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zhen 发表于 2010-8-18 18:38:36

六爷与杨露禅 颜紫元

<strong><font size="4"><font face="SimSun"></font></font></strong><strong><font size="4"><font face="SimSun">六爷与杨露禅</font></font></strong><font size="4"><br /></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div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颜紫元 2010.8.19 今天是爱女玉清三岁生日,祝女儿更健康聪明美丽!</font></font></strong></div></div><br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div></div><br /><font size="3"><strong><font face="SimSun">一,张三丰十三势太极真传</font></strong><font size="4"><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font><font size="4"><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元代张三丰祖师(元定宗二年四月初九子时—元惠宗三九月二十二日,即西元</font><font face="SimSun">1247—1366,距明洪武元年1368年尚有二年)之十三势真传,能有一脉延传至今,与清末王爷中的一位“六爷”有直接关系。</font><font size="4"><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font><font size="4"><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当年,该六爷于从旗营年轻军官中,挑选出三人,充任其护卫,并且要求杨露禅专门培养,以便他们能更好地“为其所用”,然他们仅得“外传架”。数年后,又在六爷的强烈干涉下,得艺不易的露禅公才将其得自陈长兴公处的原道家十三势真传即“内传架”,传给了六爷的三位护卫(笔者按:“外传架”即今人所称的“全佑老架”,全佑传此架给弟子们,白云观道人也从全佑处学得此架。然全佑独子吴鉴泉则直接学全佑后来才得传的“内传架”,即原传张三丰十三势架。宗师鉴泉后据此十三势架创成“吴氏太极拳”,并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最终完善定型。而早期的北派“吴氏太极拳”主要是在“全佑老架”基础上改创成的,虽然是鉴泉宗师与几位师兄弟一起改创的,但与吴鉴泉宗师后来在“内传架”基础上之改创,有所不同。北派“吴氏太极拳架”及“吴鉴泉氏太极拳架”形成后,这一支的“全佑老架”就被丢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创拳架,因贯以“吴”姓,自然更积极推广之,而原传“内传架”,全佑弟子中,除子鉴泉外,恐很少有人真正得到传授。可见得传真艺是何等之不易!全佑的蒙族弟子常远亭之传人戴笔也著文说,他是常云阶的弟子,并且是唯一得常传内传架“快架”的人,可见常氏也不轻易传人,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公开表演过。吴鉴泉宗师的“快架”仅传了几个亲人,恩师马岳梁宗师也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公开表演过,可惜当时各派已失传,竟无人识之!笔者</font><font face="SimSun">1981年最初学太极拳时,便是在上海万体馆马公开的“快架”班上,其时笔者并不了解其珍贵性。十多年后,马师再三强调并为笔者详解对比原传十三势架与吴鉴泉宗师架,笔者才醒悟此架何其珍贵!马师尚说:看录像是学不明白的,快架必须口传身授才能真得。而笔者视戴笔先生所练的常远亭前辈传的内传架“快架”,已然变样,唯吴图南向東润之学的杨少侯“快架”的六十年代拳照,与笔者得马师所传的十分相似,而吴图南却未下传。现在吴图南晚年视频中的太极表演与其六十年代所演示的杨少侯“快架”拳照、及吴鉴泉氏慢拳架照,已非常不同,应是吴图南先生晚年之自创。至于常前辈所传内传架“快架”变样原因,可能也与全佑传授“快架”时保守有关。笔者得传的“快架”,其身法、步法均与明末传陈奏庭 “十三势软手”的董秉乾老道之“董氏六合枪”身法、步法相同,拳谱动作名称与顺序也与康熙乾隆年间的唐村李氏太极拳谱中所载原传十三势同,这些强烈佐证了全佑得传的张三丰十三势架的原始性!关于“外传架”、“内传架”,笔者所学的“董氏六合枪”时也遇到过。李正府宗师传授枪架枪谱时说“传你的是‘内传’枪架与枪谱。”并说清末民国初,其村中姬姓占大多数,且世代练红拳,李姓虽占少数,但李家的“董氏六合枪”、“六合刀”则让姬家敬畏。姬家要向李师父亲学枪,李师父教了第一大路“十六缠”,然运枪行气的方法则与内传不同,是为外传。李师又说,那是当时人的思想局限所致,不过自古得真艺难,既得,又往往自怜自惜,不肯轻易传人!)</font><font size="4"><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font><font size="4"><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然而,当杨露禅子班侯偶然中发现此三人已练成,并可能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后,父子竟一时反目,杨露禅始觉懊悔不已。可水泼出,已收不回。于是,杨氏父子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来减少班侯地位可能受到的威胁。并且自那以后,杨氏父子传艺更加谨慎、保守,极力避免再多造出一个能动摇班侯在京城太极拳界地位的人。</font><font size="4"><br /></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此事发生在咸丰初年至同治七年间。</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六爷三位护卫凌山、万春、全佑,尚未成为六爷护卫时,就开始在旗营向露禅公学拳,那是咸丰初年。比端(瑞)王府的管家王兰亭同治七年开始学太极拳足足早了十六、七年(笔者按:据永年杨氏太极传人之研究显示,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前后共十六年),而咸丰初年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刚出生,约三十年后,即光绪六年后,李瑞东始从王兰亭学太极拳。同治末,十三势太极杨露禅去世。同治四年,阴阳八盘(卦)掌李振清先师的师兄董海川先生进京城,并以阴阳八盘掌之第五大式“地盘式”为主体创八卦掌,光绪八年,董先生也去世了。</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六爷这三位得十三势太极真传的护卫中,只有全佑一支,不仅将杨露禅传的原始拳架继承了下来,而且全佑独子吴鉴泉宗师,于民国初年在原传张三丰十三势架上,创吴氏太极拳,并成为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吴氏太极马岳梁宗师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吴氏现在所称的“快架”就是杨露禅架,也就是杨露禅得自陈长兴的道家原传十三势。</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吴氏的快架,其动体名称、顺序,皆与康乾年间怀庆府博爱唐村李氏太极拳谱,及咸丰年的舞阳盐店发现的太极拳谱中所载的唯一拳路“十三势”,几乎完全相同。而这二处拳谱与陈家沟、赵堡镇毫无关系。且其中一份远早于陈长兴的年代,强烈地佐证了陈长兴传杨禄禅,杨禄禅传全佑的拳架,是源自道家的原传张三丰十三势。无怪乎杨、吴二家皆尊张三丰为祖师。至今吴氏太极传人拜师入门时,都要供上“张三丰祖师灵位”,先向祖师灵位上香,才能叩头行大礼。杨氏旁出的李瑞东(</font><font face="SimSun">1851—1917)李派太极、司新三(1853-1926)之犹龙太极(在王兰亭传的杨氏太极基础上得武当道人培元尘点化而成),也莫不尊张三丰为祖师。</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张三丰原传十三势,历来极其保守隐秘,吴鉴泉、杨澄甫二位宗师在</font><font face="SimSun">1914年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上表演过,吴鉴泉宗师之弟子、女婿马公岳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上海武术家联谊会上也公开表演过。</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SimSun">由于快架难练、保守,及忙于推广各自新创太极拳派,或总以为可以等到晚年最后再传、却因突发健康等问题而来不及传等原因,到如今,各派太极传人中,唯有先师马公岳梁一支的吴氏传人传了下来</font><font face="SimSun">(笔者的几位老师兄鲜练快架,问其原因,则答:练快架吃力,不如练慢架舒服。可见少练、长久不练,也是失传的原因。笔者过去的二十余年中也传过二、三人,但十分粗糙,只是近来传两位弟子时才细致地传,原因是保守)。笔者得马公亲授,并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数次为了马公拍摄该仅存的张三丰原传十三势,同时转录在现代数码光盘上。笔者也详细说明其体用,且对照说明吴氏太极拳是如何从原传十三势演变来的。如此,三丰祖师之绝技将得以永存,而这一切,又不得不归功于六爷!</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那么“六爷“是何样人物,怎么会与太极拳发生瓜葛?请让笔者一一展开说明。</font></font><br /><font face="SimSun">待续。。。。</font>

