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3:42

八、&nbsp; &nbsp;&nbsp;其它高手轶事<br />21.&nbsp; &nbsp;&nbsp;对清末民初国术高人的评价<br />米儿叙述:<br />《近世拳师谱》中国武德会1935年出版,记录近代国术家300人,尤其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最高。摘录数句:“孙师禄堂,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br />又称郭云深“技精绝,名冠同侪,以半步崩拳打遍七省,形意拳始兴。...”<br /> 称宋世荣:“教授后学无私蓄,养气功深,.....”<br /> 称霍元甲:“逼走俄、英大力士,声震海外。....英武过人。”<br />称韩慕侠:“豪气如虹,享誉津门.....”<br />称孙存周:“其拳行如奔马,势若游龙。.....挫败名家尤众。.....”<br />称李书文:“人称神枪李。胆烈.....一世英雄。....八极由是而振。...”<br />称张策:“所习通臂拳已臻炉火纯青之候,....兼善单刀,华北知名。....”<br />称尚云翔:“几复云深之能。...”<br />称程庭华:“所习游身八卦掌直追其师,北方首屈一指,同侪无出其右。...”<br />称刘凤春:“三掌震京津。...”称尹福:“为硬八卦之宗。...”<br />称杨露蝉:“为北方太极拳宗师,艺臻化境。.....由此世人方知有太极拳之名。...”<br />称杨班侯为:“其技世间罕有,其势如鹰.....”<br />称郝为真:“所习太极拳与杨派同源异流,人称其艺几架杨氏昆仲而上。....”<br />称杨澄甫为“当代太极拳泰斗,....从学者最众。...”<br />称朱国福:“形意拳后起之秀,...兄弟三人名震首都.....”<br />称刘玉春:“力如熊罴、捷似灵猿....每穿梭于枪林弹雨,神色如常,...其刀法世称名技。...”<br />称张凤岩:“于贯跤技法,研究独到。.....”<br />称金佳福:“力能透骨,指如钢钩.....大侠甘凤池嫡传...”<br />该书所列拳师比《国术名人录》要多,内容也不相同。<br />我在童旭东先生处见此书复印件。童师言:所有史料文献,一概不借。只许我摘抄数句。据童师讲所以如此“小气”,是因为现在武林中编造孙老先生谣言者屡屡出现,而史料文献是童师揭露他们谎言的最有力的武器。所以童师说,他收集的史料很大的用场是为了打笔墨官司。童师以捍卫孙门为己任,他的史学研究造诣和敢言的风骨,可以说让当今国内那些散布武林谣言者既恨又怕。童师常说:我一直等着他们。我死以前,会把这些史料编辑出版的。 <br />lcjj叙述: <br />孙老先生晚年已是位隐逸翁,尚且获此至誉。孙老的真实造诣可谓弥高。据张义尚讲,三十年代时,孙存周的武功之高在当时武林中已是罕见。但孙老先生还是认为孙存周练的拳这也不是那也不是。<br />尹福确实够得上硬八卦之宗,据说他的几位弟子都是手硬如铁。寿关顺也说其师支燮堂的手有如钢钩,可以轻易地掏进人的肚子里去。寿关顺说:形意拳练出来名堂的,就不能跟人动真功夫比武,那是要死人的。太极推手的优点就是安全。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4:07

22.&nbsp; &nbsp;&nbsp;民国时期高手旧闻<br />23.&nbsp; &nbsp;&nbsp;不为人知的技击高手之一<br />包不同叙述:<br />许延增是醉鬼张三的徒弟,和他同室学艺的还有王卓然等六人。其子许维仁功夫也很好。张烈就说,他见过拳家无数,只有许维仁和孙存周是真正懂拳的。孙存周先生功夫是好,只是有点生不逢时,可惜!现在几乎没什么人提起他们了,只有童旭东写过一点关于孙存周的文章。有人说孙存周曾战胜过王芗斋,也不知是真是假,这一点还被王的后人们大骂,说是无中生有,自高身价。现在就是这样,真是有本事的不露头,知道史实的也不愿说,门把的倍儿紧,你怕什么!?谁知道你是谁呀!现在真正的拳家也是多得很哪,如宋光华、李桂昌、骆大成、牛宝贵、邸国勇、余永年、孙剑云、杨剑霞等,这只是现于世者,还有不出名的隐者,就更不可计数了。