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太极拳运动中领、随、催的关系
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上中下三节怎么运动就很明确了,也便于在练拳时检验。
当体悟中节随根节催时必须同时有一个松沉在里边,离开了松沉劲就会浮漂。
人的手臂做螺旋圆周运动时,要以指尖依次递进替换领着劲划圆弧,它引领圆的走向。
沉肘相随,肩部既要松活,还要催促手臂完成螺旋圆周运动。
各负其责,不可错乱(千万不要用肩劲划圆)。
脚运动时也要如此,大脚趾应先有上领提起的意念和动作;
膝部随动而不要挂力(紧跟就行),胯根既要松又要催;
这样的运动才不会有拙力,轻灵圆活。
手指部分也有三节之分。
第一节指尖要起领劲作用,第二节指骨节要随着指尖而动,第三节指根,它要松沉而催促。
这样依次的领、随、催,指关节就容易松开了。
明三节,主要了解运动时领、随、催三者的关系;
把领劲、随劲、催劲形成一个劲。
当内气催促形体开始运动时,都要先从两头的梢节(手指头、脚趾头)领起;
骨节与骨节之间形成松展、松开、对拉之势;
去完成形体动作上的变化,在练拳过程须细细品味,默默对照。
能做到梢节领起的螺旋劲是什么感觉,没有梢节领的螺旋圆周运动又是什么感受;
像这样带着问题去研究拳术,并在接手中去体悟,肯定会有收获的。
螺旋缠丝劲的概念即腰脊是螺旋转动形式;
手(脚)是圆周转动形式,螺旋转动是围绕脊柱轴心而转动,可称为自转;
手(脚)的圆周运动是把轴心螺旋转动作为依托,
圆周运动是螺旋转动的发展延伸,手脚的圆周运动则称为公转。
公转加自转就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方式。
螺旋缠丝劲简语是:
公转带动自转,
自转顺随公转。
公转环绕缠丝,
自转形若螺旋。
公转结合自转,
螺旋缠丝劲焉。
以脊柱为轴心和以腰为轴进行的螺旋缠绕运动;
完全是两个不同质量的螺旋劲。
以腰为轴者多数是用第十二脊椎那一节为轴(即束腰带的那部位),它的转动是平面的转动,这样走出来的劲不整,且不能耐久。
我们练拳用的是以脊柱为轴心的螺旋劲;
脊柱像根螺杆那样自然竖立,进行左右的螺旋转动,促使每个脊椎骨松开,内气进入关节腔内。
它既可滋润肌肤百骸,又能传递能量,由内而外地充分松放,甚至发惊炸劲。
如果讲腰,就该和肾联系起来。内气由腰肾而出,周流全身后,再回归到肾。
腰肾是分配器,内气的60%上行经肩、肘、手直达指梢;
40%的气下行经胯、膝、踝、直达涌泉穴;
内气继续松沉下去,地面对脚掌产生了反作用力(并非单纯由脚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
这两个劲(松沉劲与反作用力)必然合二为一(以下沉为主)。
这就是“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内劲走向的粗略路线图。
内气在脊柱骨节中松旋后,由内往外开、掤膨、展、炸。单鞭这势变化较多;
有擒拿反擒拿,肩、肘、手以及脚在防御或进攻都能用上。
能攻能守,全靠脊背运化,全凭螺旋圆周运动的一阴一阳起作用。
定势时外形酷似一根鞭。故赞其雄姿,关键之处还是脊柱中的螺旋劲。
以腰脊为轴,带动两臂旋转。
以腰脊为轴的螺旋沉劲贯于两手、两肘、两臂,转动腰脊,内气贯足;
并用内气外催,加上腰脊与两臂互为动能因加速度而产生惯性故为旋贯力。
在练拳时,动势走螺旋缠丝的时候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也就是领劲占主要地位。
当每做完一个动作,快要定式时必须以内气催外形直至梢节,这时气就占主要地位了。
梢节领与内气催相辅相成(仅是谁在什么时候占主流或辅助而已)。
梢节领劲中节向梢节随动,这时的根节产生一种往外往梢节催的劲;
依次递随跟上向外划弧松展,才叫开;
那么合就是气往内往下沉,螺旋缠丝劲往里捲曲。
陈拳的发力也是螺旋劲,她发力的大小可用物理学中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计算引证。
牛顿认为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成正比(F=Kma,F为力的大小,K为系数,m为质量,a为加速度)。
人的质量不同,其发出的力就不一样。
譬如大人比小孩的质量大,因而大人发的力肯定要比小孩大;
肌肉丰满的人比瘦弱的人的质量要大,故肌肉丰满的人发力就必然大些。
如果按同一个人而论,其质量、常数都是不变的因素,可变因素就只有加速度了,加速度(a)越大,发的力也越大。
陈拳发力讲究加速度(不是匀速)。
发力靠脊柱左右松旋提升加速度;
靠松钻、松放的内劲提高加速度。
强调发力是“力由脊发”或“气贴背”;
这仅仅叙述了在发力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能算作精辟完美之语。
提气贴背是有道理的。发力时,中丹田应松展(不能憋闷),能松展就会有“气贴背”的感觉。
这是内气运行过程的反映,气贴背后内劲才能有力地传递到拳顶,才能发松放劲。
发劲的加速度过程,肘、肩、背、腰、胯、腿需要松串、松活才能发松放劲;
只有把力全部传送到对方的着力点上才能造成威胁,不致闷在自己身上。
内气外炸,松放的快速旋惯力。用这种发力方法,每个劲发得都很整。
而且快、猛、沉、刚,声如远处的闷雷,犹如雄狮抖毛;
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掌握以脊柱为轴心的螺旋劲;
学会了内气收敛入骨,才有松放、松炸的技巧。
一定要体会到松串通透劲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