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4-15 09:19:01

太极拳每行一势,每变一动作,皆需以意念贯注这些方面的变化,力求在放松的前提下处处协调一致,做到周身一家,从而极其顺遂地发出一种非常完整的太极劲到一个集中的发力点,当然,这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训练,不断充实提高。行功日久,不加思索,即可非常顺遂地随心所欲地把劲放出去。这就是太极拳的整体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4-19 15:48:42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8-14 11:41 编辑

盘练拳架中正是纵;圆活是横;大椎与尾闾以及着实之足跟成一直线;则重心不失;即中正矣。手足搬动时匀静虚实,即圆活矣。野马分鬃似不中正;但头足均成一直线。重心不失,仍居中心。盘练拳架不问快慢。动作须要匀静;如抽丝一样。若忽快忽慢,即为断劲;不成为太极拳矣。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4-19 16:11:23

太极拳虽有许多步法,不外以马裆步化出。马裆步胸和腹成直线,两胯和肩成直线,尾闾和头顶成直线。变换弓箭步也然。其他动作也无不然。野马分鬃固属弓箭步,坐直仍是马裆步;
高探马、左右分脚虽只坐实一腿,若双脚落地仍为马裆步;
闪通背和单鞭仅右掌不同,此外并无分别。
总之太极拳必须尾闾中正,处处以马裆步为主体,自可中正矣!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4-23 08:36:48

行拳不要被拳的外表所迷惑,水,避高乞低,因地而流,细着成为溪,洪者成为江;但究其根源也不过归之为水。
技击之道,不以一套一路为拳,而以心意为拳 周身各处为器械为拳;甚至神意所致世间万物俱可为拳。
归根结底,拳是一种思想,所谓的天人合一境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4-23 08:40:04

太极拳的“劲松”是在“体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内劲在体内不断地牵拉、充盈,丹田之气越来越足,真气遍布周身,周身处处是丹田;目的就是把体内的内劲尽量的松开拔出,称之为“拔劲”。体内的劲拔出后,其内劲渐空,然后再进行开合训练,进一步的牵拉、充盈,当体内劲又感到胀满时,这时就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拔劲训练,经过多次循环往复地训练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内劲在体内可以随意地转换,丹田之气能够充分地发放,此时会有一种气场效应。比如推手时使自己与对方成为一个整体,劲力可以通透到对方的身上,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状态,此时对手会有一种进退两难的感觉,一动一静皆被控制。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2 14:26:00

没有阴阳离开中,就是白练自己动。
一只脚的阴阳体,那是天地三才气。
脱离肢体练太极,脚下指挥练空体。
会阴百会涌泉帅,全体将领听安排。
这个神体是太极,从此再也不费力。
一句话是脚下起,练出一个真太极。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3 16:40:03

在拳势动作求得身体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放松恰到好处,才是完整的周身松。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行身,当血气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松的甜头自然就感受到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6 09:17:01

太极拳的腿落拳到 , 动侧身变 , 三尖如一;

敌若乱打;击脐即解;敌若转身;击臀即破。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6 09:19:44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8-19 15:38 编辑

太极拳行拳时: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走八字;勿忘勿助任自然。这就是太极拳的“心知”和“身知”阶段的演变。    “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但多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心知”逐步变为“身知”,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一辈子努力的方向与必走的途径。“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评定标准。


冰雪幽兰 发表于 2015-5-6 10:12:27

谢谢楼主,拜读文章,受益匪浅。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立身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