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0:49
13. 陈氏太极拳的一个历史问题 <br />请教一个历史问题<br />本人在顾留馨着《太极拳术》一书中看到:陈照丕到北京后,有好友好事,在一家报纸上刊文说,今有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照丕到京,各路好手可前来试技交流。结果,许多拳手手拿报纸前去交手,无人能胜,来人越来越多,朋友便劝其在某庙前设擂,连打十六天无敌手,陈氏太极始名声大振,各团体、院校纷纷聘请教拳。后来,时任南京市长多次邀其到南京教拳,北京方面又苦苦挽留,陈照丕便荐其三叔到京教拳。 <br />现在有的地方说,陈发科在京设擂十七日无敌手,扬名北京,有的说是陈照丕在京打擂遭败,回来请三叔前去打擂。到底真实情况如何?我想顾留馨作为陈发科的弟子,其所言当更可信,请各位朋友议一下。 <br />松松叙述:<br />杨氏南下后,有一陈沟人与同仁堂岳府相识,推荐陈家人来京教拳。在旧社会上层人士是有这种爱好的。当时陈发科和堂侄照丕(陈正雷的大爷)在家乡类似保安团的部门供职, <br />陈发科是农民出身,先叫曾做小商贩,见过点世面的陈照丕抵京,但问题来了,人们都知道杨禄禅是从陈家学的,但陈照丕只会老拳架和斜身一进一退的打手,加之当时杨氏已居北京几十年,在应酬和场面上要比从小地方来得陈氏强的多,所以并没有多大市场。要知道,在今天也不完全是靠本事吃饭的,教拳是三分本事七分人缘。所以,后来勉强支撑的陈照丕请堂叔来京,但受到当时在京同行们的压制,也不是效果很好,到解放初的时候,陈发科登记教授的还是炮捶,不叫太极拳。当然,顾留馨同志和唐豪等人的书对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 <br />空空叙述: <br />顾留馨特别讲义气,他是陈兆奎最佩服的人之一。任过上海的体委主任。是他介绍陈到上海教拳。但当时上海的太极拳混乱,陈无法正常教授,故才当了大家的面打了一位空劲大师,用的是背折靠,人一按肘就飞了出去。陈这才在上海站住脚。 <br />我想当年陈兆丕的功夫不一定能在北京站稳,陈虽号称全国无敌手,但北京可是藏龙卧虎之地,他虽设擂,但真正的大师是不会亲自打擂的。因此,擂台上的赢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br />而实际上陈发科在北京的名气也是在56年全国大比武后才真正响亮的。但后时逢文革,太极拳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几乎到了出现断层的局面。实在另人心痛。要知道,你功夫不到,师傅不教,仅靠看书是不行的,看了也是天书。个人想法,见笑! <br />无极氏叙述:<br />一摘自《武当》杂志<br />顾留馨,1908年生,上海市人,1925年在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毕业,考入文治大学。1926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年人陈微明致柔拳社,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杨式太极拳,次学拳均不满一年,养生拳架尚未练顺,更谈不上任何太极功夫。顾氏于1934年人共青团,不久又加人中国共产党。因其对革命有功,解放后曾任黄浦区区长,1950年任上海市武术会主席,后来又主持市体育宫工作,成为上海武术界最高领导人 顾氏本身并非武师,却以武坛盟主自居,说一不二。顾留馨组织各路拳师参加学习,首先关注田兆麟。因其继承健侯、少侯、澄甫三位宗师之大、中、小拳架及推手、散手、器械技艺,集杨家功夫之大成,故请其献宝,揭示杨家秘传真功。田兆麟功夫乃数十年挨打、苦练而成,岂肯无缘无故轻易泄漏?于是他摸摸光头装糊涂,推托道: “吾年纪大了,都不记得了。”田作霖、陈微明只知练拳必须有真功夫,不知一切均须服从党的领导,见顾氏毫无功夫,自然心中不服。 <br />顾氏深知功力深厚之第四代杨门前辈无法驾驭,一方面鼓吹陈王廷造拳谬论,褒陈而贬杨。另一方面,将傅钟文升格为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借助各种传媒大树特树,并且故意冷落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等资深前辈,聘请傅钟文在体育宫教杨式拳架,聘请张玉在武协教杨式推手。陈微明因爱徒赵敌七被人暗杀、独子陈邦武英年早逝,心灰意冷,吃素念佛,又遭唐豪、顾留馨批判,愤郁而终。田作霖晚年贫病交迫,丧葬费由复兴公园武术组长张玉出面募集。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体育宫谋一个教练职位,只能以民间艺人身份,在公园设场授拳,无固定工资收入,有时不免借酒消愁。某弟子送两瓶高浓度白酒,与田师伯共饮。弟子走后,田师伯举杯独酌,将所剩之白酒饮完。翌晨,家属呼唤田师伯起床,始发觉其酒精中毒身亡。此后学习杨式太极拳者日渐增多,不过是徒有其表之柔软晨操而已。欲觅“哼哈二气”、 “出手见红”、 “四两拨千斤”之杨氏太极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传闻四川李师伯、杭州牛师伯以及海外董、杨、郑师伯一脉真传尚存,吾辈当焚香祝祷,望其发扬光大,保存杨门武技之精粹!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1:01
14. 陈氏太极拳四大高手<br />空空叙述:<br />现在太极拳有四大金刚之说,过去太极拳有四大高手之说: <br />第一, 陈长兴,号称“牌位大王”。立身于人群之中犹如礁石立于海岸,人遇之自颓,人人得而敬仰。 <br />第二, 第二,陈仲生,(同乳弟陈季生)。日练拳三十遍,为朝廷大将,曾于千军之中手擒大头王。又救主有功,赐黄马褂(文革中被烧),功夫之高,为四大高手 之首。 <br />第三, 第三,陈尧(三个土),弟陈鑫。为陈仲生子。陈尧功夫之高,其手上落苍蝇而飞不起来,其听劲、灵劲出神入化。当过捕头,曾经捕快们开玩笑,一拥而上,将其压于身下,陈尧一个惊弹,将十几个人抛出丈外。 <br />第四, 第四,陈发科。成手时日练六十遍。曾在洛阳龙庭打擂,一个野马分鬃,穿于数十高手之中,如入无人之境。陈照丕北京打擂顶不下来,叫其叔入京,称再不来,就给陈家沟丢脸了。发科公入京后,面对众高手身立于檀木桌之上,称如若能撼动桌子,就永不入京,发科公一个千金坠,桌子腿竟入于地下。众皆不战而退。大徒弟洪均生亦功夫高强,据称其在心法等方面还超过了陈发科。其心念一动,手中的锅碗瓢盆即碎,打坏无数。 <br />太极功夫有多厉害,吾引用一段文字望大家参考: <br />吾友孙子仲和,为余述陈君仲生生手擒大头王事,风英义概,令人骇服。有言某封翁家,突来数十巨盗,封翁好言款之,急招仲生生至。则红烛高烧,宾筵盛列矣 。仲生生入,灭其烛。盗大哗,抽刀相扑。盗人人喜得仲生生殪之。须臾无声,则盗皆自杀,而仲生生固无恙也。盖盗互扑杀时,仲生生固皆在其手侧,惟用盗代死,而自手执一碗,一足立筵席中间,也可谓妙绝,益另人骇服不止。…… <br /> 荆文甫 <br /> 选自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1:12
四、 杨式太极<br /><br />15. 杨澄甫一门旧事<br />1. 《武当》2000年11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40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26岁的万籁声的对手。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也只是处于中游。<br />瀛人叙述:<br />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br />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3分实7分虚。