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7:43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

作者:不详<br />一、 内家拳<br />1.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br />米儿叙述:<br />我师童先生说话直,不知道的,以为童师喜欢起事端。所以童师的话,许多人都听不进去。关于吴鉴泉,童师说吴图南曾亲口讲吴鉴泉推不过他,所以他又去拜杨少侯。吴派出自杨派,但始终没有赶上杨派。张义尚称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 ”本人的体会与张义尚的认识完全不同。本人练孙式太极拳有年,说此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不假,但是此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灵虚,在这方面比杨式太极拳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牛胜先讲当年李玉琳的推手功夫令杨澄甫先生也自叹不如。当年杨澄甫的四大金刚包括李雅轩都抬不起李玉琳的胳膊,其松沉劲可见一般。此外李玉琳动若灵猿,所以才有“铁臂苍猿”的美称。这不仅是主动的快,而是反映的灵敏。也许是由于张义尚没有研究过孙式太极拳,所以发此偏颇之论。<br />童师曾言,支燮堂先生称形意拳既是修道术又是杀人术。寿关顺先生也常说他不能用形意拳跟人切磋,那是要出人命的。支燮堂年轻时第一次与一位实战名家动手,只一交手,竟把对手打穿砖墙,身体数处骨折。当支燮堂后来功夫高深后,就可以控制,解放后支燮堂曾独自与20几个人发生冲突,交手中支燮堂在他们每人脖子根摸一下,20几个人的脑袋都向一侧偏歪,都抬不起头来。事情闹到派出所,经公安人员调解,支燮堂再在每人头上摸一下使他们复正。童师讲,孙剑云前辈曾告诉他脖子上的这个部位,并摸给我示范,确实一触摸这个部位头就要歪。在这个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头摸歪。但是实战中出手要准,分量要合适。否则是要出人命的。 <br />尚云祥晚年腹大如锅,不良于行。这是西安的徐雨辰先生和北京的孙剑云女士亲见!南怀瑾先生说“大腹便便不是道”,化劲是练神还虚,其境与道相通,有腹大如锅之象者必定未臻化劲!孙凤麟先生说:尚云祥晚年常去孙家拜访,孙老先生从不与之谈拳。尚云祥经常与孙老先生的弟子肖玉昆、齐公博等过手切磋,且占不得半点上风。把尚云祥的刚劲当作化劲是误人。<br />2. 传统内家功夫绝顶高手的境界<br />米儿叙述:<br />童师讲:北京、上海、天津的武术老前辈都曾谈起孙老先生身法之疾可称绝世。他们说只要孙老先生看见或感觉到的东西,无论是人是物,也无论你是否有准备,都逃不脱孙老先生的手。<br />孙存周先生的控制圈的半径是3丈内,上海铁路局的周仲英讲,三丈之内你就跑不出孙存周的手,他要你第3个扣子,绝不会拿你第四个扣子,你想跑都跑不掉。你怎么动,他都快你一拍。<br />童师讲一般的拳师的控制范围是3、4尺,也就是1.5米左右。好一点的,控制范围2米左右,在当今已可以算是高手了。绝大多数拳师的控制范围也就是1米左右。他非要你近身才能发力打你,你远一点儿,他就打不上,偶尔打上,也没有多大的劲力。 <br />童师常说当今的拳术家绝大多数名不副实。他们有两怕,一怕来访者玩命真打,二怕来访者真懂拳理。童师讲只要两者你占其一,当代名家头上的光环就不存在了。许多名家大师被其传人吹的很神,但童师讲其实他们知道的掌握的也就是些小儿科的东西。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习武者连这些小儿科的东西都不懂,所以他们能糊弄人。童师讲,名家们最喜欢有限切磋,因为这是他们最善于表现的场合。<br />童师曾讲过他年轻时的一些事,童师自幼练习田径,善跑,体能出众。童师20多岁时曾访过一些非常有名的拳师,拳师让童师随意进身,以试身手。童师常用的方法是前窜后跳,总与对手保持1、2米左右的距离,不轻易与拳师接手。往往不到3、5分钟拳师就已不耐烦或气喘吁吁。这时童师看准机会打了就跑,如此反复。往往拳师大怒,但又毫无办法。靠这种战术与人斗,童师尚未失过手。近年童师体重增加较多,不能用这种战术了。童师讲这么简单的战术,我自己又没有真功夫,但是他们都很难赢我。说明他们的功夫也是很一般的。 <br />牛胜先说:李天骥认为牛胜先只要按照他的要求练三年就能够超过当时北京所有的高手。<br />张烈先生讲,他自己自幼喜欢体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但是跟孙存周先生出去散步时,他跟在老师后面走很吃力。当时孙存周先生已经70来岁了,而他只有20岁出头。张烈说,老师走的快而稳,腰板笔直,帅极了。“行如奔马。”即使是散步,一般人也很难跟得上。前辈的功夫,从生活细节上也能窥之一斑。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7:56

