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6-9-29 12:55:36

五弓的关系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
可以挥洒自如,收发从容,虚拢诈诱,惊弹颤抖;
可以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话剧来;太极拳的韵味悠然产生。
腰弓若不在,便没有周身的协调;
臂弓与腿弓空有壮志,难以形成“集团军”;
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腿弓是基础。
腿弓不在,则五弓皆不在。
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暂时都被冲垮了,还都可以卷土重来。
一身备五弓是对太极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实战的总体要求。
每一个拳式都可以用这一标准进行检验;这是比较高的要求。
如果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又需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入手。
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梢节就是人的两手和两脚;
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两手领劲,两脚扣地。
两头卷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条件:
沉肩坠肘是两臂弓的两头卷曲;
项膝松胯是双腿弓的两头卷曲;
塌腰裹臀是身弓的两头卷曲。
因此,做到了一身备五弓;
身体的各个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
可以用下边几句话来概括身备五张弓的要领:
两梢节领劲,两中节定位,两根节放松——四肢弓备矣。
虚领顶颈,微提肛尾闾收——身弓备矣。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1 07:09:11

再析“逢转必沉”
“逢转必沉”太极拳运动的一条重要规律。
所谓“转”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步伐的转换;
二是虚实的转换。
所谓“沉”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松胯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二是“旋转下沉”,上肢的方向有所改变。
这两种“下沉”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总是在交互运用。
在步伐转换时,实腿一侧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
一是为了将身体重心稳固在实腿,虚腿则可轻灵;
二是实腿一侧“胯沉”,虚腿一侧“胯升”;
就达到了“以胯领腿”的目的。
动步之前只要做到了实腿的“下沉”;

在步伐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多弊端,就会自然消除;
这是做到“迈步如猫行”的关键;
是“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这就是哲学。所以我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1 07:24:52

太极拳的步伐移动应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是实腿先“旋转下沉”,稳固重心之后先将虚脚收回来;
第二是通过实腿“旋转下沉”,再将步子开出去;
这一次的“旋转下沉”既是为了稳固重心,
也是为了开步时的身体平衡。
六封似闭转化到单鞭时就是典型的拳架范例。



开步的一般规律是,旋转右胯,左脚开步;
旋转左胯,右脚开步;
左右开步的“旋转”幅度小;
前后开步的“旋转”幅度大。
在虚实转换时,实腿一侧“松胯下沉”;
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称之为“胯走下弧”;
如实腿一侧“旋转下沉”;
身体上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则称之为“胯走后下弧”;
又称之为“胯走立圆”或“胯走螺旋”。
这种“下沉”是通过松胯实现的;
与身体上肢“下坐”有本质的不同。
无论是“松胯下沉”还是“旋转下沉”;
身体上肢一定是一个整体,不可扭曲和变形。
在虚实转换时,为什么实腿一侧;
首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
“下沉”一方面是为了“借地之力”,
使腿蹬地不但能吃上劲;
同时也能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与小鸟起飞时身体先下伏是同一道理;
另一方面是为“蓄劲”;
“沉”即是“合”,合后即可击发。
所谓“旋转”,不仅可使虚实转换圆活;
也为以身带手创造了条件。
没有虚实转换时的“旋转下沉”;
就不可能产生出“螺旋劲”,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就是“旋转虚实”的运动。

在重心移动时,“旋转下沉”是否做的到位;
可用“坐腿掖胯”来检验。
“坐腿掖胯”是实腿一侧“旋转下沉”后所产生的一种状态;
就是将实腿一侧的胯合住,将重心坐在实腿上。
由于身体上肢的“旋转下沉”和“坐腿掖胯”;
不但能够感觉到脚掌对地面的反弹力;
还应该有一种脚掌由里向外搓地的感觉。
能否做到“坐腿掖胯”,扣住膝盖是关键。
如在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
实腿膝盖产生晃动或向外翻拧,
不仅有损膝盖,应有的感觉也不会产生。
如果实腿脚尖外摆成八字,
同样无法做到“掖胯”,重心也无法坐到实腿上。
所以坐胯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要素。
“逢转必沉”,既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又是习练太极拳所必须遵循的拳理拳法;
也是打开太极大门的一把钥匙。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顿悟;
练了这么多年太极拳,
原来练的就是“逢转必沉”四个字。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3 19:13:15