所谓3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所谓7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中央国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于是在1928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杨澄甫教人多强调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当时杨澄甫吃的不是技击这碗饭,而是健身这碗饭。说杨澄甫是技击名家,这种说法当时很少听到。杨澄甫曾先后在江苏国术馆担任一等教习和浙江国术馆担任过教务长,时间都很短。原因就是杨澄甫基本不与外人比手,而在国术馆与人比手是天天都少不了的。杨很不适应。杨澄甫在江南的名声主要靠两个人的宣传和抬举,一个是陈微明,陈微明为杨澄甫着书,使杨家太极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另一个是黄元秀,黄元秀通过练杨家太极拳治愈了他的肺结核,黄元秀在军政界颇有些影响,杨澄甫能去浙江国术馆当教务长便是黄元秀力荐的,黄元秀是浙江国术馆的董事,在浙江影响很大。<br />纯阳叙述:<br /> 4. 褚桂亭是李存义先生的徒孙,褚桂亭的师傅是姜玉和,姜玉和的形意拳师承李存义.褚桂亭生于1893年死于1977年,终年84岁.褚桂亭一生轶事颇多.褚桂亭虽拜在杨澄甫先生门下,但杨澄甫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会捧场.杨最喜欢的弟子是陈微明,武汇川和董英杰.其中陈微明与杨最交厚,他们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杨家的太极所以能够普及,实得力于陈微明先生的宣传与研究.杨门内多推崇武董二人,而实际动手功夫,褚桂亭却在他二人之上.<br />skate评述:杨澄甫的推手功夫被李雅轩等人说得神乎其神,skate多年来一直以为杨的功夫在当时天下无敌,现在看来大谬矣。虽然杨澄甫为一代太极宗师,其定型的杨式太极大架如行云流水,极具观赏和健身价值,但是并不能由此证明甚至夸大杨澄甫在技击方面的实际造诣。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1:34
16. 杨万比武的经过<br />吴道子转述(原文登于武魂杂志):<br />1926年,北京中央公园办了个"行健会",以教武术为主,请李占魁(同万籁声的师父赵鑫洲一起在永胜镖局走过镖)作教练,每月一块现大洋.后来北京太极渐流行,便邀请杨澄浦兼课,杨澄浦当着李占魁面对学员说:少林功夫不顶用,练着吃力,也动不得手!李占魁不敢同老杨过手,学生都跑到杨一边了,只剩三四个人跟李占魁,李教不下去,不得不自动请辞了!<br />李占魁找赵鑫洲请他给出气,万籁声听后讲:我愿前去一比高低,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次日万籁声以学拳为名前去,杨澄浦要他报名时万说:太极拳好倒是好,就是要先比试比试,比得过我就同你学,比不过我,你同我学!杨用捋法伸手,万用转环锤法,下用捆腿法,杨一个斤头,但没倒!杨再箭步搬拦锤,万下切掌右捆腿,杨栽在石栏杆上,肚子顶着栏杆.<br />星期天,由徐禹生出面,约请武术同道叫杨澄浦当面讲清楚.杨澄浦见赵鑫洲行礼,连呼三叔,并声称;是我不是!杨澄浦自此在北京站不住脚,遂去上海,后到南方教拳!<br />万籁声后提及此事时说:杨澄浦失败,不在于功夫不高,主要是自大骄纵,藐视我年轻,而我之不平助拳,也属鲁莽从事.<br />铁拳叙述:<br />别挤兑人家杨澄甫,杨澄甫真那么菜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名声,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跟他学拳。