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1799~1872年) 名福魁。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现存《陈氏家谱》在陈长兴名下载有这样一段话:“拳术能承父业,悉心传授儿孙、弟子多人,惟河北广平杨福魁较优。” 关于“杨露禅陈家沟偷拳”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从民国时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建国后的连环画《偷拳》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影《神丐》皆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如今在陈家沟,与太极拳相关的最重要的遗迹也是“杨露禅学拳处”。“杨露禅学拳处”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长方形院落,院中唯一的厅堂里摆放着两组雕塑,右边一组是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左边一组则是陈耕耘、杨露禅师兄弟二人在练习太极推手。厅堂四周的墙壁上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了杨露禅一生的概况。 当年,陈德瑚(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在直隶广平府做药材生意,杨露禅是陈家药铺里的一个伙计。因聪明能干,诚实忠厚,陈德瑚便将其送到老家陈家沟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收徒授艺,学堂就设在陈德瑚家的南院。杨露禅到陈家沟后,受当地民风的影响,也很想练太极拳,但他知道“陈式太极拳不传外姓”的门规,于是便在陈长兴教拳时留心观看,而后自己再到无人处偷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长了,杨露禅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几年后的一天夜晚,杨露禅在练拳时,被陈长兴发现。听他练拳发出的声响和走架的身形,陈长兴知道他已经入了门。按当时武林的规矩,偷学别人武功是犯大忌讳的,轻者废去武功,重者性命难保。但陈长兴为人豁达,没有狭隘偏见。当时他问清原委后,对杨露禅的好学精神还予以赞赏。平时又见他踏实肯干,诚实聪明,便和陈德瑚商量决定,正式收杨露禅为徒,准其在业余时间学习太极拳。此后,杨露禅在陈长兴门下练功、学习18年,终于领悟了太极的要旨、精髓。 艺成之后的杨露禅先在家乡河北永年县授徒,后来被人推荐到京城王府中教拳,因武功高强,号称“杨无敌”。杨在北京授拳的年代,洋枪洋炮已经输入中国,火器的演进使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小,武术家们开始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于是太极拳拳师们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思想。杨露禅所教弟子多是王公大臣、贝勒贵族,考虑到这些人身体素质和保健的需要,他将陈式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变得简单,动作柔和易练。这样,即便是穿长衫、留辫子的贵族老爷们也能练习太极拳。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新拳势,称作“太极小架子”。后来“太极小架子”经杨露禅的子孙修改,定型为“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刚柔内含,轻沉兼有,甫一问世,便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练习者日多。直至今天,杨式太极拳练习者于京津地区仍远远超过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普及发展从杨露禅开始。而这时,陈氏太极拳还仅限于在陈氏内部传学。所以当时武术诗人杨季子有诗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陈仲甡(1809~1871年) 陈季甡(1809~1865年) 孪生兄弟,陈氏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父陈有恒、叔陈有本俱以祖传太极拳闻名。两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少年,双双为武庠生。及壮,因战功卓著又双双被清咸丰皇帝御赐为“武节将军”。 现附于《陈氏家谱》陈仲甡名下的一则《邑宰呈》记录有一段历史:“仲甡、季甡皆有恒出,乃一乳所生也,相貌无辨认,性慷慨好义。幼年从祖父攻读,虽习拳艺枪棒,出门辄有戒限。兄友弟恭,出外未尝有高言。适咸丰年间,南粤匪作乱,破武昌,据南京,风驰雨骤,直抵大梁,蹂躏汜水县,渡黄河,群丑不下三万人马。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二十二日也,依河岸扎营,窥视温东一带地方,使先锋大头杨王率步卒二百余人,入陈家沟村打探地理消息,且掳掠骡马鸡畜等物。彼时村人逃走者大半,止得壮者二十余人,老者二十人。季甡率壮者九人操弓弩埋伏村南路旁高阜处,又令弱者五六人诱敌,将贼引至村中间大坡上,点鞭为号。忽然火鞭大作,众人突出,壮者在前,长者在后武节将军匾,怒加十倍。当头阵仲甡,手使一柄浑铁钢矛,神出鬼没,当着就死,连刺十余人。贼不能抵挡,跌倒无数,贼兵自相践踏,众人乘胜掩杀,贼匪大败而走。约至村南大坡处,忽闻火鞭又响,当前一人大叫:‘等候多时。’言毕,九人弓弩齐发,矢如飞蝗,贼不能前进。前有季甡后有仲甡,两下夹攻,大杀一阵。杀得贼兵尸满巷口,主将被擒,余夺路而走,所脱者十不存三。贼兵恐乘夜偷营,不敢稍动。仲甡等全胜而归。而走脱者探知贼势浩大,度再举不能万全,即使人播告温东十八里一带人民,作速逃奔。无料贼自在陈家沟失利竟三日不出,则温东人等各得携幼扶老从容逃奔远乡。三日后,贼匪大至,人已远逃,而合县不即罹其祸者,皆仲甡等一战之赐也。后邑宰以仲甡等杀贼歼魁启奏。上闻,赏赍有加焉。”(此《温县志》内亦有记载) 后来,兄弟二人又参加了亳州、六安州等役,皆胜,以战功皆晋五品官职。可兄弟二人坚辞不受,请归故里奉母,后双双改封为“武节将军骁骑尉”。母亲生病,兄弟二人亲侍汤药年余。母去世后,陈仲甡一意授徒,弟子千人。逝世后,乡邻俱哀,感其恩德,合议尊其为“英义公”。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