<br />纯阳叙述:<br />许维仁是有真功夫的。文革前他在东单那边儿推个小车卖冰棍儿。其实他家里很有钱,应该说是祖产。许维仁因手上有块白癜疯故在武林中有“花手许维仁”之称。许维仁本来瞧不起形意拳,认为没什么用。许维仁本身的份儿大,他不仅力量大抗击打能力强而且柔韧性极好也非常灵活。他身材硕大但能钻在八仙桌下打拳。后来许维仁与西四澡堂子李梦更交了回手,挨了李梦更一记暗劲骀拳。三天才回过劲儿来。于是知道李的形意拳劲道非同一般。他常去找李梦更切磋交流,对李颇服。这是我所知道的许维仁唯一钦服的人。近来有人撰文说许维仁与崔毅士切磋如何如何,其实论实际工夫崔毅士远非许的对手。可惜的是文革中许杀了抄家的红卫兵然后自己刨腹自杀,李梦更则更惨生生地被红卫兵给折磨死了。<br />同道叙述:<br />有些真正的高手,由于宣传的原因后人不知道,而一些本来并非高手的拳家,被其后人吹捧成为高手。于是在后人中产生高手不见面的印象。其实,高手间大多数都是有过交流和切磋的。比如,刘百川与杜心五就动过手。赵道新和万籁声更是多次参加擂台赛,但成绩都不理想。当年的一些真正的高手解放后却很少有人知道,象朱国福、马承智、马裕甫、杨松山、郭长生、韩庆堂等都是高手,而且他们相互之间更是没少动手。高手之间不比试,是文革后这二十多年的事。即使如此,梅惠志和张旭初与王选杰还是动过手的,贾永安与崔瑞彬也动过手。当然梅、张、王、崔、贾等算不算高手,还值得商榷,但他们至少还都是有名气的。<br />罗伊琼斯叙述:<br />刘百川与杜心五、赵道新和万籁声当初的社会环境不同于当今,刘、杜是因为万籁声的私怨而交手的,赵道新的擂台赛成绩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是万籁声是曾经广州国术馆的馆长,国民党的少将军衔,但是解放以前的武术界的名人都是靠自己的手段,师门的名气并不重要。但是现在的所谓名家大多数都是靠关系发家的,有的是名师高徒、有的自己自封一个宗师、有的是官方认定的高手,自己的名气大但是对于自己的手段没有多大了解,所以没有足够的信心保护自己的名誉。而且现在不同以前的是官方没有认可你,你的功夫再好、手段再高还是没有办法立足于武术界。所以不少有能力有实力但是没有师门背景,没有官方关系,即便打遍天下也没有在发扬自己价值的可能。与其得天下武林朋友,不如闭门谢客的好。<br />skate评述:津门张烈是形意拳现存的高手中功力最为精深的数人之一,原居北京,据说小时侯喜欢打架,十二、三岁时就能打得十几个大人到处乱跑,后拜孙存周为师修习形意。但据门内的人说,张的功夫尚未到暗劲。如何才是暗劲功夫?刘伟祥能做到落地无声而又踏碎青砖,是也。文革时期,武术和其它传统文化都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实乃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4:19

24.&nbsp; &nbsp;&nbsp;不为人知的技击高手之二<br />吴复之叙述:<br />铁罗汉张祥斋(长发)<br />张长发原来是练八卦的,后遇刘殿琛先生(skate注:张45岁才拜在刘门下,之后便以练形意拳为主,享寿90岁),以后便在形意拳上又下了番苦功。张长发54年曾来北京,我的老师曾得到其指点。据说在一次聚会上张长发与王芗斋相遇,王端着大辈的样子冲着张先生打招呼叫了声“长发!”张长发先生扭过头来看着王说:“我当是谁呀,原来是大成拳的祖师爷呀,长发这两个字是你叫的吗?要不要摸摸手啊?”王脸一红,不敢再接话了。张长发比王年长15岁,当时虽已80 高龄,身板却比王硬朗的多,还主动向王叫阵,而王不敢应。张长发真不愧铁罗汉的称号。<br />周江南叙述:<br />时佩文先生自幼师从马玉堂先生练习形意拳。曾随马玉堂南下江南。马玉堂是位了不起的形意拳大师,教出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搏击高手,如朱国福、高振东、张长义等。时佩文曾参加了浙省国术游艺大会的表演。赵道新在这次比赛中经朱国禄自退放水,得了个第十三名。赵颇为得意,时佩文看着赵好笑,两人一过手,时佩文就把这位小师叔撂了个跟头。赵一骨碌爬起来,一定要时佩文教他这一手,结果赵学到这手后,在上海国术比赛中还真用上了。虽然最终赵被淘汰,但赵对时佩文的功夫还是非常欣赏的。以后时佩文去了湖南,受到师弟朱国桢的指点,并跟朱国桢学了孙氏太极拳。解放后,时佩文回到南京,教授形意拳。1986年,时佩文以87岁的高龄去世。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4:30