付钟文先生(付为杨的弟子,并有亲戚关系)说:“当年论功夫,孙禄堂先生第一、杨澄甫先生第二、李景林先生第三。所以当他们三人结盟后,当时练功夫的人多一半不出此三家。”以后,孙、李互换弟子,李景林将军让他的弟子全部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孙先生也让他的弟子全部随李景林将军学武当剑。于是有了天下功夫两分半之说。指天下有功夫的人不是从孙就是随李。其实,当时杨澄甫的弟子也不少,遍及大江南北。只不过杨澄甫先生的弟子大多是在民间不在国术馆里。在国术馆里有名的就是李雅轩。李雅轩的柔韧性特别好,也能实打,馆中内外家好手对他都是认可的。何福生就很佩服李雅轩。说杨澄甫先生菜,没有道理。万籁声主要是靠着杜心武的社会关系硬,没有杜心武的社会关系,他什么都不是!杜心武还跟杨澄甫结拜为兄弟呢!万籁声有什么可不服气的?<br />skate注:杨澄甫的推手功夫是非常惊人的,但由于身体太胖,移动不便,实战就很难说了。杨露禅和杨班侯都以轻功见长,与人动手时,身形飘忽,对手摸不着他,而他能攻击对手薄弱之处。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1:53
五、 太极拳名家旧事录<br />瀛人叙述:<br />1. 杨少侯自杀海上.关于杨少侯自杀,在陈微明的<<海云楼集>>中有明确记载那么杨少侯为什么自杀呢?是因为有几位国术馆的教师通过李景林约好了杨少侯,要与杨进行切磋交流.时杨已68岁,虽名气很大,但真打起来已力不从心.杨少侯是很要面子的人,事先请人试了回手,确感非常吃力.由于答应李的事又不好回绝,为了保全杨家太极的名声,于是选择了杀身成仁.<br />2. 郝维祯潦倒京城.民元郝维祯来京,遭杨健侯冷遇,在京城站不住脚,于是去了天津,去访李存义和李瑞东,在河北公园李存义的徒孙李玉琳向郝请益,试了回散手.郝维祯竟不能胜.于是又折回北京,斯时盘缠用尽,病困交加,潦倒在宣武门,几于毙命.后经人救助才终于得以返乡.<br />3. 吴鉴泉汗颜西子湖.民国十八年,杭州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吴鉴泉应邀为评委,同时作为表演员表演太极拳,时评委副主任褚民谊是吴的学生,吴颇得意,评判时对朱国禄的拳击打法颇有微辞,认为朱的打法不和于国术.时朱国禄之胞弟朱国祯邀吴与自己作一对上台一较,朱国祯称:我只用国术,不用拳击,看能不能赢你.朱站在台上三次邀吴,吴不敢应.时值深秋,而吴竟汗流满面,双手微颤.后经李景林与陈微明调解,才作罢.<br />4. 陈照丕动口不动手.国术馆有摔跤名家杨法五,生得虎背熊腰.闻陈谈太极拳以轻破重之高论,欲与陈一拭,陈远避之.一日陈教拳时,杨又至,立于一旁.陈望见,立刻解散学员.至杨前顿首曰:"您总得让我混碗饭吃,我不敢在您跟前练拳,可您总得让我有个说拳的地方吧."<br />5. 武术家也是普通人,真正修养高深的没有几位.1979年在京的老武术家在西单聚会,由于文革后很多武术界的老人儿很久都没见面了,一般见了面都客客气气.都相互称对方为"某老师".孙剑云看见吴图南向吴打招呼说:"吴老师您来的早啊."吴回答道:"我在等你那,干闺女."孙剑云反映可是真快,立刻跟了句:"哎,你这干孙子,怎么几天没见,跟姑奶奶开起玩笑来了!"吴图南站在那儿尴尬地笑了笑,没敢再说话.旁边不知是谁说了句:"真是自取其辱." 往事历历在目,讲出来是想说明今天的人不要被故事和文字异化了.<br />包不同叙述:<br />汪佩琴说“(马岳梁老师)一足着地,以金鸡独立之势,用少腹迎着三十来岁青年拳师的双推掌。双方相持不到一分钟,这位推人的小伙子满头大汗,脸上神色显得十分尴尬,而八旬老人依然是单足着地,神态自若。”青年说:“我在推马老师少腹时,只觉得他腹中有一股气在跟着我的手转,只要我一用力,这股气就会聚到用力处,使我的力在圆形的气团上滑过去。”马老师还曾在香港以金鸡独立之势<br />迎着五名摄影记者的推击而不动。<br />skate评述:skate初学杨式太极拳时,所接触的书籍文章无不是说杨式拳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天下无敌,杨少侯乃是杨家第三代中功夫最精纯者,但其自杀一事一直是个迷。如瀛人先生所言为真,则殊为遗憾,须知李存义晚年在山东也曾经栽过,但也无损其一世名。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2:11
