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 “脚下阴阳变”的体表特征。
拳论上讲的轻灵、虚灵,不应是指四肢动作的轻重、快慢。应该是讲究阴阳的变换。阴阳变换是自然变化。在练拳过程中,体会阴阳变化的过程:感觉如行云流水,脚下生风,步履轻盈,每提脚迈步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不仅活动脚是飘逸的,支撑脚也没感觉到更多的份量。每一步不是脚踏实地,而是感觉到如脚踩绿茵,是那么的柔软,且能感觉到些许温热。这种阴阳的变换,应理解为体内能量的变换,能量的活动。
练拳中,能感觉到两腿前后部温热不一。腿前部较温热些,感觉到有股热流向下涌动;而腿后侧则感觉到有凉风上抽,膝关节处更能感觉到冷热交替和能量涌动。相对应的手臂也是如此。手臂外侧明显有能量涌动的感觉,肘关节也膝关节感觉类同,有涌动、鼓胀的感觉。手掌随拳势而感觉不一,经常出现的体感是手掌生风,好像有微风从掌心拂过;最佳感觉是体会到指甲缝有电麻感,且是外放的,好象向外放电似的。
太极拳的化是松胯坐身转胯,使来劲落空。
太极拳行拳时将手、臂和上身松开,将劲沉至脚底,利用脚底的蹬劲和拧劲来带动腰胯,用腰胯来带动上身和上肢。
太极拳的悟性是可以提高的,要想提高悟性,就要时时留意,刻刻在心,这就是“勤”!11勤的表现有四个方面:
1、勤练。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2、勤看。
“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3、勤思。
老师讲的拳理和动作要领要熟记于心,在多练的基础上,还要多思考,要充分发挥我们大脑的思维主功能。
4、勤问。
“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就是说不能自己闷着头练,有不明白和疑惑的地方,要即时向别人请教。
太极拳行拳时要三平;1;肩平,2,胯平, 3,膝平。
行拳中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
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
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
行拳时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
太极拳已经被世界人民所认识。是健身、表演、技击的一项好运动,所以;全世界人民都爱上了太极拳运动,纷纷学习演练,有的不惜重金千里迢迢拜师学艺,也下了不少功夫,每天累的是满头大汗,练了十几年拳,外形不整,肢体散乱,更谈不上神俱意合。
长夏练拳以中定为主;用意念练棚、捋、挤、按。
体会中央戊己土;正气长存,邪不可侵。
沉稳壮实的根基。使脾胃舒服,孕育万物。
太极拳练的好坏,都在身体各骨节的开合之中,虚实转换的好坏,都在身体中正之中,根基的牢固都决定在你的松沉的程度。发放的力度都在整体力的组合多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