25.&nbsp; &nbsp;&nbsp;李景林<br />百丈箫叙述:<br />由于受左倾政治的影响,象李景林这样的军阀,不断地被丑化。李景林虽然在政治上是落后的,但他在国术上却是很有贡献的。尤其他的武当剑法有“神剑”之誉。然而文革后,一些丑化李景林的宣传愈演愈烈,如说韩慕侠剑挑李景林的裤裆,李书文用刀震落李景林的剑,赵道新剑伤李景林,唐维录放倒李景林,李文亭推手令李景林称服,全是胡说八道。他们都以一种似乎很不经意的写作方式,编织着种种谣言。他们要造李景林的谣,因为当年李景林的名气太大,声誉太高。他们皆要通过编故事,踩着李景林的名气来抬高他们自己。这就是中国武林的恶习。<br />netevil叙述:<br />山东有国术馆创于1930年,李景林任首任馆长,田镇锋任教务长,马耀南、李应勋任形意拳教授。李景林因迷恋于练外丹死于1931年。其后由窦来庚任馆长。这是我所知的,请大家指正。<br />大成拳说王芗斋空手夺了“剑仙”李景林的剑,使李大为叹服!肯定是胡说八道!<br />李景林做为一个军人,戎马生涯,功夫能达此境界是难得的,李景林尤长于剑术,平时剑不离手,不断操练。<br />由此我又想到,对于李景林这样一个旧式军人,大家可以把其功夫和政治路线分开来看,对于王芗斋能否将其人和其术分开看,做一公正评价。其所创大成拳,有人认为其有一定科学性,有人认为其不成为一个拳学系统。但现在大成拳还是活得生机勃勃,姚氏后人照样办班,王氏后人照样写文章,火热得很,相比之下,孙氏拳学却要费神去提倡。有人说大成(意拳)是骗术,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人去甘心挨骗呢?包括一些终生修此术的老人也在写文章,难道人们都了傻吗?人们是因为王芗斋之人品而否定其拳呢,还是因为其拳而否定其拳?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4:41

26.&nbsp; &nbsp;&nbsp;张占魁旧闻<br />包不同叙述:<br />和李存义同门的张占魁也颇有贡献,张先生晚年融合形意八卦而创形意八卦,其手下名手很多,在天津一带很有影响。耿继善1900年创办四民武术社,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李存义、张占魁、耿继善同出于刘奇兰先生门下,刘殿琛说“燕赵好武之士多归之(指奇兰公)”所以奇兰公也功不可没。据姜容樵先生说,与他同辈的师兄弟中,以孙禄堂、尚云祥、郝恩光三人授徒最多。山西车、宋也是代有传人,只是其传人的活动范围大多不出山西省,所以影响不象河北这么大,但河北、山西交流不断。山西的传人确有真功。1923年《拳意述真》出版,1924年夏,孙禄堂先生去山西拜访在介休教拳的宋世荣先生。1927年宋世荣先生去逝,孙先生的弟子吴心谷为其做传,记载了宋先生的生卒年月,纠正了他在《拳意述真》中所说宋先生八十余岁的错误。吴心谷为其做传的原因是孙先生与宋先生“时相过从,尝以公生平行止语谷,谷仰其德高艺绝,堪为学者师,爰濡笔传之,庶后之人有所考焉。”可见孙先生对他的前辈怀着我们对他一样的敬佩心情。<br />瀛人叙述:<br />张占魁活着的时候,主要靠两个徒弟给他露脸.武的是韩慕侠,文的是姜容樵.张占魁60岁后腿脚就不灵便了,加上与他的大徒弟韩慕侠闹翻,他在天津武林中的地位已是摇摇欲坠.他与韩慕侠反目,各有一半的责任.韩慕侠天生好斗,孤傲不群.韩慕侠在外面转悠了一年,自称找到了董海川的师弟应天文,并被应收为关门弟子,学了反八卦专克八卦掌.张占魁听着心里有气,自己的徒弟在外边转了一圈就长了一辈,跟自己成了师兄弟了,又得了个反八卦专门克我的八卦.所以就邀韩慕侠试手,张一出手就用的是毒着,想教训一下韩慕侠,但是韩慕侠的功夫确实长了,几个回合下来,张占魁不仅占不到上风,而且处处被动,几不能支.