看看太极拳行拳时为什么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
随着练拳时间的延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用意不用力的问题;
怎样才能用意的意识问题自然会反应出来。
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意识问题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
所有太极拳强调以意领先;否则就是太极拳操咯。
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哲学的范畴。
所以;我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3 19:33:18

第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意识   意识就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那么,究竟什么是太极拳中的意识呢?就是在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静为先。即在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一动作开始后;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但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如果把意识作为呼吸的途径,想呼就呼,想吸就吸;这样就会出现动作凝滞,不能获得吸则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较高技击效果。如果把意识放在劲力上;刻意有意识地去用力,就会造成动作僵硬。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周身气阻不通,就会出现病变。所以说:  “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以致有气者无力,无气无力者纯刚。”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正是“以意领先,先在心,后在身”。行拳时一切要求以意领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意识的培养;使太极拳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3 19:33:51

第二,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从健身的角度看,太极拳治疗疾病的效果很大;
在太极拳运动中,因为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
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
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
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神经系统除了有运动感觉机能外;
还有所谓营养机能(营养神经);
影响的机能内的新陈代谢时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
对于机体的活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神经系统这一机能在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在运动时身体的机能旺盛,
这就更需要加强所有器官和系统的营养,
使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间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得到增强。
太极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显著作用;
就是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刺激和积极的训练,
有助于使被疾病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兴奋;
从而调节各个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从技击意义来说,意识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双方胜败的生死问题。
在练拳时,要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准备交手时先至对方;
每每在盘架后,全身血藏循环加强;
局部皮肤时常有小虫缓缓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细汗微微渗出。
-这些现象就是“以意领先,以意运臂,以气贯指”。
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竞技中肢体(接触点)感觉更加灵敏,
从而使“后人发,先人至”获得成功。
另外,在接手中如果准备发放者的意识深而远;
就能准而狠地将对方发放出丈外。
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身体条件而没有进攻将对方打败的意识,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太极拳的意识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3 19:34:42

第三,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
 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呢?
先不妨从外因到内因由表及里地建立所意识部位的意识感觉;
做一些进行放松的意识练习。
例如:甲方对乙方进行语言刺激的意识练>习,乙方随意站立听到甲方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
甲方用诱导性语言刺激是:两脚开立一两目微闭一两肩放松一两肘放松一手腕五指自然放松一涵胸收腹一臀部内敛一腰胯放松一两膝自然伸直。
这样往返1—2次使乙方进入安静状态,并使其有前后摇晃之感,这就达到了周身放松、不偏不倚的目的。
在诱导性语言刺激中声音要柔缓,速度要稍慢一些。
这样通过外界诱导性语言刺激训练;
对自己内意识形成的过程还必须在练拳中逐渐强化;
使其形成“自动化”,在懂得了太极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动作。
如:太极拳预备势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头正、眼平视,这仅仅是外形的要求。
而意识的要求则是从上到下用意识来蓄养精神;
下颔微收,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指松如戳地,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
不要挺胸努气,能涵胸自能拔背,锶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松,裹裆溜臀,尾间中正,两膝自然伸直。
通过自上而下的意识引导,使其周身放松,轻灵、敏感能力增强。
在盘架子过程中,时时处处也能用意识来暗示自己。
从身体内来讲,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时刻都在蓄劲,含有技击的意念;
从外形来看,动作轻松,变化圆转自如,精神内敛,稳如泰山。
盘架子中努力做到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
相反,如果没有意识的引导,盘架子中就会出现盲练;
失掉了拳架中一招一势真正的技击意义;
精神萎靡,似如木鸡,动作形式化或动作与意识无关;
出现轻飘浮散或是动作僵硬,若牵一发而全身皆动的现象。
故此,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以意运臂、以气贯指;
这样久久练之才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也就是“意到则气到,气到劲自到”。
所以练习太极拳从始至终必须思想集中;
用意达身不滞心,以心至身,这样不断地强化自己内意识;
久而久之,练习自如;
意到身到劲自到,粘之则发。合即出!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3 19:39:23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6-10-3 19:40 编辑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3 19:34
第三,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
 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呢?
先不妨从外因到内因由表及里地建立所意识部位的意识 ...
第四,怎样进行意识练习
  太极拳的动作在意识引导下进行,也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活动。
但是怎样才能进一步的加强意识;
使其真正符合“意动身随,势势存心揆用意”的练拳原则;
我们不妨从动静的两方面来练习。
  (一)桩功——站桩。站桩就是没有一招一势的活动形式,是一套固定不动的拳架子。
练习时就是从拳路中随意拿出一个动作,摆好姿势,固定不动,用意念指导动作。

