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6-6-18 16:21:34

胯是现代人为说明问题而发明的新词。
古人要求腰要“活似车轮”或“车轴”,实则是指胯;
“腰为主宰”,实则是“以腰胯为主宰”;
所有的病症都要从腰腿求之,指的也是胯。
转动时腰胯是一个整体,绝对不可分家。
那种“腰转胯不转、腰先转胯后转”等等说法,绝对不可取。
      在技击中,并非所有的发力都要转换虚实;
胯的旋转与松沉即是“化”又是“合”,合住即可“发”。
“裆内自有弹簧力”;说的是两胯灵活转动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力。
所谓的“丹田内转”、“劲由内换”;
也是靠“胯根内抽”完成的;只是外形不动而已。

两胯的松活练习,永无止境。

    周身放松两胯是关键;
胯不松则周身不松,脚下无根;
不会松胯则不会移动重心,身手分家,上下不随;
练出拳来既不连贯也不圆活。
“松胯”是习练太极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只要掌握了方法和多下功夫,任何人都能迈过这道坎;
先掌握“收胯”,继而学会“松胯”,经过日久练习,胯自然松活自如。
多在胯上做文章下功夫,比整天想“气”更有用。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6-18 16:25:31

松胯是修理自己;
松肩是修理别人!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4 15:28:02

太极拳是一步一桩,虚实分清,不断地调节自己重心平衡,它是活的桩功,这有利于对人体骨骼肌肉的锻炼。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4 15:29:09

南京+杨义勋 2016/7/10 16:25:58
面对面交流的好处在于及时、准确、当场修改、立马改正、反复习练,较之文字说明、解读、释疑更为直接、清晰、刻骨铭心。今天除了重新体会“金刚捣锥”32个动作和与曹大姐、利平、王强互相交流“金鸡独立”、“川字步”、“掩手肱锤”等单式的体会和心得之外,重点体会了错位对拉的问题,还要继续体会、感悟。感恩师父,您辛苦了!另外,与张海潮师兄的“第二次握手”也使我颇为感触,祝学业顺利、盘拳进步。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4 15:29:57

南京+杨义勋 2016/7/4 11:41:14

周身一家的前提必须是立身中正的,如此才能在虚领顶(大椎领起)、

沉下肩、肘下坠、涵胸腹、背拔起、松腰胯、尾闾垂、五弓备、守丹田的合办之下形成整劲。

但要做到、做好立身中正,又须在平时的盘架中多加体会、勤于琢磨、善于总结,

找到合适自己的、又能事半功倍的习练方法。祝大家开心练拳

11:44:31

李令哲 2016/7/4 11:44:31

真能松腰落胯就都有啦,

11:48:16

李令哲 2016/7/4 11:48:16

师兄说的很好很好,就是有的麻烦,一动无有不动,一同无有不通,松腰落胯的同时,

大椎自然领起,尾闾自然下垂,能松腰落胯就ok

南京+杨义勋 2016/7/4 11:49:43

@李令哲

11:55:47

南京+杨义勋 2016/7/4 11:55:47

师父昨天讲的中正、整体、不用力这七个字,看似平常、简单,

但要真正做到,决非易事,非得下苦功、常琢磨、细体会才能有所感悟。

恐怕这也是太极拳越学越难的乐趣之所在。

11:59:09

南京+杨义勋 2016/7/4 11:59:09

中正已经上表。所谓整体,我的理解是把身上的零部件(每一式的每一个动作)一个一个地组装起来,

这是需要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的。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4 15:58:20

什么是太极拳,开合而已。
开合尽之。
过远防守不及,
过近容易伤着自己。
落实不了的东西不要在这瞎耽误功夫;
还是踏踏实实的练;
架肘必丛肩,点越小压强越大。
一抬手一动足都要知道拳理。

要把这个过程搞清楚;

摔棍不摔绳,要顺势成招。

棚是运动中的张力,45度角是黄金切割线。
捋要含有按劲走下弧。
挤要横,两臂不超过膝盖。
膝盖不超过踝骨的垂直线,这叫轴向力。
手脚要同时到位。
手到脚到身也到打人如玩笑。
手到脚不到出手也无效。
行拳要有感染力;
讲拳要生活化要有鼓动性,要符合哲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4 16:00:29

所谓“圆裆”,不是脚尖外摆、两膝外翻将两胯根撑开,不能按字索意追求裆部外形的圆。要理解“圆裆”,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要“圆裆”?

       “圆裆”的目的,一是为了身体重心转换圆滑而灵活。太极拳的任何力与劲,均来源于虚实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在虚实转换过程中腰胯的旋转,重心转换不灵,也就失去了力量的来源。练太极拳讲究“圆活”,其实质就是重心转换既要“圆”,又要“活”,没有“圆裆”的基础,就不可能做到“圆活”。

       二是为了身体能够承受更重更大的外力。太极拳练的是三个力:一是自身的重力能下沉到脚底;二是发力最大化,即所谓的劲整;三是承受外力最大化,身体承受的所有外力都能落到脚上。以“懒扎衣”定式为例,从右手一侧给你一个力,如果裆不圆,这个力就到不了你的左脚,右侧胯不松裆不合,这个力就会到你的右胯,左侧胯不松裆不合,这个力就会到你的后腰。这一点并不神秘,是我们自身人体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要做到“圆裆”,两胯根撑开是对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两腿,确切说是两脚脚尖、两膝的定位和两胯的放松下沉。左右的马步,实腿脚尖要自然朝前,膝盖内扣(膝尖在脚尖内侧,而不是垂直),实胯要放松下沉,胯合则两肩与实胯上下和交叉自然相合,又称之为“实腿坐胯”。虚脚脚尖也要自然朝前,膝盖要“顶膝如弓”和微微内扣,虚胯也要放松下沉,又称之为“虚腿落胯”,两肩与两胯既会上下相合,又会交叉相合。

      弓箭步的“圆裆”则稍有不同,前脚尖要微微内扣,后脚脚尖外摆不能超过45度,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其它要领与左右马步相同。

       检验“圆档”姿势正确与否,一是两脚能否“平实踏地”;二是受力试验:左右步时,一侧的受力能否到另一侧脚下,前后步时,前手的受力能否到后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练拳实践中,既可自我检查,又可与拳友相互检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5 08:29:24

2016/7/14 19:25:29
南京+杨义勋 2016/7/14 19:25:29
@南京+郑建明 建明师兄辛苦!纠正您一个称呼,你懂得!我认为建明师兄针对涂红师姐的问题,说的十分准确到位、苦口婆心!我理解的“慧”,建明师兄己解读很明确~练悟结合~不要盲目练,练中有悟、悟中验练,用脑子!用脑壳!不做盲练、做心练~用心练了,你就有收获。干杯~进行中!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7 16:48:04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都是通过“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实现的。
实腿一侧松胯时,身体上身只下沉而不旋转,即胸向没有发生改变,就是“裆走下弧”;
身体上身下沉的同时又有旋转,即胸向发生了改变,就是“裆走后下弧”。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7 16:57:50

太极拳强调周身一动无有不动,身体带动四肢,上下相随、主从不乱,实现这些要求必须以“腰为主宰”;
这些道理也许谁都会讲,而实现以“腰为主宰”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通过“松胯”移动重心,旋转虚实,不管裆走的是什么弧,即可自然实现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
不掌握“松胯”移动重心,旋转虚实,练习什么架都是空架,既使练习一辈子也仍然是空架。
页: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