这时李存义看韩慕侠出手不留情,眼看着张占魁就要在自己徒弟面前出丑了,就大声叫韩慕侠住手,韩慕侠听见李存义大叫,就准备收手.这时张占魁趁韩慕侠不备,一个反背掌狠狠地打在韩慕侠的后心上,韩慕侠当即吐血.<br />从此师徒反目.韩搬出了武士会,自己成立了个武馆.32年曾有&quot;时报&quot;记者访韩慕侠,韩慕侠称自己一生在武术上只服两个人,一个是应天文先生,一个是孙禄堂先生.缘何?据韩慕侠的师弟刘锦卿讲应天文根本就不会武术,事实上是韩慕侠跑到了孙禄堂先生那儿呆了几个月,得到了一些指点.于是说是得了应天文的反八卦.后来张占魁发现李玉琳走出的八卦中有许多是与韩慕侠的反八卦完全一样的一些身法手法,于是问李玉琳从哪儿学来的,李玉琳说这是孙先生传给他的心得,为此,还惹得孙存周老大不高兴呢.于是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以后韩张二人的关系有所缓和,但韩始终认定反八卦是得自应天文的,并将反八卦的一些要领也告诉了张占魁.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4:58

27.&nbsp; &nbsp;&nbsp; “张占魁生平轶事”的补充<br />观瀛轩叙述:<br />“张占魁生平轶事”是一篇黄积涛的文章。其中隐略并改动了几个事实,现补充如下:<br />1、张占魁最早是跟周玉祥学八卦掌,后来因为他帮助程庭华打赢了一场官司,要回了程家的10几亩旱田,才得到程庭华的传授。当时董海川已死,由于张占魁与李存义是结拜兄弟,于是程庭华要张占魁在董海川坟前递帖,名义上算是董海川的弟子,实际上张占魁是跟周玉祥和程庭华学的艺。<br />2、张占魁只是在华北运动会上做过国术比赛的裁判长,在杭州、上海及南京五运会上都不是裁判长。<br />3、所述“谁不服气直接找我张占魁”之说纯熟子无须有,未见于当时的任何记载。<br /> 4、张占魁与韩慕侠过手,本来因张占魁年长,其体力不支而处下风,张渐渐不敌,这时李存义看不过去,大声呵斥韩慕侠住手,韩刚一住手,既遭张占魁一掌,将韩打得吐血。因此韩慕侠与张占魁从此反目。张占魁晚年感觉对不起韩慕侠,主动与韩慕侠接触,其师徒间的隔阂逐渐淡化,张占魁也承认韩慕侠的反八卦确有可取之处,于是嘱咐其晚年的得意弟子赵道新向韩慕侠学习反八卦。赵道新比韩慕侠年轻31岁,与韩切磋时,赵竟不敌,屡屡被击倒。于是赵也深服大师兄韩慕侠的功夫。<br />netevil 叙述: <br />一、张占魁虽名为董海川的弟子,实际其八卦掌得自程廷华,这一点张先生也承认,马金镛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此。程廷华代师传艺已是公认事实。<br /> 二、为什么有记载才一定是真的,没有记载就不是真的吗?历史上的记载就一定真实吗?如现在见于报刊的一些骗人鬼话,在若干年后变成了史料,也就因此而真实了吗?难道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随时都有人去记载吗?您是否翻遍了当时所有记载了呢?<br /> 三、师兄弟之间切磋可能互有胜负,这是正常现象,并不是谁胜了一局就表明谁高过谁,韩慕侠和裘稚和切磋也曾失过手,裘将此编入了其所创的“螺旋拳”。其拳的名目大都有来源,如“顺风扯旗”就是源于上文中张占魁与左振英切磋时的一招,其师兄弟韩慕侠、赵道新及其它名家的搏斗经验也都做了有机融合。这一条是泛泛而论,并不是要反驳上述第四点。<br />问到底叙述:<br />赵道新生前尊崇的前辈是张占魁和吴翼晖,赵道新不认为王芗斋有什么真实的功夫。更不认同王芗斋的拳理。赵认为他与王芗斋的结识的唯一收获就是,能有王这样一个经常过手的陪练。在他们的切搓中,开始是互有胜负,王曾用冷手突袭将赵击倒,赵道新也曾将王芗斋踢得站不起来。到后来王芗斋只剩下挨揍的份儿了。于是后来也就使这种切搓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再后来连游戏也很少一做了。从赵的心会掌与大成拳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就可以反射出赵对王的拳术的认识。但是,当今的大成拳门人硬要把赵的心会掌拉入其大成拳的体系,不能不说这是由于大成拳技术内容空虚、贫乏所致。<br />小辈叙述:<br />尽管如此,王芗斋还将是赵道新列为自己弟子,薄家骢的《意拳---中国最新实战拳学》里收录了王芗斋手书的弟子名录,其中就有赵道新,此书尚有赵道新拳照一张及其拳学论丛。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5:08

