确凿的证据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理、情理、传承、文献等诸多方面来感觉感受就好了。 <br/><br/>不知为什么很多人就是执着地认为太极拳不可能是陈王廷先生造的,即使来自时间、地理、情理、传承、文献等诸多方面都是支持陈王廷先生的。 <br/><br/>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在来自时间、地理、情理、传承、文献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不符合逻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是张三丰先生造的太极拳。 <br/><br/>弄黑弄混一盆水很容易,只是向里面滴一滴墨或扔一把土就行了。可我们要想再让它清就难了,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的过滤才可能使水恢复本来面貌。 <br/><br/>想让一个人臭也很容易,可以随便瞎编说xx在何时何地看到他(她)和xx在干什么龌龊的事就行了。可那人要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可能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实现。 <br/><br/>现在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虽然张三丰造拳的证据丝毫也无,但就凭xx随便瞎编个传承表,并且说何人何时在何地看到还有练这个的就成为了将一盆清水搅浑的泥土、就成为了使一个人变臭的“揭发”。 <br/><br/>而陈家人则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境地,不反驳,那就说明是默认了人家的说法。反驳,则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会一个说法,一会一个传承,让陈家应接不暇,筋疲力竭。反正编瞎话也不需要成本,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解决了。可你要拆穿这个瞎话,就必须付出成本、精力和时间。 <br/><br/>平心而论,你们哪派能脱离杨露禅或陈清萍?!而禅、萍的太极拳不都是来自陈家沟吗?!准确地讲,只有陈家沟的人有资格说太极拳是如何如何造的,其他人连资格也没有啊!因为你们的根都在陈家沟!就像如果你没见过你爷爷,那就只有听你爸爸来介绍他老人家如何如何,而不应该是你盲目地臆断你的爷爷是道士或是和尚。 <br/><br/>我为陈家人对人类做过如此大的贡献却受到这样的回报感到难过…… <br/>我为那些“盲目不听父亲话却臆断自己的爷爷是和尚或道士的孩子”感到悲哀…… <br/>我为那些故意散布“你这孩子的爷爷是和尚”的造谣者感到愤恨…… <br/><br/>佛家认为,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解脱固然是好事,只是便宜了那些故意搅浑水好混水摸鱼的卑鄙小人,实在有些心理不平。 <br/><br/>好在,正如陈毅先生说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报销。小人,你能蒙的了一时,决不可能蒙人永世。小心正在你春风得意以三丰嫡派传人的身份自居时,估计就是你大难临头之日。毕竟古人有云,行不义者,必自毖!天理昭昭,法网恢恢,岂是你区区小人所能逃之?!望好自为之。 <br/><br/>对于陈家,我也只好祝愿以小旺先生领导的陈氏一大家族,应如《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r/>没别的,把祖传的把势练好,就足以告慰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br/><br/>阿弥陀佛 <br/>合十</cc><br/>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9-11 08:58:00
有人说张三丰造太极拳说早于陈王廷造太极拳说,真是开玩笑!张三丰造太极说怎么会早于陈王廷造拳说?! <br/>张三丰全集,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只字未提造拳之事。 <br/>陈王廷好歹还有个长短句讲到“造拳”! <br/><br/>到陈家沟打听打听去,自古有陈王廷造拳的传说。 <br/>再到武当山去问问上岁数的老道去,谁人知道三丰造太极拳?甚至三丰道长会不会武术都是一件万分令人怀疑的事情。而与之相比,王廷是文武全才,有温县县志记载——这可是正史!有正史记载三丰会武术吗?别说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还现实点好!说三丰造拳,还不如说吕祖造拳好了。</cc><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