二、&nbsp; &nbsp;&nbsp;孙门轶事<br />3.&nbsp; &nbsp;&nbsp;武学泰斗孙禄堂<br />瀛人叙述:<br />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这在当时已是定论。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靠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靠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br />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br />单刀叙述:<br />1934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它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br />包不同叙述:<br />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br />精武门叙述:<br />关于&quot;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quot;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lt;&lt;当代武侠奇人传--近50年国术家掌故&gt;&gt;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quot;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quot;万能手&quot;,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quot;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quot;盖世英豪&quot;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quot;压倒那些老前辈&quot;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年1月28日的&lt;&lt;大公报&gt;&gt;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quot;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quot;<br />skate评述: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而孙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时人无不叹服,1898年程廷华弟子询问程孙的修为如何,程连说:神乎哉!神乎哉!孙先生真是武学千古奇人。<br />4.&nbsp; &nbsp;&nbsp;孙禄堂学习太极拳<br />纯阳叙述:<br />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quot;四民&quot;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quot;四民武术社&quot;.<br /> &quot;四民武术社&quot;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quot;四民&quot;与郝先生会会.<br />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quot;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quot;算是为郝先生打个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quot;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quot;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quot;四民&quot;来了.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quot;四民&quot;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lt;&lt;武林&gt;&gt;第9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br />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8:15

5.&nbsp; &nbsp;&nbsp;孙存周小记之一<br />童旭东叙述:<br />孙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晚年又遇上武术运动受“左”的思想影响,武术界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对武术研究的苦心孤诣未得其彰,对武术运动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br />存周先生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谓不狂,中年尝舍家财助妇婴,自守饥贫不为日寇折腰,不可谓不耿;晚年大隐于市,舍功弃名,从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苍茫,机圆神完,不可谓不合于中庸。<br />纯阳叙述:<br />孙存周先生是位传奇人物,寡言孤傲,不易接近.与我师子珍先生迥然不同.我见过存周先生几次,但够不到跟前去.存周先生的打扮与一般的拳师不同,第一次见到存周先生来四民时,他身穿米色风衣,头戴鸭舌帽,眼睛上还戴着付大墨镜,嘴上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身板瘦高笔直,元阳贯顶,神采傲然.按当时的穿戴习惯,他简直就象个老特务.按今天的眼光,他颇有几分象个搞艺术的大导演.他身边还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小个儿,留着个油光光的小分头,身板看上去挺瓷实.不知是谁?两人都不怎么说话,看一会儿就走,我师对他们极为尊敬,甚至可以用恭敬来形容.当时我很看不惯,他们走后,我问吴师他们是谁?我师告诉我:老头儿是孙存周,孙禄堂老先生的儿子.并说,孙存周的功夫如何了不得.说他能在墙上跑四步.以后,又见孙存周来过一次,孙存周穿着件长衫,再我师力邀下,示范了一个虎形,孙存周连长衫也没脱,双脚向前一跃,疾如灵猿,确实跃出很远.吴师让我用脚量量,这一跃足足有十大步.至于凌空走八步,我没见过.这可能是对身体轻灵,纵高蹦远的一种形容吧?孙剑云练拳时也是身法轻灵,但由于她是女同志,接触不多.据说宋老前辈有墙上挂画之能,但宋前辈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也是听说而已.<br />同道叙述:<br />郭云深先生的功夫我只是听说过,孙存周先生的功夫我是曾亲眼见过,由是可以令人体味何为超神入化、何为石破天惊!孙存周先生功夫之绝,言语难以表达,真是不可思义!斯人已逝,多说也是白搭,有位老友说的有点儿意思:看着他(指孙存周)练拳,我以为自己都上了天。<br />skate注:谢铁夫在技击方面造诣极深,平生与王芗斋交手十次,皆战而胜之。关于孙存周战胜王芗斋之事,请参见《中国太极拳》1994年第3期。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8:29