28.&nbsp; &nbsp;&nbsp;韩慕侠打俄罗斯大力士康泰尔一事<br />其实打康泰尔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其起因与郝恩光还是有关系的.民国3年,郝恩光代表武士会去日本,教授在日华人主要是留学生练武.主要内容是形意拳.郝恩光是李存义精心培养的弟子,被李许为继承自己衣钵者.尚云祥虽是李存义的弟子,但李存义始终不喜欢尚云祥,更兼尚的打法与拳术风格皆与李不同,更近于郭云深,所以真正李存义派形意拳的代表是郝恩光.郝恩光的形意拳功夫也确实是好,丝毫不在尚云祥之下.天津武士会成立时,三李聚会,太极李瑞东,八极李书文,形意李存义.盛极一时.李书文把大枪视为神物,加上他以大枪名世,一般人是不敢在他面前抖大枪的.而郝恩光却偏要在李书文面前耍大枪,李先是侧目睥睨,后是目不转睛.郝练毕特意走到李书文前施礼,李书文连忙站起来还礼并赞叹到:&quot;使得好,够绝!&quot;所以郝恩光是武士会中功夫顶尖的人物.<br />郝刚到日本时,与日本名武士屡次交手,占尽上风,深得日本皇族的敬重.后有日本浪人冒充在日华裔,投郝门下,探得郝纯阳剑法之要,后与郝较量,郝不能胜,缘此浪人本是剑道高手,郝绝得有辱师门,栽了武士会的名头,由日本回国后就去了东北.至于郝恩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郝因有辱师门抑郁而死.另一种说郝是被人害死.总之,郝恩光东败日本的事是天津武士会的一块心病.因此当白俄艺人康泰尔登广告在中山公园献艺时,给了武士会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所以明知康泰尔不过是个白俄落魄的杂耍艺人,武士会的人也要跑到他的住处去揍他.并大肆宣扬.在今天看来,其实这不是什么值得宣传的事.至于张占魁打康泰尔更是子无虚有.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5:20

29.&nbsp; &nbsp;&nbsp;田兆麟旧事<br />田兆麟弟子叙述这一帧“国术泰斗合影”的老照片,摄于是1930年前后,收于黄文叔所著《国术偶谈、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一书,由当时国术统一月刊社于一九三六月十五日出版。这一帧老照片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且颇具史料价值,因为照片上的人物几乎都是当时的国术大师、武林名家。如前排中坐者为李景林(字芳宸),乃武当剑派名家、第十代武当剑 传人,曾任当时的直隶督军,于弘杨武太一脉贡献焉。李景林左侧的杜心武乃自然门大家,尤擅轻功;他右侧乃刘百川,少林门大家;刘百川之右为孙禄堂,形意、八卦大家,孙氏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先生与田兆麟老师(田师字绍先,又名肇麟)分别坐于前排最右和最左端。这帧照片的由来是当时黄文叔要出书,从而敦请武术界泰斗来杭州,才玉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合影纪念照。<br />因澄甫先生与田兆麟师,谊属主人,故坐于左右两端。田师之右为郑左平,早年是田师之弟子,后又拜澄甫先生为师。后排立者中之有声望者为褚桂亭师叔,乃澄甫先生之第子,田师之师弟。他不仅精太极,尚精八卦、形意。合照中的黄文叔(字符秀,《武术偶谈》的作者)、沈尔乔、钱西樵皆田师之弟子,余如高振东是李景林的弟子,曾任当时中央国术馆武门门长。可见此照之珍贵,亦可见田师在杨家的地位以及在当时武术界的声望。<br />田师生于是1890年,十三岁即被杨健侯老先生收入府中,后又奉命拜在少侯与澄甫先生门下。