试想是否做到上肢松劲,上体涵胸拔背,上下贯串一气,尾闾中正神贯顶。
此时应把意识集中到坠肘上,胸中感到豁然宽广,视野扩大,好像胸有成竹;
随时都有不粘则罢,一粘即发的思想意识。
这样的练习一则提高意识的能力;
二则增强了下肢力量,使其在盘架子中周身松沉。
  (二)专门性练习。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意义;
在接手或盘架子中,如果用意浅或丢掉深而远的意识指导;
就会出现欲发(放)而发(放)不成,或者只是肤皮蹭痒,打不中敌方;
所以要用意养蓄精神意识来引导动作。
在初学太极拳时,因为不懂技击的意义和方法;
故此要结合套路中的动作培养自己的意识;
也就是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随之,运动之后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
譬如做倒捲紘时,在未推掌之前,先想推掌动作;
随之、再做推掌动作;
又在推掌开始时想下一个倒捲紘的动作,由虚到实;
由左到右,这样连绵不断地想与做相结合;
就把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
使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也就能逐渐细致起来;
随着动作的变化而不断使意识深刻化。
用意识指导手臂和各个部位的着力点(接触部位);
逐步做到以意运臂。
在这个基础上练拳时,要结合技击方法用意;
练拳要“有人若无人,无人似有人。”
进行假设性而含有技击意义的练习;
根据技击技术的原理,用意识引导手臂的各个着力点的转换;
全神贯注,以意领先;
这在太极拳盘架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就是说,气的隋性未免还是大,不如意的灵活。
意的灵活性究竟有多高呢?
可以说几乎可能无穷之大,因为它的隋性几乎可能等于零。
所以说太极拳最着重的就是虚实的变化;
每一动都要有虚实,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实。
虚实的变化都是通过意识的转换;
即有意所注者为实,否则为虚,
此时之虚并非无气,只是无意而已。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3 19:54:03

第五,意是怎样运行的
  太极拳中所用的意;
它的运行立体路线亦是走的太极图;

很像一个钢球或棒球上的接合缝。
同时,太极拳的一动就有一个圆圈。
在这个圆圈当中又要分清虚实;
所以“意”一动也就要成一圆圈;
而这圈就是“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通过实践则形成了太极拳所独有的特点。
现以俯视图说明如下:圆中s形掉头;
即所谓折叠处,圆周上小圈即转换处。
实际上转换小圈的数目并不一定。

  所谓意的路线就是波头的路线,由俯视图所见。
在每一瞬间,波头对上或下,左或右,前或后的三个方面;
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力。
这种推动力,接着便传递到相应的气脉中去;
从而使这个气脉也反映了和这种路线相仿的虚实变化。
这些虚实变化又通过无数脉络,最后在骨肉上反映出来。
由于意的灵活具有无穷的可能性;
而且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得过,所以实际上已不需要;
你也不能再在虚实变化的策动力方面加以任何改进了。
  归纳起来说:

关于虚实的初步练习,实际上完全是重心转移的问题。

中级阶段的虚实开始和气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变成了中气转移的问题;

到高级阶段,在重心和气方面,几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

只是在心意和劲头方面来分虚实。

最后,不分虚实而自有虚实,方为最高。

这就是为什么说:五五开合是妙手的境界。

至于人的心意比电磁反应当然还可能灵活到无数倍;

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人工的调整装置能够赶得上。

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把被调整的气和骨肉逐步跟上去。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13 09:43:26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1 07:09
再析“逢转必沉”
“逢转必沉”太极拳运动的一条重要规律。
所谓“转”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太极是个圆,不是个平面圆,而是个立体圆;
四面八方都是一个圆,即十三势中所谓四正四隅的八门。
固此要求松肩沉肘,开跨扩膝,含胸拔背;
使人形成一个有弹性的球体,不着力则罢,一着力即随之旋转;
犹如皮球在地上很难站立上去一样。
其灵活的程度犹如天秤,犹如转轮。
这就是静之则合;动之则分;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页: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