六、 吴图南回忆练习太极拳的经历<br />摘自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br />自叙<br />他检查出我患有:先天性肝炎、先天性肺结核、先天性癫痫。他说:很难治好,因为是先天胎里带的,我得慢慢调理他。经过相当时间的调理,我的病渐渐好转。后来李大夫向家长建议说:最好叫这孩子练练功。那时清朝北京地方上有各种功房。此如学写字、绘画的叫书画房。练弓刀石的叫弓刀石房。练拳的叫拳房。于是我在九岁那年由家长带我到练拳的功房去。教拳的老先生是全佑先生。由他的儿子爱绅号鉴泉教我。我一方面由李人大给治病,一力面练拳。练什么呢,就练太极拳。我跟监泉先生学了八年,后来由鉴泉先生介绍又跟杨少侯先生学了四年。前解后共学了十二年。<br />练功苦难挨,曾经想自杀<br />那时候练拳练的很苦。传统的太极拳有一种形式的练法叫定式。比如揽雀尾分六个动作,按每个动作去练定式。定着不动要定多少时间呢,定六个呼吸,然后再换势。揽雀尾要用三十六个呼吸,差不多两分钟才能定完。正常人每分钟营十八个呼吸,以此类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个动作,你看要定多长时间?所以那时定的我筋疲力尽,汗流浃背。到冬天天气严寒,练完拳穿的鞋像淌过水一样,一脱掉可以倒出汗水。可是这么一定,把肝炎、肺结核、癫痫全定没啦,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也不一着急就死过去了。我的两条腿因为抽疯,左腿比右腿短二寸,后来练拳要练碘筋,结果也碘好了。提起碘筋好厉害,找一棵树,叫我背靠着树,我的两只手向后反抱着树,身体扳直,老师在前边用脚把我的底腿勾住,树上钉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条腿的脚后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再把拉绳拴住,定住不动。这样还好些,住后碘筋要把脚心拉贴在后脑勺上,这个罪真够受的。那时我做梦都害怕它。如此类推,什么撼腰、踢腿、铁板桥……等等,先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练拳。过去练拳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开始就去摸鱼。要把上面说的功夫练出来,其实人人练都能成,就看你练不练,如真练就能成功。那时像我这么个病孩子,一折腾实在是受不了。我曾经想跳井自杀。有时老师看见我怕苦,责备我说:又想病好父怕吃苦,没出息。后来我想一个人为什么叫人说没出息呢。我是蒙族人,我的祖先在元朝时曾经打到日耳曼。我怎么变成没出息的,—定要有出息的。<br />学各样推手,练三步功夫<br />就这样我把定式练拳练完了,再练打手。<br />打手就是推手,那时叫打手,后来传到上海以后才改叫推手。练打手先练单手推,两人谁也别不住谁之后再练双手推。由平推、立推、斜推,好像个女字形,把这些路子推纯熟 以后,两个人身体逐渐向下矮,边往下矮边推,一直到身体擦着地而去推。 如用手一捋对方,自己的身体向后擦着地撤回去,等向前出去时,身体父擦着地出去,如同蛇一般左右回旋。各位听起来容易,可练起来就难了。记得有一次老师跟我说:你拿个筐去砖瓦铺买二斤疙瘩炭去。我以为老师有用处。就到砖瓦铺买了—斤,多买了—斤,交给老师。老师说:我在跟你说笑话,叫你把炭烧红了,好烤一烤你的筋。经过苦练,不动步的推手才算练成了,再练动步的推手。不动步的推手是正的,叫棚捋挤按四个正方;动步的推手是斜的,叫采例肘靠四个斜角。当然不是绝对的,正与斜是互相牵涉的。老师教你时,他站在中央,身子一转用手—采,你在外圈要随着紧跑,跑了冬少步,刚追到头,他一转身又去了,你又紧跑再去追,所以练得满头大汗。