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拳时应该特别强调:从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
“棚、按、挤、肘、靠”的内劲,要由中心出手发出;
“捋、例、踩”的内劲,要通过向中心收手接回。
学习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都要先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神、意、气的运行。
拳架练习需要守中用中;
“中”是“中心”的简称。中心这个词的本来含意是“跟周围距离相等的位置”。
太极拳的“中”,属内功范畴,有特殊的内涵。
它是神、意、气的中心,发劲之本源。对方的中心在劲源上,是劲源上的一个特定的点。
视对方劲源为一个球体,球面上有阴、阳、虚、实之分。
上面有若干点,顶点是阳、实,有阻力,称为重心。
顶点周围是阴、虚,没有阻力,中心就在其中。
要分清中心和重心;不能稀里糊涂地发劲儿。
中心不是固定的,中心在劲源上。劲源因对方的身形、手势、姿势、功力的不同,而位置不固定;中心,当然不会是固定的。
中心存在在一定的范围内,大体在对方脊柱前后的两条虚线上。
发劲儿要击发中心之侧。意念在对方的‘中’奔向上死点或下死点。“拿到‘中’以后,击发上死点或下死点。”
发劲儿技击的点不外有四种:对方劲源的上、下、左、右,……可以不拘于考虑上死点、下死点。
具体的打法有绝命点、上死点、下死点、丹田、阴部、尾闾,等等。这些都是发点。
“发落点对即成功”。击发发点以后,要奔向落点。意念在对方身体上找出路,走出对方身体,到达他身外的某个点。
这个点是“手达不到的”,“中间要走空”,这个点叫“落点”。
找“中”、碰“中”、击发“中”,必须把意气渗入对方体内,通过气球运作,“听”、“问”、“拿”、“放”来实施。
对方身体外部的一些标志,如胸口、纽扣等,可以作为神、意、气运行的参考系,在导向方面起辅助作用。
前提条件是,要有内劲儿能渗入对方体内。
手中气球,无论手心朝向,始终持有。气球可大可小,大如网球,小如小米,功夫越高,球体越小。
气球的特点是“空、虚、散”,“无边无沿,摸不着,看不见,能养生,能技击”。
气球的形成是意气的舒散,不是筋、骨、肉的撑胀。
强调“圆”。松是最基本的,没有松,就没有散、圆。
松的前提条件是静,先要心静。意气从头向下松到脚下;还要从脚向上松到中心;
再从中心向四周松,这叫作散,散成气球。
散的方向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不是单一的,平面的。
有的理解散的方向只限于一个平面的方向,忽略了四面八方其他方向,这不够全面。如石子投入水中,引起水波平面扩散的事例。
这只是讲散的一个方向。石子入水后,旋转下沉,形成涡轮形圆圈,这是散的另一个向下的方向。
其实水,还向上溅起圆形水花,是另一个方向。要防止一叶障目,认识偏差。
散成的气球是立体的、三维的,不是平面的、二维的。
这里说的圆,包括平圈、立圈、斜圈,肩圈、腰圈、胯圈等等,都是在立体的气球之上存在和运作的。
脱离球体,孤立、平面地去理解、运作圆圈,这和“汪传”功法大不相同。
气球运作形成全部功法,包括知己之功、知彼之功。
气球涨缩、旋转、进退、静止,形成各种动作、姿势、功法和套路。
气球大小配合运作,实施各种技击功法,其中手中气球功夫。
手中气球代表“中”,实施各种功法,“手中有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在手中行”。
用手中气球技击快捷、厉害。
看下面几条例子:
1、引进落空,合即出。手中气球旋转,对方来力在接触点上碰到侧,改变方向,失空。
“来力不过腕”。这叫对来力“不要”。或者球向一个方向旋转,放掉部分来力。
再向相反方向逆转,找到合适的点,借留下的部分来力反击,这叫“又要,又不要”。
2、渗内劲儿入对方体内。二人的劲儿抵触,我手中的球旋转,避实就虚;
从顶点之侧,“找缝儿”,“叫开门”,把内劲儿渗入,沿来力劲路逆上,直奔劲源。
3、掌控击发对方的“中”。意气抵达对方劲源之后,手中气球通过接触点,在对方劲源上运作;
分辨阴、阳、虚、实,确定重心、中心,发点、落点,上死点、下死点,击发中心之侧,为内劲儿找出路,等等。
4、掌控劲路、方向。发劲儿击发,靠手中球转动,变点、变劲儿,准确地击中对方的“中”。
5、发凌空劲儿。一只手拿住对方的“中”,另一只手把手中气球抛出“虚射”对方的“中”,这叫“气球拽人”。
取“中”用“中”有二个阶段:
1、初级阶段:通过“听”、“问”、“拿”、“放”,找“中”,确定“中”,击发“中”。
2、高级阶段:自己意气放松,形成气球。不去找“中”,让对方把他的“中”送上来碰。
无论他碰到气球的哪个点,都被碰到他的“中”之侧,碰回去。这叫作“气球崩人”,“用(动)想法儿发人”。
高级阶段功夫,是经过长期的修炼,极其熟练地掌握了初级阶段功夫,“听”、“问”、“拿”、“放”运用自如;
习惯成自然,形成条件反射,像是有了自动化程序的软件,遇到情况,不加思索,闪念之间,自如应对;
如同乒乓球手接球反击,骑自行车的人握手把掌控方向那样。
要凭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练。
事实证明,这个阶段的功夫是可以掌握的。只要认定目标,经过长期艰苦修炼,有志者一定能够攀登到高峰!