weizhen 发表于 2010-8-21 19:20:06

二.马公岳梁(1901-1998)的多次讲话<br /> <br />笔者在这里摘录由张耀忠先生整理,在《武魂》2005年第2期发表的先师马公的一些讲话。“当时是1984年5月,上海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吴英华和马岳梁二位老人,前来北京看闺女。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家王培生,李秉慈和翁福麒等携弟子20余人,于6月1日上午,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宴请吴、马二老。另有河南郑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梦南先生也参加了欢迎会。会上,大家向二老请教,请马老讲一讲太极拳是怎样传到北京来的。马老欣然开讲,此文据录音整理”(笔者按:马师曾对笔者说起过那趟北京之行,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用完餐后,众人要求马公露一手,马师说‘行’。遂在饭店外的停车场上让他们的代表王培生先生与他推手,只见马公一粘一放,王培生先生便站不住,连连往后退跃,被放出数米远,仰倒在一辆轿车上。马公忙上前询问是否伤到腰了?王先生答‘没事、没事’):<br /><br />“那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事,先从杨露掸说起(笔者按:先师马公曾说全佑不到十八、九岁就在旗营向杨露禅学拳,那时全佑是个年轻的军官。而全佑生于1834年,二十岁前应是咸丰初年,非同治年间。据永年杨氏太极传人之研究显示,杨露禅道光末即在京城传艺,故可知先师马公在此时间上有误)。<br /> <br />他是河北永年县人,绰号叫‘转杆子三爷’,那时他已然成名,号称‘杨无敌’(笔者按:这也有误,杨露禅是进京后才获得‘杨无敌’称号的)。<br /> <br />永年县另有一家姓武的,是武禹襄的族人,叫武汝清,他考中了进土,后来放任到河南温县做知县。所以,他对陈家沟的太极拳和同乡杨露样的功夫都很了解的(笔者按:这里有误。不是武汝清,是武澄清,不是温县,而是舞阳做知县)。<br /> <br />再后来,武汝清屡升,先到北京任编修,后又升为侍郎,就如同现在的副部长,按现在来说是高级官员了。所以,他与王公大臣们都有来往,其中有一个石贝勒,是六爷,患半身不遂,没练过武功,想让他儿子练武功,要请个名师来教(笔者按:这里所说的‘六爷’,极为关键!马公将‘石贝勒’与‘六爷’混为一人了,当时唯一的‘六爷’是奕訢,二十多岁,精通武功。其子尚未出生。与‘患半身不遂,没练过武功’,‘想让他儿子练武功’的‘石贝勒’显然不是一人)。<br /> <br />武汝清说,你要请呢,我们那儿有一个,我给你请来。石贝勒说,那好啊,你就给我请来吧。据说是这样的,我也是听老人讲的。于是就把杨露禅请来了(笔者按:杨露禅进京,虽是武汝清介绍的,但起初并非为了‘石贝勒’。而是‘小府张宅’。武氏三兄弟武汝清、武澄清、武禹襄早年曾向禄禅问艺,因而张家让他邀请禄禅也是自然的事。)<br /> <br />请来后,杨露禅一手拉着石贝勒的手说,你老人家为什么不下地啊?石贝勒说,我已经多年不下地了。杨露禅说,你们把鞋拿来给石贝勒穿上,鞋穿上后,杨露禅一架石贝勒的手,就在屋里走了一圈。然后上到炕上,石贝勒很佩服了,这是杨露样一进门就露了一手。石贝勒说:好,你的功夫高明的多,我马上叫我儿子给你磕头,拜你做老师,跟你学功夫。他儿子叫石少男。那是杨露禅进京后收的第一个徒弟,就在贝勒府里。另外,宫室里有一个叫岳柱臣的,是武状元出身的,官做到将军,是岳飞的后代,河南人。他知道杨露禅的功夫,所以他也要拜杨露禅做老师。杨露禅不敢收,因为,他第一是武状元出身,第二又是将军,跟王爷是平起平坐的人物。可是还是坚持拜杨露禅做老师(笔者按:清代武状元中似无姓‘岳’的,待进一步考查,请见附文。马公曾讲起有一武状元要试露禅公的武艺,可一摸手,武状元就倒了,不知是否同一人?)。<br /><br />除此二人外,以后王宫各大臣、贝勒爷们,到府里来跟杨露禅学一手两手的,那人数就多了,但那些不是正式的徒弟。后来又介绍杨露禅到旗营里做教官。旗营里呢,是培养中级军官的,都是八旗子弟,那么在这里教的人就很多了。其中有三个人学得特别好,学得时间也长,这三人也要拜杨露禅做老师,这三人就是万春、凌山、全佑。全佑呢,就是吴式的第一代。杨露禅说不行,你们要进门呢,就拜我儿子班侯吧。这三人尊师重道,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拜杨班侯做老师,但实际上练拳还是跟杨露禅练(笔者按:为何拜杨班侯为师还有一段隐情,马公在此省去,但马公对自己的弟子多次说起过那段隐情,笔者后文将会述及)。