因此,老师曾得到健侯老先生与少侯、澄甫两先生三人的传授,从而在陈微明师叔所著《太极拳术》一书中即将田师列为少侯先生之弟子。田师天资聪颖,学拳刻苦努力,杨家之老架子和大、中、小三套架子,以及推手、大捋、散手、刀、剑、枪、棍,还有杨家秘传之八段锦、闭身撇身捶、错骨分筋、点穴诸技艺,田师皆得真传实授,功已臻大成。田师拳架气势磅礴,轻灵、沉雄兼而有之,其周身均能发人,推手之引人发人,已达化境,发劲每每在一哼一哈之间,使之刹那间有凌空失重之感。田师在家操练白蜡杆子时,一丈几尺长的杆子能抖的像面条般柔软,距离窗子还有二三寸远,其杆头之内劲震得窗门沙沙作有声。<br />据闻田师用肩靠树,也能震得树叶簌簌作响。田师武功卓绝,且略举三件事例。50年代初,老师在外滩公园教拳。有一广东人名叫吕飞龙,习外家拳多年,已有点功夫,后又跟老师习太极,但总对太极将信将疑。便想在田师教拳完毕去茶室吃茶时乘机偷打发难。通常老师练完拳或与弟子推手后,总是由一些弟子簇拥着到茶室去。那天正巧田师有事,让弟子先走,随后一人走向茶室。吕飞龙一看机会来了,便蹑手蹑脚走到田师身后,猛的一拳向后心打去,焉知田师身后像长了眼晴,在吕飞龙拳头将及未及之际,忽地回身将右手由下朝前一挥,吕飞龙便像断线风筝一样向后飞出一丈多远,重重地摔到了地上。从此,吕飞龙对太极功夫极其信服,对田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上海杀牛公司有一工人老季,身材魁梧,身高近二米,能扛起一百多斤肉轻松的上楼。他虽跟田师练了四五年,但还是自恃身高力大,对太极拳不那么信服。1958年春在淮海公园与老师推手(老师逢星期一、三、五及星期日在外滩公园教拳,星期二、四、六在淮海公园教拳)时,突然双拳朝田师腹部猛力击去,只见田师身体微微一动,老季已向身后飞去,摔出一丈多远,瘫坐在地上。老季还亲口告诉我一件他经历的事。那是1958年的夏天,老季与田师推手时,竟又冒失的用双拳朝田师胸部击去,这时老季突觉身体失重,头脑振荡,胸部发闷,顿觉昏昏然六神无主,在昏眩中只听田师说了一句:“你不要命了!”老季定下心来一看,自己还站在田师面前,并未被打出去。只是胸前留下一个脚印,印在白府绸短袖衬衫上。原来田师在老季双拳前击时,双手抓老季双腕微微向左右一采,随即用右脚朝老季胸前轻轻一印。若真的蹬脚,老季不死也受重伤了。<br />现在田师已仙逝四十年,早年所收弟子如崇寿永、董柏承、金达钟等师兄也均先后归于道山。所幸得到田师真传,太极拳各种技艺学得最多最全的田颖嘉师兄(田师共生三子,以二师兄技艺最精)与王成杰师兄尚健在,他们已各收了几名弟子,正默默耕耘在太极拳这一优秀传统武术的园地上。<br />今奉颖嘉师兄之命,先撰此文,一来纪念田兆麟老师诞生一百一十周年,二来期望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庶几振兴太极有望,而不致使杨家的各种技艺失传,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5:34

30.&nbsp; &nbsp;&nbsp;柳印虎<br />sjm叙述:<br />柳印虎,河北故城人。曾习形意、八卦多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上获中等。不久即与胡凤山、曹晏海一起拜在孙老门下。柳身体矮胖,尤喜太极拳术并得孙氏八卦剑之传。柳从孙老学习数月后,即有长足进阶。一次,柳与中央国术馆的少林门科长马裕甫公开比剑。马裕甫是首届国术国考最优等获得者,功夫颇硬。比试时,双方都用竹剑,且都带上头盔、护具,头盔配有用钢丝制成的面罩。一交手,柳印虎剑随身变,其剑法、劲势均占上风,马裕甫难以招架。交手未几,马裕甫已身中数剑,不觉恼羞成怒,遂弃手中之剑,一手攥住柳刺来的竹剑,另一手去揪柳印虎的面具,欲将柳掼倒在地,双方纠缠恶斗一团。杨松山见状,急忙上去劝解,将两人分开,遂比试作罢,然高低已分,从此柳印虎善剑,为同人所识。<br />柳笃于太极拳,为了潜心研究,心无旁鹜,未参加浙江和上海的国术大赛。柳从孙老习太极三年,是同期弟子中对孙氏太极拳学得最专的一个,故颇有心得。