6.&nbsp; &nbsp;&nbsp;孙存周小记之二<br />米叙述:<br />孙存周先生武功高绝,其技击功夫独步一个时代.但在封建武德思想的影响下的中国武林,对孙存周先生注重实践的做法似乎是难以接收的,故其生前甚受时人所忌. 孙存周所胜名家甚多,如他17岁时曾战胜通背名家&quot;臂圣&quot;张策.以后云游南下,曾胜好手无数,如李玉琳,褚桂亭,马裕甫,解铁夫,陈子正,柳印虎,杨奎山,吴鉴泉,朱国禄,顾汝章,胡耀真,陈发科,许延增,王芗斋,吴图南,李集峰,郭古民,肖功卓等.<br />耄耋人叙述:<br />孙存周先生是位技击巨匠,好打也善打.但为人似孤傲,不和群.记得孙存周先生去世后,其妹孙剑云女士到市武协来通告.吴图南先生对孙剑云说:&quot;你哥哥是惊天动地的功夫,盖世无双.什么时候出殡,武协送个大花圈去.&quot;等孙剑云告诉了出殡的时间地点出去后,有人张唠给孙存周买花圈,吴老对那人说:&quot;谁给他送花圈?!他孙存周就会打人.不送!&quot; <br /> 大约是1954年,北京的老武术家们在太庙(还是中山公园,记不真切了)表演武术,徐致一不知道孙存周早就认识胡耀真,向孙存周介绍胡耀真说:&quot;这位胡耀真先生是您的形意同门,大名鼎鼎的单指震乾坤啊!&quot;胡耀真脸一红,忙说:&quot;哪里哪里,孙先生让我尝过屁股震椅子面儿.&quot;原来不久前,孙存周与胡耀真试过手,孙存周将胡耀真扔在了椅子上,把椅子面都给震裂了.事后,吴子珍还专门出来为二人说和. <br />德发叙述: <br />孙存周先生尚未达道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修为境界.孙存周生前曾多次讲过,他的技艺未及孙禄堂先生十之二三. 孙存周先生与王芗斋较计的事,很多老人都知道.因为那时意拳还未形成气候,故这件事在武术界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王芗斋晚年常去孙存周家请益,与孙存周一谈就是半天,并常带去一些他自奄的小菜,有时到了中午还不走,直到其子女来叫。<br />孙存周先生生于1893年,有两个证据,其一是孙存周的女儿孙淑容尚健在,她的电话是01066158979,问一下孙淑容便可证实.其二是在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孙存周任首席监察委员,上面有孙存周的年龄,为37岁.因当时的人都报虚岁,故也可推算出孙存周生于1893年.而王芗斋生于1890年也有两个出处,其一是王芗斋的户口本上的年龄,王选杰也是据此认为王芗斋生于1890年.其二是据&quot;中国武术百科全书&quot;上关于王芗斋的一条,其生卒年也是1890年--1963年.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8:39

7.&nbsp; &nbsp;&nbsp;孙存周小记之三<br />未名氏叙述:<br />孙存周伤眼完全是个凑巧,第一他平时本是不戴眼镜的,那天他等朋友,一时觉着无聊,随手戴上李小禾的水晶镜看报。看了一会儿报,朋友来了向他打招呼,他一回头,正好李小禾往回抽球竿,碰在了孙存周的眼睛框上,眼镜破碎,其中一块碎玻璃扎在眼球上。这是很难避免的一个巧合。以后,孙存周练武更加刻苦,闭门谢客整四年,终日练功不缀,终于练就出一身罕见的功夫。29年国术游艺大会时,孙存周被聘为首席检察委员时,无有不服者,包括李书文、张策、杜心五、刘百川等在内的一些老练家子,对孙存周的功夫也深表钦服。其中多有切磋,不乏传奇逸闻。35年六运会上,蒙古跤手参加表演,并于会后与本次运动会的摔交冠军及民间好手进行了5场交流比赛,蒙古跤手全胜。<br />第二天,任十大国术评委的孙存周为了给内地武林挽回面子,毅然决定以一对四:孙存周站立场中,让四位蒙古跤手分别各持自己的四肢,由叶大密喊号、吴鉴泉挥旗,一声令下,孙存周劲发四梢,将四位蒙古跤手全部震扑于地。老翰林陈微明竟一下兴奋地跃起来,说道:“真功夫还是在神州哇!&quot;孙存周一代技击大师,一生事迹极为传神。其孤傲自有其孤傲的本钱。有位八卦掌名家看了孙存周的八卦掌功夫后说:“就是董老公在世,怕也不过如此吧!<br />铁拳叙述:<br />孙禄堂先生的功夫自然是登峰造极了。八卦掌名家李子鸣说:“孙禄堂先生睡觉的时候,别人都摸不着他。那真是到了至虚至无,与道合真了。”形意太极名家郝恩光说:“孙老先生在家中时,允许任何人任何时候偷袭他。但是到了外面孙老先生就不允许徒弟再这么做。因为在家中,孙老先生知道都是自己的朋友和弟子,先生能有意控制自己本能反应的程度,尽量做到不伤人。到了外面,不知是敌是友,反应必然要尽性。轻则致人于残,重则致人于命。所以老先生在外面总是摆出一副很有戒备的样子。警示那些冒失者,以免他们自讨苦吃。”孙禄堂先生的这个传统孙存周先生也继承了下来。孙存周先生也允许别人在任何时候向他发起偷袭,很少有人能够得手。据说,他的徒弟祖雅仪在他吃饭的时候就偷袭过他。孙存周是不会生气的。但是,孙剑云女士是不允许别人这么干的。我问过孙剑云女士的几个徒弟,他们说:“我们老师很少谈怎么打的事。几乎不跟徒弟们试手。顶多教你打打轮,或者让你听一下某一手的劲。这已经是让我们很开眼了。”孙存周、孙剑云虽是同胞兄妹,却完全是两个路子。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8:51