这三人的功夫是各有不同,万春得刚劲,凌山善发人,全佑公呢,是刚柔相济,有刚有柔。<br /> <br />那么 杨露禅为什么不收他们三人做徒第呢,大家猜一猜什么意思,其实也很容易猜到。因为,他那两个真正的徒弟,一个是将军,一个是王府贝勒子,这要跟他们称兄道弟,那哪成啊,跟他们是走不到一条道上的。而拜他儿子杨班侯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从那时起,杨露禅回家休息一年,杨班候在京教拳,他功夫是好,但你不能向他提问,你要问,出手就打人,脾气很不好,他喜欢教你就教,不喜欢教你就不教。杨露禅返京后,他两个徒弟说,老师啊,你走了一年,我们什么东西也没学到,班侯兄没教我们什么。杨露禅一听,便说,我辜负你们(笔者按:这不是杨露禅开始真正教他们的主要原因。据《吴家太极拳史》载:“清同治年间,宗师杨禄禅,聘于端王府,教授太极拳,端王待之甚厚,礼仪有加。多年后,端王谓宗师曰:小王待师可谓甚厚,何无优秀学生,以为我用?”这里,虽然将六爷误为尚未封王的载漪,但说明主要原因是来自六王爷的压力)。后来,杨露禅又教了他们几年。岳柱臣学得好,功夫有提高,后来带兵打外国人,他一马一刀冲入敌兵营,杀了不少外国人(八国联军),也算是抗外英雄。但他后来没有传人。其他学过三手两手的就更没有传人了。<br /> <br />其余的万春呢,他后来有没有传人,我到现在没有访到跟他学拳的,凌山也没有传人。只有吴式这一代。全佑公他外号叫全三爷。我为什么了解这么详细呢,因为,我……父(此处听不清)做九门督察御史,就是九门提督,就等于是现在的城防司令(笔者按:是马师的五伯父)。全佑公一年到我家住的时间起码在二百天以上,因为原来就是亲家。我的三祖母喜欢全三爷,常叫他来喝酒,娘儿俩常在一起喝酒。但是,我年轻的时候,不相信太极拳,我练的是硬功夫,曾拜刘(月琴)老师学通臂,还学过摔跤,学过查拳等很多东西。但是后来跟太极一干总干不过人家,后来我才改学太极拳。从20岁学起,一直到现在。从20岁学到29岁,30岁我们(和吴英华)才结婚,在上海结的婚,一直到现在没离开过(鼓掌)。<br /> <br />太极拳传到北京的第一步,也是第一阶段,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笔者按:这里有误。关于杨禄禅进京的时间, 杨澄甫先生之子杨振基先生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中说:‘我曾祖父四十岁以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武汝清是道光二十年,即西元1840年,庚子科进士,,那时杨露禅四十一岁。武汝清到刑部任职可能还要等几年,所以,杨禄禅首次进京到张家教拳,大约在1845年以后的事。先在‘小府张宅’,后经介绍又去旗营任武术教师。十七、八岁的全佑正在旗营军官学校学习,遂与众人从杨先师学。彼时年纪比全佑小三岁的杨班侯尚在家乡永年),传到宫室、王府和旗营,习练人群是王公大臣、将军贝勒、王子和八旗子弟。<br /> <br />第二步,也是第二阶段,是把太极拳传到社会上。那是民国二年,当时杨式门中的另一位弟子许禹生,在北平创立体育研究社,社址在西城劈柴胡同,那里房子很大,有五个院子,开设好多项目,有田径、足、垒、少林等等,太极拳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开始邀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三位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太极拳开始公诸于众,传于门墙之外,造福社会。在此之前,太极拳是关起门来练的。换句话说是在家里练的,不给人家看,这叫内家拳(笔者按:这又是一种‘内家拳’的说法。笔者认为内、外家拳的主要区别在身法上及练法上)。你在公开场合看不见,也找不到。外家拳是保镖护院,行侠卖艺,是打给人看的。内家拳是武当拳,外家拳是少林拳(笔者按:外家拳不一定是少林拳,少林拳则往往是外家拳)。<br /><br />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从此太极拳首次向社会公开招生,但报名者不完全是年轻人,有的是老头儿。可太极拳原有跳跃、发劲等高难度的复杂动作。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有些高难动作显然是不适合了。于是,有两位教师,把原有的跳跃、发劲等复杂动作都取消了,这就是杨澄甫和鉴老(吴鉴泉),他二位将太极拳都改为慢架子,这样算是太极拳的进步(笔者按:这里的‘进步’之意是指方便众人学),变成连绵不断,缓慢柔和,适合大众健身运动,人人都可以练习。