后来我研究易经才知道,这就是得其圜中不支离,意思足围绕着一个园心去跑外圈时,不支也不要离。听着也很容易。但这劲头很难掌握好的。总之这仅是素材,也就是才练了个大概,然后才开始练功。<br />练功自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么一练差不多把人给拆散了。然后再练太极拳的三步功夫:第一步功夫叫着功,太极拳毕竟是个拳种,这么—来干什么使,那么一去干什么用,如揽雀尾是干什么的,单鞭为什么要那样一转,一着一式,二百六十多个动作都弄熟了,都会使了,但还不算成,因为你只知道死谱,不知道变化,故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变化。第二步功夫叫劲功,为什么叫劲功不叫力功呢,因为它不尚拙力,都是柔柔轫韧的,但这里边东西很多,等把劲功练完了,往下练更难了。第三步功夫叫气功,我说的气功不是外边练的气功,我说的是太极拳里边的气功,它的练法可分两部份: 一部份是运气,运气是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哪里它就到哪裹。周身内外由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无一处不能运气,身体也无一处不能打人的。你如不信可以试试,我用手指指你的手心,你会感觉有气的。你也可以随便往哪裹按我。我那里就能打你。另—部分是使气,既然能做到运气了如何能使气出于你的身体之外,而又能达到对方的身体上去,然后要使你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两个人变成一个,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想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这个人就受你控制了。这个功夫很不好练,我前后练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很长了。我再愚鲁也不至于糊涂,为什么跟它干上没完呢?其中必然有它的兴趣和滋味。就如同吃橄榄一样,初食很涩,愈吃愈清香可口。这时候我练出甜头来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br />杨少侯教拳,连摔兼带打我是吴鉴泉先生的第一个徒弟,后来他又介绍我跟杨少侯先生学拳,这位老师很厉害,连摔带打,跟他学拳,他—伸手我就来一个后仰,又一下把我撞到墙上去。我们家那时候住的房很大,练功的大厅当中有六扇风门,晚上关门要上木拴,门的两边各有一个铁套环钉在柱子上,上拴时把木拴横插进去。我印象最深的—决是,老师一撒手,我的腰正撞到门柱的铁套环上,疼痛难忍。老师说:怎么啦,没志气。我连忙说:有志气,有志气。可是再来的时候,我要躲着点那柱子上的铁套环了。那时我家裹的桌子椅子是红木的,椅子背打掉了变成个橙子,凳子面板砸没了,变成个火炉架子。后来每逢老师来家裹教拳,我祖父叫人先将家具摆设挪开,预备着摔打。练功时老师怕我偷懒,由厨房抬来四张油桌,油案桌腿较高,是厨师专为站在那里切菜用的。把这四张油桌拼起来,叫我钻到桌子底卜去练,如同练太极拳着功里有个矮式叫七寸靠,就是用自己的肩膀去靠对方小腿上的七寸之处。差不多的老人都知道那时候我受的许多罪。总之我认为要把太极拳练好,除了要有真传之外,你必须要有万夫不挡的勇气,要有百折不问的毅力,否则必然是功败垂成。我和杨少侯先生学完四年,他说:你差不离了,我要走了。那时候的老师有良好的风格,虽然他依靠教徒弟吃饭,但当他教完之后,就告诉你教完了,他就走了,你再请他也不来了。只是到过年过节时大家再聚会。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2:23