8.&nbsp; &nbsp;&nbsp;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br />求实问:<br />请教瀛人、纯阳前辈:螳螂拳家马汉清曾说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但我看过的所有关于陈发科的报道文章都说陈发科一生未有败北记录,与人较技,都是轻松取胜。不知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是否确有其事?如有,可否详述经过。多谢!<br />瀛人叙述:<br />战胜一词过重。其实平日里相互切磋,谈不上谁战胜谁,相互体认一下而已。大约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1946年),北京武术界的老武术家赫寿岩过七十大寿,很多人都去捧场。本来,陈杨两派太极拳很少来往,但是雷慕尼即拜过陈发科又拜了赫寿岩,所以陈发科也被请了去。孙存周作为武术名家也被请了去。去的大多是太极门的人,形意、八卦和其它门派的也去了一些。由于去的大多都是些练家子,话题自然就谈到拳上,沈家祯、雷慕尼与其它的人讨论起缠丝劲,谈的挺热烈。话音儿传过来,赫寿岩就问陈发科有关缠丝劲之意,陈略作讲解,众皆称善,时孙存周与陈发科和赫寿岩同在一桌,孙存周睥睨众人,不作一言。赫寿岩是老江湖,看出孙存周的意思,趁着兴头儿就故意问孙存周:“你们家的拳里有缠丝劲没有?”孙存周说:“什么缠丝劲,我只知道里裹外翻就够用了。”后来听雷慕尼讲,孙存周与陈发科曾有过接触,陈发科说,我缠不上他,就是缠上了也没用。<br />纯阳叙述:<br />孙存周不爱说,好通过交手来表达他的意思。所以当时他的名声不是太好,同道们都有些怕他。孙存周是位罕见的技击家,其技击水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陈发科是位好老师,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教人不保守,诲人不倦。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此陈发科和陈照丕能够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之主。当时很多年轻人都爱跟他们学拳,他们为陈式太极拳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人说陈发科靠打擂在北京成的名,这是胡说。陈发科是有工夫的,不过他赖以成名的是他的为人和武德。至于谁打败谁,没什么意思。其实无论陈发科是否输过手,都不影响他作为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和所传拳术的学术价值。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9:03

9.&nbsp; &nbsp;&nbsp;孙存周为何不上擂台试试?<br />直言叙述:<br /> 在1928、1933两次国考和1929年游艺大会上,孙存周(1893年生)都正当年,这位喜欢和人试手的“大师”,为什么不趁此机会上擂台和人比试一番,而偏要在私下和这个试了和那个试?而在擂台上拼杀的有其同龄人(朱国福)也有比他还大的,要比就正大光明地比,有史可考,有据可查。之后出现了很多传闻,说他败了若干名家,实质上能打的未必有名,有名的未必能打。是否禄堂公呵护他的宝贝儿子,因为那都是“打死勿论”的生死之博啊!<br />米子健叙述:<br />孙存周是浙省国术游艺大会的首席监察委员,负责平定比赛争端。期间,有人挑战,孙存周登台愿与之一试,挑战者畏其神,犹豫不决,最终悻悻而退。此事见于29年11月22日杭州社会日报。<br />28年3月24日中央国术馆成立,5月孙氏父子被请到南京,孙禄堂先生被聘为武当门门长、孙存周被聘为一等教习。时国术馆内争权夺利、派系斗争较严重、人事关系十分复杂。孙禄堂先生因不满其环境,于6月辞职,当月即被江苏省省主席钮永健聘为江苏国术馆教务长,后又兼任副馆长,钮永健兼馆长。时江苏国术馆也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近三分之一的教习被孙氏父子带到江苏国术馆。9月江苏国术馆迁至镇江。