所以,杨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是杨澄甫,吴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是鉴老(吴鉴泉)。后来就叫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这以后,太极拳就在北京社会上公开传流开了,一直到现在。<br /><br />有一位杨少侯,很固执,坚持不变。他说:“我就是这样打,我就是这样教,爱练不练”。他就是固执得很,脾气也很大,出手就打人。因此,学员中能够忍耐下来的,只有一位。剩下的还没有看到真正跟杨少侯练的。他的功夫好不好,好。但教学方法令人受不了,‘曲高和寡’。<br /><br />杨式太极拳由杨澄甫定型发展到现在,吴式太极拳由吴鉴泉定型发展到现在。这就是吴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情况。那么,吴式太极拳除了慢架子以外,还有一套快架子。1982年北京召开武术工作会议,国家体委要求发掘传统套路贡献给国家。我们吴式太极拳就挖掘出了快拳套路,现在叫吴式快拳,是原来就有的快拳。<br /> <br />那时,郭松亭、王茂斋、吴鉴泉他们兄弟三人都是要好的,这哥仨一道研究,一道发展,所以,郭老练的、王老练的跟吴老练的都是这个,不过各有特色,就如写字一样,颜、柳、欧、赵,到最后呢,各有自己的一套。这三老呢,各有长处,郭老文学很好,书法绘画也好,讲太极拳理论是头头是道。我们跟郭老是亲戚,跟鉴老也是亲戚。我从几岁上就知道太极拳的由来。那时体育研究社有一个秘书长,叫南焕林(谐音),他与许禹生是表兄弟,我跟南焕林也是表兄弟,我们之间都是表兄弟。我经常去体育研究社,一期、二期的毕业照像,我都加入了,我们家至今还保存着照片。所以,我对太极拳这段历史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太极拳传到北京及吴式太极拳创始的情况。”<br /> <br />笔者对上述马公岳梁先师的讲话作了些按注。先师马公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原因,未能对长辈的说法作考证,有些出入,在所难免。譬如,上海鉴泉太极拳社讯上之《吴家太极拳史》载:“清同治年间,宗师杨禄禅,聘于端王府,教授太极拳,端王待之甚厚,礼仪有加。多年后,端王谓宗师曰:小王待师可谓甚厚,何无优秀学生,以为我用?”这里显然将全佑等因故在端王府拜杨班侯为师的“同治年间”,误当成全佑等在旗营开始从杨露禅学拳的“咸丰年间”,将尚未封王位、年仅十二岁的载漪当成“六爷”了。马师还说过“杨露禅先师三下陈家沟,几近二十年”,现在的考证是“十六年”。然而,这并不影响这些传说史料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去考证之、纠正之,使历史原貌浮出水面,正是吾辈的责任!<br /> <br />笔者好问,2008年底笔者去马公岳梁、吴英华二位恩师故居(也是吴鉴泉宗师故居)时,与马公幼子马江麟师兄交谈起一些太极史上的疑问,江麟师兄笑道:我父亲的学生中,就数你问得最多,你应该最清楚我父亲的答案。<br /> <br />的确,笔者在1996曾问起全佑宗师(1834-1902)与六爷、时(石)贝勒、贝子时(石)绍南、将军岳柱臣等之事,并且史书上的六爷与时贝勒可能是不同人之见解,请示马公。马师说:“那极有可能。当时许多王公贵爵请杨露禅教拳或亲自从学,但六爷的护卫全佑,凌山,万春,是六爷亲自从旗营军官中挑选出来的年轻军官,是肯定的。”<br /> <br />杨露禅因二十多岁的六爷的要求专门培养其护卫。露禅公又因那位年长的时(石)贝勒之请,去教其子时(石)绍南,且以内功为该贝勒治病。而同治七年后,年迈的杨露禅在子班侯的助教下还教过六爷长子、已满十岁的载徵贝勒,及瑞王府十二岁的载漪贝勒。<br /> <br />如此看来,六爷与时(石)贝勒是两个人,六爷是“王爷” ,是亲王,比“贝勒”高二级(笔者按:天命十一年,即西元1626年,皇太极即位后,废除四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制,建立贵族封爵制度。以后,逐渐形成12级封爵制。贝勒在亲王、郡王之下,其名号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br /> <br />六爷不仅是位直接与张三丰十三势真传能否保存下的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差点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br />待续