有人问:&quot;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是否就是要用意识打人?&quot;柳认为既是也不是。言其是,盖不仅太极拳,任何一种拳练到高深处,都是意气形之统一,意到、气至、形随、劲发。言其不是,盖修习太极拳时,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指上述那个意思,而是指要用意随彼、调身于己。用意随彼,目的是调己之身,以使彼劲走空或失中,同时使已劲合机、中整。并非是用意主动打彼,而是据彼意,调整好自己,彼不失中,我亦无意打彼,而是接定彼劲与彼洽合,不即不离。彼若失中,而我中整,则接入彼劲,用其所失,僵则用其僵,偏则用其偏,滞则用其滞,彼重去之则急,彼轻去之则缓也,此方为太极拳之用意不用力也。故练习太极推手,其要并非是将彼推倒,如此,则与摔跤无异矣。练太极推手,其要全在于知彼意、调己身,使二者协调如一而己。一旦练之有成,则与彼一搭手,即能知彼有何不顺,一问一应,即刻为我所用。若彼技高于我,一搭手,顿觉彼四下皆空,便知自己暴露于彼无遗矣。若功夫相当或相差不远,摸着彼劲并非全空,而是若有若无,于是需倍加谨慎全神贯注于彼,以洽合彼意,此乃是太极推手之意义也,所谓&quot;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quot;<br />又有人问:&quot;摔跤与推手有何不同?&quot;柳印虎说:&quot;摔跤是无论使用何法,以将人摔倒为能事,求的是个胜负结果。而推手不过是个修习听彼劲、调己身之方法,求的是个作用道理,故意义不同。但摔跤至上乘,同样是以巧胜人,以听劲调身为妙。而推手有成,也同样能摔得人出。故而,初,两者手段不同,理法似异,至上乘则相通。然虽曰相通,其异犹存,摔跤总是主动欺身,而推手总要劲随彼意。高低成败存乎于当事者,与修习何种技术无关。令人多推崇太极推手,盖此能健养身性,渐悟天道,且致雅精密,引人入理,非唯技击术耳。若以为推手乃跌入之捷径,则必自误其身矣。如馆中之马承智、袁伟,皆以善跤称着,当今海内善太极者,除禄堂夫子外,何人能胜之?以马兄之体魄,即使所用不在道理,我亦难胜,所谓功大不讲理也。而太极推手,非求功大力伟以跌扑对手为能事,乃是研究互相作用之道理耳,故要只用其意不用其力,亦无撕搂顶抱之用耳。&quot;柳印虎除随孙老习太极拳外,与孙存周、孙振岱、陈健侯等亦多有交流,论及推手入径之法时,柳印虎说:&quot;与孙夫子推手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自身气血随夫子之意,时而自耳侧直冲而上似欲冲出头顶,时而又直落而下身体如坠深渊,自己全然无法把持,用意也罢、用力也罢,皆无助于事,身体似已不属于自己。此为禄堂夫子之推手,乃造极之用也,然绝非常人所能企及。至若寻常之推手,以余之经验,不过随彼调身而己。?<br />&quot;随彼之要,一曰敷,二曰穿,三曰摧。敷者,盖也,无论彼如何变化,我总要通过彼之来劲掌握彼之重心,使彼之重心变化不离我手。若一旦彼之重心脱出我手,我即陷于被动也。穿者,串彼之身也。摧者,重心顺彼劲瞬间平动也。随彼劲,并非全随彼劲,若全随彼意,则必被彼放出矣。随彼劲,要敷彼身、串彼中、摧彼根。比如,若彼之重心前动,我之劲随亦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处走劲。走劲之瞬有如用线串住其重心顺其向前之势往此处接。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劲及时转换重心,则必前栽,若是一寸,还是三寸,则视当时情势而定。然而,向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则极易被彼借势进肘或反夺我中。少亦不能少于一寸,否则,彼若脚趾有力,则仍不至前栽。在此范围之内,彼进,则必栽。撑,则无支点,亦必栽。彼唯有抢先转换重心。若转换不及,我劲顺之一摧,彼心栽无疑。若彼重心后动,我之劲虽顺其意向后,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并向其后足跟外沿至其后三寸之地面处走按劲。