太极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
松腰落胯下盘稳固,腰宜松塌,胯便找着了原先固有的位置。
胯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盆骨就能摆正,命门就略微外凸,脊背“上下如一线串起”。
立身如置高凳状,两脚方能灵便,活如车轮。
太极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能松腰落胯,则能气沉入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上轻下重,稳重如山。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腰胯,旋腰转胯,松腰落胯,即可调节虚实,化发自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极拳懂劲的功夫也就是腰胯的功夫。
因为胯为大腿的根部;人的上体重量全部落在胯上,人要站立行走,负重等,因此胯关节特别强大结实。
要把胯松开,确实不易。有很多人练拳几十年,胯还是没有松开。
有人以为压腿、劈叉就能把胯松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松胯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非功久不能。
平日行拳走架,站桩,要注意松沉,意念多灌注于胯的放松,久而久之,胯关节自会松开。
一旦胯松开了,内气即可从两条腿到达涌泉穴,即可松沉入地,落地生根。
腰胯问题是练习太极拳的重点,也是太极拳的难点。
练拳时,松腰落胯,圆裆扣膝,旋腰转胯,带动四肢。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带外,周身一家。
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带脉鼓胀,胸腹折叠,形成“腰气圈”。
腰气圈之气沿脊柱上行至两肩,形成“肩气圈”。
“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至两臂及双手,达于指尖。
这样,“三盘气圈”都形成后,就可以逐步打通大小周天,就可做到“气遍身躯不稍滞”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4-19 15:48
中正是纵,圆活是横,头与尾闾及着实之足跟成一直线;则重心不失,即中正矣。手足搬动时匀静虚实,即圆活矣 ...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主要是就步法而言的。
进退表明步法的进退有序。步法并非是单纯的下肢运动,应配合着上身的动作有机地进行变换。
可以这样解释:如果把上身想象为一座古钟,那么悬挂在钟内中心的钟锤前后摆动即象征着身体重心的移动;
走弓步时重心前移如钟锤前摆,变虚步时重心后移似钟锤后荡。
无论是虚步变弓步,还是弓步变虚步,都不可用两腿肌肉收缩产生的拙力,而应靠钟锤的摇荡变换两腿间的重心。
否则就会影响步伐的灵活,造成膝、踩部的紧张不适。
练拳时架势的高低要根据个人身高、腿长、功夫深浅等具体情况而定。
步幅的大小应取决于两胯、两腿、两膝、两足有无舒适灵活的感觉。
总之,拳架的高低,步幅的大小,不可一概而论,不能强求过大的架势或过小的架势。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下半身的僵滞,为松腰松胯、全身的灵活变换创造条件。
“顾盼”表明要照顾到身体的左右两侧,保持身体的轻灵和平衡。
练拳时只有始终平稳舒适地运行,才能达到健身养气的目的;
技击中以有充分发挥自己“十字之横线”的作用, 才能起到控制对方“十字之横线”的作用。
“顾盼”要运用气圈左右逢源、双手和双臂要左伸右缩或右伸左缩地变换自如,以利于化引和发出对方。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1 16:44
太极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
松腰落胯下盘稳固,腰宜松塌,胯便找着了原先固有的位置。
胯一旦找到 ...