weizhen 发表于 2010-8-27 07:31:10

三,道光皇帝第六子“六爷” 爱新觉罗·奕訢(1832--1898年)<br /><br />据载:清宣宗(道光)生前共有三后九子,长子薨于道光十一年四月,而二、三两子幼殇;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宣宗第三后孝全皇后生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清文宗(咸丰)。<br /><br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深夜,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静皇贵妃生皇六子,即后来被人称为“六爷” 的奕訢。在“六爷”以后几十年波澜起伏的政治生涯中,他曾对大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兴衰荣辱,甚至对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br /><br />他曾三度出任军机大臣,八旗子弟兵营均在他的掌管之中。他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面对工业化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六爷的自强计划中有大搞近代工业化,增强实力,以“御外侮”。於外交上他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起事,人稱賢王。然而,他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大凡王朝衰微之际,多有太监或外戚干政的情形出现。<br /><br />六爷自幼爱习武,曾创造了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br /><br />据《清史稿》载:“(六爷)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訢。”<br /><br />宣宗对六子十分喜爱,为他创造的枪法和刀法命名,并赐白虹刀一把。而宣宗本人也是十分好武的,当年永年籍的贾殿魁便曾做过他的武术老师(笔者按:贾殿魁的师弟“大枪刘留”也是永年人,山西平遥的王正清曾随刘学艺。据笔者考察,刘留之大枪是与戚继光书中所载的六合枪相类似,与王堡六合枪完全不同)。宣宗也曾闻王堡神枪,并请王堡枪第六代宗师王景苍、王霖苍入京,从他们学枪(笔者按:据王堡枪谱载,王景苍、王霖苍入京后,有不少大内高手、神技营武术教师纷纷与二人比试枪技,均败在二位宗师手下,因此呼之为“神枪”。王堡枪即董秉乾老道所传之“董氏六合枪”, 与十三势太极拳、心意六合拳有渊源关系。枪共十二大路,其中第一大路又称“十六缠捉棍”。据恩师李正府宗师告诉笔者,当年道光皇帝练到第一大路“十六缠捉棍”之第九回“通袖手”时,身腰伏不下去,二位宗师便说:“你这是什么骨,咋下不去?”后自知失言犯上,遂离开京城回怀庆府)。<br /><br />因此,宣宗在决定五子、六子中,谁继承他的帝位时,曾非常彷徨过。根据史书记载,有两件事对宣宗决定继承人取到了重要影响,其一载于《清史稿》,曰:“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其二出自野史笔记《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文宗师)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储诏于鐍匣。<br /><br />倘若道光皇帝在那一刻选择的是六爷的话,那么,中国的近代历史可能会完全不同了。这是因为如果六爷做了皇帝,不仅后来祸国殃民的慈禧不可能垂帘听政、义和团拳匪之乱不能发生,且因六爷是洋务运动的倡导人,远早于光绪帝,中国就会同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早已强盛起来。可惜,上天并未眷顾中国,宣宗选择了在时政方面不如奕訢,又无奕訢的文武双全,且好色短命圆滑的五子奕詝。<br />道光二十八年,没满十六岁的奕訢娶桂良之女为妻;此事对他以后的外交生涯和所谓“恭王派”的成立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br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 清晨,清宣宗病笃,遂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五子立为皇太子”;但宣宗最终也没有放弃皇六子奕訢,他在生命的最后留朱谕“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而这种留双遗诏的情况是罕见的。是日,宣宗崩于圆明园慎德堂。<br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1850年3月9日)未满十九岁的奕詝登上了帝位,改明年为咸丰元年。尊皇贵妃为皇贵太妃;追封早薨三兄为郡王,封弟奕訢为恭亲王,其余诸弟皆为郡王。<br /> <br />六爷成了最年轻的军机大臣。<br /><br />抑或政治责任感驱使,年轻的咸丰皇帝登上了帝位后,很快显示一个统治者应有的气魄。一方面,奕詝重新起用了被誉为道光朝第一贤臣的林则徐(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女才子林徽因女士之祖上),命其以钦差大臣署广西巡抚的头衔赴广西镇压刚刚兴起太平天国运动(可惜林则徐未至广西便于半途病故,若林文忠多得三载之寿,则洪秀全很可能就不能离开两广了);另一方面,即位仅九个月的奕詝以“妨贤病国”的罪名将受宣宗顾命的领班军机大臣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穆彰阿在道光朝中后期权倾一时,结成“穆党”,以至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堪称祸国甚烈。奕詝这一果断的处置,使得天下正人无不称快,而奕詝的地位也随之稳固下来。<br /> <br />穆彰阿之后,咸丰先后任命赛尚阿、祁隽藻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但这些老臣很快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是那种栋梁之才。随着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满清的局面也越来越糟,咸丰三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部逐步逼近京畿,已对祁隽藻彻底失望的咸丰帝想起了自己二十岁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此刻的奕詝显然不认为局面的败坏是因为自己志大才疏能力不足所致,在他看来原因在于内而军机、外而督抚,都辜负了自己。<br /> <br />咸丰三年九月(一说十月,九月之说出自《清史稿·恭亲王传》),奕訢受命在军机处行走。这是在雍正七年军机处(房)设立以来的第三位出任军机大臣的亲王(第一位是怡贤亲王允祥,但允祥任职不足一年就去世了;而第二位成哲亲王永瑆也只入值军机十个月)。此刻的奕訢刚满二十岁,在军机处又属新进,但他亲王的地位使得祁隽藻亦须对其顾忌、退让。此后在咸丰的默许与支持下,奕訢很快成为了事实上的领班军机大臣,祁隽藻在委蛇了一段时间后于咸丰四年八月请了病假,又在十一月致仕(祁隽藻在不受咸丰信任的情况下又遭到了端华、肃顺的排挤)。奕訢遂成为正式领班军机大臣,至此道光朝之军机大臣已全部撤换,一个全新的行政班子成立了。<br /><br />六爷在任职期间的表现应相当优异(其间陆续兼任都统、右宗正、宗令),正因为此,咸丰末年的恭亲王才深孚众望。<br /><br />但恭王行事,有时亦确不免冲动冒失,因而被认为“狂妄自大”,以后与慈禧的不和,即由于此种性格使然。咸丰五年七月奕訢被罢免。《清朝简史》一书以“咸丰帝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奕訢赶出军机处”来形容这次事件。<br /><br />也就在咸丰三年至咸丰五年间,清代史上最年轻的军机大臣六爷,在旗营中挑选出了全佑等三名优秀的年轻军官,任其护卫,并让杨露禅宗师专门培养。<br /><br />daixu...