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中,则其重心必转换不及,我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后跌矣,所胃走劲不出三寸。敷、穿、摧言之为三,用之只在一践一裹之中。总之,推手第一要知彼之重心,然后需知如何随彼而动,该往何处走劲。同时要使自己之重心不为人知。一旦重心被人串上,则必陷于被动矣。<br />&quot;调身之要,一曰整,二曰顺,三曰进。整,即整劲也,身体无论怎样变化调整,总要寓以整劲而不失。顺,通顺也,即重心转换圆活无方、劲势变化通达无碍。我顺,则我易知彼之重心而不为彼所知。彼顺,则彼知我知。若要'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需要'顺'字上下功夫。修习之道可从走架、推手中求之。进,对进也。如彼劲左来,我重心潜换于右,左随彼,而右进。彼劲右来,我重心潜换于左,右随彼,而左进。彼击我上,我重心下潜,上随下进。彼击我下,我重心侧转(不可上浮),下随上进。总要随化随进,二者同步。进即是化,化即是进也。二者不可分也。进则要进彼之中,串彼之重心也。&quot;<br />时有人论拳曰:&quot;形意刚,太极柔,柔能克刚,故太极比形意高妙也。&quot;柳印虎闻之,颇不以为然。柳说:&quot;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侪辈中仅见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quot;柳印虎又说:&quot;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振岱兄于此劲甚妙。他震你头,你即头昏眼黑。他震你胸,你即心颤血乱。他震你周身,你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总之,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此震劲不可劝用,盖此劲伤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彼中枢神经,彼即废矣。慎乎之。&quot;1932年起,柳印虎在镇江开始传授太极拳,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在教拳中,柳教学互长。期商,尤与孙振岱过从较密,所得颇多。时江南太极拳名家陈微明、武汇川、叶大密、陈绩甫、吴兆基等闻柳名,曾先后与柳进行交流,皆盛赞柳技。那时,太极拳家们交流,都是为研究个道理,并非是为了分出我高你低。故或进或退,或你把他放出,或他又把你打出,都很自然,很少有红脸的。打的人并未觉着自己就比对方高,被打的人亦未觉着自己如何丢面子。常常打的人某一手走得漂亮,被打的人跟着一起欣赏。更有,打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这一手到底是怎么用的,要求被打的人再挨一次,以找出刚才那个劲的走法,被打的人一般也不拒绝,故研究气氛较浓。以后柳印虎去杭州时又与黄元秀进行过交流,给黄元秀留下较深印象。解放后,谈及柳印虎时,黄元秀曾与人说:&quot;习太极拳者众,然多以健身养性为旨。能得其妙用者,屈指可数。柳印虎后来居上,可入此列。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5:46

九、&nbsp; &nbsp;&nbsp;武术家与毒品 <br />飞天羽叙述:<br />中国一些出色的武术家,一生很少被对手击倒,却最终被大烟熏倒。实在可叹!<br />通背拳专家张策,人称臂圣,苍蝇落其身不能飞,七、八人以棍围击,不能沾其身,功夫何等高超!但终以67岁的年龄死在大烟枪下,其死前两年,已赢弱的不如凡人了。<br />形意拳名家董秀生,功夫何等了得,造诣何其深厚,学问何其渊博,然而未及花甲就已追随大烟而去了。<br />八卦掌名家孙振川、戴氏心意拳名家戴魁、八极拳名家霍殿阁等无不死于大烟枪下。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