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兆元(1810~1890年) 温县赵堡镇赵堡街人,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式太极拳创编人。 酷爱武术,19岁随陈清平学习陈式小架太极拳,尽得真谛。清朝末年,因卫护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温县赵堡镇人)有功,备受皇帝赏识,钦封“武信郎”。在京居住期间,广交各路武林高手,博采诸家之长,潜心学习拳艺理论,渐有所长,被其师陈清平夸为“闻一知十,拳艺独得骊珠之妙。” 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济危救困,怜老惜贫。一次,在北京街头发现一外地卖艺女被当地两个恶少纠缠,围观者说,姑娘因为父看病,才独自街头卖艺。出手打走了恶少,并赠姑娘十两纹银。此事传开,京城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1865年李棠阶去世后,和兆元回归故里,闭门谢客,潜心研究拳术,著书立说。最终研编出了一套新的太极拳套路。后称之为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 武河清(1812~1880年) 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曾祖武静远以武庠生授卫千总职;祖父武大勇,弱冠游武庠;父武烈,邑庠生。长兄武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均薰于家教而习武。 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文采沛然,虽未能以科考取得官职,但才干频为当道所重。数次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而辞却。因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先后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武见之很感兴趣,常与之比较,但杨不肯轻以授人,只得拳路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一开始,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武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杨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武禹襄。 武终生研究太极拳,老而病卧床榻,还向人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都曾学拳于他,其中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工心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人。 陈五常(1817~1866年) 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 1837年冬,因其弟陈五典常受邻村恶霸及家丁欺凌,几无法度日,陈五常决心为民除害,也为弟报仇。一次趁看戏时,与弟用野马分鬃式拨开台下百姓,行至恶霸身边,乘乱用顺拦肘击中恶霸肋部,拉弟出了人群说:“仇已报过。”恶霸果于三日后毙命。 于村中掌管西北拳社,常置器械于街而不收,以方便村中老幼习练。陈德禄、陈田科、陈坤来、陈春山、陈怀清、陈春来、陈绳武等拳师皆出其门下。当年,唐豪赴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弟子陈德禄、陈田科切磋技艺。1866年冬,他与数友人在一砖窑内玩纸牌,突然一处崩塌,陈即用金鸡独立之势托住塌处,友人安然脱险,他却因无法脱身而致死。其舍己救人之高尚品德,至今仍传为佳话。 陈五典(1821~1889年) 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械。聪敏颖悟过人,号称“一点通”。与其兄陈五常齐名。1866年,接掌村中西北拳社,除习武授徒外,又于沁阳西万村、温县北张羌村等地设场授拳,促进了陈氏太极拳的交流、传播、发展。 李景炎(1825~1893年) 幼名李盾,温县赵堡镇陈辛庄村人。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师承陈清平。“太极拳忽雷架”创编人。 李景炎家境贫寒,于村中又是小门弱户。受村中练拳习武之风影响,常和村里年龄相仿的同伴,跟在大人后边比划拳式。陈有本见其生得聪明可造,便让另一族弟收李景炎为徒。李练拳用心,日有所进,继而又拜陈清平为师(陈清平怕犯江湖禁忌,以在其所办粮行里打工、挣钱养母为名,将他留下)。这样,李白天粮行干活,夜里刻苦练拳。数年,尽得陈清平真传。 出师后,以保镖、授徒为业,江湖同道均以“铁胳膊李盾”呼之。晚年,精研拳法,博采诸家之长,又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和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创立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新套路——太极拳忽雷(打雷之方言)架”,亦称“圪颤架”。忽雷架一套78式,由浅入深地分为一联、二圈、三身转等十层练法,内外兼修,以柔促刚。后经其子李火焰和弟子杨书文、张国栋等广为传播,国内及美国均有传人。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