孙存周早在中央国术馆举办首届国术国考前就与中央国术馆分道扬镳了,他怎么还会去参加其举办的考试呢?1935年,金警钟在其创办的“国术周刊”上称赞孙存周的功夫宏博赫奕、南北无匹。孙门在民国时期确实盛极一时。解放后,逐渐消沉了。目前在江苏还有一些孙门后裔,但大多已不练拳了。<br />南阳子叙述:<br />“浩博雄烈,赫奕英绝。”是1932年孙存周过40大寿时海上心意拳名家卢崇高赠送给孙存周的字幅。以后金警钟又以相近的词句写于其“国术周刊”中。可谓同道共识。<br />北溟叙述:<br />孙存周都当上首席监察委员了,还上台比什么?再说当时很多选手都是他父亲教出来的学生,老师的儿子上场,别人怎么比?章殿青当时不过就是跟李景林的女儿谈谈恋爱,很多人遇见章殿青都故意相让,曹晏海与章比赛时,不打自倒,两次故意用手触地。孙存周在这种情况下不参加比赛倒是有风骨。否则,就是得个冠军也说不清楚是自己打出来的,还是别人让的。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29:39

10.&nbsp; &nbsp;&nbsp;孙门传人的一些掌故<br />米儿叙述:<br />历史上,李玉琳与孙存周确有矛盾。但是无论谁对谁错都是同门内的个人恩怨。后人很难准确分清其中的事事非非。有人说是孙存周看到李玉<br /><br />琳跟老先生跟的太紧,怕李玉琳学到老先生的拳艺,所以一门心思哄走了李玉琳。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象支燮堂跟老先生的关系比李玉<br /><br />琳更近,老先生去上海大多都住在支燮堂家。但孙存周与支燮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说孙存周是因为怕李玉琳学到老先生的拳艺而跟李玉<br /><br />琳闹矛盾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孙存周还经常把跟自己学拳的学生介绍到老先生那里去学艺,要他们拜老先生为师,其人品与胸襟由此<br /><br />足可见证。所以,孙存周与李玉琳的不和,其根源不在孙存周这边。但是无论是非如何,李玉琳确实是老先生的入室弟子。<br />李天骥生前说过一句话:“没有孙家拳,就没有我们李家的今天。”所以,李家是靠孙家拳在武林中扬名立腕的。李玉琳、李天骥、牛胜先这<br /><br />李门的三代代表人物吃的都是孙家拳这碗饭。 <br />通背拳传人成传悦临死前曾对来看望他的体委领导讲:文革以后硕果仅存的武术高手就剩下李天骥老师。<br />童师讲:孙雨仁79岁时,河北体委请他去开交流会,孙雨仁在会上还要求与别人过手。按定兴体委的说法,这个老头子在定兴30年了,里里外<br /><br />外没有遇到对手。孙雨仁是孙剑云的大徒弟,比孙剑云还大6岁。童师讲:孙雨仁讲他一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能得到孙存周的指点。孙存周去<br /><br />世前孙雨仁与别人一同去看望孙存周。孙存周看过孙雨仁练的拳后,摇摇头说:“下次你自己来,我给你说说拳。”没想到,一个月后孙存周<br /><br />就去世了。童师讲就是孙雨仁的拳都不能入孙存周的法眼。 <br />孙存周有个早年的徒弟叫萧德昌,人称“怪蟒萧”。身体柔如无骨,周身骨节可以自己脱开。最善与人缠斗,因为别人锁不住他,他一抖便能<br /><br />将对手震吐血。“怪蟒萧”的身体不仅能很柔软,还可以变的很刚硬,一接手,对手就象撞在铜墙铁壁上。所以,人称怪蟒。肖德昌在文革后<br /><br />期才去世,死时仅70多岁。<br /> 孙门第三代有真功夫的,据说以董岳山为最。肖德全、肖德昌、李成希、林秉礼、柴贵也是数得着的好手。解放后,第三代比较显山露水的是<br /><br />李天骥。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0:20

三、&nbsp; &nbsp;&nbsp;陈式太极拳<br />11.&nbsp; &nbsp;&nbsp;陈式太极拳师旧事之一<br />A-ching叙述:<br />王荠斋与陈发科不和:台湾周剑南先生曾在解放前造访陈发科。文中并未提两人为何交恶,但大抵是因王创拳而有争议。陈向周一直强调缠丝<br /><br />劲的重要,并演示一遍拳路,周见其拳势惊人而叹服。之前周亦拜访王(搭了手),并认为尚云祥功夫远在王上。<br />陈照奎听信馋言:因王西安做民兵大队队长,见到陈茂森练新架,后到北京请陈照奎到陈家沟授拳。听说当时极保守,教时必关门闭户,并拉<br /><br />上窗帘。有人为了学习,下雪夜还伏在屋檐上偷看。有人向陈照奎说陈庆洲在兆沛出殡时没出现。所以一直不愿教陈庆洲新架。后经人说项,<br /><br />在宴席上陈照奎说可教其推手,让陈庆洲拿其右臂,时肩离地数寸时照奎肩一抖,将陈庆洲打上天花板掉到桌上,丛此陈庆洲对不能学到新架<br /><br />引为憾事。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0:36