weizhen 发表于 2010-8-27 18:15:34

谢谢你的祝福!是的,吴家先学的是杨禄禅先生传的“原大架”,即现被称“全佑老架”,后学的小架,即现称“吴氏快架&quot;.吴师母在下列文章中也有说明。杨禄禅先生传的“原大架”与后来的杨建侯”中架”、及其幼子的大架也不同,自然与吴鉴泉架也不同。“全佑老架”,在吴家,只有常远亭一支有练。<br /><br />“吴式太极拳简介 吴英华<br /> 吴式太极拳系满族人全佑先生 (1834一1902)所创。全佑从杨露禅(1799一1872)学杨式太极拳大架,后来拜杨禄禅先生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为师学杨式太极拳小架,实际上仍由杨露禅亲自传授。经过数年勤学苦练,全佑长于柔化。。。。”

weizhen 发表于 2010-8-29 18:28:45

六爷临危受命,留守京师、督办和局、便宜行事、全权钦差大臣。<br /><br />由于咸丰十年八月初三日(9月17日),中国谈判代表怡亲王载垣下令扣留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代表38人,之后通过咸丰的命令又处决了其中26人(这也是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所持的理由,而绝大多数中国历史书没有记载中方杀害英法谈判代表一事。这里所用资料来自《剑桥中国晚清史》),引发联军打入京城。<br /><br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日(9月22日),奕詝用肃顺之谋,以“坐镇京北”、“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为名逃往热河,同时任命奕訢为“特授留守京师、督办和局、便宜行事、全权钦差大臣”,留京善后。这个所谓的“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其实是肃顺排挤奕訢的手段,这个职务把恭亲王送进了一个既危险而又难以措手的境况(笔者按:热河即承德。宋末元初“铁枪李全”是后世所称的“杨家枪”之创始人,李全事败后其孙李易简逃往热河氈帽山。元亡后,其后代子孙“长枪李”出山,于明初护卫赵简王赴其河南封地。明代唐顺之、戚继光、程冲斗等所述枪法皆为“长枪李”后世子孙旁支所传。而其嫡系子孙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与通背拳创始人董成、张三丰十三势传人王宗岳彼此交流过,且在山西河南交接的怀庆府山中三人先后传过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董秉乾老道后以十三势身法步法、通背一身备五弓之猿猴束蹲身法,来改创“长枪李”之“勇战十三枪”、“三十六枪”、“二十四枪”及“四十二枪合枪”,而成“董氏六合枪”,传怀庆府王堡王仲锦,平阳府蒲州尊村姬龙峰,其张三丰十三势于明末传怀庆府陈沟陈奏庭,陈奏庭尚于清初从王宗岳另一弟子怀庆府小留村蒋发深造张三丰十三势。而博公道长也创太极枪法传怀庆府唐村李氏及陈奏庭等。后陈家沟又数次赴王堡学“董氏六合枪”,故原传张三丰十三势身法、步法等与“董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多有相同处。另外,怀庆府董氏后人董梦麟之祖辈所创的阴阳八盘掌之晚清传人萧海波是学艺于其表兄刘宝珍,也曾说阴阳八盘掌传人于清末从河南怀庆府迁隐至热河侧坡,萧曾往热河深造)。<br /><br />奕訢在北京由桂良、文祥辅佐开始了与侵略者的谈判。 奕訢本人曾对当时的局面作了这样的描述:“大沽未败以前,其时可剿而亦可抚;大沽既败而后,其时能抚而不能剿。至夷兵入城,战守一无足恃,则剿亦害抚亦害。……(故不得不)权宜办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谈判无非是任列强予取予求罢了,无论改换何人进行谈判也决不会有什么迥然不同的结果。此外,躲在热河的咸丰又命令奕欣“将退兵各层迅速定议,俟该夷酋进城,即行前住画押换约,保全大局,毋再耽延,致生枝节。此时天气尚未严寒,该夷如能早退,朕即可回銮以定人心”。九月,与英、法、俄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奕訢上奏自请议处,咸丰以“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为由赦免了做替罪羊的弟弟,而奕訢也因此第一次被戴上了卖国的帽子。<br /><br />“鬼子六”六爷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师夷自强派”。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br /><br />侵略者的强大与先进无疑给了六爷奕訢极大的震撼,奕訢由原先的“理智型攘夷派”(奕訢在咸丰八年上《通筹大局不能稍涉迁就折》主张拒签《天津条约》,之后又上《江岸通商贻患甚巨宜早筹战备折》主张积极备战),转变成了“师夷自强派”。<br /><br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61年1月20日)咸丰批准了由恭亲王奕訢、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文祥等在9天前在《通筹夷务全局折》中提议设立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统管一切涉外事务,并任命奕訢为首席总理大臣,桂良、文样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的成立,架起了中西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作为核心成员的奕訢费心经营总理衙门和总理衙门的事业。除掌握清廷外交外,总理衙门还逐渐总揽了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方面的大权,成为决策与管理一切涉及洋务的机构。<br /><br />至此,“恭王派”开始了对清朝外交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控制。此外,由于俄国获利最多而祸华最烈,治俄先于治英法成为了奕訢的对外方针。与此同时,六爷的“师夷”思想及外交风度,无疑受到了“外夷”极大的欣赏,于是在庆祝签约的宴会上,“夷人”把奕訢恭上了“绝座”,叫其他王公跪迎,为此奕訢得到了“鬼子六”这个称号。<br /><br />咸丰帝死后,六爷与慈禧太后等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集团,任议政王。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几度解职、复职。從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遭到編修蔡壽祺彈劾「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因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被殺,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訢不同意修治圓明園,更為慈禧所怨。