“中定”是太极拳一系列要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
无论是养生还是技击都要求维持好自己的“中”。
"中”存则成功,失“中”则失败。
“立身中正安舒,方能支撑八面”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定”的重要性。
练拳时还特别强调:从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
“掤、按、挤、肘、靠”的内劲,要由中心出手发出;
“採、挒、捋”的内劲,要通过向中心收手接回。
这些要求要以中正安舒为基础,又体现了中正安舒。
这是养生和技击的关键之一。
养生中的“开”“合”;技击中的“放”“收”; 都不能脱离“中”。
掌握了“中”,才能使内气收放自如,灵活运用。
技击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中”。
功夫较高的人可由“中”的舒适放松中获得主动,功夫较差的人则会因失“中”而处于被动不适的地位。
太极拳,要练啥,一横一竖打天下。
啥叫横,啥叫竖,开合当中来体悟。
太极拳,两动作,开合阴阳中穿过。
学太极,先明理,一句话上悟真谛。
起于中,落于中,招招式式来验证。
学拳理,不在体,练在皮肉不可取。
太极功,是灵空,条件反射自然动。
看似练,实是悟,思维当中走套路。
仔细看,认真品,没有动作在自身。
躲开己,出太极,招招都能会天地。
太极松,心要空,五张弓才能圆撑。
想松透,在圆中,节节鼓起自然松。
肢体松,是自动,不是太极真内功。
真正松,是心松,从容淡定云中行。
能引进,能落空,有人无人随心行。
想出功,一招精,一通百通都是功。
调思维,逆向行,无中生有反之动。
不主动,不乱动,心意托着肢体动。
稳住神,莫浮躁,不露声色出真招。
你知道,是刻意,无意之中出真意。
先有无,才能有,无中生有是高手。
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太极拳就两个动作开与合,就两个劲道阴与阳,阴阳不能偏向一面;
所以要负阴抱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明白了这个规律,太极拳的两个动作就要开中带合,合中带开。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太极拳的人,在每一个式子里都要体现出来。
一个动作里没有开合阴阳的对称概念,往下做多少也是白搭。
一个对了都对了,一个不对一套拳肯定都不对。
不是太极拳难学,而是,我们的思路没有理清。
先明理、懂法再去合规律,就是道法自然。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自然转出来的
只需要在一只脚上立住脊柱往后圆撑,
肩窝胯窝四点往前合,人就形成了一个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就要始终保持到底了。
剩下的就是五弓整体旋转了。
每个动作的开始都要关顾重心脚和脊柱;
否则,就达不到整体旋转太极了。
只有一只脚支撑脊柱环抱五弓才能形成空体;
而且是从一而终,不能有丝毫的变动;
以中定不变的柱体去带动五弓应万变,才是心脑太极功夫;
不在柱体上旋转的连接动作就不是一体太极拳;
脚下一动,柱体就转,即便碰上不转动的动作;
也要柱体扩张出来对拉的六面球体阴阳内劲来,不然,就产生不了弹簧内劲。
太极拳的开合动作,不能只体现在局部肢体上,
一定要体现在整体的五张弓上;
以重心脚与脊柱为中心;
动作开时想合的意,动作合时想开的意,一开一合阴阳和谐。
开于中合于中,开在督脉合在任脉。
整个过程只需一个想象思维,不需要刻意人为帮忙。
太极松,人人懂,明确真松才是功。
肢体松,是主动,心松神松才算懂。
想心松,想象中,体外领你才真松。
三才气,是真功,以假乱真空中行。
基本功,是主动,熟能生巧是被动。
想被动,就要等,等来无形带你动。
身上动,非内功,气走皮肉行不通。
太极功,三才通,气走经络鼓荡膨。
太极道,反之动,求内想外阴阳通。
真正松,思维功,想错地方终不懂。
想到哪,哪不动,静中制动太极功。
天地气,带你动,只要想象就行通。
你的气,在心中,一个气势体外行。
心能松,才是功,松到体外呈圆形。
你自身,五张弓,用心撑开体外动。
体外动,自身空,天地与你一同行。
这个功,你不懂,咋练都是白搭功。
太极功,悟中通,道法自然是真懂。
法上身,是僵功,脱法合道自然中。
真内功,是萌动,似有非有萌芽中。
你越明,越没松,蜻蜓点水就收工。
反应灵,体外行,舍己从人三才功。
思维松,心胸空,天地与你共舞动。
引进来,落了空,这是天地立大功。
不是神,非是蒙,万物都随天地动。
你自己,身上动,不是阴阳太极功。
嘴上说,那不行,一看都是你主动。
被动功,是静动,稳匀圆整通透功。
有旋转,有内动,体外气场与神通。
思路清,理自通,道的无形带你行。
拳理法,要悟懂,真经不在背诵中。
看表面,不算懂,真懂都在无言中。
能想外,练松功,内里自有神在动。
心在外,神内中,心神合一内外通。
心能松,神经松,咋练都是太极功。
太极功,想练成,敞开心胸环抱空。
去体外,悟真松,离开肢体内外松。
越简单,越可行,不用帮忙自然通。
练不成,太极功,都是思路正向行。
太极功,反向行,司令不动小卒动。
稳住神,静中动,轮廓练出太极功。
明白一,就能通,举一反三万里行。
简单的,顺道行,道法自然非主动。
看真假,就看动,主动被动论真功。
是主动,非真功,说的再好也不行。
神去观,眼能明,外松内聚点面通。
点面通,肢体空,内外合一太极功。
不是难,是没懂,只用拳理缺无形。
无形道,是正宗,宇宙规律必须懂。
太极道,是无形,真松靠无形贯通。
简单想,简单行,谁先悟到谁先明。
调思维,路路通,逆向思维静制动。
脚胯脊,守住中,体外旋转是真功。
匀中想,静中行,阴阳守中无体功。
只想你,那不行,忘我体松天地中。
天 地人,三才功,这是太极真正松。
松不空,不是功,体外心松天地通。
没想到,就不懂,终生难练太极功。
解读“守中”。
太极拳的原则是老子的“守中”思想。
“守中”不是守在中间不动。而是相反。阴阳互动,互为其根。
技击也是一样,阴阳不平衡就没有发力的劲。
体内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才会产生阴阳对抗的太极劲。
如果只用一只手打出去,另一只手不动,就会发力不透。
必须上下对抗、左右对抗、前后对抗才会产生真正的爆发力。
老子说了: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天地之间,正像风箱一样,空虚不是穷竭,越动风就越大。
如果风箱的气散乱就会风不集中,发力没有劲。
所以发劲时候必紧上下两道风口——喉咙与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