七、 形意拳<br />17. 形意拳家逸事<br />纯阳叙述: <br />上海支燮堂的形意拳也是一辈子只打刚劲,支燮堂与某名拳家交手,一记马形,使对手向后飞去,撞破砖墙而出,骨折筋断.如此刚劲,挡者皆糜.支燮堂一辈子没有大肚皮.其入室弟子张仲华今年81岁,每日骑车往返60里教授生徒,步履矫健,至今仍打刚劲.同样没有大肚皮.我师吴子珍先生到老也是打刚劲,后来身体不行了,才多打太极.真实造诣还是要落在刚劲上.柔的作用是以柔育刚.没有刚就别谈拳!<br />包不同叙述:<br />《拳意述真》载:郭云深先生“又练虎形拳,身体一跃,至三丈外”,后有人说虎形起步为一小步两大步,实际是对前辈神乎其技感到不解才有此一说。纯阳君看到过请多高人身手,难怪语气有点那个。这也可以理解。四民成立后有许多名家常来常往,耿老先生和李存义、张占魁、程廷华、刘凤春等七人为盟兄弟,晚一辈如孙禄堂、尚云祥诸先生也是常客。只是你入门时,这些名家都已凋零。吴子珍先生没有门派观念,是很开明的一个人,他还让其徒戴玉斌随吴斌楼老师学戳脚,并在社内传少林拳。孙存周先生只活到了七十岁,为什么功夫高的享不了高寿呢?形意门中功高且寿高的有宋铁麟、布学宽、郭汉之,都是九十多岁。<br />铁拳叙述:<br />李存义是位很好的教练员。教出了许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尚云祥、郝恩光、马玉堂、黄伯年、傅剑秋、李文亭、李耀亭、李彩亭、姜玉和等,此外张兆东、韩慕侠师徒的形意也是学自李存义。经管李存义晚年与人比武有辱师门,但是上了岁数的名家大师依然敢与人切磋,确实是很有点现代体育精神的。在形意拳的发展壮大史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孙禄堂先生,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技术完善和个人造诣上。另一个就是李存义先生,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联络各界、发展组织和培养出大量人才上。如果没有这二位的奋斗,形意拳是发展不到现在这种规模的,更不会产生现在这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2:38
18. 河北派形意概述<br />一叶叙述:<br />形意拳自李洛能先生创始后,有八大弟子支撑,其实真正有名的是山西的车、宋,河北的刘、郭。 刘奇兰先生有两位名弟子李存义、张兆东,郭云深先生的传人众多,但真正得其精髓的要算隔代弟子孙禄堂先生。至于王乡斋,只不过是从学于姐夫李豹(郭的弟子),加之时间短暂,并不真正了解形意的真意,他所学是汇杂了形意、八卦、太极、鹤拳、少林拳、西洋拳击的一些练法而成,谈不到什么集大成,只是拼凑而已。 <br />李存义先生门下也有八大弟子,除了定兴三李外,我所知道的还有黄柏年(其弟子张桐在陕西传拳),郝恩光(第一个去日本传拳的武术家),周明泰(经周铁成传到河南郑州刘玉增,其形意剑法继承了刘派的精华)、马玉堂。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郝恩光先生的弟子李玉琳先生,他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等先生的指点,加上和李景林、杨澄甫有师生之谊,艺学百家,拳剑双绝。而孙禄堂先生门下的四朱,形意拳的功夫也极高,其中朱国福先生先求教于马玉堂,后得孙先生指点也是融合郭刘两支精华的人物,其川中传人王树田还在传拳。上面提到的津门张烈先生是孙存周先生的传人,存周先生同期传人祖雅宜、刘树林的情况如何?尚待知情者告知。至于李文彬先生的师傅尚云祥先生则继承了李存义先生晚年在山西交流的心得,创建了尚氏形意。 <br />张兆东先生的弟子众多,我认为在保持形意拳的原始风格上较有成就的应数徐州的钱树樵老先生,他的弟子北京潘小杰前一阵子在中央五台讲授形意,上边问的拆解用法,他都有讲解到,不知算不算入流?其它二代三代的弟子,如熊守年、张广玉、鹿义,工夫都很不错。 所以我看形意门的传统不会丢失,其精华也决不会只保留在某个人手中。而且我一贯认为拳法的高低是受师承、资质、工夫三方面影响的,有真传还要下工夫练才行。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3:06