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和戰不定,最後軍隊敗退,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同時由醇親王取而代之並將其中樞一併改組。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同時被貶。此事件發生在甲申年故稱為甲申易樞或甲申朝局之變。 之後奕訢常在西郊戒台寺靜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敗戰以後才再度被起用,但當時奕訢老邁,更無鬥志,毫無作為。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為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病逝。<br /><br />恭亲王长子的确是叫载徵,不过不是人字旁,而是水字旁,发&quot;乘&quot;的音, “博材艺,精骑射……”也是一个好武者。<br /><br />六爷奕?一生,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曾经沧海难为水”,难免有看破红尘之念,而他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让他经历了太多的身心交瘁。最大的不幸是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他有4个儿子,长子载澂、次子载滢、三子载濬、四子载潢。其中三、四两子俱幼殇。长子载澂袭贝勒,成年后胡作非为。这三个儿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个儿子载滢,一度过继给奕?的弟弟钟郡王奕詥,袭贝勒爵位。庚子事变(1900)时,因卷入义和团活动又被夺去一切职衔。 <br /><br />六爷对子女很重感情。<br /><br />他的第二女仅活到3岁就夭折了。四个月后,他的第三子载濬出生。适逢清军克复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市),当时奕?位极人臣,红得发紫,同治帝下诏恩封其诸子,生仅一月的载濬竟获封辅国公。其获封年龄之幼,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绝后的。奕?信佛,曾臆想载濬是爱女转世,心里稍感慰藉,谁知两年后载濬又夭折了。奕?悲痛至极,将第二女和载濬的棺椁一同迁往他选定的一处墓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东三十里翠华山前麻峪村。顺便提一句,中国当代史上最著名的秦城监狱就建在这片墓地上)安葬。他担心爱女葬处没有标记很快会被后人遗忘,特地撰写了墓志铭。铭文写得真切动人,慈父爱女之心充溢字里行间。大意是说:“你死后四个月,你的弟弟出生。过二年,他又死。难道是你的灵魂不灭,托生他而来?然无端而来,又无端而去,又何必为此一见再见,以重伤我心?难道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吗?”奕?为子女的一再殇逝哀痛不已,深感生命的脆弱,人世的不可测,最终只有归结为不可捉摸的命运了。<br /><br />奕?死后,也葬在这块墓地上。这是他赋闲时亲自选定的陵址,到现在当地百姓还俗称为“六爷坟地”。园寝中曾专门辟有一处俗称阿哥圈的“小园”,里面除早年入葬的第二女和第三子载濬外,还陆续葬有奕?的第三女、第四女和第四子载潢。父子生前相聚无多,死后终于可以永久相依了。 <br /><br />以恭亲王的显赫地位,当初兴建园寝时,规模一定非常可观。不过随着清朝的覆亡,民国的内忧外患,恭亲王的园寝几次被盗掘,很快破败。上世纪50年代,为修十三陵水库,又从墓地拆走大量石料。据说十三陵水库大坝上那几个醒目的大字,就是用园寝的汉白玉石砸碎后拼成的。园寝遭受了彻底的破坏。如今,麻峪村前的田地里,仍矗立着一座精美的石头牌坊,是恭亲王园寝内唯一的遗物。<br /><br />奕?后代有影响的人物有三个,一个是他的长女荣寿公主(1854—1911),一个是前面提到的长子载澂贝勒,再有一个是第二代恭亲王溥伟。<br /><br />顽劣的“澂贝勒”奕?的长子载澂(1858—1885),人称“澂贝勒”,受封为郡王衔贝勒,曾任内大臣和正红旗蒙古都统。载澂去世时,年仅28岁。因为是恭亲王长子,还被赐与“果敏”的谥号。有《世泽堂遗稿》3册传世,署名多罗果敏。集前有他同父异母弟载滢写的序文。序文说:“兄以皇孙之贵,秉光明俊伟之资,其习威仪,博材艺,精骑射……兄自束发受书,过目即能成诵。喜为诗,叉手而成。”载澂天资聪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喜读书吟诗,虽未及三十而陨,已有不少成熟的诗作。<br /><br />附:六爷照片 <br /> &nbsp;<br />恭王照片摄于1871年,这仅仅是光学家阿贝和肖特二人于18G6年在德国耶那(jena)发明了贝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之后的第五年。玻璃底片也才从银版发展出来不久。被称为世界第一个旅行摄影家的英国人约翰·汤姆森,背负着十分沉重的玻璃底版和照相机到东方旅行摄影,特别对当时门禁被打开的中国涉足甚多。他不仅用摄影而且也配合文字记录,为当时的中国社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从他的记录中看出,他对当时的看法是客观的,对中国的前途寄于了希望的。他概括地写道; “给中国以时间,她的进步将是飞速的,势不可当的。”他对恭王奕欣所作的评价也还是客观的,也可作为对曾掌握清廷大权的王子评价的参考。  <br /><br />汤姆森自]871年(同治十年)9月在北京居住的三十月中,结识了许多住在北京的欧洲人。他们之中的—位马丁博士(Doctor Martin),是皇家通文学院( Tungwen &nbsp; College )(即同文馆)的校长,通过他的介绍认识了很有势力的恭王。汤姆森为恭王拍了照,恭王送给了他许多丝绸制品。他还在六爷家中认识了内阁会议(Grand Council)的委员文祥(Wen Siang),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大臣之—。汤姆森对恭王的评价说: “他是一位有敏锐理解,开放意识强和比较自由观点的人。他是被公认的中国政治家中一派的领导人,他是知名的进步派。” 这里他所说的进步派、开放意识、自由观点,指的就是恭王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当时的“洋务派”。<br /><br />从这张恭王照片中可以看出,他是坐在一个假山前面拍摄的,位置似在王府花园蝠厅前邀月台的大假山旁边。这时萃锦园可能新建成不久。可见他是在这个新建的花园中接待这位摄影师的。六爷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此时应是三十九岁。<br /><br />笔者之所以费篇幅详载六爷生平,是因为笔者不仅感谢他无意中为原传张三丰十三势的保存所做出的关键贡献,且更为这位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有先知先觉的六爷之壮志未酬,而深感惋惜!而他对子女充满的真情墓志铭也同样震撼笔者的心灵,他是性情中人。<br />待续。。。 <br />.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1 16:24:30