12.&nbsp; &nbsp;&nbsp;陈式太极拳师旧事之二<br />圈点叙述:<br />介绍一些陈家沟的逸闻<br />我竟然看到了“陈发科从陈家沟出来后,陈家沟就没有真正练拳的了”这样的话,很是诧异,特此介绍一点我所知道的情况。先从陈发科这一代说起,陈发科可不是独子儿,他是兄弟三个,还有陈登科、陈连科同为陈耕云的孙子,陈长兴的曾孙。这两个家谱有载,功夫绝不低于陈发科,这是老架嫡传。同辈的还有陈鑫的侄子陈椿元,那是小架嫡传。这一辈著名的还有陈子明,文武双修,着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是早期有数的太极著作之一。<br />在所有十八代传人中拳法最出名的其实不是陈照奎,而是陈登科之子陈照丕,我这一说诸公可能又要急赤白脸了,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大家有没有想过,陈发科为什么会到北京传拳?答曰:北京的武术界许禹生们把他请到北京的。可许禹生们怎么知道陈家沟有个陈发科呢?<br />事实是陈照丕曾于1928年于北京传拳,在北京宣武楼立擂,17天未遇敌手,陈氏太极之精奥始为人知。北平市政府、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单位慕名延聘,后来被南京市市长魏道明邀至南京的中央国术馆(当时南京才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武术界没有邀请到陈照丕,才去陈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再请一位陈氏高手来京传拳,这才有陈发科到北京传拳这回事。<br />陈照丕曾于1933年任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南京瀹陷,陈照丕返回温县,在抗日将领范延兰部教部队大刀,后于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厅等教拳。这是当时教陈氏太极最出名,也最接近政府体育机构的人,解放后,陈照丕返回温县故里,专一传教拳法,现在的陈正雷、陈小旺、朱天才、王西安、陈小松都是从小从他学拳的弟子,陈家沟一系的老架拳法主要由他传播。<br />这么著名的人物大家怎么不大听到呢?原因是他在国民党的体育部门任职太久了,刚解放那阵子阶级成份划的最严,他的成份不但是地主,还在国民党军队当过官、教过拳,处境可想而知,只有在家乡隐忍过活,教几个弟子不使拳法失传而已,后来更严酷的考验来临了,文化大革命中把他判为反革命、国民党特务,关进监狱,并最终遭到了枪毙的厄运。一代大师就这样撒手人寰。自解放以后除了陈家沟,外地的陈拳爱好者只听说过陈照奎,没听说过陈照丕。<br />我曾看到意拳的拳谱中有句话,“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真的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话,依着惯例,得到最精深武艺的应该是陈照奎、陈照丕的儿子才对,而不是陈小旺们,这两位大师都有亲生嫡子在世,却都并不是拳法出众,可见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象神话中的魔咒般一念就灵。<br />我听陈沟的朋友们谈,陈家沟练武之风强盛是不错的,但也只是农闲时练练,象陈小旺们这样的高手,也就是每天练十几遍算多了。这种情况到了七九年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之风兴起,他们师兄弟办起了武术学校,来学武的弟子络绎不绝,陈沟的子弟们看到了练武能带来种田之外的另一种谋生之路,开始发奋练拳,最出名的就是四大金钢,据传当时他们都是“天天住家不见人”,白天天不亮就背着干粮到村外练功,深夜才回家睡觉。后来陈小旺在河南体委工作,郑州每年都举办“少林武术节”,每逢这一时期,全国各地来比武切磋的人很多,陈小旺更是丝毫不敢懈怠,每天盘架子40遍,其刻苦可见一斑。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