19. 田镇峰眼中的形意拳家 <br />纯阳叙述:<br />原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形意拳家田镇峰认为,形意拳有真实造诣者代不数人.田认为在形意拳历史上有真实造诣者只有:姬隆峰,戴龙邦,马学礼,李能然,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孙禄堂,尚云祥等九人而已.其中,功臻化境者仅戴龙邦,李能然和孙禄堂三人. <br />田镇峰曾因提倡国术实验运动,大搞技击实践而名噪一时.田的形意拳技承郭宋两派,并兼练李景林之太极,无论走到哪儿都访名手切磋,好写文章批判名家,是30年代国术界的一个风云人物. <br />田镇峰既是宋世荣的徒孙也是郭云深的徒孙,他没有理由贬低郭宋二位大师。田镇峰的这个评价是写在山东国术馆的国术月刊上的。当时郭云深的另一位徒孙,李奎元的弟子马耀南先生就在该馆教授形意拳。因此,田镇峰也不可能胡写。此外无论是戴龙邦李能然还是孙禄堂先生都与田镇峰无任何利益瓜葛,甚至可以说田镇峰对孙禄堂先生还抱有很深的成见,是当时有名的反孙健将。加之田镇峰一向标榜自己求实,曾创办《求是》月刊。因此,我认为田镇峰的评价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br />姜容樵先生对郭宋的评价与孙禄堂先生对郭宋的评价相近。姜先生曾在中央国术馆的国术月刊上撰文,将拳术分成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功夫。姜先生认为郭宋等人达到了拳术的三层功夫,所谓炼神还虚的境界,但还未臻至虚的境界。姜先生的这个评价与孙先生在〈拳意述真〉的评价是一致的。姜容樵先生还认为达到四层以上功夫境界的,据他所知就只有孙禄堂先生一人了。姜先生对车毅斋先生的评价不高,在对车先生的评价上,姜的认识与〈拳意述真〉上的记载似不同。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28 16:33:20
20. 宋式形意掌故<br />纯然叙述:<br />据我所知宋氏形意拳有别于其它派是其发劲后肢体有明显的抖动,即抖劲,也是孙福元所说瞬间爆发明显的弹性炸力。程素仁说:抖劲是宋氏形意拳的重要特征。宋氏形意从宋世荣、宋铁麟、宋光华一脉相承。 拳意述真》中对宋世荣的燕子抄水、狸猫上树、散手技击有精彩的描述。孙禄堂得益于宋世荣先生的教诲,告诉他“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从“论内家外家之判”中,可以看出宋先生对拳术有着深刻的理解。 <br />1923年《拳意述真》书成,1924年孙禄堂便去山西拜访宋世荣前辈,时宋在离太谷不远的介休教拳,当时年76岁。当时河北形意门人到山西访学的不在少数,并获益良多。 <br />宋世荣逝,孙禄堂友吴心谷为之做传,并陈明原由:(孙禄堂)尝以公生平得止语谷,谷感其德高艺绝,堪为后世师,故濡笔为之记,使后之人有所考焉。在传中评价宋世荣的功夫:以故盘根冲空,超神入化,技至此,无以加矣。 <br />宋铁麟生于1885年,1935年太谷国术馆成立,宋任馆长兼十二形教练。90余岁其弟子孙福元来访,为之示范炮拳,发劲如炸,头足上下为之剧烈颤抖。宋之弟子吴立孝、田种兰、史一峰等都是好手。 <br />宋光华生于1932年,是宋铁麟先生长子,也是唯一家传弟子。《宋氏形意拳》一书从拳理上讲没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都是引用宋世荣的话,并略加解释,所珍贵的是初次公布了麟角刀。 <br />如果刘伟祥能做到落地无声而又踏碎青砖,说明刘伟祥已经功入暗劲。那么,张烈的形意拳功夫恐怕是不能和刘伟祥先生比的。张烈只是较为正确地掌握了形意拳的发力技术,从形意拳工夫的进阶上讲似乎尚未臻暗劲的层次。刘伟祥先生是一代形意拳巨匠,那绝不是现代人业余练练就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