道家太极十三势+陈家炮捶+陈家通臂缠拳+道家导引(黄庭经)=陈氏太极炮捶拳<br />古谚“学拳容易改拳难”,杨露禅不可能苦练了十八年陈氏缠丝劲(功)那么容易就改为杨氏抽丝劲。

weizhen 发表于 2010-9-2 07:13:23

没有陈家炮捶。陈家炮捶是通臂缠拳中的一部分,是陈奏庭学自千载寺。

weizhen 发表于 2010-9-2 07:15:08

四,关于杨露禅公(1799—1872或1874)三下陈家沟,前后共十六年。<br /><br />马师说:“杨露禅先师三下陈家沟,前后近20年。”而后人考证为16年才学好武艺。<br /><br />关于露禅先师去陈家沟的原因。<br /><br />武禹襄外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示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br /><br />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之一。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定为可靠之本。(笔者按:比之早几十年的乾隆五十五年王堡枪谱宗师王安民序,及清道光年间王堡王者玉之王堡枪谱序分别为: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就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br /><br />在怀庆府一带流传的另一版本的王堡“六合神枪”谱上,有清道光年间六合枪大师王者玉所作的“王氏枪谱源流考”,曰:“王家枪系出于董老人秉乾,已散见于老人之神枪八法辨,并见于安民公之枪法绎述论。而老人之派别,有所研究价值焉!据历来父老传闻,老人自北来也,怀绝技有二:一棍一拳。棍即六合神枪;拳即十三势。隐身覡道,便于近人,遂传枪于王堡,传拳于温邑陈家沟,而老人之派系源出于张三丰也,亦可推见矣。盖陈氏十三势软手即张三丰之太极拳,既有老人传法于陈沟之说,则老人源于三丰者明矣。道光丙午十一月冬至后一日,岁次贡生王者玉誌,男祚昌书于崇文阁斋”。)<br /><br />待续。。。。

weizhen 发表于 2010-9-4 15:44:38

其实“杨式外传架”原先只称“大架”,并不称“(慢架)”,因它也有些快的动作,“杨式内传架”原先称小架,相对快的动作多些,“杨式外传架”是用来打些基础并考验弟子用的。自吴鉴泉从杨式内传架”原先称小架上创吴氏拳架后,由于它动作不比杨氏内传架大,故在吴氏,不称吴鉴泉架为大架,而称慢架,也就是说吴鉴泉架与&quot;杨式内传架”原先称小架的动作大小是相当一致的,甚至动作范围还小些,只是演练速度上及练法上不同,因此吴鉴泉架与杨式外传架”及原先只称“大架”就很不同。这与杨澄甫创拳架后仍然称大架是很不同的。

weizhen 发表于 2010-9-6 09:21:21

大概早在杨禄禅前就有人把“张三丰十三势软手”即杨禄禅的内传架或称小架、快架,改了一套外传架或称原大架,来打些基础并考验弟子,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艺不轻传,自古有之。这从完全不同支“太白山道人传汤士林传姚馥春”的拳架可知,其十三势架即为外传架或称原大架,与杨禄禅传的外传架或称原大架大同小异。<br /><br />所以真太极先有内传架或称小架、快架,后有慢架。慢架的出现是为了适合更多的、各个阶层的人学太极拳,也可为快架打基础,不过,绝大部分人慢架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练好,所以很难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快架。这同时也说明吴鉴泉、杨澄甫等创的慢架、大架也是十分精深的,可以让人捉摸许多年,尚未觉得到底。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六爷与杨露禅 颜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